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當得了心懷天下四個字。
大臣們也是感嘆,得虧王爺沒有反叛之心。
也虧的陛下有這個魄力——換個人來,恐怕根本就容不下王爺,也就只有陛下,對王爺能做到毫無間隙的信任;也只有王爺,才能這麼心無雜念一心一意的支持這陛下。
簡直了,連項吸吸鼻子,這位六部尚書中最後一個知道陛下同王爺之間事的人,突然有點想自家夫人了。
——回去的時候路過松露居一趟,夫人昨日還念叨著,想吃松露居的雲片糕呢。
待罪立功的法子是祈舜提出來的,但三月後再發工錢卻是玄瀾補充上去的。雖然按照他自己的性子,是恨不得把那三萬叛民直接一刀砍了乾淨的。但身為皇帝,他足夠理智也足夠冷峻。對於人心的把握讓他清楚,三月後去除這些罪名的待罪之身,開始結算工錢,才最能夠刷聲望刷民心。
說白了,這些升斗小民根本不值得他計較。
升米恩斗米仇,若是一直只給蘿蔔不給大棒,這些人只會得寸進尺。索性玄瀾左手蘿蔔右手大棒的功夫玩的無比之溜——給自己刷聲望不算什麼,不遺餘力挑祈舜在民間的聲望才是最要緊的,最好聲望高到讓朝臣無話可說,能夠直接封了他一字並肩王。
莊王戰死後,主將潰逃,三萬叛民被俘,戰戰兢兢不知自己未來命運如何。半旬後,有一些同伴被拉了出去再也沒有回來過,多為什長百夫長一類。後來翊親王親自過來同他們說,“被拉出去斬掉的全部都是莊王舊部,諸位原籍在雲貴兩地的,陛下特免了死罪——雖說是受人蒙蔽,然死罪可免,活罪終究難逃。”
那個在戰場上鎧甲凜冽的年輕將軍,現在一身雲紋錦袍站在這污濁之地和他們說話,簡直不像是同一個人,清貴的貴公子模樣,聲音儒雅而溫和。
“為免雲貴之地再受旱災之苦,陛下下令,打通杔山,在麗江和雁江上游修建明渠。爾等須為徭役。服徭役滿三月後方可脫離待罪之身。”
不過是做一些徭役……而且也算是為家鄉效力吧,不用背井離鄉。
大家心裡都鬆了一口氣,暗道陛下仁慈。
事實上,他們並非對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畢竟雲貴這邊的人最關注的就是這件事了,大街小巷裡已經傳的沸沸揚揚了。
——聽說,最初的最初,陛下是不想饒過他們的,畢竟他們的罪名是謀反。是王爺,整個天下間也就只有王爺勸得住陛下,王爺極力尚書陳情,才給他們爭取來一條生路。
後來的後來,王爺都已經回了京都了,三個月的徭役期滿了,第四個月都快結束了,杔山也快打通了,他們卻出乎意料的收到了一筆細微的工錢。
仔細去打聽才打聽到,“是王爺,王爺說既然三月之後,你們已經脫離待罪之身,那麼再做下去就必須得發工錢。”
“陛下原本是不願意的,只是敬重王爺,這才同意。”
五大三粗的幾個漢子手裡拿著幾串銅錢,感覺掌心發燙——原本因為長時間勞作而生的那些怨憤早已消散不見。
王爺真是個好人。
陛下也聖明。
當時為什麼腦子糊了竟然會跟著莊王起兵呢!這麼好的王爺這麼好的皇帝為什麼要推翻呢?河渠修好之後,就再也不用害怕旱災了……
同一個棚子裡剛收到工錢的幾個人對視,眼眶都紅了。
第107章 父王
玄瀾這一回造勢著實造的有點狠。
如果從拙政殿裡掛著的那一副手繪的夏朝山河大勢圖來看,從雲貴之地沿著一條斜線到中原,幾乎是輿論滾滾,大勢湯湯。
溫玦和楚樓被打發去收拾爛攤子之後,其它地方做的倒是沒有雲貴明都那麼明顯了,就應盛那點處理民間輿情的水平,在溫玦眼裡那就是個渣渣——當然,在楚樓眼裡也是。
畢竟追溯到最開始的時候,這兩位在齊王手底下做事,那是曾經差點用輿情坑過先帝和昭明太子的人。
應盛回京後,主動自覺的找玄瀾請罪去了,表情那叫一個委屈又無辜——我一靠拳頭吃飯的,陛下您非得讓我練嘴皮子去。
玄瀾看了他半晌,許久憋出來一句話,“無妨……反正都是一家人……”
應盛被這強大的理由折服在原地。
經過了約莫是半年的醞釀,從雲貴川陝之地至京都,翊親王的仁善口碑在民間慢慢發酵,然後在承慶十二年年初,禮部上奏,道是重銘太子快滿一周歲了,身健,可以舉行冊封大典了。
封太子是要有個冊封大典的,只是皇家歷來都有這樣一個潛在的認識,剛出生的皇子還是需得養一段時間再行冊封——怕這孩子福薄,受不住這麼重的福氣,給夭了去。
到如今小皇子也養了一年了,雖說還是小,但至少活蹦亂跳的很,據說沒少在宮裡作妖。這一年又是雪災又是大旱的,也確實需要一件事來沖沖喜氣。
然後,陛下可能覺得這麼一件事沖喜氣不夠,他又宣布了一件事。
他要立翊親王為一字並肩王。
有些大臣嗖的一下就火了——立毛立!皇后還沒立呢!立什麼一字並肩王!王爺站那兒他還能跑了去!陛下您倒是把太子他娘拎出來給我們看看吶!
據說在王爺出征期間,陛下常不涉足後宮,就算偶有涉足,也不過是去端妃宮裡坐一坐,重銘太子被他親自養在身側,後宮裡有得了允許能來逗一逗太子玩的,也不過就只有一個端妃。
看的宮外的一干忠臣老將提心弔膽——乖乖,這簡直是要給太子換個娘的節奏!不是說太液池上那位聖寵正榮嗎!
陛下您可以不用給太子換個娘啊!陛下您可以再生一個出來啊!
碰上一個不好女色的明君,是臣子們的福氣;但是碰上一個連兒子也不想生的皇帝……大臣們只能默默祈求先帝在天之靈,保佑皇室福嗣綿長。
——百年之後大家在下頭見面了,趕緊抽死這個不肖子孫!
鑑於目前聖上就這麼一個帶把兒的孩子,不對……是鑑於目前聖上就這麼一個孩子!小重銘在滿朝上下眼裡,那就是整一個寶貝疙瘩!
他娘懷孕的時候大臣們沒撈著胎教,落地以後見身體好點了,不會輕易夭了去,大臣們擼擼袖子,開始了幼教!
明君之路,從小開始!
當祈舜收拾完他兄弟,安排好了通山修渠的事,頂著一路上百姓們愛戴的目光回京的時候,還沒踏進拙政殿,就聽見了一個老先生在高談闊論,立於天下大勢,講解……講解三字經。
祈舜生生頓住了自己踏進正殿的腳步,收回抬了一半的腿,硬生生一轉,往偏殿走去。
重銘小太子呆的偏殿裡,翰林院學士正力圖把三字經講出史記的花兒來,雖然小太子擺出了一副聽不懂的樣子,但是他們可是要把這位培養成未來的明主的,即使聽不懂,便想著,好歹能有些潛移默化的作用吧。
大臣們也是感嘆,得虧王爺沒有反叛之心。
也虧的陛下有這個魄力——換個人來,恐怕根本就容不下王爺,也就只有陛下,對王爺能做到毫無間隙的信任;也只有王爺,才能這麼心無雜念一心一意的支持這陛下。
簡直了,連項吸吸鼻子,這位六部尚書中最後一個知道陛下同王爺之間事的人,突然有點想自家夫人了。
——回去的時候路過松露居一趟,夫人昨日還念叨著,想吃松露居的雲片糕呢。
待罪立功的法子是祈舜提出來的,但三月後再發工錢卻是玄瀾補充上去的。雖然按照他自己的性子,是恨不得把那三萬叛民直接一刀砍了乾淨的。但身為皇帝,他足夠理智也足夠冷峻。對於人心的把握讓他清楚,三月後去除這些罪名的待罪之身,開始結算工錢,才最能夠刷聲望刷民心。
說白了,這些升斗小民根本不值得他計較。
升米恩斗米仇,若是一直只給蘿蔔不給大棒,這些人只會得寸進尺。索性玄瀾左手蘿蔔右手大棒的功夫玩的無比之溜——給自己刷聲望不算什麼,不遺餘力挑祈舜在民間的聲望才是最要緊的,最好聲望高到讓朝臣無話可說,能夠直接封了他一字並肩王。
莊王戰死後,主將潰逃,三萬叛民被俘,戰戰兢兢不知自己未來命運如何。半旬後,有一些同伴被拉了出去再也沒有回來過,多為什長百夫長一類。後來翊親王親自過來同他們說,“被拉出去斬掉的全部都是莊王舊部,諸位原籍在雲貴兩地的,陛下特免了死罪——雖說是受人蒙蔽,然死罪可免,活罪終究難逃。”
那個在戰場上鎧甲凜冽的年輕將軍,現在一身雲紋錦袍站在這污濁之地和他們說話,簡直不像是同一個人,清貴的貴公子模樣,聲音儒雅而溫和。
“為免雲貴之地再受旱災之苦,陛下下令,打通杔山,在麗江和雁江上游修建明渠。爾等須為徭役。服徭役滿三月後方可脫離待罪之身。”
不過是做一些徭役……而且也算是為家鄉效力吧,不用背井離鄉。
大家心裡都鬆了一口氣,暗道陛下仁慈。
事實上,他們並非對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畢竟雲貴這邊的人最關注的就是這件事了,大街小巷裡已經傳的沸沸揚揚了。
——聽說,最初的最初,陛下是不想饒過他們的,畢竟他們的罪名是謀反。是王爺,整個天下間也就只有王爺勸得住陛下,王爺極力尚書陳情,才給他們爭取來一條生路。
後來的後來,王爺都已經回了京都了,三個月的徭役期滿了,第四個月都快結束了,杔山也快打通了,他們卻出乎意料的收到了一筆細微的工錢。
仔細去打聽才打聽到,“是王爺,王爺說既然三月之後,你們已經脫離待罪之身,那麼再做下去就必須得發工錢。”
“陛下原本是不願意的,只是敬重王爺,這才同意。”
五大三粗的幾個漢子手裡拿著幾串銅錢,感覺掌心發燙——原本因為長時間勞作而生的那些怨憤早已消散不見。
王爺真是個好人。
陛下也聖明。
當時為什麼腦子糊了竟然會跟著莊王起兵呢!這麼好的王爺這麼好的皇帝為什麼要推翻呢?河渠修好之後,就再也不用害怕旱災了……
同一個棚子裡剛收到工錢的幾個人對視,眼眶都紅了。
第107章 父王
玄瀾這一回造勢著實造的有點狠。
如果從拙政殿裡掛著的那一副手繪的夏朝山河大勢圖來看,從雲貴之地沿著一條斜線到中原,幾乎是輿論滾滾,大勢湯湯。
溫玦和楚樓被打發去收拾爛攤子之後,其它地方做的倒是沒有雲貴明都那麼明顯了,就應盛那點處理民間輿情的水平,在溫玦眼裡那就是個渣渣——當然,在楚樓眼裡也是。
畢竟追溯到最開始的時候,這兩位在齊王手底下做事,那是曾經差點用輿情坑過先帝和昭明太子的人。
應盛回京後,主動自覺的找玄瀾請罪去了,表情那叫一個委屈又無辜——我一靠拳頭吃飯的,陛下您非得讓我練嘴皮子去。
玄瀾看了他半晌,許久憋出來一句話,“無妨……反正都是一家人……”
應盛被這強大的理由折服在原地。
經過了約莫是半年的醞釀,從雲貴川陝之地至京都,翊親王的仁善口碑在民間慢慢發酵,然後在承慶十二年年初,禮部上奏,道是重銘太子快滿一周歲了,身健,可以舉行冊封大典了。
封太子是要有個冊封大典的,只是皇家歷來都有這樣一個潛在的認識,剛出生的皇子還是需得養一段時間再行冊封——怕這孩子福薄,受不住這麼重的福氣,給夭了去。
到如今小皇子也養了一年了,雖說還是小,但至少活蹦亂跳的很,據說沒少在宮裡作妖。這一年又是雪災又是大旱的,也確實需要一件事來沖沖喜氣。
然後,陛下可能覺得這麼一件事沖喜氣不夠,他又宣布了一件事。
他要立翊親王為一字並肩王。
有些大臣嗖的一下就火了——立毛立!皇后還沒立呢!立什麼一字並肩王!王爺站那兒他還能跑了去!陛下您倒是把太子他娘拎出來給我們看看吶!
據說在王爺出征期間,陛下常不涉足後宮,就算偶有涉足,也不過是去端妃宮裡坐一坐,重銘太子被他親自養在身側,後宮裡有得了允許能來逗一逗太子玩的,也不過就只有一個端妃。
看的宮外的一干忠臣老將提心弔膽——乖乖,這簡直是要給太子換個娘的節奏!不是說太液池上那位聖寵正榮嗎!
陛下您可以不用給太子換個娘啊!陛下您可以再生一個出來啊!
碰上一個不好女色的明君,是臣子們的福氣;但是碰上一個連兒子也不想生的皇帝……大臣們只能默默祈求先帝在天之靈,保佑皇室福嗣綿長。
——百年之後大家在下頭見面了,趕緊抽死這個不肖子孫!
鑑於目前聖上就這麼一個帶把兒的孩子,不對……是鑑於目前聖上就這麼一個孩子!小重銘在滿朝上下眼裡,那就是整一個寶貝疙瘩!
他娘懷孕的時候大臣們沒撈著胎教,落地以後見身體好點了,不會輕易夭了去,大臣們擼擼袖子,開始了幼教!
明君之路,從小開始!
當祈舜收拾完他兄弟,安排好了通山修渠的事,頂著一路上百姓們愛戴的目光回京的時候,還沒踏進拙政殿,就聽見了一個老先生在高談闊論,立於天下大勢,講解……講解三字經。
祈舜生生頓住了自己踏進正殿的腳步,收回抬了一半的腿,硬生生一轉,往偏殿走去。
重銘小太子呆的偏殿裡,翰林院學士正力圖把三字經講出史記的花兒來,雖然小太子擺出了一副聽不懂的樣子,但是他們可是要把這位培養成未來的明主的,即使聽不懂,便想著,好歹能有些潛移默化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