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鄭軍北伐失敗,陸軍損失近半,僅將領就戰死數十人。回到廈門,鄭成功認真總結北伐失利的經驗教訓,正待重整旗鼓,清軍已尾隨追擊而至。為保存實力,鄭成功一面調兵遣將,整編操練將士,一面徵集糧餉,修造船隻,製造武器彈藥等,嚴陣以待。

  在鄭軍北伐時,施琅趁廈門兵力空虛之機,多次主動出擊,與留守廈門的黃廷交戰,屢獲戰功。據《明清史料》福建巡撫劉漢祚上奏的《福建巡撫劉漢祚揭帖》所述,順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被施琅多次襲擊而損兵折將的黃廷,抑制不住心中的惱怒,率二千餘名鄭軍士兵,乘戰船從小崎登陸。黃廷將大隊人馬埋伏於小崎,然後分兵一支直接進入同安,行誘敵之計。施琅識破了黃廷的計策,於是將計就計,先派兵百餘名前去騷擾,纏住黃廷的主力部隊,自己則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滅了小股鄭軍,之後立即前去增援攻打小崎的部隊,對鄭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施琅因父亡弟殞而積攢了數年的怨氣,在對鄭軍的拼殺中迸發出來,他殺入陣中,猛不可當。黃廷不覺心膽俱寒,不敢與之交鋒,急忙下令退兵。施琅率軍乘勝追殺,直抵海岸。鄭軍見形勢急迫,爭相上船逃命,慌亂中兩船翻覆,船上鄭軍士兵盡皆淹死。這一戰施琅大獲全勝,斬殺無數,並繳獲許多武器裝備。

  施琅在鄭軍中曾與兩個人不睦,一個是陳斌,另一個就是黃廷。順治八年,施琅與黃廷曾為部下兵丁的爭吵而發生矛盾,並因此加深了鄭成功對施琅的不滿,後黃廷又奉鄭成功之命,率兵包圍施宅並將其逮捕。現今陳斌已死,施琅與黃廷分別駐守清、鄭雙方鬥爭的相鄰陣地同安和廈門,並且均為主將,正所謂冤家路窄。黃廷憤施琅以前擒殺自己的部下官兵,不顧廈門因鄭成功北伐而兵力空虛,竟親自率兵上岸襲擊同安,卻又一次損兵折將,敗於施琅之手。施琅憑其勇猛善戰,屢敗黃廷,既盡了同安副將之責,也泄了心中之恨。

  施琅還利用鄭軍北上內部治軍鬆懈之機,大事進行招撫活動,以瓦解鄭軍的力量,收效明顯。據劉興祚上奏的《福建巡撫劉漢祚揭帖》稱,順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二十一日,據同安副將施琅報:偽正兵鎮左營都督僉事郭祿、游擊陳昌、黃賢、偽援剿後鎮副中軍參將吳升、偽五軍效用守備許壯、偽木武鎮中軍游擊林勝,前來投誠。七月初二,又據施琅報稱:招到偽副將王仕璋自中左攜家眷,並都司王旭、家丁曾唐等共七名前來投誠,繳到偽懷遠將軍印一顆、偽總兵關防一顆、偽牌一張等情。……七月二十五日,又據施琅報:偽後提督下領班都司王興國、偽援剿左鎮右營下總班守備呂春,前來投誠。

  鄭成功北征失敗,實力大損,被迫退回廈門。清政府決定乘勝追擊,企圖在鄭軍喘息未定之機,攻取廈門,一舉消滅多年來的心頭大患。順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福建總督李率泰親臨沿海各地察看形勢,施琅、黃梧陪同巡視同安、潯美等各進攻廈門的前沿陣地。順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清寧南將軍達素率兵至泉州,調集各路人馬,催促船隻,配備兵員,準備攻廈戰役。

  此時,西南抗清武裝大勢已去,鄭軍在進攻南京時又遭受慘敗,整個抗清形勢轉入了低潮。鄭成功不愧為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危急時刻,顯示出不同凡響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為迎接清軍對廈門的進攻做好了一切準備。

  ***************

  *第五部分

  ***************

  清軍與鄭軍在廈門海域展開激戰,不習海戰的八旗軍以慘敗告終。清政府除繼續“遷界禁海”對鄭軍進行經濟封鎖外,還實行招撫恩養的新的策略,以分化瓦解鄭軍。同時,清政府認識到必須加強水師建設,這給熟悉風潮水汛的施琅提供了再次晉升的機會。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三月初一,鄭成功率領眾將士在金門“祭江”,表達誓死收復台灣的決心。鄭成功的這次遠征,將使他的名字在史冊上永放光輝。

  ---------------

  揚帆啟航鄭氏收復台灣(1)

  ---------------

  由於南京一役清軍大敗鄭軍,便心生驕傲,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鄭成功所損失的僅是陸軍,而水師卻毫髮未傷,因而低估了鄭軍的力量,在戰前單純準備武力進攻,完全忽略了對鄭軍的招撫工作。鄭成功攻南京嚴重受挫,將士傷亡慘重,這勢必使鄭軍內部對堅持抗清產生消極影響,倘清廷能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在大兵壓境的形勢下,對鄭軍展開政治攻勢,進行招撫,完全可能使鄭軍內部分化瓦解,更有利於武力進攻。然而,清軍盲目樂觀,認為此役即可重創鄭軍,海疆可就此安靜,因而不僅在戰術上不予重視,而且還放棄了對鄭軍實行剿撫並用的策略。清軍在戰略上的失誤,客觀上不但造成了鄭軍內部的穩定團結,而且還把鄭軍官兵逼向了破釜沉舟的絕境,反而令他們作戰更加神勇。

  順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初八,清軍布置進攻廈門:由福建總督李率泰、海澄公黃梧督率百艘大型兵船出海澄港到廈門;由安南將軍達素、同安副將施琅統率小型兵船,從同安港橫渡高崎到廈門。是日,官兵皆下船待發,約定初十進兵。

  原本李率泰曾約廣東碣石總兵蘇利、饒平總兵吳六奇、南洋水師副將許龍率部赴閩,共同圍攻廈門。吳六奇接信後,即會同兩位將領整頓戰船,統一旗幟顏色,準備出征。然而,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卻以鄭成功尚有戰船在廣東海面游弋為由,仍令三人駐守廣東,後雖經吳六奇等人力爭而得以入閩作戰,但已延誤了戰機。當他們到達福建海面之時,廈門之戰已結束兩日了。吳六奇、蘇利、許龍所轄之三鎮清軍,長期駐紮於沿海地區,是清軍中僅有的較為熟悉海戰之部隊,而且已與鄭軍有過多次交鋒,積累了與鄭軍作戰的經驗,他們未能參戰,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清軍的進攻力量,為清軍慘敗的原因之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