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明清之際歷史人物的研究,多集中在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著名明遺民,以及陳子龍、夏完淳等文雄烈士,近代也注意到對錢謙益等人。安然先生的這部《施琅傳》則是對非遺民的開拓性研究,與明遺民相對照,可以從中窺見中國文化在明清易代之際的深刻作用。

  ***************

  *第二部分

  ***************

  祖父在世時,家境頗為殷實。施一舉秉承了閩南人廣行善事的美德,一生樂善好義,遠近頗有美傳。明朝末年,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橫行,肆行搶掠,匪患不斷。海邊常有屍首漂浮,因浸泡太久,腐爛不堪。施一舉時常出錢僱請眾人打撈並掩埋這些異鄉客。海濱沙土鬆軟,為防野狗把屍首拖出來,他還常常設法加固這些墓地。

  ---------------

  生於亂世少年棄文習武(1)

  ---------------

  泱泱華夏神州,五千餘年文明史,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人傑輩出。

  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隨著時間的行進,或漸被歷史的黃沙淹沒,或鐫刻於歷史之碑,為後世傳頌。名利榮辱,或由個人身受;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說。清朝初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一生可謂傳奇,以其不世之偉功,如星光閃耀在清季的天庭,至今仍依稀可見光芒。

  公元1696年,即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大帝御駕親征,率大軍第二次遠赴西北,激戰近四個月,橫掃準噶爾部。受沙俄慫恿和支持的噶爾丹率殘部僅數十騎,狼狽西竄。康熙一舉蕩平西北,除去了多年的心腹之患,班師歸朝。

  而一份六百里加急奏章,卻使得凱旋者心情頓時沉重起來:所閱奏章,系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遺折《君恩深重疏》,施琅本人,則在康熙西征途中病逝於任上。為痛失忠心耿耿、功勳卓著的賢臣,康熙輟朝不出,獨自在御書房黯然神傷。嗣後,他親筆御書“襄壯公”三字,並頒發諭旨,賜施琅諡號為“襄壯公”,加封為“太子少傅、光祿大夫”。

  愛新覺羅·玄燁八歲登基,年號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文治武功顯赫,威名揚於四海。執政期間,所用的文臣武將,所封的王侯公卿,不計其數。而施琅之死,竟會讓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如此悲痛,足見施琅在其心目中地位之特殊。

  福建古稱“閩”,閩南的晉江地區位於東南沿海,晉江下游南岸,依山臨海,東接石獅市,東北臨泉州灣,東南與台灣隔海相望,西及西北與南安市接壤,北與泉州市區毗連,古時為閩越族居住的地區。秦漢時期,中原漢人為躲避戰亂開始入閩,晉江地區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接觸遂日漸頻繁。東晉年間,中原戰亂不息,衣冠士族紛紛南渡,許多人便聚居在晉江中下游地區。五代十國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進入閩南地區。北方大批移民的定居,給這裡的世風民俗帶來豐厚的古中原文化積澱。閩南民風淳樸,閩南人勤奮堅毅,崇尚禮儀,俠義樂善,有“海濱鄒魯”之稱。這裡地形複雜多樣,以丘陵山地為主,可耕之地較少,番薯、大麥和小麥成為主要農作物。由於少耕地,臨大海,這裡漁業繁盛,鹽田高產,當地人們的生計以漁鹽為生。泉州是古代中國第一大港,素有“海上絲綢之路”美譽,與外地通商也頗為熱絡。

  施琅就出生在晉江南潯鄉一個名叫衙口村的小漁村,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先祖在南宋時期入閩,到施琅已是第十六代了。

  施琅祖父名一舉,字玉溪,共育有二子:長子名施大宣,即施琅的父親。施大宣,字應敕,號達一,生有三子。長子施肇科,字樞侯,早年亡故;次子施琅,字尊侯;三子施顯,字安侯,小施琅三歲,生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

  祖父在世時,家境頗為殷實。施一舉秉承了閩南人廣行善事的美德,一生樂善好義,遠近頗有美傳。明朝末年,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橫行,肆行搶掠,匪患不斷。海邊常有屍首漂浮,因浸泡太久,腐爛不堪。施一舉時常出錢僱請眾人打撈並掩埋這些異鄉客。海濱沙土鬆軟,為防野狗把屍首拖出來,他還常常設法加固這些墓地。為此施德馨在《玉溪公特記》中讚嘆施一舉道:“其澤及枯骨如此,則其生平行善,概可知矣。”明萬曆年間,晉江地區鬧災荒,施家收成大減,但每逢有人前來借糧,仍一如既往的慷慨,甚至到了後來連自家都無糧可吃的地步。其夫人許氏,與他同行善舉。某年冬天,大雪鋪天蓋地,一乞婆流落到施家門口,許氏為她端上熱騰騰的飯菜。那乞婆吃飽了又想借住一晚,許氏不但留她宿於家中,怕她寒冷,還讓她和自己同榻而眠;次日飽餐一頓後,方才送她離去。施一舉夫婦憐貧惜弱的義舉,不僅在民間流傳,在當地縣誌和時人的著作中亦有所述。

  施大宣繼承了其父仗義好施的品格,路遇不平,常挺身而出,主持公道,且為人謙和,熱心助鄰。施琅的親家、清大學士富鴻基在其《皇清誥贈光祿大夫達一施公暨配累贈一品夫人洪氏合葬墓志銘》中如此讚譽施大宣:“求諸古人庶幾陳太丘、荀公達之間。”稱其為人堪與晉朝時的陳太丘、三國時著名的謀士荀攸荀公達相媲美。後來施琅擔任水師提督後,為家鄉做了許多好事,對族人多有關照,可謂代有傳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