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怎麼伏?」公孫珣面無表情,追問不止。

  「一開始只是長矛手和大盾手一起切坡而伏,前面有緩坡,坡後順著山坡舉盾藏兵而已,騎兵衝鋒來此,坡後以長矛頂住大盾,士卒穩住不動,一直等他們越過山坡,踩著盾牌越過身後,盾兵方才會立即向前舉盾,矛手則取矛向後而舉,阻攔後軍之餘也讓分割出小股騎兵無法撤退,而更後方弓弩手更是可以就近攢射……道理是這個道理,再往後,多有因地制宜之法,或乾脆是人為造坡,最極端的一種乃是挖溝渠,盾矛兵埋伏在溝中,將大盾搭在溝上,弓弩手全無遮護在溝渠後方誘敵,甚至連也藏於溝渠中,只待馬蹄踏過盾牌,方才奮勇舉盾衝出……便是如此了。」

  聽到此處,周邊諸將俱皆駭然,無論是弓弩手無遮無掩以對戰馬衝鋒,還是盾矛手藏於盾下任由馬蹄從頭頂踐踏,都是不可想像之事。

  而眼看著公孫珣凜然不應,高順不得已又說了兩句:「君侯,羌人都說此陣首重在勇氣,重在不畏死,而在我看來,不畏死這種東西太容易了,天下不畏死之人也見的太多,此陣其實首在相信袍澤無棄……之所以有此陣,便是窮困羌人部落無馬無甲,便是弓弩箭矢都極為寶貴,最賤的卻是族中子弟人命,於是才有了這種拼命卻能成奇功的事物,而這些人立陣之前,首先出戰者便皆是父子兄弟,弓弩手相信盾矛手不會錯過戰機,盾矛手相信弓弩手不會一鬨而散,這才能一擊致命!這就好像軍中袍澤一旦互信到了相托生死的地步,那什麼樣的仗打不贏呢?」

  「說的好。」公孫珣終於應聲。「袁軍可以嗎?」

  「李氏子弟兵或可以一試。」高順當即再次作答。「之前鞠義帶來的本部少數幾百族眾或許能行,再多的,即便是于禁部,屬下以為就都不行了……所以,君侯若是擔憂張徐兩位將軍被誘敵深入,中了伏盾之策,並非是毫無可能。但……」

  公孫珣終於從外圍收回目光,卻是目視高順許久方才出言:「不管如何,先發哨騎喊他們回來,因為若真有詐,這無論如何都是一處破綻,唯獨更大的破綻不在彼處……素卿你說,若是袁軍全軍在此,偃旗息鼓,需要多遠才能藏住不被我們發覺?」

  高順瞬間悚然,卻又緩緩而答:「我軍倉促到此,便直接渡河來追,哨騎皆止於清水,清水東邊的情形,便是今日臨時發出了些許哨騎,也皆剛剛取寨後徐張兩位將軍從界橋所發,此時不過是剛剛走出五里而已……若是我來領兵設伏,七萬之眾,趁著春日青草未出之際,相隔五里,隨便建一條半丈高的土壘遮蔽便是……反正夜間出發,只潛伏一時而已!」

  二人對答之間,忽然間只聽軍中一時喧譁,循聲抬頭,卻見清河上游,也就是正南方向四五里處,忽然有火起,白日烽煙,清晰可見。

  「是審正南自己燒了什麼示警,還是彼處浮橋為敵軍所燃?」婁圭面色陰沉。

  「最起碼知道敵從何處來了!」公孫珣倒是冷冷一笑。

  「君侯莫非是說敵軍全軍將要衝此處而來?」呂范終於忍耐不住。「而且只隔五里,須臾便至?既如此,還請君侯與公子速退河西!」

  「棄軍在此?」公孫珣冷冷看了對方一眼。「騎兵被一萬潰軍用命引走,說不定早已經散亂難收,即便是現在見到烽火也不知何時能至此……而此時寨中不過是三四千步卒,兩千義從,以五六千眾臨七萬眾,我父子若一走了之,義從倒也罷了,豈不是要白送這五千步卒性命?屆時我軍上下如何還能信重於我?恐怕這正是對面所思最佳之態吧?」

  「即便君侯是要據營而守,最起碼也該讓公子先回河西!」負責情報的董昭也是額頭冒汗。

  「狗屁!」公孫珣不以為然,直接爆了粗口,卻是回身扶刀坐到了那把一直沒去看的太尉椅上。「若能撐過一時,則此戰必勝,他在河東河西有何區別?而若我敗在此處,則他一個幼子,真能如何嗎?而且如此局面,只能盡全力讓程德謀往這邊送兵!此時多送一隊兵,便多一分勝算,現在送他過去,必然中斷橋上運兵之勢,怎麼能為了一個童子耽誤幾千甚至上萬人的生機呢?」

  董昭剛要再說,公孫珣卻乾脆拔出了那柄斷刃,倒持指向高順:「令明引義從出寨尋機作戰,反正騎兵不要困於寨中。素卿則持此刃全指此戰,負責營壘!再趕緊派人去尋張益德、徐伯進,再隔河呼喊德謀,讓他留在西岸加緊輸送兵力,送弓弩手、長矛手、大盾兵……再讓他於下游同時準備多座浮橋,以作預備!總之,此戰只有從河西到河東,再有言歸河西者,殺無赦!」

  高順俯身接刀,眾人俱皆駭然,周圍義從也忙不迭的去執行軍令。

  然而,就在這時,面色黑亮的董昭不顧一切直接下跪:「君侯!不說歸河西之事,但君侯可以帶公子隨義從在外圍作戰,吾等受君侯大恩,可以在此守衛君侯傘蓋儀仗!」

  公孫珣稍微一怔,卻又不由一笑,表情也緩和了下來:「當日韓遂渭水一戰,就是這麼做的,結果如何?」

  隨即,其人不再理會下面各位表情複雜的謀士與將領,而是拍拍膝蓋,對著才十一歲的長子輕聲微笑示意:「阿定,你阿母讓你隨我見識軍事,今日正逢其時,且來我膝上坐,觀長輩如何破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