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是完整的分割線—————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剛烈氣聞。黃巾亂起,曹操借勢亦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其以悍勇,多持兵戈,親臨陣前衝鋒陷城,故創痕不止。」——《舊燕書》.卷二十七.世家第二

  PS:感謝台妹的盟主和指神的萬賞……真心感激不盡。還有書友群,684558115有興趣可以加一下。

  第二十章 帳中言三策

  白馬城縣寺大堂上,狼狽不堪的信使匯報完軍情後,上首的公孫珣和曹操面面相覷,各自無言。而堂中也是一時鴉雀無聲……想那雙目炯炯的夏侯惇是曹都尉姻親上的兄弟,長臂大耳的劉備在公孫中郎將那裡也是一口一個我弟玄德的,如今這倆人吃了敗仗,就算是幸災樂禍也不好表示出來啊?

  過了許久,倒是董昭董公仁在旁乾笑了一聲,勉強打破了尷尬:「不想這王度知恥而後勇,竟然有此番作為,確實不可小覷。」

  堂中諸人一時紛紛點頭……這個打仗打敗了,夸一夸對手總是沒得跑的,大家都是洛陽混過的,如何不知道這種話術呢?

  當然了,所有人心裡也都明白,這話也就是緩和一下氣氛,甚至說連緩和氣氛都未免太過生硬了點。想那王度不過區區一個縣丞出身,還有被東阿程立一日奪城的先例在前,硬吹他也吹不起來啊?

  實際上,事到如今真要想把這一敗遮掩過去,只有一條路可走,那便是把韋鄉給速速拿下來!拿下來,萬事好說,可若是再遷延日久拿不下來,怕就真的要尷尬了。

  而且再說了,稍微有點戰略眼光的人都明白,隨著燕縣光復,漢軍後路徹底無憂,依照眼前的局勢本就該大舉進攻掃蕩才對!

  「濮陽那邊還沒動靜嗎?」果然,稍作思索之後,公孫珣就暫且放下難以名狀的被坑心情,轉而詢問起了局勢。「卜已這是準備死守濮陽?」

  「東郡黃巾跨黃河連綿二十城,如今不過失了兩城而已,那死守濮陽又如何呢?」婁圭捻須言道。「看卜已這姿態,應該也是知道我軍俱是精銳騎兵,極善野戰,所以深溝高壘,連城互助……他要的便是手下各處城池皆如韋鄉這般能挫我軍銳氣,並造殺傷。如此這般的話,等我們疲憊無力之時,自然也是他們反攻之時!」

  「這是陽謀。」呂范也出言道。「拼的便是我軍是否能勢如破竹,迅速掃蕩濮陽周邊諸城,從而逼迫卜已出城決戰!君侯,此時我們還是要儘快發兵援助,以求速速攻下韋鄉才對。」

  「不錯。」董昭也出言肯定。「而且,如今燕縣已復,道路已通,再加上我軍都是騎兵,黃河處又有審正南的別部和王叔治的舟船駐守,便是卜賊有些許動作,也能及時反應……故此,君侯應當即刻傾全力發大軍往克韋鄉,以維繫攻勢與士氣!」

  軍中三個智謀之士都這麼說,公孫珣也是微微頷首。

  其實,除了這三人所言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不知道他們三人是沒想到還是不願說,不過公孫珣自己心裡倒也清楚……那就是此戰從頭到尾就得講究一個從速,因為洛陽處是等不得的。

  畢竟,自從黃巾軍起事以來,天下震動,洛陽一日三驚,天子寢食難安,公卿更是心神動搖,局勢一日壞過一日,如此情況下,中樞自然只需要一個大局上的從速平叛,又怎麼會在意軍事上的細節與困難呢?

  而中樞這種心理其實也是非常正確的……如此大規模叛亂,若不能迅速掃平的話,怕是會動搖天下人心的!

  一念至此,公孫珣不再猶豫,他即刻起身拔刀,分畫軍令:一面以呂范、公孫越、牽招、楊開四人為白馬留守;另一面,他本人和曹操一起,將親自帶領其餘諸軍,包括燕縣那邊的兵馬在內,合兵往韋鄉而去!

  換言之,公孫珣倒是要親自看一看,這個讓劉玄德與夏侯元讓一起挫敗的土圍子到底有多麼厲害,能不能擋住他公孫文琪和曹孟德的聯手?!

  ……………………

  「君侯,末將實在是慚愧。」韋鄉舊城之前,公孫珣的白馬旗下,曹操直屬裨將夏侯惇躬身請罪,再無之前的昂然氣魄。

  「屬下也是。」兩名司馬和劉備也隨後躬身而言。

  「無妨。」公孫珣看他們二人形狀,多少只是輕傷,倒是放下心來了,便趕緊下馬依次扶起這四人。「勝敗兵家常事,況且只是未成功而已,並未有太多兵力折損,尤其是元讓與玄德,養傷才是要務。」

  見對方如此大度,夏侯惇和劉備還有兩位司馬,倒是愈發顯得慚愧了,而旁邊的曹操原本也想安慰一二的,此時反而不好再多說什麼。

  「且說一說這韋鄉吧!」公孫珣抬手指向不遠處旌旗密布的韋鄉小城,也是趕緊錯開了這個話題。「到底有何玄妙?」

  「其實要說有什麼玄妙卻也未必。」綁著一側肩膀的夏侯惇尷尬應聲道。「小城還是我當年遊歷到此時的那座小城,不過兩丈土牆而已……但城中士氣嚴整,糧械充足,守衛嚴密,僅此而已。」

  公孫珣和一眾軍官四下打量,卻也知道夏侯惇說的實情……一目了然嘛。

  「君侯看那裡。」婁圭忽然指向了小城東側的一個方位。「樹林居然也未砍伐,這不是給我們留下從容製作攻城器械的餘地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