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項計劃而採取的措施,包括1929年的穀物條例,②這個條例規定了糧食穀物的必要儲備和政府對增產的補助。國產小麥的高價得到了保障,並給為自己家用研磨穀物的生產者以獎勵。同時還採取措施提高本國甜菜製糖的生產,和限制向國外的進口。儘管1939年糧食穀物的產量比1932年增長了百分之二十七,但是每年本國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巨大204差距仍有待於拉平。③ 當戰雲密布時,瑞士政府就籌劃建立一個一旦戰爭爆發就能付諸實施的全面的戰時經濟。1938年4月1日通過的法令授權政府進行初步必要的準備,這項法令的制定,目的在於“在經濟封鎖或戰爭事變中,保證國家對最緊要的必需品的供應..”在以後的十八個月中,依據這條法令採取的措施包括:附有一份土質情況詳細分析的可耕土地的農業調查統計以及進一步削減畜牧生產以增加耕作的步驟。根據一項全面的儲備計劃,進行了對現有必要物資的庫存檔點工作,並建立了貯存以應緊急事變。庫存是按不同階層來進行的。在基礎方面,要求進口商手頭都要保持一定量的物資儲存。1939年4月,要求人民對急需食品保持“鐵一般似的”堅實庫存以維持兩個月的需要。政府宣布,一旦發生非常事件,在實行定量配給制之前,暫停兩個月出售這類貨物。又公布了一個擬定的配給數量表,同時勸導人民設法貯存其他包括肥皂、蠟燭、燃料和衣著等的必需品。由於公眾的購買,零售商和批發商就可補進存貨,這轉過來促使進口商為了保證他們應有的儲備不得不安排進一步的定貨。正是通過這些方法,貨物的貯存遍及了全國。① (四)政治措施瑞士為了保衛自由所作的最後的、但並非最不重要的努力,是那些為了加強國內防線,以抵禦外來思想和活動而進行的工作。瑞士的兩個最強大的鄰國——德國和義大利在獨裁者的操縱下所標榜的思想意識和瑞士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但不管怎樣,瑞士人民對危險的來源所在是毫無疑義的。儘管提契諾地方發生了糾紛,而義大利又存在領土收205 復主義,②但瑞士人民對墨索里尼的戰爭叫囂並不十分在意。加之,他們也意識到在義大利和德國之間保持一個緩衝國是符合義大利的利益的。雖然瑞士人民亦考慮到墨索里尼的觀點可能不適於瑞士,但他們很高興地看到在義大利恢復了正常秩序,遏制了共產主義。對大部分瑞士人來說,共產主義甚至比法西斯主義更令人憎惡。他們對於墨索里尼應有的常識做了過高的估計,以致他們沒有預見到他竟會利令智昏地不顧保持歐洲力量均勢的一切古老的準則而採取了一種勢必使他的國家淪為德國附庸的政策。瑞士人對待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態度截然不同。他們大多數人對墨索里尼是寬容的;對於希特勒則又恨又怕。大多數團體由於宗教、政治和文化上的理由對納粹德國是抱有反感的。即使與德國人民享有一份共同文化遺產的② 穀物條款是作為聯邦憲法的修正案,由民眾投票表決通過的。③ 瑞士在1914 年糧食穀物的供應只能滿足三個月的需要,而據估計1939 年本國生產量和儲藏量至少可滿足十二個月的需求。①見J·羅森:《瑞士食品在戰時的發展》(J.Rsen:WartimeFoodDevelopmentsinSwitzerland),史丹福大學食物調查研究所,1947 年版,第2 章,第3 章。② 有關於義大利對提契諾的要求和法西斯政權初期在邊境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見《概覽,1924 年》,第405—407 頁;《概覽,1927 年》,第146 頁。
操德語的瑞士人也對希特勒的背叛德國理想極為不滿。德國駐伯爾尼公使在1937 年11 月發往德國的一份敘述瑞士社會輿論不友好態度的備忘錄中寫道:“大部分的瑞士人反對我們的對外政策和德國國內的事態發展。”他還說反德情緒在邊境地區尤為顯著,有時且引起激烈的反德示威。①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同,他絲毫也不想遷就瑞士人。相反,納粹恣意抨擊瑞士的組織機構;並試圖通過宣傳和慫恿在瑞士的顛覆活動來破壞瑞士人的民主政體。1938 年的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加深了瑞土人民在1937 年時對納粹德國的恐懼和厭惡之感。慕尼黑危機期間,德國駐伯爾尼公使指控說,德國僑民受到侮辱,德國商人遭到瑞士居民的抵制。1938 年12 月1 日在和瑞士外交部長莫塔的一次長時間會見中,德國公使再一次抗議瑞士的反德輿論和宣傳,並強調如果瑞士政府不能約束新聞界,勢將危及德國一瑞士關係。① 同時,德國報刊也加緊了反瑞士的宣傳。德國報紙聲稱,瑞士報刊對納粹德國的批評,及瑞士藏匿猶太人、馬克思主義者和其他反對國家社會主義政權者是違背瑞士政府公布的中立政策的。②特別是在1939 年1 月的《國家社會主義月刊》上博克霍夫寫的一篇論文,把瑞士的中立概念引伸到超過了政府的言行範疇而包括個人和團體的態度在內,這就使得瑞士政府擔心,如果不承認這個擴大的中立概念(人民中立),那麼,德國可能認為他們有權無視其所做過的在一切情況下都將尊重瑞士中立的諾言。1939 年1 月,當瑞士駐柏林公使向德國政府提出這個問題時,魏茨澤克說,希特勒的聲明,即德國打算尊重瑞士的中立是一條公認的準則;但是,他又說這不是德國單方面的義務,它的先決條件是瑞士必須保持真正的中立作為報答。魏茨澤克再一次提請瑞士公使注意約束新聞報導對維持良好關係的必要性。③雖然莫塔拒絕了柏林提出的訂立一個勢必限制瑞士報紙言論自由的新聞協定的建議,但他認為,應當採取步驟來制止敵視德國的言論。儘管當局實行了若干限制,德國還是繼續進行攻擊,①瑞士政府不得不在夏季再一次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反顛覆活動的問題有著雙重性質。對瑞士自由及民主制度的威脅既是來自瑞士的德國國社黨組織,也來自受了納粹思想影響的本國團體。甚至在希特勒掌權以前,德國國社黨就已開始在瑞士活動。1933 年後,他們的活動就成了瑞士政府和人民日益不安的根源,而第五縱隊在奧地利和蘇台德所起的作用,則使這種不安更加劇了。瑞士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和附屬於它的多種組織如運動團體、學生團體、希特勒青年團、德國少女隊及其他等等都直接受德國國內的國社黨控制,它們對所有僑居瑞士的德國人施加強大壓力,迫使他們參加一個或幾個這樣的團體。顯而易見,這些納粹組織的目的是有損於瑞士憲法規定的民主,即使不是真的有損於瑞士的獨立。不管希特勒怎樣矢口否認,許多人依然擔心他的目標是要把瑞士併入他的“大德意志帝國”。聯邦議會雖曾建議取締在①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5 卷,第507 號。①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5 卷,第531 號。②《人民觀察家報》(VolkiscberBeobachter),1 月3 日;《新蘇黎世報》(NeueZuircherZeitung),1939 年1 月15 日,20 日。③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5 卷,第534 號。① 魏茨澤克在1939 年5 月2 日向瑞士駐柏林公使抗議瑞士報紙此任何其他國家的報刊都更為惡意地很道希特勒4 月28 日的講話(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6 卷,第310 號)。
操德語的瑞士人也對希特勒的背叛德國理想極為不滿。德國駐伯爾尼公使在1937 年11 月發往德國的一份敘述瑞士社會輿論不友好態度的備忘錄中寫道:“大部分的瑞士人反對我們的對外政策和德國國內的事態發展。”他還說反德情緒在邊境地區尤為顯著,有時且引起激烈的反德示威。①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同,他絲毫也不想遷就瑞士人。相反,納粹恣意抨擊瑞士的組織機構;並試圖通過宣傳和慫恿在瑞士的顛覆活動來破壞瑞士人的民主政體。1938 年的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加深了瑞土人民在1937 年時對納粹德國的恐懼和厭惡之感。慕尼黑危機期間,德國駐伯爾尼公使指控說,德國僑民受到侮辱,德國商人遭到瑞士居民的抵制。1938 年12 月1 日在和瑞士外交部長莫塔的一次長時間會見中,德國公使再一次抗議瑞士的反德輿論和宣傳,並強調如果瑞士政府不能約束新聞界,勢將危及德國一瑞士關係。① 同時,德國報刊也加緊了反瑞士的宣傳。德國報紙聲稱,瑞士報刊對納粹德國的批評,及瑞士藏匿猶太人、馬克思主義者和其他反對國家社會主義政權者是違背瑞士政府公布的中立政策的。②特別是在1939 年1 月的《國家社會主義月刊》上博克霍夫寫的一篇論文,把瑞士的中立概念引伸到超過了政府的言行範疇而包括個人和團體的態度在內,這就使得瑞士政府擔心,如果不承認這個擴大的中立概念(人民中立),那麼,德國可能認為他們有權無視其所做過的在一切情況下都將尊重瑞士中立的諾言。1939 年1 月,當瑞士駐柏林公使向德國政府提出這個問題時,魏茨澤克說,希特勒的聲明,即德國打算尊重瑞士的中立是一條公認的準則;但是,他又說這不是德國單方面的義務,它的先決條件是瑞士必須保持真正的中立作為報答。魏茨澤克再一次提請瑞士公使注意約束新聞報導對維持良好關係的必要性。③雖然莫塔拒絕了柏林提出的訂立一個勢必限制瑞士報紙言論自由的新聞協定的建議,但他認為,應當採取步驟來制止敵視德國的言論。儘管當局實行了若干限制,德國還是繼續進行攻擊,①瑞士政府不得不在夏季再一次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反顛覆活動的問題有著雙重性質。對瑞士自由及民主制度的威脅既是來自瑞士的德國國社黨組織,也來自受了納粹思想影響的本國團體。甚至在希特勒掌權以前,德國國社黨就已開始在瑞士活動。1933 年後,他們的活動就成了瑞士政府和人民日益不安的根源,而第五縱隊在奧地利和蘇台德所起的作用,則使這種不安更加劇了。瑞士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和附屬於它的多種組織如運動團體、學生團體、希特勒青年團、德國少女隊及其他等等都直接受德國國內的國社黨控制,它們對所有僑居瑞士的德國人施加強大壓力,迫使他們參加一個或幾個這樣的團體。顯而易見,這些納粹組織的目的是有損於瑞士憲法規定的民主,即使不是真的有損於瑞士的獨立。不管希特勒怎樣矢口否認,許多人依然擔心他的目標是要把瑞士併入他的“大德意志帝國”。聯邦議會雖曾建議取締在①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5 卷,第507 號。①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5 卷,第531 號。②《人民觀察家報》(VolkiscberBeobachter),1 月3 日;《新蘇黎世報》(NeueZuircherZeitung),1939 年1 月15 日,20 日。③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5 卷,第534 號。① 魏茨澤克在1939 年5 月2 日向瑞士駐柏林公使抗議瑞士報紙此任何其他國家的報刊都更為惡意地很道希特勒4 月28 日的講話(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6 卷,第310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