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理論的依據。②其他比較不那麼一相情願的人則正確地看到,德國對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的侵略正是一場暴風雨來臨的前奏。無論如何,有兩點是再清楚不過的:沒有一支常備不懈的防衛部隊作後盾,“正確”的中立作為一種保障是無效的;在一個漫不經心或悠然自得的國家裡第五縱隊的活動是危險的。2 月中旬,瑞士聯邦議會國民院的議長瓦洛東曾從魏茨澤克得到他的私下保證,德國殷切希望不讓瑞士捲入戰爭,③然而這當然不能把它視作一種承諾而寄以任何信賴。4 月28 日,由1940 年的聯邦主席馬塞爾·皮萊-戈拉和吉桑將軍簽署了一項公告,指示休假的士兵和公民在一旦敵人進犯時應該做的事情,並告誡人民不要盲從失敗主義者的宣傳。④與此同時,還增強了邊防部隊。瑞士人害怕德國在向馬其諾防線以北的中立國家發動進攻時,可能企圖強行通過瑞士的南端。因此,當德國在5 月3 日侵入低地國家後,瑞士緊接著在5 月10 日就對武裝部隊進行總動員。少年和年老體弱、不適服現役的男子都組織起來成為地方防衛力量以協助打擊空降兵和第五縱隊。①所有重要的戰略點和交通要道都布置了警戒。在提防第五縱隊的一些額外防衛措施中包括了對外國僑民實行更嚴格的控制。5 月11 日,下令所有擁有火器的外國人都要立刻把武器上繳警察局。②5 月20 日,司法部和警察又奉命立即驅逐所有“不受歡迎”的外國人出境。5 月28 日的一項聯邦法令將刑事軍事法典中的規定擴大適用於在服役期中的平民。這表明,迄今為止僅適用於戰時的死刑將同樣用於犯有進行叛國、間諜、破壞活動罪行的人和散布假消息的造謠者。③ 5 月14—15 日夜晚,當入侵被認為迫在眉睫時,瑞士人的恐慌心理達到了頂點。大批德國部隊在瑞士北部邊境的黑森林中集結。雖然瑞士軍隊在吉桑將軍的鼓舞下,照常沉著鎮定,但在平民中間相當廣泛存在著驚恐不安的情緒。④在北部城鎮,在庸人自擾的謠言和失敗主義者的宣傳影響下,引起了成千上萬的人倉皇出逃,到南方各州和伯爾尼州的奧貝蘭去尋找安身之所。戰爭爆發以來這些地區的旅館和公寓的外國光顧者逃跑一空,現在則又被從巴塞爾、蘇黎世和伯爾尼紛紛逃來的人擠得滿滿了。第三節在希特勒歐洲中的瑞士(1940—1944年)(一)瑞士對德國勝利的反應義大利的參戰和法國的投降完全改變了瑞士的形勢。除了一條由日內瓦通往法國未被占領區的狹窄走廊之外,瑞士完全處在軸心國本土和其占領區的包圍中。不言而喻,它窄行獨立自主的經濟和外交政策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大不列顛不久也可能被擊敗或被迫投降,聽憑一個得意洋洋、勝利在握的德② 見貝甘:《歐洲觀望》,第139—140 頁。③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7 卷,第610 號。魏茨澤克對瓦洛東強烈表示,當他私下提到這項保證時,決不能作為一種正式“聲明”加以引用。④《新聞紀事報》(News Chroniele),1940 年4 月19 日。①《每日郵報》(Daily Mail),1940 年5 月15 日。② 《紐約時報》,1940 年5 月12 日。③ 《泰晤士報》,1910 年5 月29 日。④見亨利·吉桑將軍:《1939—1945 年聯邦議會活動報告》(GeneralHenri Guisan: Bericht an die Bundesversammlung uber den Aktiv-dienst 1939—1945),第27 頁,第203—204 頁。
國隨心所欲地鞏固它對歐洲的統治。在這種形勢下,那麼,有一部分人覺得瑞士應該改弦易轍,調整它的政治和經濟,以便在希特勒的新歐洲謀取一個較有利的地位,是不足為奇的了。1940 年夏季的幾個月中,公眾和報刊都對更新和調整瑞士的制度和政策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議論。6 月25 日,皮萊-戈拉在對人民的一次廣播講話中提到了經濟調整的必要。他告誡他的同胞將必須接受他們在生活上的改變。他們應該放棄安樂享受,更加團結。另外,政府今後將不可能再把它的決策向公眾解釋理由。皮萊-戈拉多少有點模稜兩可的講話後來成了許多人批評攻擊的目標。自然,要判定他真正的意圖是困難的,但可以肯定,他的話並不是在這一場合所需要的鼓舞人心的號召。古代瑞士愛國者號召人民起來用生命來捍衛獨立的這種歷史性任務落到了吉桑將軍的肩上。吉桑受到軍民的一致愛戴。7 月25 日,他在呂特利草地上召集了一次高級軍官會議。在激動人心的講話中,將軍呼籲大家丟掉失敗主義情緒,要有不屈不撓的抵抗決心。吉桑相信,即使軍隊不得不撤離到山中據點,把城鎮和村莊放棄給敵人,瑞士一定能拒不投降也決不會投降。為了這一目的,以哥達,扎爾甘所和聖草里斯等天然堡壘為摹地建築了一座“民族碉堡”。各級軍官把有關最高指揮部的抵抗計劃逐級傳達給士兵,並由參謀部的“軍民聯絡處”傳達給平民。設立這個部門最初是為了鼓動軍隊的士氣,但它的工作範圍後來擴大到包括組織講課和情報課程對平民進行教育。①雖然最終並未號召瑞士人民在屈膝投降和不惜犧牲他們的大部外國土繼續抵抗這兩者之間作出嚴峻的抉擇,但是不借任何代價抗戰到底的決定大大提高了全國的士氣。決心抗敵的意志和高昂的士氣對維護國家政治主權的完整是十分重要的條件。為勝利所煽動的天生狂妄自大的納粹分於,他們的氣焰愈益囂張,認為無法再容忍這個處於他們新歐洲心臟的民主中立的蕞爾小國。他們強烈攻擊瑞大報紙夜報導英國戰役中有所偏袒,納粹報紙聲稱這是瑞士明顯地違反中立。①德國人所指責的一事就是瑞士把英國的作戰公報與德國的公報並列發表。瑞士報刊被禁止刊登敵視甚至帶有不適當批評性質的文章和評論,因為這都可能導致對德關係的進一步緊張。儘管瑞土為了安撫軸心國家,限制了言論自由,但德國和它的義大利同夥仍然是心懷不滿。義大利參戰後,德國報紙聲嘶力竭的叫嚷與蓋達、法西斯報紙、電台調門更尖的漫罵此呼彼應,表明他們對任何認為義大利武裝部隊在巴爾幹半島和非洲並未取得完全勝利的暗示是格外敏感的。1941 年夏季,德國入侵蘇聯後,軸心國家鑑於瑞士雖厭惡共產主義,但它竟未能被說腋改變其中立立場,加入德國現在把它稱作征討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聖戰而深感失望。一位作者在1941 年6 月的《巴塞爾新聞》上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瑞士的態度,他寫道:反對蘇聯的戰爭並不是一次名副其實的聖戰,至多不過是一次冒險的戰爭。當著瑞士人民決心維護他們的政治獨立,保衛中立時,政府不得不對德國和義大利作出了一些讓步。例如,他們接受了德目的要求,交出在法國被擊敗後屬於被拘留的波蘭和法國士兵的軍用物資。1941 年春天,瑞士聯邦委員會向英國政府提出正式抗議,要求停止對瑞士的① 《巴塞爾新聞》,1940 年7 月29 日。另見貝甘:《歐洲觀望》,第171—176 頁;吉桑:《聯邦議會活動報告》,第37 頁以下,第210—213 頁,第217 頁以下。① 《曼徹斯特衛報》,1940 年8 月27 日。
國隨心所欲地鞏固它對歐洲的統治。在這種形勢下,那麼,有一部分人覺得瑞士應該改弦易轍,調整它的政治和經濟,以便在希特勒的新歐洲謀取一個較有利的地位,是不足為奇的了。1940 年夏季的幾個月中,公眾和報刊都對更新和調整瑞士的制度和政策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議論。6 月25 日,皮萊-戈拉在對人民的一次廣播講話中提到了經濟調整的必要。他告誡他的同胞將必須接受他們在生活上的改變。他們應該放棄安樂享受,更加團結。另外,政府今後將不可能再把它的決策向公眾解釋理由。皮萊-戈拉多少有點模稜兩可的講話後來成了許多人批評攻擊的目標。自然,要判定他真正的意圖是困難的,但可以肯定,他的話並不是在這一場合所需要的鼓舞人心的號召。古代瑞士愛國者號召人民起來用生命來捍衛獨立的這種歷史性任務落到了吉桑將軍的肩上。吉桑受到軍民的一致愛戴。7 月25 日,他在呂特利草地上召集了一次高級軍官會議。在激動人心的講話中,將軍呼籲大家丟掉失敗主義情緒,要有不屈不撓的抵抗決心。吉桑相信,即使軍隊不得不撤離到山中據點,把城鎮和村莊放棄給敵人,瑞士一定能拒不投降也決不會投降。為了這一目的,以哥達,扎爾甘所和聖草里斯等天然堡壘為摹地建築了一座“民族碉堡”。各級軍官把有關最高指揮部的抵抗計劃逐級傳達給士兵,並由參謀部的“軍民聯絡處”傳達給平民。設立這個部門最初是為了鼓動軍隊的士氣,但它的工作範圍後來擴大到包括組織講課和情報課程對平民進行教育。①雖然最終並未號召瑞士人民在屈膝投降和不惜犧牲他們的大部外國土繼續抵抗這兩者之間作出嚴峻的抉擇,但是不借任何代價抗戰到底的決定大大提高了全國的士氣。決心抗敵的意志和高昂的士氣對維護國家政治主權的完整是十分重要的條件。為勝利所煽動的天生狂妄自大的納粹分於,他們的氣焰愈益囂張,認為無法再容忍這個處於他們新歐洲心臟的民主中立的蕞爾小國。他們強烈攻擊瑞大報紙夜報導英國戰役中有所偏袒,納粹報紙聲稱這是瑞士明顯地違反中立。①德國人所指責的一事就是瑞士把英國的作戰公報與德國的公報並列發表。瑞士報刊被禁止刊登敵視甚至帶有不適當批評性質的文章和評論,因為這都可能導致對德關係的進一步緊張。儘管瑞土為了安撫軸心國家,限制了言論自由,但德國和它的義大利同夥仍然是心懷不滿。義大利參戰後,德國報紙聲嘶力竭的叫嚷與蓋達、法西斯報紙、電台調門更尖的漫罵此呼彼應,表明他們對任何認為義大利武裝部隊在巴爾幹半島和非洲並未取得完全勝利的暗示是格外敏感的。1941 年夏季,德國入侵蘇聯後,軸心國家鑑於瑞士雖厭惡共產主義,但它竟未能被說腋改變其中立立場,加入德國現在把它稱作征討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聖戰而深感失望。一位作者在1941 年6 月的《巴塞爾新聞》上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瑞士的態度,他寫道:反對蘇聯的戰爭並不是一次名副其實的聖戰,至多不過是一次冒險的戰爭。當著瑞士人民決心維護他們的政治獨立,保衛中立時,政府不得不對德國和義大利作出了一些讓步。例如,他們接受了德目的要求,交出在法國被擊敗後屬於被拘留的波蘭和法國士兵的軍用物資。1941 年春天,瑞士聯邦委員會向英國政府提出正式抗議,要求停止對瑞士的① 《巴塞爾新聞》,1940 年7 月29 日。另見貝甘:《歐洲觀望》,第171—176 頁;吉桑:《聯邦議會活動報告》,第37 頁以下,第210—213 頁,第217 頁以下。① 《曼徹斯特衛報》,1940 年8 月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