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六節瑞典在第二次蘇芬戰爭中的政策儘管瑞典對於恩格爾布雷希特師的讓步間接地有利於作為德國盟邦的芬蘭,但總的說來,瑞典政府對芬蘭在其第二次對蘇作戰中的態度已有了顯著的改變。1941 年7 月2 日,瑞典“促進國防委員會”決定:不再象在第一次蘇芬戰爭時那樣成立一個援助芬蘭的志願軍組織,但對於自願加入芬蘭軍隊的個人則不加以任何限制。這一次(根據推理),芬蘭由於成為德國的一個盟友,在參與這場全面戰爭,因而不能指望瑞典採取象它以前在對蘇孤軍作戰時所曾採取過的同樣態度。1941 年夏季發生了兩起嚴重破壞案件(這兩起案件的起因雖然從未得到圓滿的解釋,但都被懷疑是共產黨人所策動的),它們似乎證明了就連瑞典這種已經有所改變的態度也引起了社會某些方面的極度不滿。7 月,當一列有五節車廂載有瑞典炸藥的瑞典貨運火車在克呂爾博爆炸時,①光是國家鐵路的損失就達約五百萬克朗。9 月17 日,瑞典海軍又遭到了一場災難:停泊在斯德哥爾摩附近一個港口的三艘驅逐艦忽然被炸毀,船隻沉沒,傷亡嚴重。但在人道主義方面,無論瑞典政府和人民都仍繼續向芬蘭人民提供最慷慨的援助。在第二次蘇芬戰爭時期所採取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便是為四萬五千名芬蘭兒童籌辦了收容所,以拯救這些孩子免受戰爭的苦難,並保證他們能在正常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1944 年9 月,蘇芬停戰協定簽訂了,於是芬蘭便從蘇德戰爭中退出。繼之,瑞典和芬蘭締結了一個貿易協議,按照這一協議,瑞典向芬蘭除了提供鋼鐵、紡織品、化學90 製品、若干工業產品、煤和焦炭之外,還提供了主要食品。瑞典政府還給了芬蘭一項一億五千萬克朗的建設貸款,以便芬蘭能夠用以償付這些貨價。第七節瑞典在德國占領挪威、丹麥時期的政策(一)瑞典對挪威的援助在挪威被德國人占領期間,瑞典在減輕挪威人民的疾苦方面所能做的事情實在少得可憐。瑞典的政策不得不在以下兩個方面之間維持平衡:一方面,通過強烈的抗議,努力防止或減輕納粹黨的某些過分慘無人道的暴行;另一方面,極其小心謹慎,避免做出任何事情,它們可能會促使德國人阻止在挪威的挪威公民和在德國集中營的挪威犯人得到瑞典所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倫敦對瑞典的這種左右為難的處境是完全理解的,這一點在1942 年10 月英國首相同後來出任瑞典駐英國大使的埃里克·博赫曼所舉行的會談中順帶地得到了證實(當時博赫曼被派駐英國任職是為了設法獲取一些瑞典國防所迫切需要的石油供貨)。博赫曼說,在第一次會談中邱吉爾曾對他說:“你們需要石油來進行自衛,我也覺得你們應該得到石油。我勸你們要進行武裝,武裝,再武裝。我們不希望再有一個德國人的犧牲品;我們所要求的一切便是:你們在一旦遭到襲擊時能夠捍衛自己,不再作出任何不必要的讓步,而且能夠儘快撤銷那些已經作出的讓步。”在倫敦的挪威政府也很理解瑞典的難處,因而不向瑞典要求提供任何可被德國人認為是“非中立”的援助。② ①又見馬爾科姆·芒思:《甜蜜的戰爭》(MalcolmMunthe:Sweet isWar),倫敦,達克沃思,1954 年版,第151 頁。② 《挪威同瑞典的關係》:第3 卷,第22 編。

  然而,瑞典政府有時還是甘願冒德國人實行報復的危險,譬如在1943 年11 月,奧斯陸大學納粹化的鬥爭達到最高潮時,大學的一部分大樓被學生縱火焚燒,納粹分子宣稱要把教師和學生部放逐到德國去。瑞典就馬上向德國駐斯德哥爾摩公使和柏林外交部提出抗議,瑞典外交大臣並就這一問題發表了一項正式公報。德國人乾脆地答覆瑞典,叫它不要干涉德國和挪威間的事務,③但是瑞典根據下述理由再次提出抗議:瑞典政府不能接受瑞典無權提出有關挪威問題的觀點。在倫敦的挪威政府對瑞典的這種干涉表示感謝,但示意瑞典應該用停止對德國出口鋼鐵的威脅作為抗議的後盾,但瑞典人拒絕了這樣做,因為他們唯恐採取這一步驟會導致德國人中斷對瑞典至為重要的煤的出口,甚至把它拖入戰爭。④然而,挪威學生的命運吉凶仍是瑞典人最為關切的事情之一,他們一直在為營救那些學生而努力,直至1944 年11 月2 日,德國才同意把他們遣送回國,以此作為交換那些在芬蘭重傷的德國士兵回國的條件。⑤ 1942 年秋,挪威駐斯德哥爾摩公使館提出了在瑞典訓練挪威警察部隊的問題;但是,在1943 年4 月之前,一直未能為此採取具體的步驟,因為瑞典政府直到1943 年4 月才聲明他們不反對這項計劃,甚至還願協助實施該項計劃。挪威政府乃於5 月12 日正式批准了這項計劃,當月月底,瑞典社會事務大臣古斯塔夫·默勒口頭上表示同意。由此建立起來的職業警察部隊將從在瑞典的挪威難民中招募,名額限於一千五百人,包括官員和管理人員。這一安排被看作完全是一項民間事務,絲毫也不牴觸到瑞典法律和國際法。然而有趣的是:訓練的課程卻包括傳授和練習使用瓦斯、煙幕彈和炸藥以備應付現行的破壞活動及防止破壞活動。1943 年11 月2 日,瑞典政府同意將另一支人數限於八千人的部隊訓練成一支警察預備隊。這支預備隊將具有更多的軍隊性質,而且將受陸軍軍官的指揮。①1944 年秋,這支預備隊的實力已增長到一萬二千人,瑞典政府也同意預備隊應在實戰條件下進行演習。德國公使館就這種“軍事訓練”提出的非正式抗議遭到了拒絕。②1944 年10 月,當蘇聯軍隊越過挪威—芬蘭邊境時,挪威政府力主挪威警察部隊應儘快進入挪威北部解放區。瑞典同意了這一要求,並表示願意為這些警察部隊配備必要的武器和給養。挪威白皮書就這一點指出:“瑞典政府官員,不論軍官或文官,都為挪威的事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③但另一方面,瑞典又在4 月19214 日拒絕了挪威提出的下述要求:為了防止挪威北部全部遭到德軍的破壞,瑞典政府應向柏林提出抗議,並輔之以可能進行軍事干涉的威脅,這些要求在1945 年4 月17 日再次遭到拒絕,因為瑞典政府考慮到,以相對不流血的方式解決德軍對挪威的占領的前景已相當好,而加以軍事干涉相威③ 同上,文件第518 號;《瑞典同丹麥、挪威的關係》,第213—214 頁。④ 《挪威同瑞典的關係》,第3 卷:文件第523 號及第525—526 號。⑤ 同上,文件第553 號。① 《挪威同瑞典的關係》,第268—271 頁及文件第483 號。② 同上,第274—275 頁;《瑞典同丹麥、挪威的關係》,第270 頁。③《挪威同瑞典的關係》,第3 卷,第270 頁;又見《挪威政府的活動》(Den NorskeRegjeringsvirksomhet), 奧斯陸,1948 年版,第1 卷,第189 頁以後,第4 卷。第56 頁以後;以及哈呂·塞德曼:《瑞典的警察部隊》(HarrySodermann:Politroppene i Sverige),奧斯陸,1946 年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