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短短的十六篇,用漫畫的筆法,寫出了老俄國人的生態和病情,但又不只寫出了老俄國人,所以這作品是世界的;就是我們中國人看起來,也往往會覺得他好像講著周圍的人物,或者簡直自己的頂門上給扎了一大針。

  但是,要全愈的病人不辭熱痛的針灸,要上進的讀者也決不怕惡辣的書!

  EE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五年八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俄羅斯的童話》一書版權頁後,未署名。一九三五年八月十六日魯迅致黃源信中說「《童話》GG附呈」,即指此篇。《俄羅斯的童話》,高爾基著,內收童話十六篇,俄文原本出版於一九一八年。魯迅據日本高橋晚成譯本譯成中文,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列為《文化生活叢刊》第三種。 右蓋雲「齊故儀同公孫墓誌」。志云:君諱肱,勃海條人。祖,儀同三司,青州使君。父,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領軍。君以皇建二年終於晉陽第里,時年九歲。天統二年葬於鄴北紫陌之陽。眾家跋文,多以「公孫」為氏,因疑肱是略孫。〔2〕然略,人〔3〕,與志言「勃海條人」者不合。志蓋「公」字上有空格,似失刻其姓。原文當雲「齊故儀同某公孫墓誌」也。按北齊天統以前,勃海條人為領軍者,天保間有平秦王歸彥〔4〕,天統初有東平王儼〔5〕。《魏書·高湖傳》云:歸彥,武定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安喜縣開國男。又云:父徽,永熙中贈冀州刺史,則與志之「青州使君」不合。又《北齊書·歸彥傳》云:以討侯景功,封長樂郡公,除領軍大將軍,領軍加大,自歸彥始。而志雲「中領軍」。《北齊書·武成帝紀》云:河清元年秋七月,冀州刺史,平秦王歸彥據土反,詔大司馬段韶,司空婁計擒之。乙未,斬歸彥並其三子。而志雲「威名方盛」,皆不合。儼,亦領軍大將軍,又武成帝子,更非其人。《魏書·高湖傳》又有仁〔6〕,皆贈儀同三司,青州刺史。仁子貫〔7〕,不可考,入齊以後不可知。子永樂,弼,《北齊書》有傳,皆不云為中領軍。〔8〕然志雲「勃海條人」,又雲「龍子馳聲」,又雲「終於晉陽」,「葬於鄴」,皆似北齊帝室。其時領軍歸彥以河清二年二月解,〔9〕儼於天統二年始見於史,〔10〕其間四年朔不知何人。故終疑肱為高氏,而史闕有間,不能得其祖父之名,姑識所見於後,以俟深於史者更考焉。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寫作時間未詳。《肱墓誌》,出土於河南安陽。志石已佚,蓋則猶存。志銘共十八行,行十八字,正書。全文如下:君諱肱字如肱海人葉門資磐石之固世保維城之業祖儀同三司青州使君秉德含弘來蘓在物父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領軍專總禁闈威名方盛觀夫珠潛溟海璧潤荊山不有高深孰蘊靈異君神情桀立崖岸恢舉龍子馳聲鳳雛飛譽曹童測舃之妙未為通識王孺鑒虎之奇誰雲智勇思葉風雲調諧金石進退有度容止可觀雅俗靶其風規家國俟其梁棟而垂天未效奄從不秀以皇建二年十一月廿六日終於晉陽之第里時年九歲天統二年二月廿五日葬於鄴北紫陌之陽嗟乎居諸互始屢移岸谷寒暑交謝每易榮枯是用勒石泉扃庶遺芳不朽乃為銘曰璧出荊山玉自藍田雖雲重寶不雕不妍豈如令質其鋒迥出問望堂堂德音是稱孺子實通理辯日未儔論月非擬鵬翰漸就豹變垂成南山砍下北海將征忽為異世奄閟泉扃千秋萬古空挹餘聲

  〔2〕關於肱為公孫氏的說法,如清代端方《匋齋藏石記》卷十二:「按《魏書·前廢帝本紀》:普泰二年『三月丁丑,加驃騎大將軍、北華州刺史公孫略儀同三司。』略由驃騎大將軍加儀同三司,與肱父之官肳合。疑肱父即略。」楊守敬《壬癸丁戊金石跋》:「『祖儀同三司青州使君父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領軍』,而不書祖、父之名,亦金石變例。按《魏書·公孫邃傳》:『出為使持節、安東將軍、青州刺史』,肱祖似即其人。」

  〔3〕按魯迅手稿中「人」字前空二格,當是待補的地名。〔4〕歸彥高歸彥,字仁英,勃海條(今河北景縣)人。北朝魏寧西將軍、涼州鎮都大將高湖的曾孫,北齊武帝高歡的族弟,於北齊宣帝天保元年(550)六月封平秦王。

  〔5〕儼高儼,字仁威,北齊武成帝第三子,《北齊書·高儼傳》:「初封東平王,拜開府、侍中、中書監、京畿大都督、領軍大將軍、領御史中丞,遷司徒、尚書令、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司馬。……武成崩,改封琅邪。」

  〔6〕仁高仁,高湖的曾孫,父名拔。《魏書·高湖傳》:「仁,正光中,卒於河州別駕。太昌初,贈使持節、侍中、都督青齊濟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諡曰明穆。」,高,字明珍,亦為高湖曾孫,父名睹兒。《魏書·高湖傳》:,「太昌初,贈使持節、都督冀滄二州諸軍事、征東將軍、冀州刺史。永熙中,重贈侍中、都督青徐光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諡曰文景。」按今人趙萬里在《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卷七中以為肱系高之孫。〔7〕貫高貫,《魏書·高湖傳》:貫,「字小胡。永興末,通直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尚食典御。」

  〔8〕永樂高永樂,《北齊書·陽州公永樂傳》:「太昌初,封陽州縣伯,進爵為公。累遷北豫州刺史。」卒後「贈太師、太尉、錄尚書事,諡曰武昭。」弼,據《北齊書·陽州公永樂傳》,當為長弼,永樂之弟,以宗室封廣武王,後貶南營州刺史。

  〔9〕高歸彥解領軍職,當在河清元年(562),《北齊書·武成紀》:河清元年「二月丁未,……以領軍大將軍、宗師、平秦王歸彥為太宰、冀州刺史。」

  〔10〕有關高儼的記載,最初見於《北齊書·後主傳》:天統二年(567)「五月乙酉,……封太上皇帝子儼為東平王」。 本書上卷插畫正誤——58頁後「普列哈諾夫」系「拉法格」之誤;96頁後「我們的路」〔2〕系「普列哈諾夫」之誤;134頁後「拉法格」系「我們的路」之誤:特此訂正,並表歉忱。

  EE

  〔1〕本篇最初印於一九三六年十月出版的《海上述林》下卷卷末,原無標題。

  《海上述林》,瞿秋白的譯文集,魯迅編印。分上下兩卷;先後於一九三六年五月、十月以諸夏懷霜社名義出版。

  〔2〕「我們的路」俄國彼得堡五金工人協會機關刊物的刊名,半月刊;創刊於一九一○年。 這一篇所依據的,本來是S.KotelianskyandI.M.Murray的英譯本,後來由我照T.Kroczek的德譯本改定了幾處,所以和原譯又有點不同了。

  十·十六。魯迅附記。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晨報副刊》,在宮竹心譯的《壞孩子》之後,原無標題。

  《壞孩子》,俄國作家契訶夫(1860—1904)早期的短篇小說。譯者宮竹心(1899—1966),筆名白羽,山東東阿人,當時是北京郵局職員。 毀滅為法捷耶夫所作之名著,魯迅譯,除本文外,並有作者自傳,藏原惟人和弗理契序文,譯者跋語,及插圖六幅,三色版作者畫像一幅。售價一元二角,准於十一月卅日出版。

  鐵流為綏拉菲摩維支所作之名著,批評家稱為「史詩」,曹靖華譯,除本文外,並有極詳確之序文,注釋,地圖,及作者照相和三色版畫像各一幅,筆跡一幅,書中主角照相兩幅,三色版《鐵流圖》一幅。售價一元四角,准於十二月十日出版。

  外埠讀者購買以上二書,每種均外加郵寄掛號費各一角,無法匯款者,得以郵票代價,並不打扣,但請寄一角以下的郵票來。

  特價券以上二書曾各特印「特價券」四百枚,係為沒有錢的讀者起見,並無營業的推銷作用在內,因此希望此種券盡為沒有錢的讀者所得。《毀滅》特價六角,《鐵流》八角,外埠每種外加郵寄掛號費各一角,同時購二種者共一角五分。

  代售處上海北四川路底內山書店上海四馬路五一二號文藝新聞社代理部(此二代售處,特價券均發生效力。)

  上海三閒書屋謹啟

  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文藝新聞》第三十七號。

  《毀滅》和《鐵流》原是魯迅為上海神州國光社編輯的《現代文藝叢書》的兩種,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壓迫,書店不再承印。後來《毀滅》由大江書鋪出版,但避用「魯迅」這個名字,改署隋洛文,並刪去了原有的序跋;因而魯迅決定另行出版,用大江書鋪的紙版,恢復原來署名,補入序跋,和《鐵流》同以「三閒書屋」名義自費印行。 廬山荊棘叢中,竟有同志在剪GG,真是不勝雀躍矣。何也?因為我亦是愛看GG者也。但從敝眼光看來,盈同志所搜集發表的材料中,還有一種缺點,就是他尚未將所剪的報名註明是也。自然,在剪GG專家,當然知道緊要GG,大抵來登「申新二報」〔2〕,但在初學,未能周知。

  這篇一發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廢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聽其湮沒,爰附錄於後,作為拾遺雲——尋人賞格

  於六月十二日下午八時半潛逃jì女一名陳梅英系崇明人氏現年十八歲中等身材頭髮剪落操上海口音身穿印花帶黃麻紗衫下穿元色印度綢裙足穿姜色高跟皮鞋白絲襪逃出無蹤倘有知風報信者賞洋五十元拿獲人送到者謝洋一百元儲洋以待決不食言住法租界黃河路益潤里第一家一號

  本主人謹啟

  右見中華民國十七年八月一日《新聞報》第三張「緊要分類」中之「徵求類」。jì院主人也可以懸賞拿人,至少,可以使我們知道所住的是怎樣的國度,或不知道是怎樣的國度者也。

  八月二十日,識於上海華界留聲機戲和打牌聲中的玻璃窗下紹酒罈後〔3〕。 《紅樓夢》〔2〕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yín,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3〕在我的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證成多所愛者,當大苦惱,因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災樂禍,於一生中,得小歡喜,少有*+礙。然而憎人卻不過是愛人者的敗亡的逃路,與寶玉之終於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紅樓夢》時的思想,大約也止能如此;即使出於續作,想來未必與作者本意大相懸殊。惟被了大紅猩猩氈斗篷來拜他的父親,卻令人覺得詫異。

  現在,陳君夢韶〔4〕以此書作社會家庭問題劇,自然也無所不可的。先前雖有幾篇劇本,卻都是為了演者而作,並非為了劇本而作。又都是片段,不足統觀全局。《紅樓夢散套》具有首尾,然而陳舊了。此本最後出,銷熔一切,鑄入十四幕中,百餘回的一部大書,一覽可盡,而神情依然具在;如果排演,當然會更可觀。我不知道劇本的作法,但深佩服作者的熟於情節,妙於剪裁。燈下讀完,僭為短引云爾。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四日,魯迅記於廈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