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21〕伯夷和叔齊扣馬而諫據《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22〕血流漂杵據《尚書·武成》載:「甲子昧慡,受(紂)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23〕「頑民」據《史記·殷本紀》載:「周武王崩,武庚(商紂之子)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又《尚書·多士》載:「成周(今洛陽)既成,遷殷頑民。」據唐代孔穎達疏:「頑民,謂殷之大夫、士從武庚叛者;以其無知,謂之頑民。」
〔24〕以談霸道為羞據《孟子·梁惠王》載:「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據宋代朱熹《集注》:「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25〕「制藝」也稱制義。科舉考試時規定的文體。在明清兩代指摘取「四書」、「五經」中文句命題、立論的八股文。〔26〕指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五年的中法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約》。
〔27〕指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戰爭(即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戰敗後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28〕惡黨這裡是反語,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曾用「匪黨」等字眼誣稱中國共產黨。
〔29〕一九三三年四月四日《申報》「南京專電」稱:「司法界某要人談……壯年犯之性慾問題,依照理論,人民犯罪,失去自由,而性慾不在剝奪之列,歐美文明國家,定有犯人假期……每年得請假返家五天或七天,解決其性慾。」
〔30〕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日出版的《十日談》第二期載有郭明的《自由監獄》一文,其中說:「最近司法當局復有關於囚犯性慾問題之討論……本來,囚禁制度……是國家給予犯罪者一個自省而改過的機會……監獄痛苦盡人皆知,不法犯罪,乃自討苦吃,百姓既有戒心,或者可以不敢犯法;對付小人,此亦天機一條也。」〔31〕福建獨立指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在福建發生的政變。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在上海抗擊進犯日軍的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調往福建進行反共內戰。該軍廣大官兵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反對蔣介石投降日本的政策,不願和紅軍作戰。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軍將領聯合國民黨內一部分勢力,在福建省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與紅軍成立抗日反蔣協定,但不久即在蔣介石的兵力壓迫下失敗。
〔32〕牛蘭(Naulen)即保羅·魯埃格(PaulRuegg),原籍波蘭,「泛太平洋產業同盟」上海辦事處秘書,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工作人員。一九三一年六月十七日牛蘭夫婦同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拘捕,送往南京監禁,次年七月一日以「危害民國」罪受審。牛蘭不服,於七月二日起進行絕食鬥爭。宋慶齡、蔡元培等曾組織「牛蘭夫婦營救委員會」營救。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占南京前夕出獄。〔33〕甘地(MGandhi,1869—1948)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他主張「非暴力抵抗」,倡導對英國殖民政府「不合作運動」,曾屢遭監禁,在獄中多次以絕食表示反抗。
〔34〕興行場日語,戲場的意思。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2〕,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
〔3〕,
·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4〕。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5〕,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
〔2〕國聯「國際聯盟」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一九二○年成立的國際政府間組織。它標榜以「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宗旨,實際上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並為其侵略政策服務的工具。一九四六年四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即在南京發表講話,聲稱「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聯公理之判決」。國民黨政府也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竟認為日本在中國的東北有特殊地位,說它對中國的侵略是「正當而合法」的。
〔3〕求神拜佛當時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仁王護國法會」。
〔4〕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當時輿論界曾有過這類論調,如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十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中說:「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盪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
〔5〕「正史」清高宗(乾隆)詔定從《史記》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啓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 夫激盪之會,利於乘時,勁風盤空,輕蓬振翮,故以豪傑稱一時者多矣,而品節卓異之士,蓋難得一。盧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義方,長懷大願,秉性寬厚,立行貞明。躬居山曲,設校授徒,專心一志,啟迪後進,或有未諦,循循誘之,歷久不渝,惠流遐邇。又不泥古,為學日新,作時世之前驅,與童冠而俱邁。爰使舊鄉丕變,日見昭明,君子自強,永無意必〔2〕。而韜光里巷,處之怡然。此豈輇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中華民國二十有三年秋,年屆七十,含和守素,篤行如初。門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潛德,亦報師恩云爾。銘曰:
華土奧衍,代生英賢,或居或作,歷四千年,文物有赫,峙於中天。海濤外薄,黃神徙倚〔3〕,巧黠因時,鷃槍鵲起〔4〕,然猶飄風〔5〕,終朝而已。卓哉先生,遺榮崇實,開拓新流,恢弘文術,誨人不俺,惟精惟一〔6〕。介立或有,恆久則難,敷教翊化,實邦之翰,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會稽後學魯迅謹撰。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五日北平《細流》雜誌第五、六期合刊,發表時題為《曹植甫先生教澤碑碑文》。《魯迅日記》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午後為靖華之父作教澤碑文一篇成。」〔2〕永無意必永不任性固執。語出《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黃神徙倚黃神,意為黃帝之神,原出《淮南子·覽冥訓》:「黃神嘯吟」。據漢代高誘註:「時無法度,黃帝之神傷道之衰,故嘯吟而長嘆也。」徙倚,徘徊不定的意思。
〔4〕鷃槍鵲起比喻乘時崛起。《莊子·逍遙遊》篇:「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李善注引《莊子》(佚文):「鵲上高城之*,而巢於高榆之顛;城壞巢折,陵風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時則義行,失時則鵲起。」鷃、鵲都是小鳥;槍是飛躍的意思。〔5〕飄風不會長久的意思,《老子》:「飄風不終朝」。〔6〕惟精惟一《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阿金〔1〕
近幾時我最討厭阿金。
她是一個女僕,上海叫娘姨,外國人叫阿媽,她的主人也正是外國人。
她有許多女朋友,天一晚,就陸續到她窗下來,「阿金,阿金!」的大聲的叫,這樣的一直到半夜。她又好像頗有幾個姘頭;她曾在後門口宣布她的主張:弗軋姘頭,到上海來做啥呢?……
不過這和我不相干。不幸的是她的主人家的後門,斜對著我的前門,所以「阿金,阿金!」的叫起來,我總受些影響,有時是文章做不下去了,有時竟會在稿子上寫一個「金」字。更不幸的是我的進出,必須從她家的曬台下走過,而她大約是不喜歡走樓梯的,竹竿,木板,還有別的什麼,常常從曬台上直摔下來,使我走過的時候,必須十分小心,先看一看這位阿金可在曬台上面,倘在,就得繞遠些。自然,這是大半為了我的膽子小,看得自己的性命太值錢;但我們也得想一想她的主子是外國人,被打得頭破血出,固然不成問題,即使死了,開同鄉會,打電報也都沒有用的,——況且我想,我也未必能夠弄到開起同鄉會。
〔22〕血流漂杵據《尚書·武成》載:「甲子昧慡,受(紂)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23〕「頑民」據《史記·殷本紀》載:「周武王崩,武庚(商紂之子)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又《尚書·多士》載:「成周(今洛陽)既成,遷殷頑民。」據唐代孔穎達疏:「頑民,謂殷之大夫、士從武庚叛者;以其無知,謂之頑民。」
〔24〕以談霸道為羞據《孟子·梁惠王》載:「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據宋代朱熹《集注》:「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25〕「制藝」也稱制義。科舉考試時規定的文體。在明清兩代指摘取「四書」、「五經」中文句命題、立論的八股文。〔26〕指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五年的中法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約》。
〔27〕指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戰爭(即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戰敗後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28〕惡黨這裡是反語,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曾用「匪黨」等字眼誣稱中國共產黨。
〔29〕一九三三年四月四日《申報》「南京專電」稱:「司法界某要人談……壯年犯之性慾問題,依照理論,人民犯罪,失去自由,而性慾不在剝奪之列,歐美文明國家,定有犯人假期……每年得請假返家五天或七天,解決其性慾。」
〔30〕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日出版的《十日談》第二期載有郭明的《自由監獄》一文,其中說:「最近司法當局復有關於囚犯性慾問題之討論……本來,囚禁制度……是國家給予犯罪者一個自省而改過的機會……監獄痛苦盡人皆知,不法犯罪,乃自討苦吃,百姓既有戒心,或者可以不敢犯法;對付小人,此亦天機一條也。」〔31〕福建獨立指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在福建發生的政變。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在上海抗擊進犯日軍的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調往福建進行反共內戰。該軍廣大官兵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反對蔣介石投降日本的政策,不願和紅軍作戰。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軍將領聯合國民黨內一部分勢力,在福建省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與紅軍成立抗日反蔣協定,但不久即在蔣介石的兵力壓迫下失敗。
〔32〕牛蘭(Naulen)即保羅·魯埃格(PaulRuegg),原籍波蘭,「泛太平洋產業同盟」上海辦事處秘書,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工作人員。一九三一年六月十七日牛蘭夫婦同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拘捕,送往南京監禁,次年七月一日以「危害民國」罪受審。牛蘭不服,於七月二日起進行絕食鬥爭。宋慶齡、蔡元培等曾組織「牛蘭夫婦營救委員會」營救。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占南京前夕出獄。〔33〕甘地(MGandhi,1869—1948)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他主張「非暴力抵抗」,倡導對英國殖民政府「不合作運動」,曾屢遭監禁,在獄中多次以絕食表示反抗。
〔34〕興行場日語,戲場的意思。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2〕,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
〔3〕,
·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4〕。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5〕,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
〔2〕國聯「國際聯盟」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一九二○年成立的國際政府間組織。它標榜以「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宗旨,實際上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並為其侵略政策服務的工具。一九四六年四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即在南京發表講話,聲稱「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聯公理之判決」。國民黨政府也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竟認為日本在中國的東北有特殊地位,說它對中國的侵略是「正當而合法」的。
〔3〕求神拜佛當時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仁王護國法會」。
〔4〕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當時輿論界曾有過這類論調,如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十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中說:「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盪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
〔5〕「正史」清高宗(乾隆)詔定從《史記》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啓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 夫激盪之會,利於乘時,勁風盤空,輕蓬振翮,故以豪傑稱一時者多矣,而品節卓異之士,蓋難得一。盧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義方,長懷大願,秉性寬厚,立行貞明。躬居山曲,設校授徒,專心一志,啟迪後進,或有未諦,循循誘之,歷久不渝,惠流遐邇。又不泥古,為學日新,作時世之前驅,與童冠而俱邁。爰使舊鄉丕變,日見昭明,君子自強,永無意必〔2〕。而韜光里巷,處之怡然。此豈輇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中華民國二十有三年秋,年屆七十,含和守素,篤行如初。門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潛德,亦報師恩云爾。銘曰:
華土奧衍,代生英賢,或居或作,歷四千年,文物有赫,峙於中天。海濤外薄,黃神徙倚〔3〕,巧黠因時,鷃槍鵲起〔4〕,然猶飄風〔5〕,終朝而已。卓哉先生,遺榮崇實,開拓新流,恢弘文術,誨人不俺,惟精惟一〔6〕。介立或有,恆久則難,敷教翊化,實邦之翰,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會稽後學魯迅謹撰。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五日北平《細流》雜誌第五、六期合刊,發表時題為《曹植甫先生教澤碑碑文》。《魯迅日記》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午後為靖華之父作教澤碑文一篇成。」〔2〕永無意必永不任性固執。語出《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黃神徙倚黃神,意為黃帝之神,原出《淮南子·覽冥訓》:「黃神嘯吟」。據漢代高誘註:「時無法度,黃帝之神傷道之衰,故嘯吟而長嘆也。」徙倚,徘徊不定的意思。
〔4〕鷃槍鵲起比喻乘時崛起。《莊子·逍遙遊》篇:「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李善注引《莊子》(佚文):「鵲上高城之*,而巢於高榆之顛;城壞巢折,陵風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時則義行,失時則鵲起。」鷃、鵲都是小鳥;槍是飛躍的意思。〔5〕飄風不會長久的意思,《老子》:「飄風不終朝」。〔6〕惟精惟一《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阿金〔1〕
近幾時我最討厭阿金。
她是一個女僕,上海叫娘姨,外國人叫阿媽,她的主人也正是外國人。
她有許多女朋友,天一晚,就陸續到她窗下來,「阿金,阿金!」的大聲的叫,這樣的一直到半夜。她又好像頗有幾個姘頭;她曾在後門口宣布她的主張:弗軋姘頭,到上海來做啥呢?……
不過這和我不相干。不幸的是她的主人家的後門,斜對著我的前門,所以「阿金,阿金!」的叫起來,我總受些影響,有時是文章做不下去了,有時竟會在稿子上寫一個「金」字。更不幸的是我的進出,必須從她家的曬台下走過,而她大約是不喜歡走樓梯的,竹竿,木板,還有別的什麼,常常從曬台上直摔下來,使我走過的時候,必須十分小心,先看一看這位阿金可在曬台上面,倘在,就得繞遠些。自然,這是大半為了我的膽子小,看得自己的性命太值錢;但我們也得想一想她的主子是外國人,被打得頭破血出,固然不成問題,即使死了,開同鄉會,打電報也都沒有用的,——況且我想,我也未必能夠弄到開起同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