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清軍在盲目樂觀而又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對廈門發動了進攻。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和江日升《台灣外紀》等諸多史籍均記敘了這場慘烈的海戰。

  初十,黃梧乘潮落率戰船四百餘艘出海門,乘風順流進逼廈門,鄭成功親自督師迎戰。此時鄭軍處於逆風,頂風逆流與清軍交戰,對鄭軍十分不利,但深諳水情的鄭成功知道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待風勢水流轉向之時,優勢就會在己一方。於是,鄭成功令所有戰船全都沉砣停泊,不得擅自起錨交戰。清軍船隊則乘風順流而至,對著鄭軍船隊後面的陳堯策、周瑞指揮的兩條戰船猛烈開炮,戰船被炸沉,船上鄭軍將士全部殉難。然而,清軍見鄭軍其餘的戰船停泊不援,不覺生疑,擔心中計,於是紛紛落帆停舵,遠遠地進行炮擊。這個戰術指揮上的失誤,使清軍喪失了乘風順流的有利戰機。鄭成功見狀大喜,為拖住清軍,他下令全力用大炮進行還擊。雙方在海面上展開了炮戰,一時間炮聲轟轟,硝煙瀰漫。戰至近午,潮平風轉,鄭軍一方變為乘風順流。鄭成功當即下令反攻,鄭軍戰船拔錨而起,向清軍戰船衝去。黃梧到此時方才醒悟,但為時已晚。清軍在長時間的炮戰中並未占得上風,已呈疲憊之態,又處於逆風逆流,而且所率官兵多為不習海戰之滿族八旗士兵,他們“舍弓馬長技”,而與鄭軍“爭衡於舟楫波濤之間”,被殺得紛紛落水。雙方激戰正酣,鄭泰率五十隻戰船又加入戰鬥。原來鎮守廈門的鄭泰偵知廣東清軍並未參戰,便派戰船前來合擊清軍。鄭軍迅速確立了戰鬥優勢,殺得清軍大敗,擊沉戰船十三艘。

  有三艘清軍戰船逃至一小島,鄭軍的戰船蜂擁而至,將其團團圍住,清軍抽刀舉箭,拒守於岸邊。鄭成功親自趕到,派部將馬信進行勸降。走投無路的清軍只好放下武器投降,當夜這批已降兵將被溺斃於大海之中。關於此事,《台灣外紀》這樣記載:“有船三隻,見圭嶼,欲攏岸。舵公不允,眾疑有異心,殺之。登岸遠望,乃海中孤嶼,絕地也。欲再下船,成功船已蚊至,無奈抽矢出刀,據岸拒之。功見有四百餘眾,遣馬信折箭為誓招之。諸人計窮,乃投刀矢降。後亦被成功溺於海。”

  出海門一路的清軍大敗,高崎戰場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當時,奉鄭成功之命防守五通、高崎的是右虎衛陳鵬。右虎衛是鄭軍精銳,其官兵都是經過嚴格挑選和訓練的壯勇者,戰鬥力極強。不過,這年的四月,清軍進攻廈門之前,陳鵬密通施琅,謀為內應。施琅將情況通報給李率泰,李率泰同意接受陳鵬的投降。陳鵬遂與施琅約定,當清軍來攻時,鳴放空炮,以迎接施琅渡過五通,讓清兵從高崎登陸。初十上午,施琅與達素所率同安一路清軍駛至高崎,與鄭軍殿兵鎮陳璋所率的水師狹路相逢,雙方展開遭遇戰。陳璋所部船少兵弱,抵敵不住,即引兵退走。清軍遂從赤山坪登岸,陳鵬聞知清軍將至,令所部勿動。此時防守高崎島近海陣地的是鄭軍的右協陳蟒,而陳鵬事先卻並未將決定降清之事告知陳蟒。陳蟒見清兵船隻靠近岸邊,紛紛棄船登岸,形勢危急,不等陳鵬號令,便率兵便掩殺過去。清軍見鄭軍衝來,誤以為是迎接他們的,因此毫不防備,清軍被殺了個措手不及,頓時死傷一大片,倉皇而逃。陳蟒又下令用大炮對清軍進行猛轟,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清兵死傷過半,近岸的海面上全都飄散著破碎的船隻和清軍士兵的屍體。這時,鄭軍殿兵鎮陳璋匯合水師吳豪,率船趕來,截斷了清軍的退路,將清軍團團包圍,擊沉船隻十之八九。陳鵬對情勢的變化措手不及,大感驚愕,待稍稍清醒之後,清軍已是潰不成軍。為了掩飾自己欲降清軍之罪,亦率轄下將領林雄、劉雄、劉俊等率兵參與圍攻。清兵被殺及淹死者不計其數,被俘三百餘人,後均被鄭軍斷手割耳放回。施琅抵敵不住,保護著達素,拼命殺出重圍,退回同安港,達素隨即率殘部回福州。不久,鄭成功查知陳鵬欲降清之過,遂將其逮捕,凌遲處死,禍及全家。

  ---------------

  揚帆啟航鄭氏收復台灣(2)

  ---------------

  高崎戰場同樣遭受慘敗,充分表明清軍此次進攻廈門缺乏周密的部署和詳盡的計劃,顯得盲目和冒失。陳鵬既已密通施琅,清軍也接受其降附,理應派人與之詳商接應清軍登陸的計劃,並預先制定好各種應付意外的具體措施。然而,迎接清軍的卻是不知情的陳蟒所部,致使清軍一靠岸就遭到迎頭痛擊,這是高崎戰場失敗的關鍵原因。

  清軍此番大舉攻廈,幾乎全軍覆沒,一向在陸地上所向無敵的八旗勁旅,終於領教了鄭軍水師的強大威力。從此之後,直至鄭成功去世,清廷再也未曾議及進攻廈門。雖說清軍這次失利的因素很多,但不習海戰、不諳風汛潮汐,是其遭受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建立一支足以與鄭成功相抗衡的水師,清廷認識到必須任用深悉海上作戰之人,於是在廈門之戰失利後不久,清廷即升任施琅為同安總兵。

  由於施琅此役只是作為達素的副將參戰,並沒有實際的指揮權,他的活動在諸多史料中均只有寥寥數字,僅提及他隨同達素率同安一路清軍赴高崎。施琅熟悉風汛潮汐,精於海上作戰,廈門慘敗對他後來征戰的戰術和用兵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後來在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施琅率領清軍攻取廈門、金門的戰役時,特別注意與降軍密切聯絡,以免重蹈覆轍。此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領兵征台時,所選用的將士皆為熟悉風汛水性的漢人;重視戰略戰術,經充分準備後才對澎湖的鄭軍發動進攻;講究風向潮流的順逆,待尋到乘風順流的有利時機才與鄭軍決戰;注意對鄭軍進行招撫,以分化和瓦解鄭軍的力量,終於兵不血刃收復台灣本島。凡此種種固然是因施琅富有謀略,熟悉風汛水性,但與廈門海戰所給予他的啟示不無關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