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哪有那麼容易!”景隆一哼道,“周藩在內地藩國中實力最強,周王又是燕王同母親弟。若強行擒拿,難保其不會起兵相抗,到時候朝廷削藩之意暴露,燕王沒準兒也會起事。一旦周、燕謀反,即便其他王爺不動,也足夠亂半個天下了。真弄到這般田地,你我兄弟別說立功請賞,恐連性命都得賠上!”

  景隆說得頗嚇唬人,增枝聽了卻絲毫不以為意,他稍一思索,便笑嘻嘻地對景隆道:“哥哥也未免太瞻前顧後了吧。要成大事,還能不擔些風險?再說了,強擒不成,咱就智取嘛!”

  景隆有些驚奇地望著增枝。他之所以猶豫不決,就是想不到妥善擒周的辦法,誰知這向來平庸的弟弟說得如此輕巧,竟似早已成竹在胸。

  “莫非你有妙策?”景隆半信半疑地問道。

  增枝奸笑一聲,將嘴附到增壽耳邊輕言一陣,待到說完,景隆的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李景隆的差使辦得非常漂亮。一進汴梁城,這位年輕的世襲公爵便叩響了周王府的大門。在晚宴上,景隆帶著增枝左一個“使長”、右一個“五伯父”,把個周王朱橚忽悠的是暈頭轉向。當景隆於觥籌交錯之際“無意”提及自己想在開封城內駐紮幾日,補充糧草時,已是醉眼矇矓的朱橚絲毫未起疑心,還一再囑咐自己的表外甥務必多進府幾趟,一敘親情。得到周王的信任後,景隆找到了河南都司衙門的幾個將官,他們都是當年李文忠的舊部。當昔日元帥的公子拿出今上密旨後,眾人莫不拱手聽命。經過數日精心準備,李景隆於一個凌晨率軍包圍了河南三護衛的軍營,將睡夢中的周王親軍解除了武裝。隨後,景隆來到已被圍成鐵桶般的周王府,於承運殿內向這位已嚇得渾身篩糠的表伯父宣讀了建文的敕旨,並即刻將他與世子朱有燉等家人一起押送返京。

  當李景隆的告捷奏本送到乾清宮時,建文正在進晚膳。看完奏本,年輕天子當即大喜。顧不得天色已晚,他馬上召齊泰、黃子澄與已擢為翰林院侍講的方孝孺於武英殿見駕。三位大臣得知周王已擒的消息,也是欣喜萬分,一齊向建文奏賀。建文笑眯眯地說到:“如今周藩束手,削藩大業首戰告捷,諸位運籌之功不可沒。”

  三人見建文誇獎,忙都跪下道:“全仗陛下聖明,臣等不敢居此功。”

  “此番功勞,朕都記在心裡,諸位也不必過謙。不過周藩雖削,其善後之事需馬上處理。周王如何處置、其餘諸王如何應對,還需諸位拿出對策來。”

  周藩之削,黃子澄功勞最大,後續之事他責無旁貸。子澄想了一會方道:“周王犯的是謀逆大罪,按律應當全家賜死。”

  建文皺眉道:“周王畢竟是朕的親叔,且其謀逆一事並未查明,若是賜死,未免也太重了吧?”

  黃子澄其實並不是真要周王死。他也明白,這謀逆本就是捕風捉影,真要是一條白綾將周王送上西天,那天下諸王不反也得反了。他之所以這麼說,只不過是為後面的話做個鋪墊罷了。

  見建文反對,子澄笑道:“陛下說的是,賜死確是重了些,但周王謀反一事需詔告天下,以示朝廷削周乃順天之舉。依臣看,可將周王一家謫至遠方。如此既可彰其罪行,又顯陛下寬仁之心。”

  建文想了想,覺得如此倒也合適,遂又問道:“那謫往何處為妥?”

  齊泰上前奏道:“以臣愚見,可謫往雲南。沐家世鎮雲南,西平侯沐春亦是忠義之臣,可令其嚴加看管,必不生亂。”

  “好,就依齊愛卿之言。”略一停頓,建文又道,“周王既削,其餘諸藩如何處置,各位可有意見?”

  子澄從容答道:“陛下可將周王之過記於敕書,發給諸藩,令諸王議其罪過。待諸王奏疏呈上,再明發削周詔旨,如此既可試探諸王心意,亦能彰顯朝廷公道。”

  “准奏!”

  子澄最後笑道:“太祖在時,諸王多行不法之事。如今周藩已削,其餘諸王過錯,必會相繼被發,到時或削或撫,均在皇上一念之間,朝廷已占據主動矣。”

  六

  北平燕王府東殿內此刻氣氛十分沉重,燕王朱棣正與自己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及王府文武屬官一起,商討如何議定周王罪過。

  朱棣陰沉著臉坐於寶座之上,座前案上便放著皇帝的議罪敕書。周王被擒後的第三日,朱棣就從開封探知消息,當即驚得半晌說不出話來。沒過多久,朝廷敕書便到。接過敕書,朱棣一時胸堵氣悶,同時又感到無比恐慌。“皇上已經動手了!”這個念頭占據著燕王的大腦,讓其坐立難安。無奈聖命難違,朱棣只好強打精神,來議自己五弟的“罪過”。

  “葛誠,五弟之事,爾看如何議處?”

  葛誠心中一緊。他是燕府長史,燕王與周王的親密關係他自然知曉。今日一進東殿,細心的葛誠便發現朱棣放在案几上的左手正不停地微微顫抖。侍奉燕王已有數年的他知道,這是這位使長在極度憤怒,卻又不便發作時,才於不經意間流露的動作!念及於此,他心中一直忐忑不安,若議周王有罪,燕王必定不悅;但若說周王謀反之事不實,無疑是打朝廷的耳光,素來以忠君愛國自居的葛誠不願這樣做。本來他已打定主意,一個字也不說。可是現在燕王問起,他不可不答。葛誠咽下一口唾沫,小聲稟道:“周王之罪,殿下身居北平,亦未知其詳,若貿然定議,或是或非,恐都少了依據。依臣愚見,不如不予置論,唯恭請聖裁便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