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母親懷胎時神授寶鏡的夢示、出生之際紅光滿天的吉兆、滿月便現“氣骨不類恆兒”的貴相,此次拜神時又見神像隨之起伏的異象,所有這一切為兒時的施琅籠罩了神聖的光環。其父施大宣對此深信不疑,並認定了由於自家祖輩行善事,積陰德,感動了上天,不僅回報給他一個兒子,還預示了這個兒子將來必定會出人頭地、拜將入相。這一觀念在他的腦海里根深蒂固。施大宣說:“吾家代有隱德,今兒曹巍然頭角,晉槐竇桂,固非所擬。然公侯將相芝醴,豈根源者。”並每每將這一觀念灌輸給施琅,使幼小的心靈初省人事便自命不凡,其後性格中的自負自傲、爭強好勝等等顯然也由此形成。所謂性格即命運,這一個性自始至終影響著他,使他遭遇挫折、九死一生,也使他功成業就、名揚千古。

  在私塾學習的幾年裡,他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啟蒙教育,諸如修齊治平、忠孝禮義的行為規範在他的心中紮下了根,並影響著他後來的人生,也為他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礎,有助於他後來成為熟讀兵書、長於兵法、廣有謀略的名將。

  正當施琅在偏遠的小漁村中渴望通過讀書應試,從而求得功名富貴、封侯拜相時,大明王朝已經風雨飄搖,行將崩壞,而即將到來的混亂時世必定會影響到無以計數的個體命運。

  中國封建歷史數千年,各王朝延續了二百年以上者為數不多。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初始,總結前朝教訓,凡事以民為重,厲行節儉,發展生產,大明王朝曾盛極一時。自1572年明神宗朱翊鈞繼位後,無心朝政,紙醉金迷,經濟急速衰退,明王朝開始走向衰亡。明熹宗登基後(1621年),其乳母客氏與太監魏忠賢勾結禍亂朝政,之前與東林黨爭鬥的諸黨及非東林黨成員均投靠魏忠賢,形成龐大的閹黨集團,結黨營私,擅權納賄,濫施酷刑,冤獄不斷,政局動盪,人心惶惶。政治統治昏暗,統治者奢侈揮霍,各級官僚貪污腐化,軍費開支龐大,課稅名目繁多。繁重的賦稅,再加上連年旱澇災害,使原本窮困潦倒的百姓,更加衣食無著,四處逃亡,終於被迫揭竿而起。農民起義遍及各地,直接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動搖著其統治的根基。而明朝軍隊軍紀鬆弛、欠缺軍餉,實力大幅度下降,無力進剿。

  更為嚴重的是明朝北方的後金——即後來的清朝,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勵精圖治下,國力日增,勢不可擋。面對不斷地興兵南下的後金,明朝軍隊無還手之力,望風即逃。崇禎自1627年登基以來,也曾力圖振作,雄心勃勃地想做個“中興之主”,即位的第二年就懲治了為害多年的大宦官魏忠賢及其黨羽,並將其罪行詔告於天下。然而積重難返,明朝的大廈內有蛀蟲噬咬,外有風雨侵蝕,已經變得腐朽不堪,行將傾塌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繁重的賦稅、連綿的兵禍,必然殃及到施琅的家鄉,也直接影響到他的成長。少年施琅未能完成學業,僅念過幾年私塾便無奈輟學了。據收藏於晉江施琅博物館的《西山雜記》記載,少年施琅因家貧而開始了採薪販鹽做傭工的生涯,以分擔家庭重擔。正如孟子所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閩南地區多丘陵山地,山上覆蓋著茂盛的森林。在一群上山砍柴的少年中,出現了少年施琅的身影。十三歲的施琅已是身材高大,且身大力不虧,尤其雙肩雙臂的力量,更是超乎常人。每次砍柴時,施琅總是比別的孩子砍得又快又多,別的孩子背一小捆柴下山已累得氣喘吁吁,他背一大捆卻輕鬆自如。

  晉江瀕臨大海,海岸線蜿蜒曲折,臨海的地勢平緩,非常利於漁、鹽業的發展。很久以前,晉江的鹽業就非常發達。北宋時期,晉江以潯美和丙州為中心地,開始製鹽,並設置了管理鹽場的大使廳,對鹽實行官府專賣。到了南宋,允許私人開鹽場,不再實行專賣,便於增加收益。到了明朝,在晉江設有鹽場畦丁,負責對鹽稅的徵收。潯美鹽場和丙州鹽場在當時最為著名。鹽場是依照明代的里甲制來組織的,每個鹽場分為五團,每團有總崔、稱子各一人,團首四人。總崔相當於里長,負責對鹽民的管理和鹽稅的交納。距離衙口村幾十里的地方有潯美和丙州兩個鹽場,除了上山砍柴,少年施琅還要和成年人一起去鹽場挑鹽。早晨天未見亮就上路,到鹽場裝上鹽,再走上十多里的山路,將一擔數百斤鹽送到海邊碼頭的船上,可見這項勞務異常艱苦。

  ---------------

  生於亂世少年棄文習武(4)

  ---------------

  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之間。施琅秉有堅強的意志、不屈的性格,後來以六十三歲的高齡尚且領兵出征,跨越波浪滔天的大海,一統台灣,多少得益於他少年時期艱苦生活的磨練。而他一直志存高遠,從未沉淪,與家庭教育有關,也與這期間遇有高人指點有關。史載:“施琅家貧,採薪於西畲山,得識翁。時琅十三歲,有膂力。常與翁時為龍湖亭許五斗傭工。”以及施琅“會異人,授異書。”

  晉江地區歷來人才輩出,人文薈萃。自實行科舉制度以後,出現過文武狀元八名,進士一千二百餘名,是福建乃至全國著名的進士縣之一。諸如世稱“開閩學先河”的歐陽詹、政治家曾公亮、大詩人林外、思想家李贄、史學家何喬遠、軍事家俞大猷、書法家張瑞圖、文學家王慎中等等。大理學家朱熹曾驚嘆道:“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如此一個人才輩出之地,在戰亂頻仍的明朝末年,智者隱於其間,實不為怪。因此,施琅才有可能遇上隱士並受其影響,才有可能身處逆境而志不稍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