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荀彧攏手立於曹操身後,緩緩言道:「明公,我知道你與孫破虜情同手足,義同生死,但現在的問題是,天下大局擺在那裡,若中原不能一體,何談將來重扶漢室?而若想要維持中原一體,這汝南、潁川、南陽三郡在誰手中皆可,卻獨獨不可在孫氏手中……還請明公多多思量,以大局為重。」

  「我懂。」曹操愈發黯然。「我懂,這南陽和潁川皆入我手才是最佳的……只是文若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天下大局是一回事,這私人情分又何嘗不算一回事呢?而且我兄剛死,我若逼迫太甚,天下人怎麼看我?會不會有英雄豪傑之士因此惡了我呢?天下事哪裡是非此即彼呢?」

  荀彧心中微動:「明公莫非是在憂慮劉豫州嗎?」

  「玄德是個英雄,是條臥淮真龍……」曹操懇切言道。「我是在憂慮他不錯,但卻不是憂慮他會率淮南之眾搶先入南陽,而是憂慮他會恪守本分……他萬一以豫州刺史的名義名正言順占據汝南後,拿著此信便轉身而退,屆時我就更會被放在火上烤了。」

  「屬下卻有別的看法。」荀彧從容而答。「若劉玄德真的是個英雄,就不會在收信後真的退走。」

  「你是說他會去取南陽?」

  「或許,但說不定會坐在汝南一聲不吭,既不失了他的仁德之名,也不讓明公為難。」

  「他為何這麼做?」曹操終於回過頭來。

  「因為他若是真英雄,就該明白什麼是大局!」荀彧正色答道。「所謂英雄,一者不負天下,二者不負己心,三者自成偉業!」

  「我知道了。」曹操緩緩點頭,卻是忽然起身。「文若自去吧,我也要歇了……」

  荀彧躬身告退,而曹孟德也轉身歸入亭舍內,但睡到五更天蒙蒙亮的時候,其人卻又忍不住翻身起床,也不帶侍衛,也不叫他人,只是裹著披風哆哆嗦嗦走出位於許縣城門邊的都亭,其人本想借著頭頂晨光往城邊上的軍營一行,卻不料甫一出亭舍便看見不遠處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池塘,就信步往湖泊踱步而去。

  話說,時間已經來到七月末八月初這個節點,秋收都已經開始了,若是白日光線好的時候,必然是滿目山野青黃之色,讓人望之忘憂,而此時曹孟德原本想看皺一池秋水,卻不料來到池塘畔才發現,秋水雖在,卻已經鋪滿青黃落葉,滿塘無風自皺……曹孟德駐足於此,也是久久未動。

  其實,曹操比誰都清楚,孫堅之死對於盤踞在中原腹地的孫氏政權而言,宛如泰山崩塌,而正如荀彧所言,孫堅既死,那這中原腹地誰都能占據,唯獨孫氏政權沒有資格繼續維持。

  這是理所當然的……不僅僅是因為孫策才剛剛18歲,沒有任何威望和羽翼,也不僅僅是因為此時還在戰時,擁有荊襄6郡之力的敵人劉表就在跟前,遲早會擺脫束縛發力,更重要的一點是,孫氏政權本身太過於依賴孫堅本人了。

  從內到外,皆是如此。

  從內里而言,這個政權固然在表面上維持住了一個看似穩固的統治,可內里卻根本禁不住動盪……他們掌握了昔日大漢帝國最腹心、最精華的一片土地,卻和之前的袁術一樣無法吸收這片土地的精華,與這片土地真正融為一體,所有的一切宛如沒有地基的大廈。

  他們政權主體人員是以孫氏家族為核心的江漢徐楊一帶的遊俠、江匪、豪強、老卒,或許後來還收納了零散的本地偏門豪強人物,卻沒有多少本地士人系統性的參與到政權主體建設中去,能夠維持勢頭全靠不停的對外擴張成功;

  他們掌握了本地名義上所有的官職,理論上統帥一切,卻沒有通過屯田和對豪強的收買掌握真正控制本地民力、物力,能夠讓這些人戰戰兢兢,維持服從狀態,其實全靠橫行中原的孫堅及其部屬的武力震懾;

  他們確實擁有一支強悍而善戰的軍隊,卻是孫堅憑著個人魅力與資歷統合而成,而且內里也太雜太亂,更要命的是相對於本地而言這依然是一支外來軍隊。

  除了政權對內無法有效控制地方以外,孫堅的死亡對於從外部維繫政權的打擊更是簡單直接……孫氏政權能夠成為中原四強之一,能夠和他曹操,還有劉備、陶謙這些人結成同盟,能夠和公孫珣達成不戰默契,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孫堅本人!

  曹操和劉備的義兄是孫堅,公孫珣認可和欣賞的也是孫堅,陶謙、朱儁依仗的西面盾牌還是孫堅,劉表畏懼、呂布忌憚的同樣是孫堅……其他人算什麼呢?

  整個孫氏政權,地盤廣大、人口眾多、軍隊強盛,卻宛如空中樓閣,一開始就全然依靠孫堅個人的威望、能力、私誼、資歷來維,而此時孫堅既死,那孫氏政權的崩塌恐怕就在眼前了。

  實際上,孫文台本人死前清醒的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要求子女家人扶靈往江東而去,並公開允許自己的部屬投靠曹操與劉備……這是一個領袖與男人死前能為部屬和家人所做的一切!

  如果他的家人按照這個遺言扔下一切歸鄉的話,天下沒有任何一個勢力會對他的家屬作出多餘動作,劉表恐怕都會沿途禮送,曹操、劉備、朱儁更會盡全力照顧他們;如果他的部屬按照這個遺言各自投奔曹劉的話,那曹操和劉備一定會甘之如飴,雙方之間將不會有一種類似於『降將』的隔閡。

  但是,孫文台常年征戰在外,已經許久沒有回家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兒子雖然才十八歲,卻已經有了自己的心思,而他的那些部屬們也各不甘心……原因很簡單,孫文台能夠認識到局勢不可挽回,但他的部屬和才十八歲的孫策又怎麼可能明白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