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頁
——一連戰士彭洪奎的故事,讓我們見證了崗巴軍人比岩石堅硬的骨質。彭洪奎1993年探親歸隊的途中,行至距離連隊還有100公里的地方,被一場暴風雪擋住了歸途。為按時歸隊,他邁開雙腳,一步一個腳印,踏著沒膝的積雪,頑強向連隊走去……3天後,戰友找到他時,彭洪奎已經犧牲在雪地上,他的頭執著地伸向連隊方向。
生為崗巴軍人,死為崗巴忠魂。這就是崗巴的士兵!營長張正庸在燈下讀信。信是妻子寫來的:“正庸,你回來吧!我虛弱的身體再也支撐不起這個家了。說不定哪天倒下了再也爬不起來。父母需要你,我和孩子需要你!”張正庸是獨生子,他的家在成都。父母年老體弱,母親因患類風濕病長期臥床無法站立。他已經好幾年沒回家休假了。那年母親病重住院,下了4次病危通知書,妻子怕他再也見不到母親,連續發了3封電報催他回家。收到最後一封電報那天,張正庸正在海拔4600米哨卡上搶救突患疾病的士兵謝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寫信安慰老人、撫慰妻子:“再等一等。”這一等,母親19年沒有等回兒子,妻子10年沒有等回丈夫。張正庸從海拔4000米起步,一步一步攀登上海拔5300米,成為崗巴最高軍事指揮員。
教導員曹型明每天起床必做兩件事:空腹吞服一粒“秋水仙咸”、一粒“痛風痢仙”;精心為一盆滿天星花卉(已經枯死)澆水。滿天星和藥都是妻子帶上崗巴的,每年探親帶一次。他在崗巴已整整工作了17年。1991年一個冬夜在查哨途中,他失足摔下山崖,撿回了生命,誘發了“痛起來要命”的痛風病,血色素也升到20克以上。記者見到他時,因“崗巴必須有一名主官在位”(先後有3任營長因患高原病犧牲)的原因,他已經6年沒有正常探親休假了。記者問他:“為什麼如此留戀崗巴、熱愛雪山?”他遞給記者那部崗巴不死的《崗巴軍人死亡檔案》:“想想他們,我們活著的人沒有理由離開崗巴!”
副營長張明生巡邏出發前,5歲的兒子張亞東踮起腳尖叮囑父親:“下次一定要帶我去!”張明生是崗巴典型的“功勳軍人”,入伍13年立過2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被西藏軍區評為“標兵連長”,被成都軍區評為“優秀連隊主官”。
他是國家出色的“守山人”:“我是寫了血書,才從老山調到西藏守山的。”兒子出生時,張明生在西藏亞東邊防。那天,妻子寫信讓他給兒子取名字,他回信說:“就叫‘亞東’吧,好讓他能記住,沒有高原就沒有家園,沒有邊防就沒有國家。”除夕,當春節聯歡晚會那首《常回家看看》歌曲即將響起並唱醉12億人心時,張明生正奉命帶領巡邏隊,迎著風雪攀登在海拔5500多米的礫果拉、俄果拉山口途中。翻過5道冰大坂、越過4座冰峰雪嶺,張明生帶領官兵在升起的國旗下向祖國人民莊重敬禮:“祖國,請接受崗巴軍人的深情祝福!”
附錄 授予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名錄
●“墨脫戍邊模範營”
戍邊人的奉獻精神,其實就是一種祟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西藏軍區邊防三營1962年奉命進駐西藏墨脫縣,30多年來一直戍守在100公裡邊防線上。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全營幹部戰士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戍守邊防,無私奉獻,為保衛和建設祖國邊疆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堅決執行命令,克服高原缺氧、冰雪嚴寒、公路不通帶來的種種困難,出色地完成了防禦作戰、反蠶食鬥爭和邊防巡邏執勤等任務,先後有28名幹部戰士英勇獻身,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神聖領土。他們始終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舍家忘我,艱苦創業,自己動手在荒無人煙的“雪山孤島”建起了營房,在荊棘叢生的荒野開墾了數百畝良田,明顯地改善了生活條件,促進了部隊的全面建設。他們牢記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使墨脫儘快擺脫貧窮落後面貌,熱情幫助地方興辦學校,防病治病,培養專業人才,組織群眾修渠築壩,開荒種地,傳授農業技術;模範遵守民族政策,以擁政愛民的模範行動賺得了廣大藏族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愛戴。為表彰西藏軍區邊防三營的顯著功績,1992年,中央軍委授予該營“墨脫戍邊模範營”的榮譽稱號。
中央軍委號召,全軍指戰員要向西藏軍區邊防三營學習。學習他們時刻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紮根邊疆,獻身國防的崇高品質;學習他們不怕艱難困苦,英勇無畏,衛國戍邊的鋼鐵意志;學習他們艱苦創業,不懈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
●“護林滅火英雄班”
1981年6月18日,西藏軍區某部機炮連二班,奉命隨全連一道,去西藏米林縣白那拉山撲滅山火,保護森林。在滅火中,全班奮勇當先,不怕煙燻火燎,不顧衣帽著火,頭髮、眉毛燒焦,手足、面部燒傷,嗆咳不止,哪裡火大就沖向哪裡,連續奮戰七八個小時。山火基本撲滅後,該連奉命後撤,這時,副排長蘇聯幫發現山崖上還有餘火,便立即帶領二班奔上前去撲救。他們忍著飢餓乾渴和極度勞累,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以頑強的毅力與烈火搏鬥。大家正在爭先恐後、英勇奮戰時,山上突然颳起強風,火借風勢迅速蔓延,霎時成為一片火海,全班七人都被大火包圍,雖然奮力突圍,終因火勢很大,嚴重缺氧,體力耗盡,除戰士林國富被氣浪衝下懸崖受重傷外,張寧、劉浩、姜廷武、姜方銀、王華忠、曾智新等六位同志和副排長蘇聯幫同志均壯烈犧牲。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的新西藏,為保護國家森林資源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生為崗巴軍人,死為崗巴忠魂。這就是崗巴的士兵!營長張正庸在燈下讀信。信是妻子寫來的:“正庸,你回來吧!我虛弱的身體再也支撐不起這個家了。說不定哪天倒下了再也爬不起來。父母需要你,我和孩子需要你!”張正庸是獨生子,他的家在成都。父母年老體弱,母親因患類風濕病長期臥床無法站立。他已經好幾年沒回家休假了。那年母親病重住院,下了4次病危通知書,妻子怕他再也見不到母親,連續發了3封電報催他回家。收到最後一封電報那天,張正庸正在海拔4600米哨卡上搶救突患疾病的士兵謝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寫信安慰老人、撫慰妻子:“再等一等。”這一等,母親19年沒有等回兒子,妻子10年沒有等回丈夫。張正庸從海拔4000米起步,一步一步攀登上海拔5300米,成為崗巴最高軍事指揮員。
教導員曹型明每天起床必做兩件事:空腹吞服一粒“秋水仙咸”、一粒“痛風痢仙”;精心為一盆滿天星花卉(已經枯死)澆水。滿天星和藥都是妻子帶上崗巴的,每年探親帶一次。他在崗巴已整整工作了17年。1991年一個冬夜在查哨途中,他失足摔下山崖,撿回了生命,誘發了“痛起來要命”的痛風病,血色素也升到20克以上。記者見到他時,因“崗巴必須有一名主官在位”(先後有3任營長因患高原病犧牲)的原因,他已經6年沒有正常探親休假了。記者問他:“為什麼如此留戀崗巴、熱愛雪山?”他遞給記者那部崗巴不死的《崗巴軍人死亡檔案》:“想想他們,我們活著的人沒有理由離開崗巴!”
副營長張明生巡邏出發前,5歲的兒子張亞東踮起腳尖叮囑父親:“下次一定要帶我去!”張明生是崗巴典型的“功勳軍人”,入伍13年立過2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被西藏軍區評為“標兵連長”,被成都軍區評為“優秀連隊主官”。
他是國家出色的“守山人”:“我是寫了血書,才從老山調到西藏守山的。”兒子出生時,張明生在西藏亞東邊防。那天,妻子寫信讓他給兒子取名字,他回信說:“就叫‘亞東’吧,好讓他能記住,沒有高原就沒有家園,沒有邊防就沒有國家。”除夕,當春節聯歡晚會那首《常回家看看》歌曲即將響起並唱醉12億人心時,張明生正奉命帶領巡邏隊,迎著風雪攀登在海拔5500多米的礫果拉、俄果拉山口途中。翻過5道冰大坂、越過4座冰峰雪嶺,張明生帶領官兵在升起的國旗下向祖國人民莊重敬禮:“祖國,請接受崗巴軍人的深情祝福!”
附錄 授予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名錄
●“墨脫戍邊模範營”
戍邊人的奉獻精神,其實就是一種祟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西藏軍區邊防三營1962年奉命進駐西藏墨脫縣,30多年來一直戍守在100公裡邊防線上。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全營幹部戰士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戍守邊防,無私奉獻,為保衛和建設祖國邊疆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堅決執行命令,克服高原缺氧、冰雪嚴寒、公路不通帶來的種種困難,出色地完成了防禦作戰、反蠶食鬥爭和邊防巡邏執勤等任務,先後有28名幹部戰士英勇獻身,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神聖領土。他們始終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舍家忘我,艱苦創業,自己動手在荒無人煙的“雪山孤島”建起了營房,在荊棘叢生的荒野開墾了數百畝良田,明顯地改善了生活條件,促進了部隊的全面建設。他們牢記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使墨脫儘快擺脫貧窮落後面貌,熱情幫助地方興辦學校,防病治病,培養專業人才,組織群眾修渠築壩,開荒種地,傳授農業技術;模範遵守民族政策,以擁政愛民的模範行動賺得了廣大藏族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愛戴。為表彰西藏軍區邊防三營的顯著功績,1992年,中央軍委授予該營“墨脫戍邊模範營”的榮譽稱號。
中央軍委號召,全軍指戰員要向西藏軍區邊防三營學習。學習他們時刻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紮根邊疆,獻身國防的崇高品質;學習他們不怕艱難困苦,英勇無畏,衛國戍邊的鋼鐵意志;學習他們艱苦創業,不懈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
●“護林滅火英雄班”
1981年6月18日,西藏軍區某部機炮連二班,奉命隨全連一道,去西藏米林縣白那拉山撲滅山火,保護森林。在滅火中,全班奮勇當先,不怕煙燻火燎,不顧衣帽著火,頭髮、眉毛燒焦,手足、面部燒傷,嗆咳不止,哪裡火大就沖向哪裡,連續奮戰七八個小時。山火基本撲滅後,該連奉命後撤,這時,副排長蘇聯幫發現山崖上還有餘火,便立即帶領二班奔上前去撲救。他們忍著飢餓乾渴和極度勞累,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以頑強的毅力與烈火搏鬥。大家正在爭先恐後、英勇奮戰時,山上突然颳起強風,火借風勢迅速蔓延,霎時成為一片火海,全班七人都被大火包圍,雖然奮力突圍,終因火勢很大,嚴重缺氧,體力耗盡,除戰士林國富被氣浪衝下懸崖受重傷外,張寧、劉浩、姜廷武、姜方銀、王華忠、曾智新等六位同志和副排長蘇聯幫同志均壯烈犧牲。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的新西藏,為保護國家森林資源獻出了年輕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