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頁
16時4O分,5名藏族戰士向曹型明和兩縣領導報告:鬧事群眾的背後有人操縱。一名叫拉巴的人被達賴集團收買後,長期潛伏在定結縣,他利用兩縣共用一個草場這件事,作為挑起社會不穩定的導火索,多次在兩縣牧民之間製造矛盾,引發事端。近期他分別在定結縣窮防鄉、崗巴縣昌龍鄉的牧民中遊說,挑撥牧民自圈牧地,搶占牧場,終於誘發了這場糾紛。經兩縣公安機關現場批准,“崗巴營”官兵配合公安幹警當場將挑起糾紛的拉巴抓獲。17時10分,預料中的險情出現了,雙方不明真相的群眾潮水般向官兵衝來。兩縣領導從子弟兵的人身安全出發,建議部隊暫時撤離。危難之際,官兵們像雪山松樹一樣佇立在調解地帶。面對失去理智的人群和刀槍,他們用戰士的忠誠喚醒參與糾紛的群眾:“不要成為分裂主義分子的犧牲品!不要做出讓仇者快親者痛的事!”
一場由分裂主義分子挑起的糾紛平息了,崗巴、定結草場重歸於平靜,鐵木工村重新恢復往日的生機。
●促一方發展,就要心系邊疆經濟文化建設
去年國慶節前夕,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鄭重宣布:“在解放軍駐崗巴部隊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脫貧標準,崗巴縣從1998年10月1日起全縣脫離貧困。”這是軍民團結、民族團結創造的奇蹟!“崗巴營”官兵深知,富邊才能強邊。他們站在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高度,在自然環境極端惡劣、經濟極度落後的邊境地區,大力扶貧幫困,支持邊疆發展經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崗巴有“綠色貴如金”之說。昌龍是崗巴屈指可數能產青稞的地區,畝產原來只有100多公斤。三連官兵先後為昌龍引進優良小麥、青稞品種6個,經試種摸索出優良品種的生長規律後,指導藏族群眾大面積推廣應用,使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到去年,昌龍青稞畝產量提高到350公斤。
縣委書記旺久有個統計,在“崗巴營”的建議、引導和大力扶持下,全縣從純牧業轉變到農牧業綜合發展,人均收入由8年前的491元增加到了去年的1060元。
崗巴官兵深知,幫助藏族群眾提高文化素質,才是從根本上維護民族團結的“百年大計”。
崗巴全縣原先沒有一個圖書室。1993年7月,“崗巴營”官兵捐款1.8萬元,購買和捐獻圖書近萬冊,在縣城辦起了全縣第一個圖書室。在部隊的支持下,崗巴縣的科學文化發展史有了新記載--“崗巴營”自在縣城和昌龍鄉辦起全縣第一所“希望小學”後,到1998年,他們共在牧區辦起13所流動“帳篷小學”。官兵們依託自己的“雪山文化學校”,為全縣培養的運輸、養殖、種植、文化教員、衛生員等專業技術人員,已遍布全縣各個鄉村。
●能上查果拉站崗放哨,是一種光榮與驕傲
查果拉哨所海拔5300米,是“崗巴營”駐守的最高哨所。“守查果拉因其高而光榮,巡國境線因其苦而崇高。”這是深受崗巴軍人喜愛的“崗巴名言”。在崗巴,誰能上查果拉站崗放哨,誰就感到光榮和驕傲。
吳鵬在1990年7月第一次上查果拉時還是一名新戰士,上查果拉當月,他就受到江主席的接見。當吳鵬的雙手與江主席相握的那一瞬間,他強烈地感到了江主席的囑託:一要保衛邊境安寧,二要保衛西藏的和平建設。
這是軍委江主席對崗巴軍人的重託。第二年,吳鵬在查果拉考上軍校。畢業後,他主動申請回到崗巴,並當上查果拉第11任哨長。吳鵬第四次要求上查果拉時,血色素已經高達23.7克,超出內地正常人近10克。醫生勸阻他不要再上查果拉了,他堅定地說:“讓我去吧,查果拉哨位的身後是祖國!崗巴軍人的崗位就應該在最高、最苦、最光榮的查果拉!”班長花曉社在崗巴服役3年,沒有輪上上查果拉。在組織決定他退伍前,花曉社懇求上級特批他“上查果拉站哨超期服役一年”。如願以償的花曉社在超期服役的日子裡,成為查果拉哨所的標兵。
戰士黃日叢在崗巴服役3年,三上查果拉。第三年在一次風雪執勤中全身凍僵,醫生說可能會導致終身殘疾。在戰友抬他下山救治那天,黃日叢躺在擔架上向查果拉敬最後一個軍禮:“請接受一個老兵的祝福,查果拉,祝你永遠安寧!”查果拉對排長李春來說,還是“紅娘”。李春的未婚妻王代茹是四川蒲江中學教師。那年,她寫信問候查果拉官兵:“在那麼高的地方守邊防,苦嗎?”李春回信說:“站得越高,心裡越甜。”1998年7月26日,王代茹懷著一腔痴情爬上高高的查果拉。她說:“如果說西藏最美的是布達拉,那麼李春就是我心中的布達拉!”
這是一部已經泛黃的《崗巴軍人檔案》。誰有幸翻開他,都會在手顫心悸中使心靈受到一次洗禮。
吳敬泉,第五任營長,在崗巴整整戰鬥20年。1989年因健康原因轉業回海拔500米的成都,半年後因身體機能病變去世,享年38歲。
李建華,營部機要參謀。1995年9月,他回家探親第三天,突發高原心臟病,病逝在家中,享年28歲。
張玉菁,副營長王海的妻子。1995年10月8日,張玉菁歷盡艱辛從廣東來崗巴探親。次日,因患急性高原肺水腫病故崗巴,享年32歲。
一場由分裂主義分子挑起的糾紛平息了,崗巴、定結草場重歸於平靜,鐵木工村重新恢復往日的生機。
●促一方發展,就要心系邊疆經濟文化建設
去年國慶節前夕,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鄭重宣布:“在解放軍駐崗巴部隊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脫貧標準,崗巴縣從1998年10月1日起全縣脫離貧困。”這是軍民團結、民族團結創造的奇蹟!“崗巴營”官兵深知,富邊才能強邊。他們站在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高度,在自然環境極端惡劣、經濟極度落後的邊境地區,大力扶貧幫困,支持邊疆發展經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崗巴有“綠色貴如金”之說。昌龍是崗巴屈指可數能產青稞的地區,畝產原來只有100多公斤。三連官兵先後為昌龍引進優良小麥、青稞品種6個,經試種摸索出優良品種的生長規律後,指導藏族群眾大面積推廣應用,使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到去年,昌龍青稞畝產量提高到350公斤。
縣委書記旺久有個統計,在“崗巴營”的建議、引導和大力扶持下,全縣從純牧業轉變到農牧業綜合發展,人均收入由8年前的491元增加到了去年的1060元。
崗巴官兵深知,幫助藏族群眾提高文化素質,才是從根本上維護民族團結的“百年大計”。
崗巴全縣原先沒有一個圖書室。1993年7月,“崗巴營”官兵捐款1.8萬元,購買和捐獻圖書近萬冊,在縣城辦起了全縣第一個圖書室。在部隊的支持下,崗巴縣的科學文化發展史有了新記載--“崗巴營”自在縣城和昌龍鄉辦起全縣第一所“希望小學”後,到1998年,他們共在牧區辦起13所流動“帳篷小學”。官兵們依託自己的“雪山文化學校”,為全縣培養的運輸、養殖、種植、文化教員、衛生員等專業技術人員,已遍布全縣各個鄉村。
●能上查果拉站崗放哨,是一種光榮與驕傲
查果拉哨所海拔5300米,是“崗巴營”駐守的最高哨所。“守查果拉因其高而光榮,巡國境線因其苦而崇高。”這是深受崗巴軍人喜愛的“崗巴名言”。在崗巴,誰能上查果拉站崗放哨,誰就感到光榮和驕傲。
吳鵬在1990年7月第一次上查果拉時還是一名新戰士,上查果拉當月,他就受到江主席的接見。當吳鵬的雙手與江主席相握的那一瞬間,他強烈地感到了江主席的囑託:一要保衛邊境安寧,二要保衛西藏的和平建設。
這是軍委江主席對崗巴軍人的重託。第二年,吳鵬在查果拉考上軍校。畢業後,他主動申請回到崗巴,並當上查果拉第11任哨長。吳鵬第四次要求上查果拉時,血色素已經高達23.7克,超出內地正常人近10克。醫生勸阻他不要再上查果拉了,他堅定地說:“讓我去吧,查果拉哨位的身後是祖國!崗巴軍人的崗位就應該在最高、最苦、最光榮的查果拉!”班長花曉社在崗巴服役3年,沒有輪上上查果拉。在組織決定他退伍前,花曉社懇求上級特批他“上查果拉站哨超期服役一年”。如願以償的花曉社在超期服役的日子裡,成為查果拉哨所的標兵。
戰士黃日叢在崗巴服役3年,三上查果拉。第三年在一次風雪執勤中全身凍僵,醫生說可能會導致終身殘疾。在戰友抬他下山救治那天,黃日叢躺在擔架上向查果拉敬最後一個軍禮:“請接受一個老兵的祝福,查果拉,祝你永遠安寧!”查果拉對排長李春來說,還是“紅娘”。李春的未婚妻王代茹是四川蒲江中學教師。那年,她寫信問候查果拉官兵:“在那麼高的地方守邊防,苦嗎?”李春回信說:“站得越高,心裡越甜。”1998年7月26日,王代茹懷著一腔痴情爬上高高的查果拉。她說:“如果說西藏最美的是布達拉,那麼李春就是我心中的布達拉!”
這是一部已經泛黃的《崗巴軍人檔案》。誰有幸翻開他,都會在手顫心悸中使心靈受到一次洗禮。
吳敬泉,第五任營長,在崗巴整整戰鬥20年。1989年因健康原因轉業回海拔500米的成都,半年後因身體機能病變去世,享年38歲。
李建華,營部機要參謀。1995年9月,他回家探親第三天,突發高原心臟病,病逝在家中,享年28歲。
張玉菁,副營長王海的妻子。1995年10月8日,張玉菁歷盡艱辛從廣東來崗巴探親。次日,因患急性高原肺水腫病故崗巴,享年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