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頁
我們在崗巴見到兩座墳塋:一座在冰山上,一座在鐘山下。曲登尼瑪雪山海拔5000多米,在這裡巡邏時刻都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那年7月,一場突降的暴風雪引發大雪崩,將正在邊境巡邏的7名戰士吞沒,除兩名戰士僥倖生還外,5名官兵伴隨曲登尼瑪化作不化的冰山。許多年後,崗巴人民在5名戰士遇難的山下興建起“神水”牌礦泉水廠,產品遠銷國內外。但很少有人知道,“神水”里有崗巴軍人的生命之汁!
夕陽為鐘山披上金色的挽紗。我們肅立在一座小小的墳頭,靜聽崗巴晚風訴說:營部汽車隊專業軍士黃頌的未婚妻劉燕,1997年3月10日到達崗巴的當夜,患高原腦水腫昏迷不醒,4小時後,死神便奪走了她21歲的生命。我們問崗巴:“知道犧牲的官兵及親屬有多少嗎?”崗巴作答:“犧牲在崗巴的軍人和親屬有27人。有3任營長因高寒、缺氧導致高原病病亡。”正如查果拉哨卡班長呂永喜參加全軍優秀班長表彰會,在天安門參加國旗升旗儀式後所說:“太陽在升,太陽知道崗巴軍人;國旗在升,國旗知道崗巴軍人!”
“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崗巴軍人用這首他們最喜愛的歌,告慰逝者,激勵來人。用營長張正庸、教導員曹型明的話說:“崗巴軍人的奉獻觀有兩個基點,一是希望理解,二是重視自勵。我們的愛國奉獻教育也具有冰峰般沉默的特色,這與守邊人相對‘孤獨’的生活環境和人生性格有關。雪山上,星光下,羊糞爐旁,戰友相對敞開心扉,論國事,談家事,在心心相印的談話間,融化心頭冰,解開眼前難。”
在“崗巴營”,這樣的談心活動幾乎天天有,夜夜現。
連長吳啟義收到家信的那天晚上流淚了。他結婚6年多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家,妻子和孩子居住在一間冬透風,夏漏雨的小木房裡。由於近年崗巴邊境情況多,主官責任重,兒子長到5歲了還沒有見過爸爸。妻子在信中說:“那天,我發高燒起不了床,是兒子把我搖醒的,要我看看他趴在地上畫的那一條長長的鐵路。我們兒子說,‘我要把鐵路畫到西藏,讓爸爸坐火車回來,我要看爸爸’……”
教導員曹型明也是6年沒有回家休假了。他妻子傅萍每年到崗巴探親,帶給丈夫的是兩件不變的禮物--大包治痛風的中草藥,一束充滿生機和愛意的滿天星鮮花。
這天夜裡,兩位崗巴漢子坐在滿天星前,談家庭,談孩子,把崗巴軍人的一句名言留在夜空里:“是軍人就有牽腸的話,有家庭就有掛肚的事,想想冰山上的戰友、鐘山下的親屬,我們沒有理由消沉。”
高原冰山凝重,因其根深基固;崗巴大地無語,因其博大精深;崗巴軍人負重擔山,因其胸懷廣闊。
高原軍旅女詩人楊星火聽了這些故事,心裡十分不平靜。楊星火曾9上查果拉,飽含深情地創作了歌曲《鮮花獻給查果拉》。她多次寫信讚美、勉勵崗巴軍人:“我多想再為你們唱一支《鮮花獻給查果拉》,多想同你們談一談心,吼一吼山:祖國知道你們,人民知道你們!”
●年年開好一個會——“獻身祖國最光榮”
坐在人民大會堂的會場裡,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崗巴營”副營長肖佑恩感到“眼睛使不上勁了”。他從戰士當到副營長,從未離開過崗巴邊防,因12年戰鬥在高寒缺氧地區,他的腦神經功能逐年退化,雙眼多次出現間斷性失明。好幾次記者把採訪話筒遞到他嘴邊,他都看不准“是方的,還是圓的”,只能用“幸福、激動、光榮”來表達崗巴邊防軍人的心聲。這光榮,屬於肖佑恩,更屬於每一個崗巴軍人。每年老兵光榮退伍的那天,是崗巴營最顯光榮和風采的日子。這天,既是營連一年一度的老兵送別會,也是愛國奉獻事跡報告會。伴著《送戰友》的深情樂曲,一雙雙粗黑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一張張烙著太陽斑的臉上掛滿淚珠。
“你曾是‘崗巴營’的士兵。”是崗巴授予每個退伍老兵的光榮“稱號”。“雪山紅旗永放光彩。”是每個退伍老兵留給“崗巴營”的光榮“紀念”。我們通過錄像機記錄的“毛片”,“列席”崗巴營這一年一度的盛會--
上海籍戰士高如柱走上前台:“在崗巴當兵3年,我將受益一生。這份光榮與人生經歷,是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高如柱入伍前在上海虹橋機場工作,每月工資2000多元。當兵3年,他連續3年上查果拉守哨卡,連隊榮譽室保存著他寫的3封血書。
當了4年兵的老戰士李貴玉走上前台:“我感謝崗巴給了我在祖國最高哨位上超期服役一年的殊榮。”李貴玉本來上年度就應該離開崗巴,家裡也為他安排好了工作,可他捨不得離開崗巴。在他再三請求下,黨支部滿足了他的心愿。那一次,他帶病參加巡邏,因天氣寒冷,不小心一腳踏空滾下山,卡在石縫裡。當戰友們把他救出來時,他雙腿溢出的鮮血與褲子粘在一起,臉上的汗珠已結成了冰珠。連長命令把他抬下山,李貴玉哭了:“我今年就要退伍了,這是我最後一次參加巡邏,讓我再看看崗巴邊防線吧!”
夕陽為鐘山披上金色的挽紗。我們肅立在一座小小的墳頭,靜聽崗巴晚風訴說:營部汽車隊專業軍士黃頌的未婚妻劉燕,1997年3月10日到達崗巴的當夜,患高原腦水腫昏迷不醒,4小時後,死神便奪走了她21歲的生命。我們問崗巴:“知道犧牲的官兵及親屬有多少嗎?”崗巴作答:“犧牲在崗巴的軍人和親屬有27人。有3任營長因高寒、缺氧導致高原病病亡。”正如查果拉哨卡班長呂永喜參加全軍優秀班長表彰會,在天安門參加國旗升旗儀式後所說:“太陽在升,太陽知道崗巴軍人;國旗在升,國旗知道崗巴軍人!”
“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崗巴軍人用這首他們最喜愛的歌,告慰逝者,激勵來人。用營長張正庸、教導員曹型明的話說:“崗巴軍人的奉獻觀有兩個基點,一是希望理解,二是重視自勵。我們的愛國奉獻教育也具有冰峰般沉默的特色,這與守邊人相對‘孤獨’的生活環境和人生性格有關。雪山上,星光下,羊糞爐旁,戰友相對敞開心扉,論國事,談家事,在心心相印的談話間,融化心頭冰,解開眼前難。”
在“崗巴營”,這樣的談心活動幾乎天天有,夜夜現。
連長吳啟義收到家信的那天晚上流淚了。他結婚6年多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家,妻子和孩子居住在一間冬透風,夏漏雨的小木房裡。由於近年崗巴邊境情況多,主官責任重,兒子長到5歲了還沒有見過爸爸。妻子在信中說:“那天,我發高燒起不了床,是兒子把我搖醒的,要我看看他趴在地上畫的那一條長長的鐵路。我們兒子說,‘我要把鐵路畫到西藏,讓爸爸坐火車回來,我要看爸爸’……”
教導員曹型明也是6年沒有回家休假了。他妻子傅萍每年到崗巴探親,帶給丈夫的是兩件不變的禮物--大包治痛風的中草藥,一束充滿生機和愛意的滿天星鮮花。
這天夜裡,兩位崗巴漢子坐在滿天星前,談家庭,談孩子,把崗巴軍人的一句名言留在夜空里:“是軍人就有牽腸的話,有家庭就有掛肚的事,想想冰山上的戰友、鐘山下的親屬,我們沒有理由消沉。”
高原冰山凝重,因其根深基固;崗巴大地無語,因其博大精深;崗巴軍人負重擔山,因其胸懷廣闊。
高原軍旅女詩人楊星火聽了這些故事,心裡十分不平靜。楊星火曾9上查果拉,飽含深情地創作了歌曲《鮮花獻給查果拉》。她多次寫信讚美、勉勵崗巴軍人:“我多想再為你們唱一支《鮮花獻給查果拉》,多想同你們談一談心,吼一吼山:祖國知道你們,人民知道你們!”
●年年開好一個會——“獻身祖國最光榮”
坐在人民大會堂的會場裡,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崗巴營”副營長肖佑恩感到“眼睛使不上勁了”。他從戰士當到副營長,從未離開過崗巴邊防,因12年戰鬥在高寒缺氧地區,他的腦神經功能逐年退化,雙眼多次出現間斷性失明。好幾次記者把採訪話筒遞到他嘴邊,他都看不准“是方的,還是圓的”,只能用“幸福、激動、光榮”來表達崗巴邊防軍人的心聲。這光榮,屬於肖佑恩,更屬於每一個崗巴軍人。每年老兵光榮退伍的那天,是崗巴營最顯光榮和風采的日子。這天,既是營連一年一度的老兵送別會,也是愛國奉獻事跡報告會。伴著《送戰友》的深情樂曲,一雙雙粗黑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一張張烙著太陽斑的臉上掛滿淚珠。
“你曾是‘崗巴營’的士兵。”是崗巴授予每個退伍老兵的光榮“稱號”。“雪山紅旗永放光彩。”是每個退伍老兵留給“崗巴營”的光榮“紀念”。我們通過錄像機記錄的“毛片”,“列席”崗巴營這一年一度的盛會--
上海籍戰士高如柱走上前台:“在崗巴當兵3年,我將受益一生。這份光榮與人生經歷,是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高如柱入伍前在上海虹橋機場工作,每月工資2000多元。當兵3年,他連續3年上查果拉守哨卡,連隊榮譽室保存著他寫的3封血書。
當了4年兵的老戰士李貴玉走上前台:“我感謝崗巴給了我在祖國最高哨位上超期服役一年的殊榮。”李貴玉本來上年度就應該離開崗巴,家裡也為他安排好了工作,可他捨不得離開崗巴。在他再三請求下,黨支部滿足了他的心愿。那一次,他帶病參加巡邏,因天氣寒冷,不小心一腳踏空滾下山,卡在石縫裡。當戰友們把他救出來時,他雙腿溢出的鮮血與褲子粘在一起,臉上的汗珠已結成了冰珠。連長命令把他抬下山,李貴玉哭了:“我今年就要退伍了,這是我最後一次參加巡邏,讓我再看看崗巴邊防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