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在前年,曾經拜讀過中里介山氏〔14〕的大作《給支那及支那國民的信》。只記得那裡面說,周漢都有著侵略者的資質。而支那人都謳歌他,歡迎他了。連對於朔北的元和清,也加以謳歌了。只要那侵略,有著安定國家之力,保護民生之實,那便是支那人民所渴望的王道,於是對於支那人的執迷不悟之點,憤慨得非常。
那「信」,在滿洲出版的雜誌上,是被譯載了的,但因為未曾輸入中國,所以像是回信的東西,至今一篇也沒有見。只在去年的上海報上所載的胡適〔15〕博士的談話里,有的說,「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征服中國,即徹底停止侵略,反過來征服中國民族的心。」不消說,那不過是偶然的,但也有些令人覺得好像是對於那信的答覆。
征服中國民族的心,這是胡適博士給中國之所謂王道所下的定義,然而我想,他自己恐怕也未必相信自己的話的罷。在中國,其實是徹底的未曾有過王道,「有歷史癖和考據癖」的胡博士,該是不至於不知道的。
不錯,中國也有過謳歌了元和清的人們,但那是感謝火神之類,並非連心也全被征服了的證據。如果給與一個暗示,說是倘不謳歌,便將更加虐待,那麼,即使加以或一程度的虐待,也還可以使人們來謳歌。四五年前,我曾經加盟於一個要求自由的團體〔16〕,而那時的上海教育局長陳德征氏勃然大怒道,在三民主義的統治之下,還覺得不滿麼?那可連現在所給與著的一點自由也要收起了。而且,真的是收起了的。每當感到比先前更不自由的時候,我一面佩服著陳氏的精通王道的學識,一面有時也不免想,真該是謳歌三民主義的。然而,現在是已經太晚了。
在中國的王道,看去雖然好像是和霸道對立的東西,其實卻是兄弟,〔17〕這之前和之後,一定要有霸道跑來的。人民之所謳歌,就為了希望霸道的減輕,或者不更加重的緣故。漢的高祖〔18〕,據歷史家說,是龍種,但其實是無賴出身,說是侵略者,恐怕有些不對的。至於周的武王〔19〕,則以征伐之名入中國,加以和殷似乎連民族也不同,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可是侵略者。然而那時的民眾的聲音,現在已經沒有留存了。孔子和孟子〔20〕確曾大大的宣傳過那王道,但先生們不但是周朝的臣民而已,並且週遊歷國,有所活動,所以恐怕是為了想做官也難說。說得好看一點,就是因為要「行道」,倘做了官,於行道就較為便當,而要做官,則不如稱讚周朝之為便當的。然而,看起別的記載來,卻雖是那王道的祖師而且專家的周朝,當討伐之初,也有伯夷和叔齊扣馬而諫〔21〕,非拖開不可;紂的軍隊也加反抗,非使他們的血流到漂杵〔22〕不可。接著是殷民又造了反,雖然特別稱之曰「頑民」〔23〕,從王道天下的人民中除開,但總之,似乎究竟有了一種什麼破綻似的。好個王道,只消一個頑民,便將它弄得毫無根據了。
儒士和方士,是中國特產的名物。方士的最高理想是仙道,儒士的便是王道。但可惜的是這兩件在中國終於都沒有。據長久的歷史上的事實所證明,則倘說先前曾有真的王道者,是妄言,說現在還有者,是新藥。孟子生於周季,所以以談霸道為羞〔24〕,倘使生於今日,則跟著人類的智識範圍的展開,怕要羞談王道的罷。
三關於中國的監獄
我想,人們是的確由事實而從新省悟,而事情又由此發生變化的。從宋朝到清朝的末年,許多年間,專以代聖賢立言的「制藝」〔25〕這一種煩難的文章取士,到得和法國打了敗仗〔26〕,這才省悟了這方法的錯誤。於是派留學生到西洋,開設兵器製造局,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省悟到這還不夠,是在和日本打了敗仗之後〔27〕,這回是竭力開起學校來。於是學生們年年大鬧了。從清朝倒掉,國民黨掌握政權的時候起,才又省悟了這錯誤,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的,是除了大造監獄之外,什麼也沒有了。
在中國,國粹式的監獄,是早已各處都有的,到清末,就也造了一點西洋式,即所謂文明式的監獄。那是為了示給旅行到此的外國人而建造,應該與為了和外國人好互相應酬,特地派出去,學些文明人的禮節的留學生,屬於同一種類的。託了這福,犯人的待遇也還好,給洗澡,也給一定分量的飯吃,所以倒是頗為幸福的地方。但是,就在兩三禮拜前,政府因為要行仁政了,還發過一個不准剋扣囚糧的命令。從此以後,可更加幸福了。
至於舊式的監獄,則因為好像是取法於佛教的地獄的,所以不但禁錮犯人,此外還有給他吃苦的職掌。擠取金錢,使犯人的家屬窮到透頂的職掌,有時也會兼帶的。但大家都以為應該。如果有誰反對罷,那就等於替犯人說話,便要受惡黨〔28〕的嫌疑。然而文明是出奇的進步了,所以去年也有了提倡每年該放犯人回家一趟,給以解決性慾的機會的,頗是人道主義氣味之說的官吏。〔29〕其實,他也並非對於犯人的性慾,特別表著同情,不過因為總不愁竟會實行的,所以也就高聲嚷一下,以見自己的作為官吏的存在。然而輿論頗為沸騰了。有一位批評家,還以為這麼一來,大家便要不怕牢監,高高興興的進去了,很為世道人心憤慨了一下。〔30〕受了所謂聖賢之教那麼久,竟還沒有那位官吏的圓滑,固然也令人覺得誠實可靠,然而他的意見,是以為對於犯人,非加虐待不可,卻也因此可見了。
從別一條路想,監獄確也並非沒有不像以「安全第一」為標語的人們的理想鄉的地方。火災極少,偷兒不來,土匪也一定不來搶。即使打仗,也決沒有以監獄為目標,施行轟炸的傻子;即使革命,有釋放囚犯的例,而加以屠戮的是沒有的。當福建獨立〔31〕之初,雖有說是釋放犯人,而一到外面,和他們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們倒反而失蹤了的謠言,然而這樣的例子,以前是未曾有過的。總而言之,似乎也並非很壞的處所。只要准帶家眷,則即使不是現在似的大水,饑荒,戰爭,恐怖的時候,請求搬進去住的人們,也未必一定沒有的。於是虐待就成為必不可少了。
牛蘭〔32〕夫婦,作為赤化宣傳者而關在南京的監獄裡,也絕食了三四回了,可是什麼效力也沒有。這是因為他不知道中國的監獄的精神的緣故。有一位官員詫異的說過:他自己不吃,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呢?豈但和仁政並無關係而已呢,省些食料,倒是於監獄有益的。甘地〔33〕的把戲,倘不挑選興行場〔34〕,就毫無成效了。
然而,在這樣的近於完美的監獄裡,卻還剩著一種缺點。至今為止,對于思想上的事,都沒有很留心。為要彌補這缺點,是在近來新發明的叫作「反省院」的特種監獄裡,施著教育。我還沒有到那裡面去反省過,所以並不知道詳情,但要而言之,好像是將三民主義時時講給犯人聽,使他反省著自己的錯誤。聽人說,此外還得做排擊共產主義的論文。如果不肯做,或者不能做,那自然,非終身反省不可了,而做得不夠格,也還是非反省到死則不可。現在是進去的也有,出來的也有,因為聽說還得添造反省院,可見還是進去的多了。考完放出的良民,偶爾也可以遇見,但仿佛大抵是萎靡不振,恐怕是在反省和畢業論文上,將力氣使盡了罷。那前途,是在沒有希望這一面的。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三月號日本《改造》月刊,參看本書《附記》。
〔2〕普洛美修斯通譯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中的神。相傳他從主神宙斯那裡偷了火種給人類,受到宙斯的懲罰,被釘在高加索山的岩石上,讓神鷹啄食他的肝臟。
〔3〕燧人氏我國傳說中最早鑽木取火的人,遠古三王之一。〔4〕火神傳說不一。一說指祝融,見羅泌《路史·前紀》卷八;一說指回祿,見《左傳》昭公十八年及其註疏。
〔5〕有巢氏我國傳說中發明樹上搭巢居住的人,遠古三王之一。
〔6〕神農氏我國傳說中發明製作農具、教人耕種的人,遠古三王之一。又傳說他曾嘗百糙,發現藥材,教人治病。〔7〕西班牙以前有鬥牛的風俗,鬥牛士手持紅布對牛撩撥,待牛以角向他觸去,鬥牛士即與之搏鬥。
〔8〕賽會也稱賽神,舊時的一種迷信習俗。用儀仗、鼓樂和雜戲等迎神出廟,週遊街巷,以酬神祈福。
〔9〕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戰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他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將秦以外的各國史書和民間所藏除農書和醫書以外的古籍盡行焚毀。
〔10〕希特勒(AHitler,1889—1945)通譯希特勒,德國納粹黨頭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首之一。一九三三年他擔任內閣總理後,實行法西斯統治,燒毀進步書籍和一切所謂「非德國思想」的書籍。關於引秦始皇為希特勒焚書先例的論調,作者在《准風月談·華德焚書異同論》中曾作過分析,可參看。
〔11〕宋代莊季裕《雞肋編》卷中載:「靖康之後,金虜侵凌中國Z,露居異俗,凡所經過,盡皆焚燹。」
〔12〕項羽(前232—前202)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後為劉邦所敗。據《史記·項羽本紀》載:他攻破咸陽後,「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阿房宮,秦始皇時建築的宮殿,遺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阿房村。〔13〕救世主基督教徒對耶穌的稱呼。《新約·馬太福音》說基督所在之處,都有大光照耀。
〔14〕中里介山(1885—1944)日本通俗小說家,著有歷史小說《大菩薩山卡》。他的《給支那和支那國民的一封信》,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日本春陽堂出版。
〔15〕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早年留學美國,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他當時積極支持國民黨政府的內外政策。這裡所引的這段話,是他一九三三年三月十八日在北平對記者的談話,載同年三月二十二日《申報·北平通訊》。下文的「有歷史癖和考據癖」,是他在一九二○年七月所寫的《〈水滸傳〉考證》中的話:「我最恨中國史家說的什麼『作史筆法』,但我卻有點『歷史癖』;我又最恨人家咬文齧字的評文,但我卻又有點『考據癖』!」
〔16〕指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共產黨支持和領導下的革命群眾團體,一九三○年二月成立於上海,它的宗旨是爭取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自由,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7〕關於王道和霸道之說,《孟子·公孫丑》載有孟軻的話:「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又《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18〕漢高祖即劉邦(前247—前195),沛(今江蘇沛縣)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漢朝的建立者。據《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又說他「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19〕周武王姓姬名發,殷末周族領袖。公元前十一世紀,他聯合西北和西南各族起兵進入中原,滅殷後建立周王朝。〔2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他繼承並發揮了儒家學說,成為孔丘以後的又一儒家代表人物。
那「信」,在滿洲出版的雜誌上,是被譯載了的,但因為未曾輸入中國,所以像是回信的東西,至今一篇也沒有見。只在去年的上海報上所載的胡適〔15〕博士的談話里,有的說,「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征服中國,即徹底停止侵略,反過來征服中國民族的心。」不消說,那不過是偶然的,但也有些令人覺得好像是對於那信的答覆。
征服中國民族的心,這是胡適博士給中國之所謂王道所下的定義,然而我想,他自己恐怕也未必相信自己的話的罷。在中國,其實是徹底的未曾有過王道,「有歷史癖和考據癖」的胡博士,該是不至於不知道的。
不錯,中國也有過謳歌了元和清的人們,但那是感謝火神之類,並非連心也全被征服了的證據。如果給與一個暗示,說是倘不謳歌,便將更加虐待,那麼,即使加以或一程度的虐待,也還可以使人們來謳歌。四五年前,我曾經加盟於一個要求自由的團體〔16〕,而那時的上海教育局長陳德征氏勃然大怒道,在三民主義的統治之下,還覺得不滿麼?那可連現在所給與著的一點自由也要收起了。而且,真的是收起了的。每當感到比先前更不自由的時候,我一面佩服著陳氏的精通王道的學識,一面有時也不免想,真該是謳歌三民主義的。然而,現在是已經太晚了。
在中國的王道,看去雖然好像是和霸道對立的東西,其實卻是兄弟,〔17〕這之前和之後,一定要有霸道跑來的。人民之所謳歌,就為了希望霸道的減輕,或者不更加重的緣故。漢的高祖〔18〕,據歷史家說,是龍種,但其實是無賴出身,說是侵略者,恐怕有些不對的。至於周的武王〔19〕,則以征伐之名入中國,加以和殷似乎連民族也不同,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可是侵略者。然而那時的民眾的聲音,現在已經沒有留存了。孔子和孟子〔20〕確曾大大的宣傳過那王道,但先生們不但是周朝的臣民而已,並且週遊歷國,有所活動,所以恐怕是為了想做官也難說。說得好看一點,就是因為要「行道」,倘做了官,於行道就較為便當,而要做官,則不如稱讚周朝之為便當的。然而,看起別的記載來,卻雖是那王道的祖師而且專家的周朝,當討伐之初,也有伯夷和叔齊扣馬而諫〔21〕,非拖開不可;紂的軍隊也加反抗,非使他們的血流到漂杵〔22〕不可。接著是殷民又造了反,雖然特別稱之曰「頑民」〔23〕,從王道天下的人民中除開,但總之,似乎究竟有了一種什麼破綻似的。好個王道,只消一個頑民,便將它弄得毫無根據了。
儒士和方士,是中國特產的名物。方士的最高理想是仙道,儒士的便是王道。但可惜的是這兩件在中國終於都沒有。據長久的歷史上的事實所證明,則倘說先前曾有真的王道者,是妄言,說現在還有者,是新藥。孟子生於周季,所以以談霸道為羞〔24〕,倘使生於今日,則跟著人類的智識範圍的展開,怕要羞談王道的罷。
三關於中國的監獄
我想,人們是的確由事實而從新省悟,而事情又由此發生變化的。從宋朝到清朝的末年,許多年間,專以代聖賢立言的「制藝」〔25〕這一種煩難的文章取士,到得和法國打了敗仗〔26〕,這才省悟了這方法的錯誤。於是派留學生到西洋,開設兵器製造局,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省悟到這還不夠,是在和日本打了敗仗之後〔27〕,這回是竭力開起學校來。於是學生們年年大鬧了。從清朝倒掉,國民黨掌握政權的時候起,才又省悟了這錯誤,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的,是除了大造監獄之外,什麼也沒有了。
在中國,國粹式的監獄,是早已各處都有的,到清末,就也造了一點西洋式,即所謂文明式的監獄。那是為了示給旅行到此的外國人而建造,應該與為了和外國人好互相應酬,特地派出去,學些文明人的禮節的留學生,屬於同一種類的。託了這福,犯人的待遇也還好,給洗澡,也給一定分量的飯吃,所以倒是頗為幸福的地方。但是,就在兩三禮拜前,政府因為要行仁政了,還發過一個不准剋扣囚糧的命令。從此以後,可更加幸福了。
至於舊式的監獄,則因為好像是取法於佛教的地獄的,所以不但禁錮犯人,此外還有給他吃苦的職掌。擠取金錢,使犯人的家屬窮到透頂的職掌,有時也會兼帶的。但大家都以為應該。如果有誰反對罷,那就等於替犯人說話,便要受惡黨〔28〕的嫌疑。然而文明是出奇的進步了,所以去年也有了提倡每年該放犯人回家一趟,給以解決性慾的機會的,頗是人道主義氣味之說的官吏。〔29〕其實,他也並非對於犯人的性慾,特別表著同情,不過因為總不愁竟會實行的,所以也就高聲嚷一下,以見自己的作為官吏的存在。然而輿論頗為沸騰了。有一位批評家,還以為這麼一來,大家便要不怕牢監,高高興興的進去了,很為世道人心憤慨了一下。〔30〕受了所謂聖賢之教那麼久,竟還沒有那位官吏的圓滑,固然也令人覺得誠實可靠,然而他的意見,是以為對於犯人,非加虐待不可,卻也因此可見了。
從別一條路想,監獄確也並非沒有不像以「安全第一」為標語的人們的理想鄉的地方。火災極少,偷兒不來,土匪也一定不來搶。即使打仗,也決沒有以監獄為目標,施行轟炸的傻子;即使革命,有釋放囚犯的例,而加以屠戮的是沒有的。當福建獨立〔31〕之初,雖有說是釋放犯人,而一到外面,和他們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們倒反而失蹤了的謠言,然而這樣的例子,以前是未曾有過的。總而言之,似乎也並非很壞的處所。只要准帶家眷,則即使不是現在似的大水,饑荒,戰爭,恐怖的時候,請求搬進去住的人們,也未必一定沒有的。於是虐待就成為必不可少了。
牛蘭〔32〕夫婦,作為赤化宣傳者而關在南京的監獄裡,也絕食了三四回了,可是什麼效力也沒有。這是因為他不知道中國的監獄的精神的緣故。有一位官員詫異的說過:他自己不吃,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呢?豈但和仁政並無關係而已呢,省些食料,倒是於監獄有益的。甘地〔33〕的把戲,倘不挑選興行場〔34〕,就毫無成效了。
然而,在這樣的近於完美的監獄裡,卻還剩著一種缺點。至今為止,對于思想上的事,都沒有很留心。為要彌補這缺點,是在近來新發明的叫作「反省院」的特種監獄裡,施著教育。我還沒有到那裡面去反省過,所以並不知道詳情,但要而言之,好像是將三民主義時時講給犯人聽,使他反省著自己的錯誤。聽人說,此外還得做排擊共產主義的論文。如果不肯做,或者不能做,那自然,非終身反省不可了,而做得不夠格,也還是非反省到死則不可。現在是進去的也有,出來的也有,因為聽說還得添造反省院,可見還是進去的多了。考完放出的良民,偶爾也可以遇見,但仿佛大抵是萎靡不振,恐怕是在反省和畢業論文上,將力氣使盡了罷。那前途,是在沒有希望這一面的。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三月號日本《改造》月刊,參看本書《附記》。
〔2〕普洛美修斯通譯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中的神。相傳他從主神宙斯那裡偷了火種給人類,受到宙斯的懲罰,被釘在高加索山的岩石上,讓神鷹啄食他的肝臟。
〔3〕燧人氏我國傳說中最早鑽木取火的人,遠古三王之一。〔4〕火神傳說不一。一說指祝融,見羅泌《路史·前紀》卷八;一說指回祿,見《左傳》昭公十八年及其註疏。
〔5〕有巢氏我國傳說中發明樹上搭巢居住的人,遠古三王之一。
〔6〕神農氏我國傳說中發明製作農具、教人耕種的人,遠古三王之一。又傳說他曾嘗百糙,發現藥材,教人治病。〔7〕西班牙以前有鬥牛的風俗,鬥牛士手持紅布對牛撩撥,待牛以角向他觸去,鬥牛士即與之搏鬥。
〔8〕賽會也稱賽神,舊時的一種迷信習俗。用儀仗、鼓樂和雜戲等迎神出廟,週遊街巷,以酬神祈福。
〔9〕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戰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他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將秦以外的各國史書和民間所藏除農書和醫書以外的古籍盡行焚毀。
〔10〕希特勒(AHitler,1889—1945)通譯希特勒,德國納粹黨頭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首之一。一九三三年他擔任內閣總理後,實行法西斯統治,燒毀進步書籍和一切所謂「非德國思想」的書籍。關於引秦始皇為希特勒焚書先例的論調,作者在《准風月談·華德焚書異同論》中曾作過分析,可參看。
〔11〕宋代莊季裕《雞肋編》卷中載:「靖康之後,金虜侵凌中國Z,露居異俗,凡所經過,盡皆焚燹。」
〔12〕項羽(前232—前202)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後為劉邦所敗。據《史記·項羽本紀》載:他攻破咸陽後,「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阿房宮,秦始皇時建築的宮殿,遺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阿房村。〔13〕救世主基督教徒對耶穌的稱呼。《新約·馬太福音》說基督所在之處,都有大光照耀。
〔14〕中里介山(1885—1944)日本通俗小說家,著有歷史小說《大菩薩山卡》。他的《給支那和支那國民的一封信》,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日本春陽堂出版。
〔15〕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早年留學美國,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他當時積極支持國民黨政府的內外政策。這裡所引的這段話,是他一九三三年三月十八日在北平對記者的談話,載同年三月二十二日《申報·北平通訊》。下文的「有歷史癖和考據癖」,是他在一九二○年七月所寫的《〈水滸傳〉考證》中的話:「我最恨中國史家說的什麼『作史筆法』,但我卻有點『歷史癖』;我又最恨人家咬文齧字的評文,但我卻又有點『考據癖』!」
〔16〕指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共產黨支持和領導下的革命群眾團體,一九三○年二月成立於上海,它的宗旨是爭取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自由,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7〕關於王道和霸道之說,《孟子·公孫丑》載有孟軻的話:「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又《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18〕漢高祖即劉邦(前247—前195),沛(今江蘇沛縣)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漢朝的建立者。據《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又說他「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19〕周武王姓姬名發,殷末周族領袖。公元前十一世紀,他聯合西北和西南各族起兵進入中原,滅殷後建立周王朝。〔2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他繼承並發揮了儒家學說,成為孔丘以後的又一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