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謝良就在幾米外躺著,此刻的他正發著高燒,渾身乏力,他感覺死神已在向他靠近,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卻又無能為力,兩行熱淚默默的流著……
煙土吞下去不久,煙毒開始發作,李屏仁口吐白沫不停地抽搐著……。
望著老戰友痛苦中死去,謝良也不想活了。他強撐著爬過去,掩埋了李屏仁的遺體,又堅持著爬到一棵小樹下,解開腿上的繃帶,準備上吊。由於樹太矮,幾番折騰,都未成功。傷口的劇痛,令謝良暈死過去……。
不久,幾個掉隊的紅軍戰士從此路過,將其救了下來。命雖保住了,可不久他們就被馬家軍俘獲,馬匪的軍醫將他受傷的腳板整個鋸掉,然後投入大牢。經黨組織努力,謝良歷經千辛回到延安,重又回到黨的懷抱。建國後,謝良曾任軍委炮兵副政委,1955年授銜時,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我軍著名的獨腳將軍之一,後曾著書《獨腳將軍傳奇》。
二十七、血戰高台
二、血戰高台
西路軍將士再一次踏上征程。已是寒冬季節,氣溫已降至零下三十多度,荒涼的河西走廊上狂風呼嘯,大雪紛飛。紅五軍這次由往日的“鐵屁股”(鋼鐵後衛)一改而為全軍的前鋒。此時“西安事變”雖已和平解決,但蔣介石亡共之心不死,並未放下屠刀。他命令馬家軍加緊進攻,徹底消滅西路軍。在一片和平的氣氛中,西路軍正一步步邁入危境。
1936年除夕,董振堂率五軍攻占臨澤縣城,城內守敵倉惶而逃,進城後,董振堂即下令部隊抓緊時間休息。隨後找到軍政委黃超,黃超以前曾是張國燾的秘書,是張的心腹,自其任五軍政委以來,處處為難軍長董振堂,他先是把原五軍主要幹部大部調走,還處處散布謠言說董軍長仍有軍閥思想,投身革命完全是投機倒把等等,企圖架空他。會寧會師後,黃超的行為有所收斂,但那副目中無人的腔調,始終未變。依當時二人在紅軍中的地位,董不僅是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二十三名委員之一,著名的寧都起義領導人,而且戰功卓著。而黃超除了有張國燾的全力提攜外,其他根本沒法與比他大10多歲的董振堂比。但忠厚正直的董振堂出於對黨的絕對忠誠和信賴,拋棄前嫌,不僅寬容了黃超,而且出於黨的組織原則,有些事情則過份聽從於政治委員黃超。
二人經簡短商議,黃超決定自己帶軍直外加37團、43團留駐臨澤,由董振堂率39團、45團、騎兵團(二個連)和總部特務團總計三千餘人於次日凌晨出發,去攻打高台縣城,全軍僅有的一部無線電台也按黃超之意留在了臨澤。
高台縣城位於甘肅省西部,是西路軍通往新疆的必經之地,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要地。高台南面不遠即是海拔5400多米、終年白雪皚皚的祁連山脈;北面是一望無際、毫無人煙的大沙漠。
戰士們拖著疲憊的步伐再次行進在冰天雪地里,呼嘯的老北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打在臉上生痛,望著這支衣著單薄的隊伍,董振堂內心充滿愧意,他真心希望早日打通國際線路,早日獲得蘇方的軍援,讓戰士們好好的休整一次,穿好、吃好,然後精神抖擻的打回來。想到這裡,董振堂咬咬牙,和戰士們一同行進在廣闊的雪原中。
五軍於黎明前趕到高台城下,董振堂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這個倘處在朦朧睡意中的小城,平靜地下達了戰鬥命令:“四十五團為左路,三十九團為右路,特務團、騎兵團居中,迅速展開,一舉攻克高台城!”
戰士們抬著早已準備好的雲梯從各個方向撲向城牆,一部分敵人發覺了,開始頑抗阻擊,而有些城頭,直到攻城戰士們爬上去了,敵人才發覺。有限的抵抗已經無礙大局,五軍一股作氣,拿下了高台城,守敵800多民團繳械投降,偽縣署官員全部被俘,五軍的軍旗高高飄揚在高台城頭。
進駐高台後,因電台不在身邊,董軍長立即令騎兵團派人飛馬趕回臨澤報信,希望政委黃超帶五軍餘部迅速跟進,同時電告西路軍總指揮部高台戰況。執行任務的戰士們走了,董振堂這才感覺到一絲倦意,他回到城內的臨時指揮所(天主教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正親自寫著各類標語,忙的不亦樂乎。楊克明是原紅四方面軍三十三軍的政治委員,與五軍合編後,始任五軍政治部主任。和董振堂搭檔配合十分默契,是一位不僅年輕且極富才幹的領導幹部。董振堂悄悄來到楊克明身後,笑著說道:“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好!好!好!”董振堂連說了三個好,楊克明回過頭來,見是軍長,笑呵呵地把筆往桌上一丟,說道:“老董,前景大好啊!現在只要部隊全力西進,不久即可到達新疆。等我們拿到了蘇制的武器,和各項補充物質,到那時,哼哼!咱們再殺回來………”
董振堂把腰帶解下來放在桌上,說道:“鳥槍換大炮,那當然好呀!只是現在西安事變雖已和平解決,但二馬與蔣介石不同啊,他們經營西北多年,已形成牢固家族式統治的武裝集團,是容不得我們的。”說到這裡,董振堂久久凝視著窗外,沉重地講道:“要時刻警惕,此地不可久留呀!”
第二天,派去臨澤送信的戰士們回來了,五軍餘部並沒有跟過來。只帶回來軍委的一紙電令:
煙土吞下去不久,煙毒開始發作,李屏仁口吐白沫不停地抽搐著……。
望著老戰友痛苦中死去,謝良也不想活了。他強撐著爬過去,掩埋了李屏仁的遺體,又堅持著爬到一棵小樹下,解開腿上的繃帶,準備上吊。由於樹太矮,幾番折騰,都未成功。傷口的劇痛,令謝良暈死過去……。
不久,幾個掉隊的紅軍戰士從此路過,將其救了下來。命雖保住了,可不久他們就被馬家軍俘獲,馬匪的軍醫將他受傷的腳板整個鋸掉,然後投入大牢。經黨組織努力,謝良歷經千辛回到延安,重又回到黨的懷抱。建國後,謝良曾任軍委炮兵副政委,1955年授銜時,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我軍著名的獨腳將軍之一,後曾著書《獨腳將軍傳奇》。
二十七、血戰高台
二、血戰高台
西路軍將士再一次踏上征程。已是寒冬季節,氣溫已降至零下三十多度,荒涼的河西走廊上狂風呼嘯,大雪紛飛。紅五軍這次由往日的“鐵屁股”(鋼鐵後衛)一改而為全軍的前鋒。此時“西安事變”雖已和平解決,但蔣介石亡共之心不死,並未放下屠刀。他命令馬家軍加緊進攻,徹底消滅西路軍。在一片和平的氣氛中,西路軍正一步步邁入危境。
1936年除夕,董振堂率五軍攻占臨澤縣城,城內守敵倉惶而逃,進城後,董振堂即下令部隊抓緊時間休息。隨後找到軍政委黃超,黃超以前曾是張國燾的秘書,是張的心腹,自其任五軍政委以來,處處為難軍長董振堂,他先是把原五軍主要幹部大部調走,還處處散布謠言說董軍長仍有軍閥思想,投身革命完全是投機倒把等等,企圖架空他。會寧會師後,黃超的行為有所收斂,但那副目中無人的腔調,始終未變。依當時二人在紅軍中的地位,董不僅是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二十三名委員之一,著名的寧都起義領導人,而且戰功卓著。而黃超除了有張國燾的全力提攜外,其他根本沒法與比他大10多歲的董振堂比。但忠厚正直的董振堂出於對黨的絕對忠誠和信賴,拋棄前嫌,不僅寬容了黃超,而且出於黨的組織原則,有些事情則過份聽從於政治委員黃超。
二人經簡短商議,黃超決定自己帶軍直外加37團、43團留駐臨澤,由董振堂率39團、45團、騎兵團(二個連)和總部特務團總計三千餘人於次日凌晨出發,去攻打高台縣城,全軍僅有的一部無線電台也按黃超之意留在了臨澤。
高台縣城位於甘肅省西部,是西路軍通往新疆的必經之地,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要地。高台南面不遠即是海拔5400多米、終年白雪皚皚的祁連山脈;北面是一望無際、毫無人煙的大沙漠。
戰士們拖著疲憊的步伐再次行進在冰天雪地里,呼嘯的老北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打在臉上生痛,望著這支衣著單薄的隊伍,董振堂內心充滿愧意,他真心希望早日打通國際線路,早日獲得蘇方的軍援,讓戰士們好好的休整一次,穿好、吃好,然後精神抖擻的打回來。想到這裡,董振堂咬咬牙,和戰士們一同行進在廣闊的雪原中。
五軍於黎明前趕到高台城下,董振堂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這個倘處在朦朧睡意中的小城,平靜地下達了戰鬥命令:“四十五團為左路,三十九團為右路,特務團、騎兵團居中,迅速展開,一舉攻克高台城!”
戰士們抬著早已準備好的雲梯從各個方向撲向城牆,一部分敵人發覺了,開始頑抗阻擊,而有些城頭,直到攻城戰士們爬上去了,敵人才發覺。有限的抵抗已經無礙大局,五軍一股作氣,拿下了高台城,守敵800多民團繳械投降,偽縣署官員全部被俘,五軍的軍旗高高飄揚在高台城頭。
進駐高台後,因電台不在身邊,董軍長立即令騎兵團派人飛馬趕回臨澤報信,希望政委黃超帶五軍餘部迅速跟進,同時電告西路軍總指揮部高台戰況。執行任務的戰士們走了,董振堂這才感覺到一絲倦意,他回到城內的臨時指揮所(天主教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正親自寫著各類標語,忙的不亦樂乎。楊克明是原紅四方面軍三十三軍的政治委員,與五軍合編後,始任五軍政治部主任。和董振堂搭檔配合十分默契,是一位不僅年輕且極富才幹的領導幹部。董振堂悄悄來到楊克明身後,笑著說道:“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好!好!好!”董振堂連說了三個好,楊克明回過頭來,見是軍長,笑呵呵地把筆往桌上一丟,說道:“老董,前景大好啊!現在只要部隊全力西進,不久即可到達新疆。等我們拿到了蘇制的武器,和各項補充物質,到那時,哼哼!咱們再殺回來………”
董振堂把腰帶解下來放在桌上,說道:“鳥槍換大炮,那當然好呀!只是現在西安事變雖已和平解決,但二馬與蔣介石不同啊,他們經營西北多年,已形成牢固家族式統治的武裝集團,是容不得我們的。”說到這裡,董振堂久久凝視著窗外,沉重地講道:“要時刻警惕,此地不可久留呀!”
第二天,派去臨澤送信的戰士們回來了,五軍餘部並沒有跟過來。只帶回來軍委的一紙電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