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順治十四年(1657年)九月,李率泰督清軍攻閩安鎮和羅星鎮,施琅再次為先鋒,率隊前往作戰。這兩個地方是扼守福建省城福州的門戶和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鄭軍築城鎮守。戰鬥從八日開始,十日,閩安鎮被攻克。鄭成功聞訊後,即率兵來援,鄭軍護衛前鎮陳斌死守羅星鎮,以待援兵。為趕在鄭成功來援之前攻下羅星鎮,施琅修書陳斌,勸其歸降。陳斌率部困守四天之後,見援兵遲遲未至,又突圍不成,遂率眾而降。鄭成功率軍行於途中,得知陳斌已降,只得回師廈門。

  據彭孫貽《靖海志》記載:“時施琅歸清,為同安城守,在總督(李率泰)軍前,使人招降陳斌。麾下兵皆欲降,斌遂降,後說李率泰,盡殺之南台橋,凡五百人。”李率泰聽從了施琅的建議後,決定斬殺這批投軍。施琅之勸殺陳斌,顯然與施、陳之間的宿怨有關。順治七年(1650年)六月,施琅因潮州一役浮橋不克而與陳斌結怨,七月,陳斌率兵逃走,不久後降清。順治十二年,他又反清再歸鄭成功,被鄭成功授為護衛前鎮。陳斌當年出走,使鄭成功怨恨並猜忌施琅,加速了施、鄭關係的決裂。如此宿怨對施琅來說是不可能消除的。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殺施琅父弟至今,已經整整六年,仇恨的火焰時刻在灼烤著施琅的心,復仇的情緒卻無從宣洩。施琅在招降陳斌後,趁機勸說李率泰殺掉陳斌,一方面是報復陳斌,泄心頭之憤,另一方面是以顯自己與鄭軍勢不兩立、一心事清的決心。

  一般來說,處死降將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其實,陳斌被處斬與作為這次戰鬥的最高首領李率泰有直接關係,弒陳斌以泄心頭之憤不是他一時衝動。前一時期,由於鄭軍攻占了浙江沿海地區,身為浙閩總督的李率泰自然受到順治皇帝處罰,罰俸半年。此番陳斌率部頑強抵抗四天,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後才被迫投降,令清軍付出巨大代價,這更讓李率泰大為惱火。因此,施琅提出殺盡陳斌等鄭軍將士,正合李率泰之意,於是一場殺戮開始了。據《台灣外紀》記載,“總兵施琅遣人招斌。斌率盧謙等投誠,全師至福州。(率)泰令大廳按冊內花名領賞,五人一隊,從東轅門入,由西轅門出,即收其器械,梟首有千餘人。”將陳斌、盧謙也一併殺之。

  此事充分反映出施琅恩怨分明、睚眥必報,這種極端的表現難免私憤色彩。這樣的個性也使他很難在選拔和使用人才方面做到惟才是舉,一視同仁。那些令他心懷芥蒂而頗有才幹的人難得真正重用。

  經此一役,施琅惡氣盡出,又使清軍在鄭成功回援之前即奪取了羅星塔,自然勞苦功高,被實授為同安副將,領軍駐守同安,成為清廷派駐同安的最高將領。鄭成功的抗清基地廈門,與同安相近,而被鄭軍占據的X(左氵右丙)州也與同安近在咫尺。施琅鎮守一方,手握軍權,這既表明清廷對他的信任,也使施琅有了直接與鄭軍交鋒的機會。

  施琅利用自己過去在鄭軍中的影響,大力實施招撫策略,果然在同安前線屢試不爽,不斷有鄭軍將士應施琅之召來降。《襄壯公傳》中記載:“公(施琅)運方略捍禦,前後擒其驍將十數輩,所招降萬人。賊由是氣奪,而瀕海獲稍安焉。”

  雖然施琅使鄭成功連失海澄、閩安兩個要地,但鄭軍力量尚未受到嚴重削弱。鄭成功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北伐。在他看來,南京曾為明朝開國京城,第一個南明政權也定都於此,攻下南京並收復長江中下游各地,即可獲得半壁江山,復興大業也將由現在的出沒海島之間,轉移到龍盤虎踞的石頭城,明清相峙的局面也將大為改觀。這就是鄭成功等人發動長江戰役的基本戰略意圖。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鄭成功命各鎮舟師回廈門,在廈門港築演武亭,精選良將銳卒,整編大軍,訓練營伍,籌集糧餉,準備大舉進攻江南。五月十三日,鄭成功留黃廷、洪旭、鄭泰等鎮守廈門,自率甘輝等部北征,舉兵攻入浙江沿海,準備入長江,不幸在海上遇到颶風,沉舟艦五十艘,漂沒官兵八千人,覆舟喪師,被迫撤退回廈門。但鄭成功並未氣餒,又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親率十七萬水陸大軍,兵分八十三營,開始第二次北伐。鄭軍在崇明島登陸,一路勢如破竹,各地官兵紛紛聞風而降。七月戰至焦山,破瓜州,接著攻克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圍困南京。這一事件極大地震動了朝野,順治甚至準備御駕親征,對鄭軍進行鎮壓。

  ---------------

  歷經波折重新披掛上陣(6)

  ---------------

  然而,鄭成功卻沒能抓住時機迅速攻取南京。瓜州、鎮江兩戰大捷以及大批州縣望風來附,使鄭成功陶醉於眼前的勝利,認為南京指日可待,不費吹灰之力。此時,清軍總督琅廷佐困守南京城內,無力抵抗,假意願和鄭成功談判投降,鄭成功誤以為真,竟拖延了兩個月之久,沒有及時以全力攻取南京。統率盲目樂觀的情緒也影響到整個部隊的狀態,大軍久囤兵于堅城之下,將士們多以為大功即將告成,整日無所事事,竟遨遊江上,日夜飲酒作樂,意志亦漸漸鬆弛。清將梁化鳳趁鄭軍戰鬥力渙散之機,率兵從南京城內突然出擊,鄭軍毫無戒備,全軍大亂,紛紛潰退,鄭成功的驍將甘輝被俘而亡。清軍乘勢大舉反攻,鄭成功立腳不住,倉卒退出長江,返回廈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