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黃昏,莊揚將晾曬在走廊的竹簡收起,莊蘭則在樓下逗著竹筍。竹筍仍如以往那般,白日自己去竹山吃竹子,夜晚自己回來。

  莊平在午時就已離開,返回了錦官城,只有莊蘭留了下來。

  深夜,莊蘭睡得迷迷糊糊,從席上爬起。她身上披著厚實被子,捂得溫熱,外頭風冷,實在不想離開被窩,然而莊蘭聽到兄長下樓的聲音。

  她很擔心兄長,只得狠心拉開被子,出房間,到走廊上探看。她看到樓下一盞燈,提燈的人正是她兄長。

  莊蘭沒做多想,連忙抓來衣服穿上,快步跑下樓去。

  夜風很冷,風聲很大,竹林蕭蕭作響。莊蘭走到莊揚身旁,不解問:“兄長,你怎麼下來了?”

  “阿蘭,你聽,是馬蹄聲。”

  “沒有,兄長,是風聲。”

  莊蘭覺得很難過,她覺得兄長是在等阿弘兄。

  “兄長,外頭風好大,我們回去吧。”

  莊蘭拉莊揚的手,莊揚手指冰冷,也難怪,他只穿著一身單薄的中衣。

  莊揚不肯離開,仍說有馬蹄聲,並將手指向前方。這時,莊蘭也才發覺前方有一盞燈,並且也確實有噠噠噠噠的馬蹄聲,因風聲大,她才忽視了。

  騎馬的人往竹樓前來,莊蘭認出是漢軍的一位士兵,而莊揚認出他是劉弘的一位貼身侍衛。

  “公子讓屬下將此物交付莊生。”

  騎馬之人,遞來一件木盒,莊揚急忙接下。

  “即已送達,屬下這就回去復命!”

  侍衛拱手,如來時那般,匆匆離去,他的身影很快消失於夜色里,倒是那噠噠噠噠的馬蹄聲還在,直到風聲將它消匿。

  捧著木盒上樓,莊揚返回房中,莊蘭也安然躺回被窩裡。她雖然很想知道阿弘兄送來的是什麼東西,可又不想去打擾兄長。

  莊揚在燭火下,打開木盒,見到一件玉組佩,拿起玉組佩,而後見放在下面的一件帛書。

  取出帛書,莊揚沒有打開,他怕這夜再無法入眠。

  將玉組佩仔細端詳,莊揚知曉這是極其貴重之物,只怕唯有王侯才能佩戴。這樣的玉組佩應該是一對的,劉弘只送他一件,另一件莊揚清楚,在劉弘手中。

  想他已離去,這佩玉還不回去。

  最終,莊揚還是打開帛書讀閱,劉弘情深意切,講述著思念和分離之苦,重申了一年之約。

  莊揚清楚,劉弘之所以和他定一年之約,在於還有吳地未攻下,然而吳地無需一年就能打下來。

  到那時,就真得天下太平了。

  到那時,你我又如何相守呢,阿弘?

  一月後,劉豫在長安登基為帝,普天同慶,大赦天下。漢帝以董夫人(劉母)為皇后,但是很奇怪的,沒有立太子。

  消息傳到錦官城,而後傳到竹里。竹樓書房,莊揚捏緊一封劉弘托人送來的書信,痛苦搖了搖頭。

  冬日很快過去,春日,竹里莊稼連綿,山茶花燦爛。

  莊揚和袁安世下棋,他們坐在莊宅院中,山茶花下,身邊有一貘一犬。

  袁安世任職屬官,衣著光鮮,他因受百姓愛戴,蜀王垮台後,他不只沒被追責,還升了官。

  冥思苦想,敲落棋子,抬頭看莊揚,莊揚正在微笑著,袁安世“哎呀”一聲,但也不能悔棋,無可奈何。

  幾步之後,果然被莊揚提了數子,袁安世服輸。

  “二郎可知,漢軍渡江,據說大軍有六十萬之眾。”

  袁安世談起一件事,他也是剛剛聽聞。

  “這才聽說。”

  莊揚並不驚訝,吳王遲早會被拿下。

  “以漢鼎盛之力,吳王如以卵擊石。”

  袁安世贊道,不只他這麼覺得,全天下都如此覺得。

  “此戰,只怕吳國大將會殺王投降,吳王荒yín,吳國君臣離心。”

  莊揚前些日子去拜見過周景,這是周景分析的。

  “要是這般,可就天下太平囉!”

  袁安世十分歡喜,他在戰亂中飽受貧困的折磨,在臨邛,也見識了亂世下的慘況,和平得之不易,值得珍惜。

  第81章 回望宮闕

  大軍渡江, 劉弘仍領精銳騎兵參戰, 不過指揮權不在劉弘手中,劉父交付吳軍師。

  自冬時, 劉父在長安登基後, 他們父子間關係就十分緊張。劉弘拒絕迎娶時燕君, 不聽從劉父安排。太子之位也由此被劉父扣下,不肯冊立劉弘。劉母從中周旋, 才化解他們父子間的矛盾。到此時, 劉父也終於意識到,這個兒子是如此的寧頑不靈, 驚世駭俗。

  出征吳地前, 劉父將劉弘喚到深宮密聊, 父子倆交談了很久,至於交談的內容,沒有其他人知曉。就連劉母,也沒能聽到。

  捷報傳至京城, 劉父看著吳軍師寫來的奏書, 長吁短嘆。

  “益昌, 軍師說了什麼?”

  劉母不識字,可也在意軍師都上報了什麼,阿弘在軍中,她很關心這支征伐隊伍。

  “你那兒子,俘獲了吳王,正準備回京。”

  劉父削了劉弘兵權, 劉弘仍勤勤懇墾打仗,看來毫無怨言。他是一位好兒子,絲毫不覬覦帝位,唯獨一點,讓劉父無法容忍。

  若不是劉母擋著,劉弘態度強硬,劉父只怕是要將劉弘禁足,逼他就範。

  劉母雖然震驚於阿弘和二郎的私情,但她心中的無奈,多於惱怒。

  阿弘小時候,一身衣服,一把弓,一把刀,哪樣不是出自二郎之手。至於二郎的品性,劉母清楚,只怕是阿弘纏著二郎,而非二郎去纏他。

  他們雖然貴為帝王帝後,關起門來,談論起家事,也仍是像對普通人家的夫妻。

  “回來就好,益昌,你也不要對他要打要殺。”

  劉母苦口婆心說著,他們母子是窮苦出身,尤其阿弘,就沒過上幾天好日子,自打回來找爹,天天在打仗,渾身是傷。就是這樣不怨念過往為劉父賣命,劉父還曾氣惱地想關他。

  “阿言,我還能把他怎樣!”

  劉父對劉弘實則無可奈何,他還有其他兒子,養子也有一群,然而他對這個長子的愧疚最深,也最為寵愛。即是無法逼迫他,那就算了。再說,身為帝王,最怕的是能力強的兒子,起兵謀反,篡奪帝位,或者和大臣們圖謀不軌,然而阿弘則全然無可能。那夜父子倆密談,阿弘說他不想要繼承權,只想當位國王,就國撫民,捍衛家族。

  劉弘返回京城,前去覲見父親。他風塵僕僕,身上的戰袍未脫。劉弘態度謙和、親切依舊,和父親談論攻克吳地的事情。這次的征戰,劉弘無疑功勞最大,但劉弘不提。劉父則是什麼都知道,他看著兒子,突然想到他身邊大功臣許多,可論功勞,他這位兒子一點也不比其他人遜色。

  父子倆最後話家事般,溫言幾句,劉父便將劉弘遣去見劉母。劉弘對劉父並無怨言,哪怕這些時日遭受許多責備和懲罰。而劉父震怒過後,也逐漸想起這個兒子的各種好來了。

  天下一統,劉父領著文武百官在郊外祭天。

  經過將近二十年的分裂和戰亂,天下終於太平。自此,百姓安居樂業,海晏河清。

  劉父分封諸侯王前夜,將劉弘喚去,父子倆,指著國疆圖,劉父說:“齊國離京近,在諸國中最為富庶,吾兒到此地就國。”劉弘說:“請父皇封兒臣吳國,兒臣願守東南,抵禦百越。”

  劉父贊同點了點頭,吳國新平定,人心尚未歸順。阿弘心懷國家,劉父始終都知道。

  吳國有漁鹽之利,倒也是一個好去處。

  “吾兒需知君無戲言,明日封你為吳王,自此就國去,非召請不得入京,不得出國!”

  當諸侯王,這可是臣下,哪有日後當帝王自在。然而帝王之子,除去皇儲,其餘大多就國去。有子嗣的,國君之位代代相傳,無子嗣者國除。

  “謝父皇!”

  劉弘跪謝,他心意已定,絕無遺憾。父親不及四十,在位必然長久,朝中大臣賢能,朝堂之事,已無需他費心,也費心不上。

  即是為一國君長,在屬地里,便是一人之上,他可以撫民於小國,捍守一方。

  劉弘就國離京,與劉母相辭,母子倆執手話別。劉母自然是依依不捨,不過臨江離京不遠,她要是思念阿弘,可以將他召到京城來住些日子。

  “孩兒,阿母知曉帝王之家,不同於尋常百姓,然而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在帝王家也存在。往後阿母想你召你,就來見阿母。”

  “阿母,兒臣不孝,罪過不輕。”

  這一去,長安里,劉弘心中唯一牽掛的是他的母親,劉弘跪拜叩首。

  “孩兒請起,阿母聽宮人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阿母在臨邛時,不曾想我們母子有今日的尊貴,足夠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