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又非銷假返防的德國士兵過境,這兩個要求最初都遭到了拒絕。①但在12 月5 日,在現有的協定上又附加了一份備忘錄,規定增加准許假道過境的士兵人數,並把他們稱作“主要是休假的”士兵。就這樣,到那年年底,經由挪威送返德國的總人數即達十三萬三千一百三十五人,送往挪威的達十二萬九千一百零五人;但有一點看來很明白,即由挪威送返德國的士兵,其中較大一部分是度聖誕節休假。②1941 年上半年期間,每月往返的人數各增加到三萬至三萬五千人;而在這六個月里,南下的人數逐漸下降了。因此,根瑟於3 月1 日抗議說:過境運輸的發展情況明確顯示出德國是在向挪威調兵遣將,而這是與協定不符合的。德國人接著提出了種種藉口,因而瑞典又於3 月10 日再次提出抗議。德國公使維德親王被告知說,瑞典不能接受這種局面:要麼立即進行糾正,以恢復正常的均衡狀態,要麼廢除協定。德國政府在答覆時採用了威脅口吻,通知瑞典:過境運輸必須暫時原封不動地繼續下去,倘若瑞典反對這樣做,“則將造成十分危險的局勢。”③不過,3 月23 日,過境運輸已大致減少到正常範圍。可是,更壞的事情卻接踵而至。在蘇德戰爭(芬蘭捲入了這場戰爭)爆發時,瑞典政府於1941 年6 月25 日宣布了一項影響l87 更大、但卻是“僅此一次”的讓步——入境特許,准許整個一師① 的德國士兵假道瑞典由挪威開往芬蘭。這支德國部隊要不停留地通過瑞典,而且,在瑞典境內時每列火車都得聽從瑞典的指揮。作為這次讓步的理由,瑞典指出了它和芬蘭的特殊關係,以及德國政府和芬蘭政府都提出了這一要求的事實。在我們對這種特殊讓步進行評價時,必須記住當時德國政府是決心要使這場戰爭被看作代表整個歐洲對蘇聯進行的一次聖戰的,因此便依據這一原則給瑞典政府施加了特殊壓力。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德國軍隊在那一時期節節獲勝,及瑞典自身所處完全孤立的境地。盟國可以對它的非中立行為提出抗議;但倘若一旦瑞典被捲入戰爭,他們卻無法有效地助其一臂之力。儘管如此,瑞典政府決非心甘情願地屈服於德國人的要求,據了解,在商討如何對付這項要求的內閣秘密會議②上,就有過明顯的意見分歧。當時不斷謠傳,說什麼國王本人也切望這一讓步能獲批准,他甚至威脅要退位,如果內閣拒絕同意德國人的要求的話。(當時的財政大臣厄恩斯特·韋福斯在回憶錄③中曾提到了德國駐瑞典公使給希特勒的一份報告,在這報告中維德親王寫道:國王告訴他,為了說服內閣同意恩格爾布雷希特師過境,他曾被迫“談到了退位的問題”。在韋福斯的書出版以後,戰爭時期的瑞典外交大臣根瑟接見了該書作者,他在會見時宣稱:在內閣會議上國王並未實際用過“退位”這一字眼,而他實際使用的言詞也不大可能被解釋為含有這種意思。至於被引述的國王對維德親王的講話,當時根瑟不在場,他認為,國王可能使用過這樣的言辭是為了促使德國① 《過境運輸問題,1940 年6 月至12 月》,第156—157 號。② 同上書,第198 頁。③ 《瑞典同丹麥、挪威的關係》,第71 頁。① 該師通常被稱為恩格爾布萊希特師。② 1947 年1 月7 日的《哥德堡商務報》援引了社會事務大臣古斯塔夫·默勒敘述有關這次內閣秘密會議詳情的一篇文章,1947 年1 月29 日的《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也就此文展開了討論。③見厄恩斯特·韋福斯:《回憶錄,1914— (1949)年》〔Ernst Wig-forss :Minnen,1914(—1949)〕,三卷本,斯德哥爾摩,時代,1950—1954 年版,第3 卷,第169 頁。
公使意識到瑞典反對德軍過境的嚴重性。①l955 年11 月12 日,瑞典外交部未加評論地全文公布了維德親王發送給里賓特洛甫的那份報告。)② 不論議會還是全國上下對於宣布內閣這項決定的反應情況清楚地說明,再要進一步作出類似的讓步而不引188 起嚴重的反響是不可能的了。不知是由於這些反應的緣故呢,還是因為政府內部反對對德讓步的情緒日益增強,瑞典政府曾明白表示:這是僅此一次的讓步;而當德國報紙竭力對瑞典的行動作出不同解釋的時候,瑞典外交部立即用官方公報的形式堅決加以否認。德軍過境自6 月27 日開始,持續了約兩星期之久,約一萬五千二百名德國士兵就這樣由挪威調到芬蘭。那些把這個師稱作“增援部隊”,並聲稱已有更多德國士兵被輸送過境的謠傳後來都被否認了。③隨後又提出的關於德軍假道瑞典開往芬蘭的要求都遭到了堅決的拒絕。1941 年夏天,瑞典對過境運輸問題又作了一次讓步(但這一讓步至少在理論上講並不只限於對一個交戰國而言),規定了如下安排:允許“信使機”飛越瑞典國境,並在瑞典領土上著陸。不過這些飛機必須在固定的航線上航行,並在確定的機場上降落;而且作為這次讓步的一項條件,這些飛機應卸除武器,機組人員應為民間乘務員,也不得攜帶武器並應持有民用通行證。但是德國人並不總是嚴格遵守這些規定,他們比盟國在更大的範圍內利用了這種許可,①而整個這種安排都是由於德國人施加壓力的結果;然而盟國(特別是英國,但也有美國)的飛機也在英國和瑞典之間的高空中經常往返。還有一點不應該忘記的是,按照瑞典和英國之間關於由打破封鎖的英國快速汽船組成的所謂“呂塞基爾”運輸規定,許多貨物包括瑞典的滾珠軸承和其他貴重戰爭物資在年都曾運往盟國。此外,還有一千八百四十九名適役年齡的挪威人在通知了瑞典政府並得到其同意的情況下被從瑞典送往英國,而且他們也知道,降落在瑞典的盟國飛機的人員通常是被遣送回國的。隨著盟國的形勢有所好轉,瑞典政府乃認真地考慮結束過境運輸的問題,到1943 年,這就僅僅是個決定它應於何時停止的問題了。儘管德國局勢每況愈下使得作出這種決定對於瑞典來說已沒有多大危險性,但政府還是在1943 年7 月徵召了額外的士兵。以對付德國人可能進行的報復。7 月24 日,德國預先得到通知:過境運輸必須“在幾個星期內”停止;8 月5 日,正式宣告停止。瑞典18 給德國的照會正文雖未予公布,但挪威駐斯德哥爾摩公使布爾則已獲悉此事。不過,在過境運輸停止以後,普通貨物及旅客還是准許繼續通行。8 月6 日,瑞典報紙公布了挪威政府發表的一項公告,聲稱:由於停止了德國休假士兵的假道通行,瑞典已排除了“在我們兩國之間友好關係道路上的最大障礙”。①同時,瑞典也逐漸削減了對德國的出口,並對盟國作出了一些有利於它們的讓步。② ①《周報》(Vecko-Journalen), 1954 年9 月12—18 日。② 《泰晤士報》,1955 年11 月14 日。③伯蒂爾·屈耶爾堡與約阿奇姆·伊倫:《鄰人之間》(Bertil Kugel-berg and Joakim Ihlen:Grannaremellan), 斯德哥爾摩,瓦爾斯特與威斯待蘭德,1945 年版,第43 頁,第44 頁。①德國人往往恣意濫用這一讓步;譬如在1943 年2 月的“萊克瓦滕”事件中便是如此。( 《鄰人之間》,第55 頁)。① 《挪威同瑞典的關係》,第1 卷,文件第100 號,第101 號,第103 號以下。② 拉呂什:《瑞典的中立》,第165—175 頁。又見上文,原著第73 頁。
公使意識到瑞典反對德軍過境的嚴重性。①l955 年11 月12 日,瑞典外交部未加評論地全文公布了維德親王發送給里賓特洛甫的那份報告。)② 不論議會還是全國上下對於宣布內閣這項決定的反應情況清楚地說明,再要進一步作出類似的讓步而不引188 起嚴重的反響是不可能的了。不知是由於這些反應的緣故呢,還是因為政府內部反對對德讓步的情緒日益增強,瑞典政府曾明白表示:這是僅此一次的讓步;而當德國報紙竭力對瑞典的行動作出不同解釋的時候,瑞典外交部立即用官方公報的形式堅決加以否認。德軍過境自6 月27 日開始,持續了約兩星期之久,約一萬五千二百名德國士兵就這樣由挪威調到芬蘭。那些把這個師稱作“增援部隊”,並聲稱已有更多德國士兵被輸送過境的謠傳後來都被否認了。③隨後又提出的關於德軍假道瑞典開往芬蘭的要求都遭到了堅決的拒絕。1941 年夏天,瑞典對過境運輸問題又作了一次讓步(但這一讓步至少在理論上講並不只限於對一個交戰國而言),規定了如下安排:允許“信使機”飛越瑞典國境,並在瑞典領土上著陸。不過這些飛機必須在固定的航線上航行,並在確定的機場上降落;而且作為這次讓步的一項條件,這些飛機應卸除武器,機組人員應為民間乘務員,也不得攜帶武器並應持有民用通行證。但是德國人並不總是嚴格遵守這些規定,他們比盟國在更大的範圍內利用了這種許可,①而整個這種安排都是由於德國人施加壓力的結果;然而盟國(特別是英國,但也有美國)的飛機也在英國和瑞典之間的高空中經常往返。還有一點不應該忘記的是,按照瑞典和英國之間關於由打破封鎖的英國快速汽船組成的所謂“呂塞基爾”運輸規定,許多貨物包括瑞典的滾珠軸承和其他貴重戰爭物資在年都曾運往盟國。此外,還有一千八百四十九名適役年齡的挪威人在通知了瑞典政府並得到其同意的情況下被從瑞典送往英國,而且他們也知道,降落在瑞典的盟國飛機的人員通常是被遣送回國的。隨著盟國的形勢有所好轉,瑞典政府乃認真地考慮結束過境運輸的問題,到1943 年,這就僅僅是個決定它應於何時停止的問題了。儘管德國局勢每況愈下使得作出這種決定對於瑞典來說已沒有多大危險性,但政府還是在1943 年7 月徵召了額外的士兵。以對付德國人可能進行的報復。7 月24 日,德國預先得到通知:過境運輸必須“在幾個星期內”停止;8 月5 日,正式宣告停止。瑞典18 給德國的照會正文雖未予公布,但挪威駐斯德哥爾摩公使布爾則已獲悉此事。不過,在過境運輸停止以後,普通貨物及旅客還是准許繼續通行。8 月6 日,瑞典報紙公布了挪威政府發表的一項公告,聲稱:由於停止了德國休假士兵的假道通行,瑞典已排除了“在我們兩國之間友好關係道路上的最大障礙”。①同時,瑞典也逐漸削減了對德國的出口,並對盟國作出了一些有利於它們的讓步。② ①《周報》(Vecko-Journalen), 1954 年9 月12—18 日。② 《泰晤士報》,1955 年11 月14 日。③伯蒂爾·屈耶爾堡與約阿奇姆·伊倫:《鄰人之間》(Bertil Kugel-berg and Joakim Ihlen:Grannaremellan), 斯德哥爾摩,瓦爾斯特與威斯待蘭德,1945 年版,第43 頁,第44 頁。①德國人往往恣意濫用這一讓步;譬如在1943 年2 月的“萊克瓦滕”事件中便是如此。( 《鄰人之間》,第55 頁)。① 《挪威同瑞典的關係》,第1 卷,文件第100 號,第101 號,第103 號以下。② 拉呂什:《瑞典的中立》,第165—175 頁。又見上文,原著第7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