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她便每日都伴在祖母身側,有時回房寫幾句詩詞話本,想了幾個開頭,都不如之前那本冤屈錄來的順暢自如。

  文心書肆在京中的名聲越發大了,集會亦多起來,不乏文士名流。

  書肆私下資助了許多寒門子弟,故此在書院之中,口碑遠蓋過了京中另外幾間書肆。亦有幾家想效仿文心書肆的路數,一來捨不得本錢,二來也沒有蘭春生同蕭竹君這樣撐門面的筆桿子,最終也只是弄了個不倫不類。

  陳博衍也日益忙碌,時常連著幾日不見蹤影。

  兩人縱然彼此掛念,但都知正事要緊,婚期又在眼前,也不急在一時。

  這忙中帶靜的日子沒過多久,京中便又出了一件大事。

  河南山西一代發了蝗災,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遭了這場劫難,地里略帶些青意的都被啃了個乾淨,人沒了吃的,便都紛紛外逃,不是北上,便是南下。

  無數的災民湧進了京城。

  一時之間,京城街頭皆是流民,或坐或臥,行乞者有之,賣兒賣女賣身者有之。

  因著人口雜亂,京中盜竊搶劫案頻發,各大衙門與京城兵士忙的不可開交。

  安國公蕭覃於賑災卻是早有經驗,早年河南水患,便是他前往處置的。

  朝中暫時不能撥銀,安國公府便自行出資,在京中幾個菜市口處設了粥棚,一日早晚兩次施捨粥飯。

  那米粥熬的甚稀,清湯寡水的,但於這些災民而言,卻是救命的口糧。每日一到施捨時候,粥棚跟前便人滿為患。

  這些災民有了果腹之食,便少了許多戾氣,亦免了那為了口糧食去行竊行搶的。

  而陳博衍則知會了京城步兵衙門,每日加強街頭巡查,將街上的人頭如過篦子一般的過了幾遍,將其中那些有為非作歹前科的、耍強鬥狠的一一排查出來,先行丟進了牢里。

  如此一番整治,京中便太平了許多。

  那些豪門大戶,最怕流民歹民肆擾,他們家財萬貫,又有如花美眷。自流民進京,他們日夜擔驚受怕,生恐被人劫財又糟蹋了女眷。陳博衍這般整治了一回,人心大定,不論民間還是權貴,都稱這四皇子才幹過人。

  這消息,自也傳到了陳恆遠的耳朵里。

  這日,又是御書房議事的日子。

  皇帝看了幾份近來的摺子,便向幾個兒子與臣子問道“這流民一事,諸位作何見解”

  陳恆遠忙不迭上前奏報“父皇,兒臣以為,應當即刻便將這起流民盡數攆離京城為是”

  陳博衍劍眉微蹙,卻沒有說話。

  幾位老臣卻已率先開口道“太子此策大大不妥,這起百姓是家鄉遭災方才流入京城。朝廷不能及時賑災,又要將他們驅逐了之,只怕要激起民變啊”

  陳恆遠怒斥道“爾等匹夫,倚老賣老,知道些什麼這起流民在京中為非作歹,鬧得京中人心惶惶,真是可惡至極。再說,我大周乃上邦之國,有這麼一幫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災民在京城街頭,我大周顏面何存”

  斥罷,他便向皇帝跪稟道“父皇,兒臣懇請父皇降旨,即刻便將這些流民盡數逐出京城”

  第86章

  皇帝沒有言語,他將手中的摺子放在了案上,目光便落在了陳博衍身上。

  陳博衍神色淡然,無一絲一毫的波瀾,聽了陳恆遠的“高論”竟無言語,且似乎並不打算說些什麼。

  皇帝微微有些疲倦,他問道“老四,怎的不出聲朕招你來,是建言獻策的,不是杵在這裡當木頭的”

  陳博衍這方回道“皇上教訓的是,太子殿下所言,盡為皇上與大周的顏面所慮,用心良苦,臣自愧弗如。”

  這不咸不淡的幾句話,讓皇帝太陽穴上青筋暴起,一團怒火直透泥丸。

  自從胡欣兒死了之後,後宮之中是越發無趣了,所見儘是老面孔,想要納幾個新人,又被太后攔著。去長春宮,皇貴妃卻又總是一副冰冷的態度,她恭敬守禮,挑不出一絲一毫的錯處,又無可親近。

  偏偏,太后還愛攛掇他去長春宮,直說皇貴妃賢德,要他常去這一切,都令皇帝深感沮喪。他自覺得同皇貴妃的情分還在,卻被她如此對待。

  不過是寵幸了一個新人罷了,她至於如此擺臉子給他看麼再有,便是眼前的陳博衍。

  往常,他時常覺得自己這個四兒子恃才傲物,甚而不把自己的父皇放在眼中。但如今想想,陳博衍那些建言,雖然大多刺耳,卻言之有物,行之有效,照著實施下去,也往往能收到成效。

  難民大批湧進京城,朝廷顏面無存不說,也使得京中地面亂象橫生,已有許多世家大族的族長進宮抱怨過了。

  皇帝亦在犯難,雖說已吩咐了戶部官員加緊賑災,但京中這起流民,卻不知該如何處置。

  以往,還從未有過類似的事情。

  皇帝倒也曾有過陳恆遠那般的念頭,將這些礙眼鬧事的流民驅逐了之。如此作為,民心固然會不穩,但這些災民流民的民心,重要麼但今日聽這話從陳恆遠嘴裡冒出來,皇帝的心中便不踏實了。

  他也明白,自己這個兒子的主意,從來有些不著調。再聽了那些臣子的言語,他便更覺得沒底了。然而,他想要的是一個確實的策略,並非是這樣泛泛之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