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生於亂世少年棄文習武(2)

  ---------------

  災難並不因施家的善行就放過他們。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起,倭患不斷,嘉靖四十年(1561年),浙江人王直、漳州沈南山、李華山、泉州洪朝堅等海盜集團,與倭寇勾結,大肆侵掠浙江、福建沿海。後雖經俞大猷、戚繼光等共同抗倭,泉州一帶倭患基本平息,但仍有小股倭寇流竄於台灣海峽,對福建沿海一帶進行燒殺掠奪。萬曆年間,西班牙和荷蘭殖民者又先後入侵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四處搶掠。可以說,晉江地區在整個明朝時期,一直戰亂紛紛,加之連續不斷的地震、颱風、水患等自然災害,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僅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泉州的一場暴雨,加之颱風突襲,海水暴漲,晉江沿海所泊船隻悉數損毀,溺亡萬餘眾,人畜屍首浮於海面,其狀慘不忍睹。

  施家所在的南潯鄉衙口村常遭倭寇和土匪的搶劫,施一舉在一次避難途中摔斷了腿,一隻眼也因傷失明。不久後夫妻倆相繼去世,從此家道衰落。

  就在這動盪不安的日子裡,明天啟元年(1621年),施琅出世了。

  有關他的出生,後人賦予了一段頗為奇異的傳說。此說不但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在有關施琅的各種著述中多有體現。施德馨所撰《襄壯公傳》中記載:“公將誕,母太夫人洪有神授寶光之夢。覺而異之。遂生公。”陳萬策在《施襄壯公家傳》中說:“公將誕,母洪太夫人夢天神以鼓樂迎寶鏡授之。寤而生公。”在施士偉的《襄壯施公傳》里,對施琅的出生也有類似記載。施德馨是施琅的族叔,施士偉是施琅的孫子,他們的說法難免有溢美之嫌,固然不足採信;而陳萬策系康熙年間進士,是康熙時期名臣李光地的學生,也記載過此事,足見施琅出生的異象之說流傳甚廣。

  據說,天啟元年二月十五那天,衙口村的村民正忙著整理自家漁具,做著出海的準備。突然有人大呼:“施家著火了!”眾人聞聲向村東頭的施家望去,果見紅光映天。大家忙扔下手中活計,趕往施家救火。待到了施家門外,卻發現紅光消失,只聽得一陣嬰兒洪亮的啼聲傳來。詫異之間,院門大開,施大宣滿頭大汗地走出,他聽見了門外的喧嚷,此刻又見人們提桶端盆地圍在家門口,不禁莫名其妙。鄉親們表明來意,施大宣大為感動,連連拱手道謝,並告知說他妻子剛剛生下了兒子。鄉親們這才轉驚為喜,紛紛向施大宣道賀。這便是施琅出生時紅霞滿天的傳說。

  施琅滿月那天,喜慶的鞭炮聲迴蕩在衙口村的上空,村民們帶著雞、鴨、乾魚、雞蛋、酒等禮物,絡繹不絕地向村頭的施家小院走去。根據當地習俗,這是一個重大的日子,所以施家廣邀親朋好友,給孩子做滿月酒。

  滿月酒這一習俗也稱為“請送庚”,儀式內容為“壓膽”、“加志”、取名等等,主旨為祝願孩子將來成長為勇敢的人。一般由嬸娘背負嬰孩,手擎破傘,繞自家的房屋走一圈。邊走邊用竹杖敲地並以閩南語喊著“老鷹”;為使孩子日後不畏風險,還要在嬰孩胸前壓上一輕巧的小秤錘,此舉叫“壓膽”。命名也是誕生儀禮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施琅此時取名“施郎”,此名一直沿用到他降清後,才改為“施琅”。那次的改名,顯然蘊有更名勵志的含義。

  由於第一個兒子早亡,這次為施琅做滿月,施大宣自然是一絲不苟,所有的儀式都進行得嚴肅認真。這一天讓他感到最為高興的,是前來祝賀的鄉紳莊際昌對施琅未來的預言。這位名滿四鄉的莊際昌認為小施琅生有異相,將來必有所為。莊際昌在明朝的己未年,即公元1691年,參加了科舉考試,在會試、廷試中,他都是第一名。天啟年間,因魏忠賢掌權,剛正不阿的莊際昌辭官歸鄉。據施德馨的《襄壯公傳》記載:“公少倜儻,氣骨不類恆兒。鄉薦紳莊公際昌一見大驚異。”

  因為鄉紳的這句吉言,更為了改變施氏家族的命運、為了兒子的前程,施大宣決心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施琅七歲時就被送往私塾讀書,並且是“授經課,督益無虛日”。

  燒香信佛在古代的晉江頗為盛行,此地唐朝時就享有“泉南佛國”之譽,由於晉江的東面沿海有中世紀世界著名的商港,隨著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世界各大宗教也伴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沿著陸路和海路傳入晉江,使之雲集了多種教派。外來宗教與道教以及本地自生的信仰,長期共存,互相滲透。現在,摩尼教、印度教雖早已失傳,日本教也已絕跡,但在晉江華表山還留有舉世罕見的摩尼教草庵遺蹟。另存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觀教堂五六百座。此外,還有大量民間信仰的鄉土神祇小宮廟數千座。千餘年來,寺廟宮觀在晉江民間影響深廣,各有信教群眾若干。篤信神靈的人們每行一事,先往神靈面前禱告一番,祈得保佑。

  ---------------

  生於亂世少年棄文習武(3)

  ---------------

  施大宣送子讀書是家中一件大事,自然要拜神。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民生窘迫,村子裡僅一座小尼姑庵香火尚存。小施琅在母親帶領下來到這座定光庵,香菸繚繞中仿佛見到泥塑的神像動了起來,隨他一起下跪,一同起立。如此奇異之事,不僅施士偉和陳萬策在著述中均有記錄,而且在陶元藻的《靖海侯施琅傳》中也有記載,說施琅“幼時,游里中定光庵,詣神稽首,見神隨拜起。”或許這只是孩子的一時錯覺,大人們聽了卻都認為是奇蹟,隨之傳揚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