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4〕「漏鞍」鞍是圓形的酒器,漢代桓寬《鹽鐵論·本議》有「川源不能實漏鞍」的話;後人常用「漏鞍」以比喻利權外溢。 游光
我愛看「變戲法」。
他們是走江湖的,所以各處的戲法都一樣。為了斂錢,一定有兩種必要的東西:一隻黑熊,一個小孩子。
黑熊餓得真瘦,幾乎連動彈的力氣也快沒有了。自然,這是不能使它強壯的,因為一強壯,就不能駕馭。現在是半死不活,卻還要用鐵圈穿了鼻子,再用索子牽著做戲。有時給吃一點東西,是一小塊水泡的饅頭皮,但還將勺子擎得高高的,要它站起來,伸頭張嘴,許多工夫才得落肚,而變戲法的則因此集了一些錢。
這熊的來源,中國沒有人提到過。據西洋人的調查,說是從小時候,由山里捉來的;大的不能用,因為一大,就總改不了野性。但雖是小的,也還須「訓練」,這「訓練」的方法,是「打」和「餓」;而後來,則是因虐待而死亡。我以為這話是的確的,我們看它還在活著做戲的時候,就癟得連熊氣息也沒有了,有些地方,竟稱之為「狗熊」,其被蔑視至於如此。
孩子在場面上也要吃苦,或者大人踏在他肚子上,或者將他的兩手扭過來,他就顯出很苦楚,很為難,很吃重的相貌,要看客解救。六個,五個,再四個,三個……而變戲法的就又集了一些錢。
他自然也曾經訓練過,這苦痛是裝出來的,和大人串通的勾當,不過也無礙於賺錢。
下午敲鑼開場,這樣的做到夜,收場,看客走散,有化了錢的,有終於不化錢的。
每當收場,我一面走,一面想:兩種生財傢伙,一種是要被虐待至死的,再尋幼小的來;一種是大了之後,另尋一個小孩子和一隻小熊,仍舊來變照樣的戲法。
事情真是簡單得很,想一下,就好像令人索然無味。然而我還是常常看。此外叫我看什麼呢,諸君?
十月一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月四日《申報·自由談》。 豐之餘
兩三月前,報上好像登過一條新聞,說有一個賣報的孩子,踏上電車的踏腳去取報錢,誤踹住了一個下來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車下,電車又剛剛走動,一時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
推倒孩子的人,卻早已不知所往。但衣角會被踹住,可見穿的是長衫,即使不是「高等華人」,總該是屬於上等的。
我們在上海路上走,時常會遇見兩種橫衝直撞,對於對面或前面的行人,決不稍讓的人物。一種是不用兩手,卻只將直直的長腳,如入無人之境似的踏過來,倘不讓開,他就會踏在你的肚子或肩膀上。這是洋大人,都是「高等」的,沒有華人那樣上下的區別。一種就是彎上他兩條臂膊,手掌向外,像蠍子的兩個鉗一樣,一路推過去,不管被推的人是跌在泥塘或火坑裡。這就是我們的同胞,然而「上等」的,他坐電車,要坐二等所改的三等車,他看報,要看專登黑幕的小報,他坐著看得咽唾沫,但一走動,又是推。
上車,進門,買票,寄信,他推;出門,下車,避禍,逃難,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蹌蹌,跌倒了,他就從活人上踏過,跌死了,他就從死屍上踏過,走出外面,用舌頭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麼也不覺得。舊曆端午,在一家戲場裡,因為一句失火的謠言,就又是推,把十多個力量未足的少年踏死了。死屍擺在空地上,據說去看的又有萬餘人,人山人海,又是推。
推了的結果,是嘻開嘴巴,說道:「阿唷,好白相來希〔2〕呀!」
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與踏,是不能的,而且這推與踏也還要廓大開去。要推倒一切下等華人中的幼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華人。這時就只剩了高等華人頌祝著——「阿唷,真好白相來希呀。為保全文化起見,是雖然犧牲任何物質,也不應該顧惜的——這些物質有什麼重要性呢!」六月八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一日《申報·自由談》。〔2〕好白相來希上海話,好玩得很的意思。 符靈
凡中國所有的,外國也都有。
外國人說中國多臭蟲,但西洋也有臭蟲;日本人笑中國人好弄文字,但日本人也一樣的弄文字。不抵抗的有甘地〔2〕;禁打外人的有希特勒〔3〕;狄昆希〔4〕吸鴉片;陀思妥夫斯基〔5〕賭得發昏。斯惠夫德〔6〕帶枷,馬克斯反動。林白〔7〕大佐的兒子,就給綁匪綁去了。而裹腳和高跟鞋,相差也不見得有多麼遠。
只有外國人說我們不問公益,只知自利,愛金錢,卻還是沒法辯解。民國以來,有過許多總統和闊官了,下野之後,都是麵團團的,或賦詩,或看戲,或念佛,吃著不盡,真也好像給批評者以證據。不料今天卻被我發見了:外國也有的!
「十七日哈伐那電——避居加拿大之古巴前總統麥查度……在古巴之產業,計值八百萬美元,凡能對渠擔保收回此項財產者,無論何人,渠願與以援助。又一消息,謂古巴政府已對麥及其舊僚屬三十八人下逮捕令,並扣押渠等之財產,其數達二千五百萬美元。……」
以三十八人之多,而財產一共只有這區區二千五百萬美元,手段雖不能謂之高,但有些近乎發財卻總是確鑿的,·這·已·足·為·我·們·的「·上·峰」·雪·恥。·不·過·我·還·希·望·他·們·在·外·國·買·有·地·皮,·在·外·國·銀·行·里·另·有·存·款,·那·麼,·我·們·和·外·人·折·沖·樽·俎〔8〕
·的·時·候,·就·更·加·振·振·有·辭·了。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蟲,而遭別人指摘的時候,實在也不大舒服的,但捉起來卻也真費事。況且北京有一種學說,說臭蟲是捉不得的,越捉越多。即使捉盡了,又有什麼價值呢,不過是一種消極的辦法。最好還是希望別家也有臭蟲,而竟發見了就更好。發見,這是積極的事業。哥侖布與愛迪生〔9〕,也不過有了發見或發明而已。
與其勞心勞力,不如玩跳舞,喝咖啡。外國也有的,巴黎就有許多跳舞場和咖啡店。
·即·使·連·中·國·都·不·見·了,·也·何·必·大·驚·小·怪·呢,·君·不·聞·迦·勒·底·與·馬·基·頓·乎〔10〕?——
·外·國·也·有·的!十月十九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申報·自由談》。
〔2〕甘地(M.Gandhi,1869—1948)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領袖。他提出「非暴力抵抗」口號,發起「不合作運動」,領導印度人民反抗當時統治印度的英國殖民政府。
〔3〕禁打外人的有希特勒據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一日《申報》載:德國國社黨衝鋒隊隊員毆傷美國醫生慕爾比希,希特勒出於外交需要,即派員赴美使館道歉,並下令禁止衝鋒隊毆打外僑。〔4〕狄·昆希(T.DeQuincey,1785—1859)英國散文家。曾服食鴉片;著有《一個吃鴉片的英國人的懺悔》,於一八二二年出版。〔5〕陀思妥夫斯基(_.M.`GQRGXYQ\JS,1821—1881)通譯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等。在他夫人的回憶錄中曾談到他賭博的事,並引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八七一年四月二十八日信中的話說:「那個使我痛苦了十年的下流的幻想……消失了。我以前老是夢想贏錢,夢想得很厲害,很熱烈,……賭博將我全身縛住了。……但是現在我要想到工作,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夜夜夢想著賭博的結果了。」〔6〕斯惠夫德(J.Swift,1667—1745)通譯斯威夫特,英國作家。著有《格列佛遊記》等。魯迅這裡所說,似系另一英國作家、《魯濱孫飄流記》的著者笛福(D.Defoe,約1660—1731)之誤。一七○三年笛福曾為了一本諷刺教會的小冊子《懲治不從國教者的捷徑》,被英國政府逮捕,同年七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被罰在鬧市帶枷示眾三天。
〔7〕林白(C.A.Lindbergh,1902—1974)美國飛行家,一九二七年五月首次駕機橫渡大西洋,完成由紐約到巴黎的不著陸飛行,獲空軍預備隊上校銜。一九三二年三月,他的兒子在紐約被綁匪綁去。
〔8〕折衝樽俎語出《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原指諸侯在會盟的宴席上制勝對方,後泛指外交談判。
〔9〕哥侖布(C.Columbus,約1451—1506)義大利探險家,美洲大陸的發現者。愛迪生,參看本卷第15頁注〔4〕。〔10〕迦勒底(Chaldaea)古代西亞經濟繁盛的奴隸制國家,又稱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六二六年建立,前五三八年為波斯人所滅。馬基頓(Macedonia),通譯馬其頓,古代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奴隸制軍事強國,約形成於公元前六世紀,前二世紀被羅馬帝國吞併。 洛文
今年是圍剿翻譯的年頭。
或曰「硬譯」,或曰「亂譯」,或曰「聽說現在有許多翻譯家……翻開第一行就譯,對於原作的理解,更無從談起」,所以令人看得「不知所云」〔2〕。
這種現象,在翻譯界確是不少的,那病根就在「搶先」。中國人原是喜歡「搶先」的人民,上落電車,買火車票,寄掛號信,都願意是一到便是第一個。翻譯者當然也逃不出這例子的。而書店和讀者,實在也沒有容納同一原本的兩種譯本的雅量和物力,只要已有一種譯稿,別一譯本就沒有書店肯接收出版了,據說是已經有了,怕再沒有人要買。舉一個例在這裡:現在已經成了古典的達爾文〔3〕的《物種由來》,日本有兩種翻譯本,先出的一種頗多錯誤,後出的一本是好的。中國只有一種馬君武〔4〕博士的翻譯,而他所根據的卻是日本的壞譯本,實有另譯的必要。然而那裡還會有書店肯出版呢?除非譯者同時是富翁,他來自己印。不過如果是富翁,他就去打算盤,再也不來弄什麼翻譯了。
還有一層,是中國的流行,實在也過去得太快,一種學問或文藝介紹進中國來,多則一年,少則半年,大抵就煙消火滅。靠翻譯為生的翻譯家,如果精心作意,推敲起來,則到他脫稿時,社會上早已無人過問。中國大嚷過托爾斯泰,屠格納夫,後來又大嚷過辛克萊〔5〕,但他們的選集卻一部也沒有。去年雖然還有以郭沫若〔6〕先生的盛名,幸而出版的《戰爭與和平》,但恐怕仍不足以挽回讀書和出版界的惰氣,勢必至於讀者也厭倦,譯者也厭倦,出版者也厭倦,歸根結蒂是不會完結的。
翻譯的不行,大半的責任固然該在翻譯家,但讀書界和出版界,尤其是批評家,也應該分負若干的責任。要救治這頹運,必須有正確的批評,指出壞的,獎勵好的,倘沒有,則較好的也可以。然而這怎麼能呢;指摘壞翻譯,對於無拳無勇的譯者是不要緊的,倘若觸犯了別有來歷的人,他就會給你帶上一頂紅帽子,簡直要你的性命。這現象,就使批評家也不得不含胡了。
我愛看「變戲法」。
他們是走江湖的,所以各處的戲法都一樣。為了斂錢,一定有兩種必要的東西:一隻黑熊,一個小孩子。
黑熊餓得真瘦,幾乎連動彈的力氣也快沒有了。自然,這是不能使它強壯的,因為一強壯,就不能駕馭。現在是半死不活,卻還要用鐵圈穿了鼻子,再用索子牽著做戲。有時給吃一點東西,是一小塊水泡的饅頭皮,但還將勺子擎得高高的,要它站起來,伸頭張嘴,許多工夫才得落肚,而變戲法的則因此集了一些錢。
這熊的來源,中國沒有人提到過。據西洋人的調查,說是從小時候,由山里捉來的;大的不能用,因為一大,就總改不了野性。但雖是小的,也還須「訓練」,這「訓練」的方法,是「打」和「餓」;而後來,則是因虐待而死亡。我以為這話是的確的,我們看它還在活著做戲的時候,就癟得連熊氣息也沒有了,有些地方,竟稱之為「狗熊」,其被蔑視至於如此。
孩子在場面上也要吃苦,或者大人踏在他肚子上,或者將他的兩手扭過來,他就顯出很苦楚,很為難,很吃重的相貌,要看客解救。六個,五個,再四個,三個……而變戲法的就又集了一些錢。
他自然也曾經訓練過,這苦痛是裝出來的,和大人串通的勾當,不過也無礙於賺錢。
下午敲鑼開場,這樣的做到夜,收場,看客走散,有化了錢的,有終於不化錢的。
每當收場,我一面走,一面想:兩種生財傢伙,一種是要被虐待至死的,再尋幼小的來;一種是大了之後,另尋一個小孩子和一隻小熊,仍舊來變照樣的戲法。
事情真是簡單得很,想一下,就好像令人索然無味。然而我還是常常看。此外叫我看什麼呢,諸君?
十月一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月四日《申報·自由談》。 豐之餘
兩三月前,報上好像登過一條新聞,說有一個賣報的孩子,踏上電車的踏腳去取報錢,誤踹住了一個下來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車下,電車又剛剛走動,一時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
推倒孩子的人,卻早已不知所往。但衣角會被踹住,可見穿的是長衫,即使不是「高等華人」,總該是屬於上等的。
我們在上海路上走,時常會遇見兩種橫衝直撞,對於對面或前面的行人,決不稍讓的人物。一種是不用兩手,卻只將直直的長腳,如入無人之境似的踏過來,倘不讓開,他就會踏在你的肚子或肩膀上。這是洋大人,都是「高等」的,沒有華人那樣上下的區別。一種就是彎上他兩條臂膊,手掌向外,像蠍子的兩個鉗一樣,一路推過去,不管被推的人是跌在泥塘或火坑裡。這就是我們的同胞,然而「上等」的,他坐電車,要坐二等所改的三等車,他看報,要看專登黑幕的小報,他坐著看得咽唾沫,但一走動,又是推。
上車,進門,買票,寄信,他推;出門,下車,避禍,逃難,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蹌蹌,跌倒了,他就從活人上踏過,跌死了,他就從死屍上踏過,走出外面,用舌頭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麼也不覺得。舊曆端午,在一家戲場裡,因為一句失火的謠言,就又是推,把十多個力量未足的少年踏死了。死屍擺在空地上,據說去看的又有萬餘人,人山人海,又是推。
推了的結果,是嘻開嘴巴,說道:「阿唷,好白相來希〔2〕呀!」
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與踏,是不能的,而且這推與踏也還要廓大開去。要推倒一切下等華人中的幼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華人。這時就只剩了高等華人頌祝著——「阿唷,真好白相來希呀。為保全文化起見,是雖然犧牲任何物質,也不應該顧惜的——這些物質有什麼重要性呢!」六月八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一日《申報·自由談》。〔2〕好白相來希上海話,好玩得很的意思。 符靈
凡中國所有的,外國也都有。
外國人說中國多臭蟲,但西洋也有臭蟲;日本人笑中國人好弄文字,但日本人也一樣的弄文字。不抵抗的有甘地〔2〕;禁打外人的有希特勒〔3〕;狄昆希〔4〕吸鴉片;陀思妥夫斯基〔5〕賭得發昏。斯惠夫德〔6〕帶枷,馬克斯反動。林白〔7〕大佐的兒子,就給綁匪綁去了。而裹腳和高跟鞋,相差也不見得有多麼遠。
只有外國人說我們不問公益,只知自利,愛金錢,卻還是沒法辯解。民國以來,有過許多總統和闊官了,下野之後,都是麵團團的,或賦詩,或看戲,或念佛,吃著不盡,真也好像給批評者以證據。不料今天卻被我發見了:外國也有的!
「十七日哈伐那電——避居加拿大之古巴前總統麥查度……在古巴之產業,計值八百萬美元,凡能對渠擔保收回此項財產者,無論何人,渠願與以援助。又一消息,謂古巴政府已對麥及其舊僚屬三十八人下逮捕令,並扣押渠等之財產,其數達二千五百萬美元。……」
以三十八人之多,而財產一共只有這區區二千五百萬美元,手段雖不能謂之高,但有些近乎發財卻總是確鑿的,·這·已·足·為·我·們·的「·上·峰」·雪·恥。·不·過·我·還·希·望·他·們·在·外·國·買·有·地·皮,·在·外·國·銀·行·里·另·有·存·款,·那·麼,·我·們·和·外·人·折·沖·樽·俎〔8〕
·的·時·候,·就·更·加·振·振·有·辭·了。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蟲,而遭別人指摘的時候,實在也不大舒服的,但捉起來卻也真費事。況且北京有一種學說,說臭蟲是捉不得的,越捉越多。即使捉盡了,又有什麼價值呢,不過是一種消極的辦法。最好還是希望別家也有臭蟲,而竟發見了就更好。發見,這是積極的事業。哥侖布與愛迪生〔9〕,也不過有了發見或發明而已。
與其勞心勞力,不如玩跳舞,喝咖啡。外國也有的,巴黎就有許多跳舞場和咖啡店。
·即·使·連·中·國·都·不·見·了,·也·何·必·大·驚·小·怪·呢,·君·不·聞·迦·勒·底·與·馬·基·頓·乎〔10〕?——
·外·國·也·有·的!十月十九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申報·自由談》。
〔2〕甘地(M.Gandhi,1869—1948)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領袖。他提出「非暴力抵抗」口號,發起「不合作運動」,領導印度人民反抗當時統治印度的英國殖民政府。
〔3〕禁打外人的有希特勒據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一日《申報》載:德國國社黨衝鋒隊隊員毆傷美國醫生慕爾比希,希特勒出於外交需要,即派員赴美使館道歉,並下令禁止衝鋒隊毆打外僑。〔4〕狄·昆希(T.DeQuincey,1785—1859)英國散文家。曾服食鴉片;著有《一個吃鴉片的英國人的懺悔》,於一八二二年出版。〔5〕陀思妥夫斯基(_.M.`GQRGXYQ\JS,1821—1881)通譯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等。在他夫人的回憶錄中曾談到他賭博的事,並引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八七一年四月二十八日信中的話說:「那個使我痛苦了十年的下流的幻想……消失了。我以前老是夢想贏錢,夢想得很厲害,很熱烈,……賭博將我全身縛住了。……但是現在我要想到工作,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夜夜夢想著賭博的結果了。」〔6〕斯惠夫德(J.Swift,1667—1745)通譯斯威夫特,英國作家。著有《格列佛遊記》等。魯迅這裡所說,似系另一英國作家、《魯濱孫飄流記》的著者笛福(D.Defoe,約1660—1731)之誤。一七○三年笛福曾為了一本諷刺教會的小冊子《懲治不從國教者的捷徑》,被英國政府逮捕,同年七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被罰在鬧市帶枷示眾三天。
〔7〕林白(C.A.Lindbergh,1902—1974)美國飛行家,一九二七年五月首次駕機橫渡大西洋,完成由紐約到巴黎的不著陸飛行,獲空軍預備隊上校銜。一九三二年三月,他的兒子在紐約被綁匪綁去。
〔8〕折衝樽俎語出《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原指諸侯在會盟的宴席上制勝對方,後泛指外交談判。
〔9〕哥侖布(C.Columbus,約1451—1506)義大利探險家,美洲大陸的發現者。愛迪生,參看本卷第15頁注〔4〕。〔10〕迦勒底(Chaldaea)古代西亞經濟繁盛的奴隸制國家,又稱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六二六年建立,前五三八年為波斯人所滅。馬基頓(Macedonia),通譯馬其頓,古代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奴隸制軍事強國,約形成於公元前六世紀,前二世紀被羅馬帝國吞併。 洛文
今年是圍剿翻譯的年頭。
或曰「硬譯」,或曰「亂譯」,或曰「聽說現在有許多翻譯家……翻開第一行就譯,對於原作的理解,更無從談起」,所以令人看得「不知所云」〔2〕。
這種現象,在翻譯界確是不少的,那病根就在「搶先」。中國人原是喜歡「搶先」的人民,上落電車,買火車票,寄掛號信,都願意是一到便是第一個。翻譯者當然也逃不出這例子的。而書店和讀者,實在也沒有容納同一原本的兩種譯本的雅量和物力,只要已有一種譯稿,別一譯本就沒有書店肯接收出版了,據說是已經有了,怕再沒有人要買。舉一個例在這裡:現在已經成了古典的達爾文〔3〕的《物種由來》,日本有兩種翻譯本,先出的一種頗多錯誤,後出的一本是好的。中國只有一種馬君武〔4〕博士的翻譯,而他所根據的卻是日本的壞譯本,實有另譯的必要。然而那裡還會有書店肯出版呢?除非譯者同時是富翁,他來自己印。不過如果是富翁,他就去打算盤,再也不來弄什麼翻譯了。
還有一層,是中國的流行,實在也過去得太快,一種學問或文藝介紹進中國來,多則一年,少則半年,大抵就煙消火滅。靠翻譯為生的翻譯家,如果精心作意,推敲起來,則到他脫稿時,社會上早已無人過問。中國大嚷過托爾斯泰,屠格納夫,後來又大嚷過辛克萊〔5〕,但他們的選集卻一部也沒有。去年雖然還有以郭沫若〔6〕先生的盛名,幸而出版的《戰爭與和平》,但恐怕仍不足以挽回讀書和出版界的惰氣,勢必至於讀者也厭倦,譯者也厭倦,出版者也厭倦,歸根結蒂是不會完結的。
翻譯的不行,大半的責任固然該在翻譯家,但讀書界和出版界,尤其是批評家,也應該分負若干的責任。要救治這頹運,必須有正確的批評,指出壞的,獎勵好的,倘沒有,則較好的也可以。然而這怎麼能呢;指摘壞翻譯,對於無拳無勇的譯者是不要緊的,倘若觸犯了別有來歷的人,他就會給你帶上一頂紅帽子,簡直要你的性命。這現象,就使批評家也不得不含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