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頁
高標準帶來高效益。“崗巴營”近年在雪地步坦協同、裝甲車雪地快速機動、高寒缺氧條件下保持體溫體能、在雪地強光照射下的步兵炮兵精確射擊、高寒山地直升機營救與作戰及後勤保障等10個高原戰法、保障法新課題訓練,都取得突破性進展。
●“崗巴缺氧氣,軍人不能缺底氣”——建設的基礎比大山實
一碗菜湯,一根黃瓜的故事,至今在“崗巴營”流傳著,令聞者既感甜蜜,又覺苦澀。
1993年5月,總後一位領導到崗巴檢查工作。將軍問士兵:“我是總後領導,你們有什麼要求提出來,我一定盡力解決。”士兵紅著臉回答將軍:“我們想喝一碗青菜湯”將軍用手絹輕拭士兵在滲血的乾裂嘴唇:“崗巴吃菜問題一定要解決。”
80年代初,西藏軍區送給“崗巴營”一筐黃瓜。在千里運輸過程中,一筐鮮嫩黃瓜到了崗巴,爛得只剩下幾根。查果拉分到的一根黃瓜長不到20厘米。炊事班長想切成片燒鍋黃瓜湯,心疼得下不了手“,將黃瓜遞給一名新兵:“你吃吧,當查果拉第一個吃鮮黃瓜的士兵。”新兵捨不得吃,把黃瓜上交給班長,班長嗅了嗅,又交給其他戰友……一根黃瓜傳遍全哨卡,誰也捨不得吃,最後懸掛在飯堂門楣上,官兵頓頓“望瓜止渴”。
含淚傾聽完這兩個故事,使我們記憶起一份“崗巴秘密檔案”。那年,西藏軍區第八醫院到崗巴,為官兵們普查身體,綜合出的情況使人心疼:20%官兵有心臟、血管和消化系統疾病,80%官兵有指甲凹陷、蛻皮掉發病症。導致疾病的原因,一是高原缺氧,二是維生素缺乏。
在崗巴,吃菜是大事,“維生素事關戰鬥力”。因而,在崗巴種出新鮮蔬菜,是代代崗巴軍人的光榮夢想。一定要使官兵有綠色食、有綠色看,是茬茬“崗巴營”班子的錚錚誓言。崗巴軍人“種綠”的歷程有些悲壯。
先說種菜。“崗巴營”的第一代蔬菜溫室,袖珍得只有罐頭盒那麼大。官兵在空罐頭盒裡裝上土、施上肥,把白菜、青椒的種子撒進去,蓋上棉被“捂”出芽後,白天氣溫高時端出來“曬太陽”,晚上捧進室內保溫。官兵像母親呵護嬰兒一樣,精心種植著希望的綠色。可是,白菜總是在“袖珍溫室”里長到四五片葉子時,就在枯黃中死亡。在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失望中,一些官兵失望了:崗巴註定只長石頭不長菜。
再說種樹。崗巴無樹已有千萬年。那年,四連官兵從日喀則抱回100株柳樹苗,滿懷希望種植在營區。天早了,官兵用自己的飲用水去澆灌;下雪了,官兵把自己的皮大衣穿在樹苗身上。就這樣,柳樹還是沒有存活一棵。
然而,綠色的希望卻永存於崗巴軍人心中。那年,將軍對士兵鄭重承諾兌了現。“崗巴營”官兵用總部和兩級軍區撥的專款,分別在海拔4300米到5300米的不同高度上,自己動手修建起6片、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的蔬菜溫室群。一位來自雲南蔬菜之鄉、名叫李偉的士兵,讓家鄉郵寄來一大包有10多個品種的蔬菜種子,用津貼費買回高寒山地蔬菜種植方面的書籍,寫信懇請北京農科院蔬菜專家杜武峰收下他這個“崗巴弟子”。在專家和書本知識的指導下,他創造出半地下雙層溫室和四層保暖育苗、大溫室里套建小溫室、高原溫室採光和溫度濕度晝夜保持法、蔬菜出苗保苗移苗三步法、高原蔬菜人工授粉等20多種崗巴蔬菜種植方法,終於使南瓜、黃瓜、青椒、西紅柿在崗巴結出希望的果實。那一年,18個品種的蔬菜在四連安了家,溫室自產蔬菜首次達到2.5萬公斤,最重的南瓜10公斤、西紅柿0.5公斤、黃瓜1公斤。當李偉看到戰友們把青菜放進嘴裡細嚼,捨不得往下咽時,自己哽咽了。
綠色隨海拔延伸。生機勃勃的148棵崗巴紅柳作證:種出蔬菜的崗巴軍人,又在崗巴種活了樹、種出了草、養肥了豬,並創造出海拔4900米養豬10個月長肉100公斤的奇蹟。於是在崗巴有了順口溜:“四連的菜,三連的草,二連的豬……綠了崗巴,穩了軍心。”
然而,在“崗巴營”打得最實的基礎,還是營房和陣地建設。他們把建造高原一流營房、堅固陣地,作為長期戍邊最為基礎的工程來建設。崗巴的冬天滴水成冰,冰凍期長達7個月。在3年邊防建設和邊防營區配套建設的2000多個日夜裡,崗巴軍人配合施工隊,運建材、搬石頭、背沙子,以內地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精神,用自己的雙手和脊樑,在“地球之巔”建設起正規的營房,堅固的陣地。
6年間,從改造“地窩子”起步,建成今天具有防寒、保溫、舒適、美觀綜合功能的“保暖營房”“極地氧吧”。
記者在查果拉山巔見到兩根支撐昨天“地窩子”的立柱子--崗巴軍人創造精神的紀念柱:有志氣、有底氣的崗巴軍人,什麼樣的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我們是物質的人,精神的兵”——建設的隊伍比岩石硬
“把風沙嚼碎了/咽下/把寒冷嚼碎了/咽下/把疲憊嚼碎了/咽下/把疾患嚼碎了/咽下/……把世界嚼碎了/咽下!”這首出自一位將軍的詩,把崗巴軍人“我們是物質的人,精神的兵”的胸懷和境界推向極致。
●“崗巴缺氧氣,軍人不能缺底氣”——建設的基礎比大山實
一碗菜湯,一根黃瓜的故事,至今在“崗巴營”流傳著,令聞者既感甜蜜,又覺苦澀。
1993年5月,總後一位領導到崗巴檢查工作。將軍問士兵:“我是總後領導,你們有什麼要求提出來,我一定盡力解決。”士兵紅著臉回答將軍:“我們想喝一碗青菜湯”將軍用手絹輕拭士兵在滲血的乾裂嘴唇:“崗巴吃菜問題一定要解決。”
80年代初,西藏軍區送給“崗巴營”一筐黃瓜。在千里運輸過程中,一筐鮮嫩黃瓜到了崗巴,爛得只剩下幾根。查果拉分到的一根黃瓜長不到20厘米。炊事班長想切成片燒鍋黃瓜湯,心疼得下不了手“,將黃瓜遞給一名新兵:“你吃吧,當查果拉第一個吃鮮黃瓜的士兵。”新兵捨不得吃,把黃瓜上交給班長,班長嗅了嗅,又交給其他戰友……一根黃瓜傳遍全哨卡,誰也捨不得吃,最後懸掛在飯堂門楣上,官兵頓頓“望瓜止渴”。
含淚傾聽完這兩個故事,使我們記憶起一份“崗巴秘密檔案”。那年,西藏軍區第八醫院到崗巴,為官兵們普查身體,綜合出的情況使人心疼:20%官兵有心臟、血管和消化系統疾病,80%官兵有指甲凹陷、蛻皮掉發病症。導致疾病的原因,一是高原缺氧,二是維生素缺乏。
在崗巴,吃菜是大事,“維生素事關戰鬥力”。因而,在崗巴種出新鮮蔬菜,是代代崗巴軍人的光榮夢想。一定要使官兵有綠色食、有綠色看,是茬茬“崗巴營”班子的錚錚誓言。崗巴軍人“種綠”的歷程有些悲壯。
先說種菜。“崗巴營”的第一代蔬菜溫室,袖珍得只有罐頭盒那麼大。官兵在空罐頭盒裡裝上土、施上肥,把白菜、青椒的種子撒進去,蓋上棉被“捂”出芽後,白天氣溫高時端出來“曬太陽”,晚上捧進室內保溫。官兵像母親呵護嬰兒一樣,精心種植著希望的綠色。可是,白菜總是在“袖珍溫室”里長到四五片葉子時,就在枯黃中死亡。在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失望中,一些官兵失望了:崗巴註定只長石頭不長菜。
再說種樹。崗巴無樹已有千萬年。那年,四連官兵從日喀則抱回100株柳樹苗,滿懷希望種植在營區。天早了,官兵用自己的飲用水去澆灌;下雪了,官兵把自己的皮大衣穿在樹苗身上。就這樣,柳樹還是沒有存活一棵。
然而,綠色的希望卻永存於崗巴軍人心中。那年,將軍對士兵鄭重承諾兌了現。“崗巴營”官兵用總部和兩級軍區撥的專款,分別在海拔4300米到5300米的不同高度上,自己動手修建起6片、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的蔬菜溫室群。一位來自雲南蔬菜之鄉、名叫李偉的士兵,讓家鄉郵寄來一大包有10多個品種的蔬菜種子,用津貼費買回高寒山地蔬菜種植方面的書籍,寫信懇請北京農科院蔬菜專家杜武峰收下他這個“崗巴弟子”。在專家和書本知識的指導下,他創造出半地下雙層溫室和四層保暖育苗、大溫室里套建小溫室、高原溫室採光和溫度濕度晝夜保持法、蔬菜出苗保苗移苗三步法、高原蔬菜人工授粉等20多種崗巴蔬菜種植方法,終於使南瓜、黃瓜、青椒、西紅柿在崗巴結出希望的果實。那一年,18個品種的蔬菜在四連安了家,溫室自產蔬菜首次達到2.5萬公斤,最重的南瓜10公斤、西紅柿0.5公斤、黃瓜1公斤。當李偉看到戰友們把青菜放進嘴裡細嚼,捨不得往下咽時,自己哽咽了。
綠色隨海拔延伸。生機勃勃的148棵崗巴紅柳作證:種出蔬菜的崗巴軍人,又在崗巴種活了樹、種出了草、養肥了豬,並創造出海拔4900米養豬10個月長肉100公斤的奇蹟。於是在崗巴有了順口溜:“四連的菜,三連的草,二連的豬……綠了崗巴,穩了軍心。”
然而,在“崗巴營”打得最實的基礎,還是營房和陣地建設。他們把建造高原一流營房、堅固陣地,作為長期戍邊最為基礎的工程來建設。崗巴的冬天滴水成冰,冰凍期長達7個月。在3年邊防建設和邊防營區配套建設的2000多個日夜裡,崗巴軍人配合施工隊,運建材、搬石頭、背沙子,以內地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精神,用自己的雙手和脊樑,在“地球之巔”建設起正規的營房,堅固的陣地。
6年間,從改造“地窩子”起步,建成今天具有防寒、保溫、舒適、美觀綜合功能的“保暖營房”“極地氧吧”。
記者在查果拉山巔見到兩根支撐昨天“地窩子”的立柱子--崗巴軍人創造精神的紀念柱:有志氣、有底氣的崗巴軍人,什麼樣的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我們是物質的人,精神的兵”——建設的隊伍比岩石硬
“把風沙嚼碎了/咽下/把寒冷嚼碎了/咽下/把疲憊嚼碎了/咽下/把疾患嚼碎了/咽下/……把世界嚼碎了/咽下!”這首出自一位將軍的詩,把崗巴軍人“我們是物質的人,精神的兵”的胸懷和境界推向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