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是主張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國主義者」的作品的,這就是古語的所謂「知己知彼」。青年為了要看虎狼,赤手空拳的跑到深山裡去固然是呆子,但因為虎狼可怕,連用鐵柵圍起來了的動物園裡也不敢去,卻也不能不說是一位可笑的愚人。有害的文學的鐵柵是什麼呢?批評家就是。

  九月十一日。

  補記:這一篇沒有能夠刊出。

  九月十五日。

  〔1〕本篇在當時沒有能夠刊出,原文前三行(自「因為我的一篇短文」至「也恐怕都是實在的錯誤」)被移至下篇之首,並為一篇發表。

  〔2〕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詩人、翻譯家,曾參加創造社。他這篇文章所談的《二十世紀之歐洲文學》,系指蘇聯弗里契原著、樓建南(適夷)翻譯的中文本,一九三三年上海新生命書局出版。

  〔3〕Academia拉丁文:科學院(舊時曾譯作大學院、翰林院)。法文作Académie。法國翰林院,指法蘭西學院(AcadémieFranéaise)。蘇聯大學院,指蘇聯科學院(A\]IX^JWH]V\CCCP)。〔4〕《一千一夜》即《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談》,阿拉伯古代民間故事集。《十日談》,義大利薄伽丘著的故事集。《吉訶德先生》,即《堂吉訶德》,西班牙塞萬提斯著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英國笛福著的長篇小說。

  〔5〕歌德(J.W.vonGoethe,1749—1832)德國詩人、學者。主要作品有詩劇《浮士德》和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等。〔6〕倍爾德蘭(L.Bertrand,1866—1941)通譯路易·貝特朗,法國作家。一九二五年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著有小說《種族之血》等及多種歷史傳記。

  〔7〕加特力教即天主教。加特力為拉丁文Catholica的音譯。〔8〕布爾喬亞即資產階級,法文Bourgeoisie的音譯。 洛文但我在那《為翻譯辯護》中,所希望於批評家的,實在有三點:一,指出壞的;二,獎勵好的;三,倘沒有,則較好的也可以。而穆木天先生所實做的是第一句。以後呢,可能有別的批評家來做其次的文章,想起來真是一個大疑問。

  所以我要再來補充幾句:倘連較好的也沒有,則指出壞的譯本之後,並且指明其中的那些地方還可以於讀者有益處。

  此後的譯作界,恐怕是還要退步下去的。姑不論民窮財盡,即看地面和人口,四省是給日本拿去了,一大塊在水淹,一大塊在旱,一大塊在打仗,只要略略一想,就知道讀者是減少了許許多了。因為銷路的少,出版界就要更投機,欺騙,而拿筆的人也因此只好更投機,欺騙。即有不願意欺騙的人,為生計所壓迫,也總不免比較的粗製濫造,增出些先前所沒有的缺點來。走過租界的住宅區鄰近的馬路,三間門面的水果店,晶瑩的玻璃窗里是鮮紅的蘋果,通黃的香蕉,還有不知名的熱帶的果物。但略站一下就知道:這地方,中國人是很少進去的,買不起。我們大抵只好到同胞擺的水果攤上去,化幾文錢買一個爛蘋果。

  蘋果一爛,比別的水果更不好吃,但是也有人買的,不過我們另外還有一種相反的脾氣:首飾要「足赤」,人物要「完人」。一有缺點,有時就全部都不要了。愛人身上生幾個瘡,固然不至於就請律師離婚,但對於作者,作品,譯品,卻總歸比較的嚴緊,蕭伯納坐了大船〔2〕,不好;巴比塞〔3〕不算第一個作家,也不好;譯者是「大學教授,下職官員」〔4〕,更不好。好的又不出來,怎麼辦呢?我想,還是請批評家用吃爛蘋果的方法,來救一救急罷。

  我們先前的批評法,是說,這蘋果有爛疤了,要不得,一下子拋掉。然而買者的金錢有限,豈不是大冤枉,而況此後還要窮下去。所以,此後似乎最好還是添幾句,倘不是穿心爛,就說:這蘋果有著爛疤了,然而這幾處沒有爛,還可以吃得。這麼一辦,譯品的好壞是明白了,而讀者的損失也可以小一點。

  但這一類的批評,在中國還不大有,即以《自由談》所登的批評為例,對於《二十世紀之歐洲文學》,就是專指爛疤的;記得先前有一篇批評鄒韜奮〔5〕先生所編的《高爾基》的短文,除掉指出幾個缺點之外,也沒有別的話。前者我沒有看過,說不出另外可有什麼可取的地方,但後者卻曾經翻過一遍,覺得除批評者所指摘的缺點之外,另有許多記載作者的勇敢的奮鬥,胥吏的卑劣的陰謀,是很有益於青年作家的,但也因為有了爛疤,就被拋在筐子外面了。

  所以,我又希望刻苦的批評家來做剜爛蘋果的工作,這正如「拾荒」一樣,是很辛苦的,但也必要,而且大家有益的。

  九月十一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四日《申報·自由談》。〔2〕蕭伯納於一九三三年乘英國皇后號輪船週遊世界,二月十七日途經上海。

  〔3〕巴比塞(H.Barbusse,1873—1935)法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火線》、《光明》及《史達林傳》等。

  〔4〕「大學教授,下職官員」這是邵洵美在《十日談》雜誌第二期(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日)發表的《文人無行》一文中的話:「大學教授,下職官員,當局欠薪,家有兒女老少,於是在公餘之暇,只得把平時藉以消遣的外國小說,譯一兩篇來換些稿費……。」〔5〕鄒韜奮(1895—1944)原名恩潤,江西餘江人,政論家、出版家。曾主編《生活》周刊,創辦生活書店,著有《萍蹤寄語》等書。《高爾基》(原書名《革命文豪高爾基》)是他根據美國康恩所著的《高爾基和他的俄國》一書編譯而成,一九三三年七月上海生活書店出版。這裡所談的批評,是指林翼之的《讀〈高爾基〉》一文,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七日《申報·自由談》。 羅憮

  古書中尋活字彙,是說得出,做不到的,他在那古書中,尋不出一個活字彙。

  假如有「可看《文選》的青年」在這裡,就是高中學生中的幾個罷,他翻開《文選》來,一心要尋活字彙,當然明知道那裡面有些字是已經死了的。然而他怎樣分別那些字的死活呢?大概只能以自己的懂不懂為標準。但是,看了六臣注〔2〕之後才懂的字不能算,因為這原是死屍,由六臣背進他腦里,這才算是活人的,在他腦里即使復活了,在未「可看《文選》的青年」的眼前卻還是死傢伙。所以他必須看白文。

  誠然,不看注,也有懂得的,這就是活字彙。然而他怎會先就懂得的呢?這一定是曾經在別的書上看見過,或是到現在還在應用的字彙,所以他懂得。那麼,從一部《文選》里,又尋到了什麼?

  然而施先生說,要描寫宮殿之類的時候有用處。這很不錯,《文選》里有許多賦是講到宮殿的,並且有什麼殿的專賦。

  倘有青年要做漢晉的歷史小說,描寫那時的宮殿,找《文選》是極應該的,還非看「四史」《晉書》〔3〕之類不可。然而所取的僻字也不過將死屍抬出來,說得神秘點便名之曰「復活」。如果要描寫的是清故宮,那可和《文選》的瓜葛就極少了。

  倘使連清故宮也不想描寫,而豫備工夫卻用得這麼廣泛,那實在是徒勞而仍不足。因為還有《易經》和《儀禮》〔4〕,裡面的字彙,在描寫周朝的卜課和婚喪大事時候是有用處的,也得作為「文學修養之根基」,這才更像「文學青年」的樣子。十一月六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九日《申報·自由談》。〔2〕六臣注《文選》在唐代先有李善注,後有「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注,合稱六臣注。

  〔3〕「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的合稱。《晉書》,唐代房玄齡等撰,記述晉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4〕《儀禮》又稱《禮經》,儒家經典,春秋戰國時代一部分禮制資料的彙編。 羅憮

  在洋場上,用一瓶強水去灑他所恨的女人,這事早經絕跡了。用些穢物去灑他所恨的律師,這風氣只繼續了兩個月。最長久的是造了謠言去中傷他們所恨的文人,說這事已有了好幾年,我想,是只會少不會多的。

  洋場上原不少閒人,「吃白相飯」尚且可以過活,更何況有時打幾圈馬將。小婦人的嘁嘁喳喳,又何嘗不可以消閒。我就是常看造謠專門雜誌之一人,但看的並不是謠言,而是謠言作家的手段,看他有怎樣出奇的幻想,怎樣別致的描寫,怎樣險惡的構陷,怎樣躲閃的原形。造謠,也要才能的,如果他造得妙,即使造的是我自己的謠言,恐怕我也會愛他的本領。

  但可惜大抵沒有這樣的才能,作者在謠言文學上,也還是「濫竽充數」〔2〕。這並非我個人的私見。講什麼文壇故事的小說不流行,什麼外史也不再做下去,〔3〕可見是人們多已搖頭了。講來講去總是這幾套,縱使記性壞,多聽了也會煩厭的。想繼續,這時就得要才能;否則,台下走散,應該換一齣戲來叫座。

  譬如罷,先前演的是《殺子報》〔4〕罷,這回就須是《三娘教子》〔5〕,「老東人呀,唉,唉,唉!」

  而文場實在也如戲場,果然已經漸漸的「民德歸厚」〔6〕了,有的還至於自行聲明,更換辦事人,說是先前「揭載作家秘史,雖為文壇佳話,然亦有傷忠厚。以後本刊停登此項稿件。……以前言責,……概不負責。」(見《微言》〔7〕為了「忠厚」而犧牲「佳話」,雖可惜,卻也可敬的。

  尤其可敬的是更換辦事人。這並非敬他的「概不負責」,而是敬他的徹底。古時候雖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終於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這一種玩意兒,實在已不足以昭大信於天下:令人辦事有點為難了。

  不過,尤其為難的是忠厚文學遠不如謠言文學之易於號召讀者,所以須有才能更大的作家,如果一時不易搜求,那刊物就要減色。我想,還不如就用先前打諢的二丑掛了長須來唱老生戲,那麼,暫時之間倒也特別而有趣的。十一月四日。

  附記:這一篇沒有能夠發表。

  次年六月十九日記。

  〔1〕本篇當時未能在報刊發表。

  〔2〕「濫竽充數」出自《韓非子·內儲說》所載的一個故事:「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oe⊥趿ⅲ靡灰惶κ刻印!〔3〕這裡說的「文壇故事的小說」、「外史」,指當時一些反動、無聊的文人惡意編造的影射文化界人士的作品,如張若谷的《婆漢迷》、楊邨人的《新儒林外史》(只寫了第一回)等。〔4〕《殺子報》一出表現yín惡、兇殺和迷信思想的舊戲。〔5〕《三娘教子》一出宣傳節義思想的舊戲。「老東人」是戲中老僕人薛保對主人薛廣的稱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