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三億零二百四十八萬八千四百二十二克朗,而當時還勾銷了給予挪威和丹麥的一筆共計二億克朗的貸款。瑞典國際救濟委員會曾多次堅持:在請求政府撥款之前,為某項事業所需要的款項中應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由私人捐獻。用於文化方面救濟事業的全部費用超過了二千萬克朗,其中就有四分之三是由私人捐助的。這筆金額的三分之二系用於重新建造教育機關和醫院,重新為其提供設備,以及在挪威對醫生和護士進行實際訓練和理論指導。芬蘭也從非正式的瑞典來源獲取了這種類型的援助;瑞典紅十字會和兒童救濟會還花了將近二百萬克朗的代價在德國建造了十二個設備齊全的學徒培訓所。在歐洲大陸,瑞典198 從1946 年開始對在奧地利和匈牙利以及西德、柏林的學生和教師提供伙食,並延續了許多年。大部分的救濟工作自然採取運送食品、醫藥用品和衣物的形式。四十多萬噸食品就是這樣裝運到挪威、芬蘭、希臘及荷蘭的,其中二十六萬五千噸是做麵包的各物,根據當時實行的定量配給制,這個數目相當於瑞典國內一年需要量的百分之四十。1945 年到1948 年,瑞典為在挪威、芬蘭和其他許多歐洲國家的三十萬兒童每天安排一餐熱飯,這種救濟在其中某些國家二直持續到1949 年。到瑞典尋求避難的人數故後還在繼續增加,至1945 年底達到了三十萬人左右。這一總數包括從德國集中營救出來的三萬名犯人,其中大部分人需要進行治療,許多人需要送入醫院療養。瑞典政府為照料這些難民和最後把他們遣送回國共撥款了一億二千五百萬克朗。瑞典竭盡了一切可能,替他們重新裝備起來,以便開始新的生活。瑞典政府還為他們舉辦了各種課程以滿足他們文化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並將瑞典的教科書譯成他們所需要的文字。一些資歷合格的難民被推薦到政府機關或科研部門供職。他們在那些地方,有機會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並領取和他們同等地位的瑞典同事一樣的薪金。為了使在其他國家的大約四百名科學工作者能夠迎頭趕上在戰爭年代裡他們所從事的專業的發展,政府作了安排,讓他們到瑞典參觀訪問兩個月,費用由政府負擔。此外,政府還安排了其他課程,讓一些主要來自德國和奧地利的人們得以研究一些專業性和社會學問題,以及對教育的民主態度問題。瑞典還給予其他國家數量十分可觀的貸款,這些貸款或則是財政性質的,或則主要是商業性質的。就後一種貸款說來,它最終必然是對瑞典自身有利,因為它的經濟前途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國際貿易的迅速恢復。但這樣的考慮並不影響到財政貸款。這些貸款中有支援挪威、丹麥和荷蘭進行重建的貸款。①它們是由瑞典單方面提供給這些國家自由使用而不發生任何物物交換的問題。在多數情況下,對償還貸款日期都不作規定,②這樣就不致因需要考慮具體的償還計劃而妨礙重建。至於挪威方面,其主要用於訓練警察部隊和救濟難民的一億五千萬克朗199 的貸款,則最後經瑞典議會予以勾銷了。③① 另見上文,原著第197 頁。② 對于丹麥、挪威期限是五年。
第二章瑞士(1939—1946 年)康斯坦斯·霍華德第一節大戰爆發前的對外政策和防禦措施1939 年在瑞士是節日年。蘇黎世的全國博覽會集中展示了瑞士人民的勤勞、效能和智慧。在那些偶爾前來參觀博覽會並在瑞士各地旅遊的客人眼中,瑞士人民正無憂無慮地從事日常的工作,或者熙熙攘攘地湧向博覽會和夏季休假日盛行的各種慶祝集會,怡然自得,似乎對面臨一場歐洲戰爭的危險和它位於各交戰國之間的險惡地位,無動於衷。然而,這種推論是大大錯誤的。雖然,瑞士人民作為一個以通情達理著稱的民族,仍然希望理智將能取勝,戰爭將能避免,但是聯邦委員會和聯邦議會,①在得到國民的贊同和支持下,前幾年中就採取了若干步驟來加強國家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防務以備萬一發生戰爭。(一)中立瑞士政府明確表示,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將一如既往奉行國家傳統的武裝中立政策。1920 年瑞士參加國聯時,曾一度放棄了它歷史悠久的絕對中立,而代之以有條件的中立。①作為一個國聯成員國,它接受了參加對破壞盟約的國家採取非軍事行動制裁的義務。由於集體安全陷於全面崩潰,例如國聯成員國義大利侵略並征服了另一成員國阿比西尼亞,希特勒恣意重新武裝萊茵蘭併吞並奧地利,使瑞士政府相信它只有恢200 復昔日的絕對中立的政策,才是它避免捲入全面戰爭的唯一希望。1938 年5 月14 日,國聯行政院成員國採納了瑞士這項決定,同意今後不再要求瑞士參與執行盟約規定的制裁。②瑞士政府也急於想得到各軸心國國家對它恢復以往絕對中立地位的正式承認,但德國卻遲遲不肯宣布尊重瑞士的中立,它想用此作為一種手段首先取得瑞士政府在有關瑞士—德國關係的各種問題上的讓步,特別是關於取締瑞士報刊的反德情緒以及影響德國國社黨組織在瑞士的地位的措施等問題。1938 年6 月9 日,希特勒對瑞士新任駐柏林公使弗勒利歇爾說,德國決定尊重瑞士的中立;①二星期後,瑞士政府收到了德國和義大利政府有關這個決定的正式聲明。②1939 年初通過的一項英法決議宣布,德國對荷蘭、比利時或瑞士的入侵都將成為英法宣戰的理由。③瑞士政府對這一決議的反應顯示了它要以絕對的中立來謀求安全的決心。駐巴黎的瑞士公使沃爾特·斯塔基在3 月21 日接到法國外交部的通知:法國和英國政府將保證他的國家不遭侵犯。他回答道,瑞士並不要求這樣一種擔保,它自己會決定什麼時候需要外① 見A·J. 托因比:《和平會議後的世界》(A.J. Toynbee:TheWorldafterthePeaceConference),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為皇家國際事務學會出版,1926 年版,第37—38 頁。②見《概覽,1939—1946 年:1939 年3 月的世界》,(Surveyfor1939—46:The worldinMarch 1939),第151 頁以下。① 希特勒在1937 年2 月23 日把這種意思告訴了前聯邦院代表舒爾泰斯,他又在2 月26 日把這頂聲明轉達給瑞士聯邦委員會(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6 卷,第384 號)。希特勒聲明的原文見《阿道夫·希特勒演講集,1922 年4 月—1939 年8 月》(The Speeches of Adolf Hitler April 1922—August 1939),N·貝H· 恩斯編(N·Baynes),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為皇家國際事務學會出版,1942 年版,第2 卷,第1349H·頁。②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5 卷,第515—526 號。③ 有關這項決議的記述可見《概覽,1939—1946 年:大戰前夕,1939 年》,第2 編,第1 章。
第二章瑞士(1939—1946 年)康斯坦斯·霍華德第一節大戰爆發前的對外政策和防禦措施1939 年在瑞士是節日年。蘇黎世的全國博覽會集中展示了瑞士人民的勤勞、效能和智慧。在那些偶爾前來參觀博覽會並在瑞士各地旅遊的客人眼中,瑞士人民正無憂無慮地從事日常的工作,或者熙熙攘攘地湧向博覽會和夏季休假日盛行的各種慶祝集會,怡然自得,似乎對面臨一場歐洲戰爭的危險和它位於各交戰國之間的險惡地位,無動於衷。然而,這種推論是大大錯誤的。雖然,瑞士人民作為一個以通情達理著稱的民族,仍然希望理智將能取勝,戰爭將能避免,但是聯邦委員會和聯邦議會,①在得到國民的贊同和支持下,前幾年中就採取了若干步驟來加強國家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防務以備萬一發生戰爭。(一)中立瑞士政府明確表示,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將一如既往奉行國家傳統的武裝中立政策。1920 年瑞士參加國聯時,曾一度放棄了它歷史悠久的絕對中立,而代之以有條件的中立。①作為一個國聯成員國,它接受了參加對破壞盟約的國家採取非軍事行動制裁的義務。由於集體安全陷於全面崩潰,例如國聯成員國義大利侵略並征服了另一成員國阿比西尼亞,希特勒恣意重新武裝萊茵蘭併吞並奧地利,使瑞士政府相信它只有恢200 復昔日的絕對中立的政策,才是它避免捲入全面戰爭的唯一希望。1938 年5 月14 日,國聯行政院成員國採納了瑞士這項決定,同意今後不再要求瑞士參與執行盟約規定的制裁。②瑞士政府也急於想得到各軸心國國家對它恢復以往絕對中立地位的正式承認,但德國卻遲遲不肯宣布尊重瑞士的中立,它想用此作為一種手段首先取得瑞士政府在有關瑞士—德國關係的各種問題上的讓步,特別是關於取締瑞士報刊的反德情緒以及影響德國國社黨組織在瑞士的地位的措施等問題。1938 年6 月9 日,希特勒對瑞士新任駐柏林公使弗勒利歇爾說,德國決定尊重瑞士的中立;①二星期後,瑞士政府收到了德國和義大利政府有關這個決定的正式聲明。②1939 年初通過的一項英法決議宣布,德國對荷蘭、比利時或瑞士的入侵都將成為英法宣戰的理由。③瑞士政府對這一決議的反應顯示了它要以絕對的中立來謀求安全的決心。駐巴黎的瑞士公使沃爾特·斯塔基在3 月21 日接到法國外交部的通知:法國和英國政府將保證他的國家不遭侵犯。他回答道,瑞士並不要求這樣一種擔保,它自己會決定什麼時候需要外① 見A·J. 托因比:《和平會議後的世界》(A.J. Toynbee:TheWorldafterthePeaceConference),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為皇家國際事務學會出版,1926 年版,第37—38 頁。②見《概覽,1939—1946 年:1939 年3 月的世界》,(Surveyfor1939—46:The worldinMarch 1939),第151 頁以下。① 希特勒在1937 年2 月23 日把這種意思告訴了前聯邦院代表舒爾泰斯,他又在2 月26 日把這頂聲明轉達給瑞士聯邦委員會(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6 卷,第384 號)。希特勒聲明的原文見《阿道夫·希特勒演講集,1922 年4 月—1939 年8 月》(The Speeches of Adolf Hitler April 1922—August 1939),N·貝H· 恩斯編(N·Baynes),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為皇家國際事務學會出版,1942 年版,第2 卷,第1349H·頁。② 《德國外交政策文件》,第5 卷,第515—526 號。③ 有關這項決議的記述可見《概覽,1939—1946 年:大戰前夕,1939 年》,第2 編,第1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