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15〕唐開元十八年按唐開元十八年為庚午,己巳當為開元十七年。
〔16〕劉范鼎卿據《呂超墓誌》精拓本「劉」字下有「玄」字殘劃可辨,並引證《南史》,認為此人系「劉玄明,臨淮人,為山陰令」,「其時玄明已任中軍將軍,未幾殆即改官司農矣。」(見顧燮光《夢碧鋎石言》所收范跋)按《南史·循吏傳》僅載劉玄明「終於司農卿」,未見任中軍將軍的記載。
〔17〕羅泌字長源,宋代廬陵(今屬江西)人。著有《路史》四十七卷。據《困學紀聞》清代翁元圻輯注本卷十三「隨惡走改隋」條「集證」:「羅泌《路史》:隨文帝惡隨從辵,改為隋。」按四庫全書本《路史》不見有此記載。
〔18〕王伯厚(1223—1296)名應麟,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宋代學者。著有《困學紀聞》二十卷。該書卷十三「隨惡走改隋」條:「徐楚金《說文系傳》雲,『隨文帝惡隨字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列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從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豈非不學之故!」
〔19〕《隸釋》宋代洪适編,二十七卷,是集錄漢、魏石刻文字的專書。《張平子碑頌》,晉代夏侯湛撰,見《隸釋》卷十九。張平子即東漢科學家張衡,「在珠詠隋,於璧稱和」是對他的讚詞。隋,指隋侯珠;和,指和氏璧。
〔20〕《隸韻》字書,宋代劉球著,十卷。鉤摹宋代以前出土漢碑隸字,按韻分類。《張平子碑頌》的隋字收入該書卷一「五支」部。〔21〕呂安國(426—490)南齊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官義陽太守、平北將軍兼南兗州刺使。他曾啟請在南齊僑置的北兗州設置東平僑郡。 本報〔2〕原有之《圖畫周刊》〔3〕(第五種),現在團體解散,不能繼續出版,故另刊一種,是為《莽原》。聞其內容大概是思想及文藝之類,文字則或撰述,或翻譯,或稗販,或竊取,來日之事,無從預知。但總期率性而言,憑心立論,忠於現世,望彼將來雲。由魯迅先生編輯,於本星期五出版。以後每星期五隨《京報》附送一張,即為《京報》第五種周刊。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京報》GG欄。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日,《京報》刊登了一則關於《莽原》的GG:「思想界的一個重要消息:如何改造青年的思想?請自本星期五起快讀魯迅先生主撰的《》周刊,詳情明日宣布。本社特白。」魯迅認為這一GG寫得「誇大可笑」(《兩地書·一五》),所以重擬了這個出版預告。
〔2〕指《京報》,邵飄萍(振青)創辦的具有進步色彩的報紙,一九一八年十月創刊於北京,一九二六年四月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查封。
〔3〕《圖畫周刊》《京報》附刊之一,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創刊,每星期五發行,至一九二五年四月,共出十一期。該刊由《圖畫世界》社編輯,馮武越負責。 魯迅附記:微吉羅就是Virgilius,訶累錯是Horatius。〔2〕「吾家」彥弟〔3〕從Esperanto〔4〕譯出,所以煞尾的音和原文兩樣,特為聲明,以備查字典者的參考。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二日《莽原》周刊第八期,附在魯彥翻譯的《敏捷的譯者》之後。
〔2〕微吉羅(前79—前19)世界語Virgilo的音譯,英文寫作Virgilius(音譯維爾吉利烏斯);訶累錯(前65—前8),世界語Horatio的音譯,英文寫作Horatius(音譯賀拉替烏斯)。二人皆為古羅馬詩人。
〔3〕「吾家」彥弟指王魯彥(1902—1944),原名王衡,筆名魯彥,浙江鎮海人,小說家。因為章士釗曾在文中稱章太炎為「吾家太炎」,魯彥的筆名中有「魯」字,所以這裡有「『吾家』彥弟」的戲稱。
〔4〕Esperanto波蘭柴門霍夫創造的一種世界語。 鄧氏歿於清光緒末年,不詳其仕履。此《墨經正文》三卷,在南通州季自求天復〔2〕處見之,本有注,然無甚異,故不復錄。唯重行更定之文,雖不盡確,而用心甚至,因錄之,以備省覽。六年寫出,七年八月三日重閱記之。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
《墨經正文》,全名《墨經正文解義》,清代內江鄧雲昭校注,其上卷為《經上》、《經說上》;中卷為《經下》、《經說下》;下卷為《大取》、《小取》。《墨經》,戰國時後期墨家的哲學、科學著作,原為《墨子》的一部分。
〔2〕季自求(1887—1944)名天復,字自求,江蘇南通人,當時在北洋政府參謀本部及陸軍部任職。《魯迅日記》一九一五年一月十七日:「午後季自求來,以《南通方言疏證》、《墨經正文解義》相假。」
同月二十二日:「夜最寫《墨經解》,殊不佳」 魯迅案:我到上海後,所驚異的事情之一是新聞記事的章回小說化。無論怎樣慘事,都要說得有趣——海式的有趣。只要是失勢或遭殃的,便總要受奚落——賞玩的奚落。天南叟*3〔2〕式的迂腐的「之乎者也」之外,又加了吳趼人李伯元〔3〕式的冷眼旁觀調,而又加了些新添的東西。這一段報章是從重慶寄來的,沒有說明什麼報,但我真吃驚於中國的精神之相同,雖然地域有吳蜀之別。至多,是一個他所謂「密司」〔4〕者做了jì女——中國古已有之的jì女罷了;或者他的朋友去嫖了一回,不甚得法罷了,而偏要說到漆某〔5〕,說到主義,還要連漆某的名字都調侃,還要說什麼「羞惡之心」〔6〕,還要引《詩經》〔7〕,還要發「感慨」。然而從漆某笑到「男女學生」的投稿負責者卻是無可查考的「笑男女士」,而傳這消息的倒是「革新通信社」。其實是,這豈但奚落了「則其十之八九,確為共產分子無疑」的漆樹芬而已呢,就是中國,也夠受奚落了。丁卯季冬X日。 一、本集為不定期刊,一年兩本,或數年一本,或只有這一本。
二、本集全仗國內木刻家協助,以作品印本見寄,擬選印者即由本社通知,借用原版。畫之大小,以紙幅能容者為限。彩色及已照原樣在他處發表者不收。
三、本集入選之作,並無報酬,只每一幅各贈本集一冊。
四、本集因限於資力,只印一百二十本,除贈送作者及選印關係人外,以八十本發售,每本實價大洋一元正。
五、代售及代收信件處,為:上海北四川路底內山書店。鐵木藝術社謹告。
EE
〔1〕本篇最初印於一九三四年魯迅以鐵木藝術社名義自費印行的《木刻紀程》附頁,原題《告白》。
《木刻紀程》,木刻畫集,魯迅編選,共收八位青年木刻工作者的作品二十四幅。封面有「一九三四年六月」字樣,據魯迅日記,系同年八月十四日編訖付印。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版畫叢刊會假通縣王孝慈先生藏本翻印。編者魯迅,西諦;畫者王榮麟;雕者左萬川;印者崔毓生,岳海亭;經理其事者,北平榮寶齋也。紙墨良好,鐫印精工,近時少見,明鑑者知之矣。
EE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四年十二月翻印的《十竹齋箋譜》第一卷扉頁後,原無標題、標點。
《十竹齋箋譜》,木版彩色水印的詩箋圖譜,明末胡正言(曰從)編,共四卷,收圖二百八十餘幅,明崇禎十七年(1644)印行。一九三四年,魯迅和西諦(鄭振鐸)以「版畫叢刊會」的名義翻印。魯迅生前只印出一卷,其餘各卷直至一九四一年七月才全部印成。 編者註:原作舉例尚多,但還是因為紙張關係,刪節了一點;還因為別種關係,說明也減少了一點。但即此也已經很可以看見標點本《桃花扇》〔2〕之可怕了。至於擅自刪節之處,極希作者原諒。
三月十九日,編者。 果戈理的《死魂靈》一書,早已成為世界文學的典型作品,各國均有譯本。漢譯本出,讀書界因之受一震動,頓時風行,其魅力之大可見。此書原有插圖三種,以阿庚所作的《死魂靈百圖》為最有名,因其不尚誇張,一味寫實,故為批評家所讚賞。惜久已絕版,雖由俄國收藏家視之,亦已為不易入手的珍籍。三閒書屋曾於去年獲得一部,不欲自秘,商請文化生活出版社協助,全部用平面複寫版精印,紙墨皆良。並收梭訶羅夫所作插畫十二幅附於卷末,以集《死魂靈》畫象之大成。讀者於讀譯本時,並翻此冊,則果戈理時代的俄國中流社會情狀,歷歷如在目前,介紹名作兼及如此多數的插圖,在中國實為空前之舉。但只印一千本,且難再版,主意非在貿利,定價竭力從廉。精裝本所用紙張極佳,故貴歪一倍,且只有一百五十本發售,是特供圖書館和佳本愛好者藏庋的,訂購似乎尤應從速也。
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三六年三月《譯文》月刊新一卷第一期,原題《死魂靈百圖》。
《死魂靈百圖》,俄國畫家阿庚(A.A.AZcW,1817—1875)作畫E嘍*爾特斯基刻版。魯迅於一九三六年四月以「三閒書屋」名義翻印發行,卷末附有梭訶羅夫(1821—1899)所作插畫十二幅。 明抄《說郛》原本與見行刻本絕異〔2〕,京師圖書館有殘本十餘卷。此目在第二十八卷,注云:一卷,全抄,海昌張閬聲。又叚得別本,因復叚以*1錄,並注二本違異者於字側。雖誤甚多,而甚有勝於海山仙館〔3〕刻本者,倘加讎校,則為一佳書矣。十一年八月三日俟堂燈右寫訖記之。
《說郛》無總目,海山仙館本有之,今據本文補寫。八月三日夜記。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前一部分寫於抄錄稿的封面;後一部分則在抄錄稿正文之後。
《遂初堂書目》,又名《益齋書目》,宋代尤袤家藏圖書的目錄,一卷。
〔2〕《說郛》筆記叢書,明代陶宗儀編,一百卷。綴錄明代以前的筆記小說而成,兼收經史諸子及詩話文論,原書已佚。明抄《說郛》原本,現有五冊,即原書的卷三、卷四及卷二十三至三十二,計十二卷。文中所說的「見行本」,指清初順治四年(1647)陶*?編刊,揉雜竄亂陶宗儀原本的一二○卷《說郛》。
〔3〕海山仙館清代潘仕成的室名。該室刊有《海山仙館叢書》,《遂初堂書目》列為第一種,道光二十六年(1864)印行。 所謂《未名叢刊》者,並非無名叢書的意思,乃是還未想定名目,然而這就作為名字,不再去苦想他了。
這也並非學者們精選的寶書,凡國民都非看不可。只要有稿子,有印費,便即付印,想使蕭索的讀者,作者,譯者,大家稍微感到一點熱鬧。內容自然是很龐雜的,因為希圖在這龐雜中略見一致,所以又一括為相近的形式,而名之曰《未名叢刊》。
〔16〕劉范鼎卿據《呂超墓誌》精拓本「劉」字下有「玄」字殘劃可辨,並引證《南史》,認為此人系「劉玄明,臨淮人,為山陰令」,「其時玄明已任中軍將軍,未幾殆即改官司農矣。」(見顧燮光《夢碧鋎石言》所收范跋)按《南史·循吏傳》僅載劉玄明「終於司農卿」,未見任中軍將軍的記載。
〔17〕羅泌字長源,宋代廬陵(今屬江西)人。著有《路史》四十七卷。據《困學紀聞》清代翁元圻輯注本卷十三「隨惡走改隋」條「集證」:「羅泌《路史》:隨文帝惡隨從辵,改為隋。」按四庫全書本《路史》不見有此記載。
〔18〕王伯厚(1223—1296)名應麟,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宋代學者。著有《困學紀聞》二十卷。該書卷十三「隨惡走改隋」條:「徐楚金《說文系傳》雲,『隨文帝惡隨字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列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從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豈非不學之故!」
〔19〕《隸釋》宋代洪适編,二十七卷,是集錄漢、魏石刻文字的專書。《張平子碑頌》,晉代夏侯湛撰,見《隸釋》卷十九。張平子即東漢科學家張衡,「在珠詠隋,於璧稱和」是對他的讚詞。隋,指隋侯珠;和,指和氏璧。
〔20〕《隸韻》字書,宋代劉球著,十卷。鉤摹宋代以前出土漢碑隸字,按韻分類。《張平子碑頌》的隋字收入該書卷一「五支」部。〔21〕呂安國(426—490)南齊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官義陽太守、平北將軍兼南兗州刺使。他曾啟請在南齊僑置的北兗州設置東平僑郡。 本報〔2〕原有之《圖畫周刊》〔3〕(第五種),現在團體解散,不能繼續出版,故另刊一種,是為《莽原》。聞其內容大概是思想及文藝之類,文字則或撰述,或翻譯,或稗販,或竊取,來日之事,無從預知。但總期率性而言,憑心立論,忠於現世,望彼將來雲。由魯迅先生編輯,於本星期五出版。以後每星期五隨《京報》附送一張,即為《京報》第五種周刊。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京報》GG欄。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日,《京報》刊登了一則關於《莽原》的GG:「思想界的一個重要消息:如何改造青年的思想?請自本星期五起快讀魯迅先生主撰的《》周刊,詳情明日宣布。本社特白。」魯迅認為這一GG寫得「誇大可笑」(《兩地書·一五》),所以重擬了這個出版預告。
〔2〕指《京報》,邵飄萍(振青)創辦的具有進步色彩的報紙,一九一八年十月創刊於北京,一九二六年四月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查封。
〔3〕《圖畫周刊》《京報》附刊之一,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創刊,每星期五發行,至一九二五年四月,共出十一期。該刊由《圖畫世界》社編輯,馮武越負責。 魯迅附記:微吉羅就是Virgilius,訶累錯是Horatius。〔2〕「吾家」彥弟〔3〕從Esperanto〔4〕譯出,所以煞尾的音和原文兩樣,特為聲明,以備查字典者的參考。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二日《莽原》周刊第八期,附在魯彥翻譯的《敏捷的譯者》之後。
〔2〕微吉羅(前79—前19)世界語Virgilo的音譯,英文寫作Virgilius(音譯維爾吉利烏斯);訶累錯(前65—前8),世界語Horatio的音譯,英文寫作Horatius(音譯賀拉替烏斯)。二人皆為古羅馬詩人。
〔3〕「吾家」彥弟指王魯彥(1902—1944),原名王衡,筆名魯彥,浙江鎮海人,小說家。因為章士釗曾在文中稱章太炎為「吾家太炎」,魯彥的筆名中有「魯」字,所以這裡有「『吾家』彥弟」的戲稱。
〔4〕Esperanto波蘭柴門霍夫創造的一種世界語。 鄧氏歿於清光緒末年,不詳其仕履。此《墨經正文》三卷,在南通州季自求天復〔2〕處見之,本有注,然無甚異,故不復錄。唯重行更定之文,雖不盡確,而用心甚至,因錄之,以備省覽。六年寫出,七年八月三日重閱記之。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
《墨經正文》,全名《墨經正文解義》,清代內江鄧雲昭校注,其上卷為《經上》、《經說上》;中卷為《經下》、《經說下》;下卷為《大取》、《小取》。《墨經》,戰國時後期墨家的哲學、科學著作,原為《墨子》的一部分。
〔2〕季自求(1887—1944)名天復,字自求,江蘇南通人,當時在北洋政府參謀本部及陸軍部任職。《魯迅日記》一九一五年一月十七日:「午後季自求來,以《南通方言疏證》、《墨經正文解義》相假。」
同月二十二日:「夜最寫《墨經解》,殊不佳」 魯迅案:我到上海後,所驚異的事情之一是新聞記事的章回小說化。無論怎樣慘事,都要說得有趣——海式的有趣。只要是失勢或遭殃的,便總要受奚落——賞玩的奚落。天南叟*3〔2〕式的迂腐的「之乎者也」之外,又加了吳趼人李伯元〔3〕式的冷眼旁觀調,而又加了些新添的東西。這一段報章是從重慶寄來的,沒有說明什麼報,但我真吃驚於中國的精神之相同,雖然地域有吳蜀之別。至多,是一個他所謂「密司」〔4〕者做了jì女——中國古已有之的jì女罷了;或者他的朋友去嫖了一回,不甚得法罷了,而偏要說到漆某〔5〕,說到主義,還要連漆某的名字都調侃,還要說什麼「羞惡之心」〔6〕,還要引《詩經》〔7〕,還要發「感慨」。然而從漆某笑到「男女學生」的投稿負責者卻是無可查考的「笑男女士」,而傳這消息的倒是「革新通信社」。其實是,這豈但奚落了「則其十之八九,確為共產分子無疑」的漆樹芬而已呢,就是中國,也夠受奚落了。丁卯季冬X日。 一、本集為不定期刊,一年兩本,或數年一本,或只有這一本。
二、本集全仗國內木刻家協助,以作品印本見寄,擬選印者即由本社通知,借用原版。畫之大小,以紙幅能容者為限。彩色及已照原樣在他處發表者不收。
三、本集入選之作,並無報酬,只每一幅各贈本集一冊。
四、本集因限於資力,只印一百二十本,除贈送作者及選印關係人外,以八十本發售,每本實價大洋一元正。
五、代售及代收信件處,為:上海北四川路底內山書店。鐵木藝術社謹告。
EE
〔1〕本篇最初印於一九三四年魯迅以鐵木藝術社名義自費印行的《木刻紀程》附頁,原題《告白》。
《木刻紀程》,木刻畫集,魯迅編選,共收八位青年木刻工作者的作品二十四幅。封面有「一九三四年六月」字樣,據魯迅日記,系同年八月十四日編訖付印。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版畫叢刊會假通縣王孝慈先生藏本翻印。編者魯迅,西諦;畫者王榮麟;雕者左萬川;印者崔毓生,岳海亭;經理其事者,北平榮寶齋也。紙墨良好,鐫印精工,近時少見,明鑑者知之矣。
EE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四年十二月翻印的《十竹齋箋譜》第一卷扉頁後,原無標題、標點。
《十竹齋箋譜》,木版彩色水印的詩箋圖譜,明末胡正言(曰從)編,共四卷,收圖二百八十餘幅,明崇禎十七年(1644)印行。一九三四年,魯迅和西諦(鄭振鐸)以「版畫叢刊會」的名義翻印。魯迅生前只印出一卷,其餘各卷直至一九四一年七月才全部印成。 編者註:原作舉例尚多,但還是因為紙張關係,刪節了一點;還因為別種關係,說明也減少了一點。但即此也已經很可以看見標點本《桃花扇》〔2〕之可怕了。至於擅自刪節之處,極希作者原諒。
三月十九日,編者。 果戈理的《死魂靈》一書,早已成為世界文學的典型作品,各國均有譯本。漢譯本出,讀書界因之受一震動,頓時風行,其魅力之大可見。此書原有插圖三種,以阿庚所作的《死魂靈百圖》為最有名,因其不尚誇張,一味寫實,故為批評家所讚賞。惜久已絕版,雖由俄國收藏家視之,亦已為不易入手的珍籍。三閒書屋曾於去年獲得一部,不欲自秘,商請文化生活出版社協助,全部用平面複寫版精印,紙墨皆良。並收梭訶羅夫所作插畫十二幅附於卷末,以集《死魂靈》畫象之大成。讀者於讀譯本時,並翻此冊,則果戈理時代的俄國中流社會情狀,歷歷如在目前,介紹名作兼及如此多數的插圖,在中國實為空前之舉。但只印一千本,且難再版,主意非在貿利,定價竭力從廉。精裝本所用紙張極佳,故貴歪一倍,且只有一百五十本發售,是特供圖書館和佳本愛好者藏庋的,訂購似乎尤應從速也。
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三六年三月《譯文》月刊新一卷第一期,原題《死魂靈百圖》。
《死魂靈百圖》,俄國畫家阿庚(A.A.AZcW,1817—1875)作畫E嘍*爾特斯基刻版。魯迅於一九三六年四月以「三閒書屋」名義翻印發行,卷末附有梭訶羅夫(1821—1899)所作插畫十二幅。 明抄《說郛》原本與見行刻本絕異〔2〕,京師圖書館有殘本十餘卷。此目在第二十八卷,注云:一卷,全抄,海昌張閬聲。又叚得別本,因復叚以*1錄,並注二本違異者於字側。雖誤甚多,而甚有勝於海山仙館〔3〕刻本者,倘加讎校,則為一佳書矣。十一年八月三日俟堂燈右寫訖記之。
《說郛》無總目,海山仙館本有之,今據本文補寫。八月三日夜記。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前一部分寫於抄錄稿的封面;後一部分則在抄錄稿正文之後。
《遂初堂書目》,又名《益齋書目》,宋代尤袤家藏圖書的目錄,一卷。
〔2〕《說郛》筆記叢書,明代陶宗儀編,一百卷。綴錄明代以前的筆記小說而成,兼收經史諸子及詩話文論,原書已佚。明抄《說郛》原本,現有五冊,即原書的卷三、卷四及卷二十三至三十二,計十二卷。文中所說的「見行本」,指清初順治四年(1647)陶*?編刊,揉雜竄亂陶宗儀原本的一二○卷《說郛》。
〔3〕海山仙館清代潘仕成的室名。該室刊有《海山仙館叢書》,《遂初堂書目》列為第一種,道光二十六年(1864)印行。 所謂《未名叢刊》者,並非無名叢書的意思,乃是還未想定名目,然而這就作為名字,不再去苦想他了。
這也並非學者們精選的寶書,凡國民都非看不可。只要有稿子,有印費,便即付印,想使蕭索的讀者,作者,譯者,大家稍微感到一點熱鬧。內容自然是很龐雜的,因為希圖在這龐雜中略見一致,所以又一括為相近的形式,而名之曰《未名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