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公孫珣正色答道:「回稟老夫人,此一時彼一時也……既然已經到了此處,再說不知道您的身份,豈不是自欺欺人?」

  這趙老夫人,也就是公孫珣未來數年頂頭上司趙太守的母親了,聞言連連失笑,笑完之後才道:「我本來以為,單以寡母教養兒子來論,我是不輸天下任何人的,卻不料此番遇到了對手,那安利號的公孫大娘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須知道,我兒二十歲時,確實不如你。」

  這話根本沒法接,公孫珣只能笑而不答,再度拱手行禮而已。而等到目送對方上車,往盧龍塞去後,這才打馬向南,往令支去了。

  「太祖為郡中吏……聞郡中郡守更迭,乃與(公孫)越自洛歸郡。路遇官眷同行,中有長者夫人。每至亭舍,太祖轍執禮甚恭,問候如親,越等皆不解也。及至無終,各自分別,長夫人感嘆其德,乃自告為遼西郡守母也。越等皆驚,私嘆曰:『彼言語嚴禁,吾等皆不識也,兄長何其德乎?』太祖聞之笑曰:『初相逢,便遺金其仆,盡知為郡守母也,安能不德?』越等愈嘆。」——《新燕書》.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紀

  PS:抱歉,周日事情比較多,一下子睡到12點才起來,然後忙活了半天才想起來根本沒碼字,這章晚了點,大家見諒。

  還有新書群,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加一下,684558115。

  第四章 歸家

  公孫氏是舉族聚居,實際上,在城中挨著西門那片,近八分之一個令支城都幾乎是公孫家的地盤,一族獨自占領了三個城內的『里』,連里門、里牆都省了。

  占地如此廣闊,倒不是說公孫氏的主支人口有多少,而是說這裡面出仕為官的公孫氏族人太多。須知道,但凡是做到六百石的朝廷命官,然後一旦分家立業,就可以按照官方規制建立起相應規模的宅院。而一來二往的,世世代代,如此大大小小的宅院逐漸增多,這才有了公孫氏在這令支城中一言九鼎的地位。

  不過,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比如講公孫珣家裡雖然很有錢,雖然西門外的市場、南門外的貨棧全是公孫大娘的手筆,雖然這近些年來新起的宅院十之八九有她的贊助,雖然他家的房地產開發項目都已經做到了塞外的管子城了……但是,他本人所居住的宅院門楣卻實在是不高。

  因為,不能逾制。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與公孫越隨意揮手作別後,甫一踏入了自家的房門,公孫珣便看到了早早等在那裡的自家老娘。

  於是,他當即就在門檻處下跪,以示自己遠遊不孝之罪。

  公孫大娘其實原本有萬般話要說的,但此時看到自己兒子跪在門口請罪,瞬間也就眼淚婆娑,言語難治了。

  「一走一年多,」好不容易緩過勁來,公孫大娘不待去擦自己的寶貝眼鏡,卻是趕緊上前把自己兒子從地上拽了起來。「連字都有了,還變得那麼古板,進門就下跪?」

  公孫珣起身強笑道:「確實如此,在外面經歷的多了,咋一回來,恐怕跟母親的風格不合……」

  公孫大娘連連搖頭:「我哪裡還有什麼風格?幾十年過去了,風格再不一樣,也要被這個世道磨平了。」

  「還是能感覺到的。」公孫珣繼續笑道。「在洛陽一年多,見了各種人物,言談一定要遵循禮節,可見到母親,終究是隨意了不少。」

  「那是因為我是你娘,跟風格什麼的沒關係。」公孫大娘再度搖頭,可話說到這裡,卻是終於展顏一笑。「不過也無所謂了,我們母子倆管什麼風格不風格呢?」

  公孫珣看到母親露出笑臉,這才鬆了一口氣,然後趕緊勸對方去清洗眼鏡,好方便來看自己帶回來的各項物什……你還別說,不愧是親娘倆,這當兒子的帶回來的東西基本上都能符合當娘的價值觀:

  那一大窩貓自然不用說了,公孫大娘抱起其中一隻最重的胖貓連連感慨,說什麼兩輩子加一塊總算也混成了一個有貓的成功人士了,只是這公貓既然已經做了種,出了一窩小貓,那就該儘早騸掉;

  至於蔡邕所書的儒家七經和《四十二章經》也是讓公孫大娘欣喜異常,用她的話說,這原件不僅可以收起來當傳家寶,還正好能用她正在研製的雕版印刷技術上,她可是準備用這玩意名垂千古的;

  然後還有婁圭這個從南陽來的帳房,公孫大娘更是分外滿意……雖然據說是裝箱子裡偷運過黃河的,所謂『偷渡』是也……但能有一個歷史名人當帳房想想都帶感!不過她也說了,就是有點年輕,也不曉得智力值到位了沒有,於是分分鐘又叫來帳房目前管事的李三娘,讓她把人帶走去做培訓!

  總而言之,公孫大娘之前積攢了一年的牢騷,卻在甫一見面時就消失的無影無蹤,如今更只是不停的感慨自己兒子孝順罷了。

  而這種表現,無疑也是天底下做母親的通病。

  等抱著那隻胖貓回到屋內候,近二十年沒走出遼西的公孫大娘又趕緊讓婢女準備溫開水,然後開始聽自己兒子講解一些趣聞……盧植的事情兩人心照不宣的都沒提,但是一些別的見聞卻著實讓公孫大娘有些情緒複雜:

  比如說曹操和夏侯家只是世代聯姻的親戚,卻並不是同一宗門;

  再比如說呂范輕鬆識破自己的套路,卻因為自己幫他仗義執言而當場認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