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算是明白,這麼大的地盤,誰又能輕易捨得呢?

  只不過,這天下間有些東西太過重要和寶貴,不是捨得不捨得就可以決定留在手中的……曹孟德立足於秋塘之畔,觀望許久,既不知許褚早就偷偷跟來立於身後,也不覺日頭漸漸東升,更不曉得無數將領、本地官員前來請謁卻被荀彧、曹仁給阻攔了回去。

  而日上三竿的時候,其人終於是轉身歸入都亭內,卻又開始親自磨墨鋪紙、提筆回信給自己的好女婿兼乾兒子。

  這封信毫無文采可言,通篇更像是河北那邊如今流行的公文宣告一般,堪稱毫無餘綴:

  首先是哀悼兄長孫堅之死;

  其次是重申孫堅遺言與自己取其舊屬故地的正當性;

  再次,則直言孫策不到十八歲,依照漢制沒有任何理由被授以兩千石以上官職,僅以爵位則無權統帥這麼多的官員,也沒有資格逮捕這麼多朝廷命官,他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暴亂之舉;

  再往後,更是直接了當的點出來,時值離亂之秋,孫氏政權內部既無本地士人支持,也不能有效控制本地豪強與百姓,一句話,平素殊無人心,如今反而有此失德之舉,一個外來政權是不可能繼續立足的;

  最後,曹操乾脆直言,天下皆知,他與孫堅、劉備義同兄弟,相約託付妻子,如今既然孫堅身死,孫堅的事情他與劉備不處置,誰來處置?孫堅之前擔負的天下重責,他與劉備不擔,誰來擔?所以,他將與豫州刺史劉備一起親自前往宛城,主持孫堅葬禮,發葬江東,並收養其妻子,還要和劉備一起,以亞父、叔父的身份為孫策妄為之事與南陽士民作出交代。

  至於眾口鑠金,無論是孫堅之前對領地內的嚴苛統治引發的不仁之名,他曹操今日有取其兄家產的不悌之名,還有孫策肆意妄為引發的民怨沸騰,他曹操一力擔之……因為他是孫堅的義弟,孫策的亞父,更是大漢奮武將軍,孫堅不仁是他曹操沒有起到規勸的責任,孫策殘暴是他曹操沒有教育好的責任,至於統合孫氏舊地,更是他身為大漢臣子的責任!

  孫策那封不知道出自誰手、所謂賣慘割地求情之信,乃是半公開發出的,而曹操的回信乾脆是以布告形式一路貼過去的……信到之處,莫說潁川,便是被孫策用武力壓制住的南陽之地也乾脆紛紛易幟!

  孫策明明手上還有近一萬機動精銳部隊,卻在這封布告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他的軍隊剛剛鎮壓了一個城市,逮捕了為首之人,結果馬上旁邊的城市就掛起了曹字大旗;然後他的軍隊繼續往隔壁城市進發,結果剛剛離開,身後的城市就又關上了大門,又掛上了曹操的旗幟!

  部隊在自己的領地內得不到補給,無法進入城市屯駐,卻反而屢屢遭遇到阻擊與襲擾,昔日讓孫堅傲立於中原的三郡密集城市,此時反而成為了他們的致命弱點。

  等到八月中旬,在潁川主持完秋收工作的曹操正式進軍到宛城東北重鎮博望的時候,整個南陽的根子其實已經全然姓曹了。

  這種場景,甚至讓引兵來到南陽最南端比水地區的呂布都有些驚嚇,畢竟,以呂布的出身經歷和視野限制,他是很難理解這種非直觀力量的,甚至因為未知而有些畏懼……因為之前公孫珣就是以一種類似的荒謬方式忽然打敗了董卓!

  對於那場戰爭的後半部分,呂布到現在為止也只能理解到賈詡背叛他獻出潼關的階段,卻一直都不懂為什麼後來公孫珣輕兵直入郿塢就能導致還剩下很多紙面力量的董卓忽然土崩瓦解。

  蔡邕給他解釋過,但呂布聽不懂。

  「這只能說明一件事。」宛城昔日袁術的後將軍府邸,今日的破虜將軍府,靈堂之上,渾身縞素的孫策眉宇之間難掩英氣,而英氣之間卻也難掩哀色。「那就是我這位亞父大人那封回信上寫的東西都是真的,父親大人臨終有那番遺言也是早就窺破一切後的最佳處置……我們在中原本就不得人心,本就難以立足,本地士民根本不把我們當成官府來看,只是當做一群南地來的水匪而已!」

  朱治、黃蓋、徐琨、吳景、祖茂各自哀傷難定、氣氛難名,卻無言以對。

  而半晌之後,倒是一旁才十一歲的孫權忍不住拽著自己兄長的衣袖出言打破沉默:「那大兄要如何?向亞父納降嗎?」

  「依我看,還不如投劉豫州。」未等孫策開口,祖茂便憤憤而言。「與曹奮武相比,劉豫州就體面多了……他本是豫州刺史,將軍生前也確實有分汝南之地與他的意思,而他此番也只取轄下汝南之地,然後便停在朗陵不動,反而讓人覺得舒服!」

  「我也覺得投劉豫州更好。」徐琨也忍不住插嘴。「之前李通曾有書信來,說劉豫州占據朗陵後,曾派使者去他那裡,彼時他以為是勸他降服,舉鄧縣向劉豫州的,這樣一來南陽南部十餘城便無可倖免……」

  「結果呢?」孫策隨口問道。

  「結果劉豫州的使者反而勸他遵循臣子之道,安心守衛鄧縣,不要擔心朗陵的家人、族人,凡事須有始有終,方為臣節。」

  「這確實比曹奮武體面多了,但反過來說,也是對汝南勢在必得,將李通早早視為他的人了。」裹著孝布的朱治肅容應聲。「但不管體面不體面,你們想過沒有……劉豫州既然早早占據了汝南,咱們也上來便許給了他汝南,他為何還在朗陵屯兵不動?之前這段時間可正是秋收時節,雖說他只動了一萬兵,可如此時節,便是一萬兵放回去也是有大用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