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不是說了嗎?」孫策不以為意道。「這只能說明亞父布告中所言俱是實言,從大局而言,南陽誰都可以占,唯獨咱們沒資格占,因為人心不服,而強占此處也只會讓中原抵抗河北的大局出現漏洞……所以,劉叔父那裡之所以駐軍不動,一方面乃是他愛惜羽毛,因為我擺出抵抗姿態不願鬧出叔侄相爭的局面;另一方面卻是以大局為重,鼓勵和支持亞父那裡對南陽的吞併!換言之,你們不要想著投靠劉叔父了,他是支持我亞父的。」

  言至此處,孫策稍微一頓,復又加了一句:「非只是叔父支持我亞父來取南陽,也不只是本地士民希望亞父來取,便是我曾在陳郡隨從亞父許久,也知道他是一個大大的英雄,中原只有在他手上才有與背面相抗衡一二的道理。其餘人等,咱們平心而論,便是劉叔父也受制於出身,先天不足!」

  堂中一時再度沉寂。

  隔了許久,又是年紀尚小的孫權忍耐不住:「大兄,既然天下人都要亞父來占南陽,你也覺得按道理該亞父來取,可你為什麼不讓給他呢?他是咱們亞父,還是你岳父,當日在陳郡他就與你說過,將來讓你做大將軍……」

  「是啊。」黃蓋終於開口,卻也顯得有些黯然起來。「既然少將軍也覺得依道理該是曹奮武來為中原事,那何必在此不動呢?曹奮武停軍在博望,儼然是等你去見他的。」

  「說的好啊!」孫策牽著孫權的手,忽然回頭望向堂中自己親父棺槨,然後一聲嘆氣。「父親有遺言;南陽士民皆已抉擇;劉叔父給足了體面;亞父更是乾脆直接,表面了決心……按道理,講大局,論人倫,談時勢,我都該舉南陽降於亞父,然後依仗著父親的餘澤在亞父麾下奮戰,將來說不定也能得一番大前途……」

  聽到此處,眾人情知有異,反而各自期待或緊張起來。

  「但是我為什麼要講道理?」言至此處,孫策復又回過頭來,睥睨看向自己父親的一眾舊部,卻已經雙目通紅。「我為什麼要顧全大局?為什麼要講人倫時勢?我父親死了,留下我一片基業,然後因為我有一個擋不住的亞父,就要拱手奉上,難道還不許我心不能平,氣不能順,繼而含憤倒行逆施嗎?若人人講道理,論大局,人人都識時務,我孫氏本該在吳郡富春江上扎著蘆葦筏子賣瓜!你們也該在江南做水匪,何來在這裡講什麼道理?!」

  堂中眾人神色各異。

  「我受先將軍大恩,少將軍有什麼吩咐,祖茂絕無二話……不就是一條命嗎?」片刻的沉寂之後,祖茂第一個俯身稱命。「若要用兵……我來做先鋒!」

  「用兵必敗,何必用兵?」孫策苦笑道。「若沒有這個亞父,我孫策與諸位傾力而為,汝南、潁川不談,南陽未必不能穩定,但有這個亞父,便是我再不服、再不忿,也搶不過他的。」

  「那少將軍到底是什麼意思?」朱治也先行俯首以示服從,然後才懇切詢問。「請少將軍明示,何為倒行逆施?」

  「不是倒行逆施,而是順應大義……」孫策上前扶起朱治,就在靈堂上昂然揚聲言道。「我欲奉先父遺命扶靈歸江東,朱將軍欲隨我渡江至吳郡家鄉再開基業嗎?朱公偉垂垂老矣,二子一個賢明一個昏悖,昏悖的執掌兵馬,賢明的卻偏偏不知武事,豈不正是用武之地?」

  眾人俱是一怔,而孫策卻又繼續緩緩而言:「至於南陽之地,朝廷自有正經南陽太守,且如今正在南陽境內,我欲舉宛城以南歸呂府君,以求自江夏歸鄉,不也是順應大局的嗎?說不定還能以此來請後將軍替我表一個亞父大人不願給我的兩千石之位呢!而且此時此刻,也只有從江夏走,才能維持住兵馬不為人所奪吧?」

  朱治、祖茂、吳景、徐琨等人俱皆沉默,卻心中頗為意動……中原難以立足,關鍵是若無孫策在中間,此番事後恐怕更難容於曹操。

  既如此,何妨歸鄉開創基業?

  「先破虜將軍大恩,非一死難報。」停了片刻,眾人矚目下的黃蓋也終於發聲。「少將軍欲走江東,我也願意追隨!」

  孫策緩緩頷首。

  話說,這就是孫策比之歷史上要強許多的地方了,那就是孫堅在其人活著的時候就獨立了起來,並且完成了本集團內部核心人員對他的個人效忠。

  孫策子承父業,卻不需要像歷史上那般在袁術的體制內費盡心思拉攏父親舊部了,這些核心人士,順理成章效忠孫策反而是理所當然。

  當然了,其餘人就不是這樣的了,一萬精銳,等到江東還能剩多少那就是兩回事了。但孫策決心已定,就是不服,就是不忿,就是不平,就是要自己干,又哪裡會在意這些呢?

  另一邊,曹操枯坐博望,等了許久都等不到自己義子至此,卻反而等到了後者聚集兵馬、家眷,兀自率眾扶靈南下,然後呂布引眾五千連渡比水、淯水,逼近宛城的消息……一開始曹操還沒弄清楚這兩件事情的關係,只以為是孫策因為對自己有氣避開了自己,然後其舊部感念孫堅舊恩,隨從護送出境而已,至於呂布則被他判斷為可能是趁火打劫!

  但隨著呂布舉著南陽太守的印綬沿途兵不血刃接手淯水沿岸各處要地,並同時四處傳揚後將軍袁術已經表孫策為折衝校尉後,曹孟德這才恍然大悟,自己的乾兒子是真與自己賭上氣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