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孔子曰: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2〕於是很有一些人便爭以 有不為 名齋〔3〕,以孔子之徒自居,以 狷者 自命。
但敢問
有所不為 的,是卑鄙齷齪的事乎,抑非卑鄙齷齪的事乎?
狂者 的界說沒有 狷者 的含糊,所以以 進取 名齋者,至今還沒有。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五期 掂斤簸兩 欄,署名直入。
〔2〕 不得中行而與之 等語,見《論語 子路》。〔3〕清代傅九淵、李翰華、光律元等,都曾用 有不為 作自己的書齋名。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間,林語堂在《論語》和《人間世》上以《有不為齋隨筆》為總題發表過文章。 中國的新文學,自始至今,所經歷的年月不算長。初時,也像巴爾幹各國一樣,大抵是由創作者和翻譯者來扮演文學革新運動戰鬥者的角色,直到今天,才稍有區別。但由此而增長了一部分所謂作者的馬虎從事。從這點看來,是頗為不幸的。
一般說,目前的作者,創作上的不自由且不說,連處境也著實困難。第一,新文學是在外國文學潮流的推動下發生的,從中國古代文學方面,幾乎一點遺產也沒攝取。第二,外國文學的翻譯極其有限,連全集或傑作也沒有,所謂可資「他山之石」〔2〕的東西實在太貧乏。但創作中的短篇小說是較有成績的,儘管這些作品還稱不上什麼傑作,要是比起最近流行的外國人寫的,以中國事情為題材的東西來,卻並不顯得更低劣。從真實這點來看,應該說是很優秀的。在外國讀者看來,也許會感到似有不真實之處,但實際大抵是真實的。現在我不揣淺陋,選出最近一些作者的短篇小說介紹給日本。——如果不是徒勞無益的話,那真是莫大的幸運了。
魯迅
一九三六年四月三十日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日本《改造》月刊,原為日文,無標題。
一九三六年青,魯迅應日本改造社社長山本實彥的要求,選出中國青年作家短篇小說十篇,從同年六月起,在《改造》月刊「中國傑作小說」總題下陸續發表(只發表了六篇)。
〔2〕「他山之石」語出《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魯迅案:從去年以來,相類的事情我聽得還很多;一位廣東朋友還對我說道: 你的《略談香港》之類真應該發表發表;但這於英國人是絲毫無損的。 我深信他的話的真實。今年到上海,在一所大橋上也被搜過一次了,但不及香港似的嚴厲。聽說內地有幾處比租界還要嚴,在旅館裡,巡警也會半夜進來的,倘若寫東西,便都要研究。我的一個同鄉〔2〕在旅館裡寫一張節略,想保他在被通緝的哥哥,節略還未寫完,自己倒被捉去了。至於報紙,何嘗不檢查,刪去的處所有幾處還不准留空白,因為一留空白便可以看出他們的壓制來。香港還留空白,我不能不說英國人有時還不及同胞的細密。所以要別人承認是人,總須在自己本國里先爭得人格。否則此後是洋人和軍閥聯合的吸吮, 高爾基的小說《母親》一出版,革命者就說是一部「最合時的書」〔2〕。而且不但在那時,還在現在。我想,尤其是在中國的現在和未來,這有沈端先〔3〕君的譯本為證,用不著多說。在那邊,倒已經看不見這情形,成為陳跡了。
這十四幅木刻,是裝飾著近年的新印本的。刻者亞歷克舍夫〔4〕,是一個剛才三十歲的青年,雖然技術還未能說是十分純熟,然而生動,有力,活現了全書的神采。便是沒有讀過小說的人,不也在這裡看見了暗黑的政治和奮鬥的大眾嗎?一九三四年七月廿七日,魯迅記。
EE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四年八月藍圖紙翻印本《〈母親〉木刻十四幅》畫冊。原無標題。
《〈母親〉木刻十四幅》,韓白羅用曬圖法翻印,由魯迅提供原插圖並作序(參看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七日致韓白羅信)。按韓白羅,天津人,當時在山西太原鐵路局工作。
〔2〕「最合時的書」列寧語,見高爾基所著回憶錄《列寧》。〔3〕沈端先筆名夏衍,浙江杭州人,劇作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領導人之一。他翻譯的《母親》於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三○年八月由大江書鋪分上下冊出版。
〔4〕亞歷克舍夫(H.A.AMVXNVVH,1894—1934)蘇聯畫家V饕髕酚*高爾基《母親》、陀思妥耶夫斯基《賭徒》、斐定《城與年》插圖。 當本書剛已裝成的時候,才得譯者來信並木刻《鐵流》圖像的原版印本,是終於找到這位版畫大家Piskarev〔2〕了。並承作者好意,不收畫價,僅欲得中國紙張,以作印刷木刻之用。惜得到遲了一點,不及印入書中,現擬用鋅版複製單片,計四小幅(其一已見於書面,但仍另印)為一套,於明年正月底出版,對於購讀本書者,只收制印及紙費大洋一角。倘欲並看插圖的讀者,可屆時持特價券至代售處購取。無券者每份售價二角二分,又將專為研究美術者印玻璃版本二百五十部。價未定。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八日,三閒書屋謹啟。
EE
〔1〕本篇最初印於木刻《〈鐵流〉圖》的「特價券」背面,原題《告白》。
《〈鐵流〉圖》在商務印書館製版後未及印刷,即毀於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戰火,後於一九三三年七月在《文學》月刊創刊號上刊出,次年印入《引玉集》。
〔2〕Piskarev畢斯凱萊夫,參看本卷第325頁注〔3〕。 此從毛斧季校宋本〔2〕錄出,皆缺筆〔3〕;又有世則襲唐諱。毛所用明本〔4〕,每頁十行,行十七字,目在每卷前,與程本〔5〕異。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據《魯迅日記》,當寫於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前後。
《鮑明遠集》,南朝宋文學家鮑照的詩文集。原由南齊虞炎編定,題為《鮑照集》,共十卷;據《隋書·經籍志》注,南朝梁還有一種六卷本。皆失傳。後來傳世的有《鮑明遠集》、《鮑參軍集》、《鮑照集》、《鮑氏集》等不同版本。魯迅校勘所用底本為明代新安汪士賢校本,十卷。鮑照(約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連雲港)人。宋孝武帝時官太子博士兼中書舍人,後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2〕毛斧季(1640—?)名指荊髂┣宄醭J歟ń袷艚眨┤耍厥榧搖奼狙*家。著有《汲古閣珍藏秘書圖目》等。毛氏校宋本《鮑氏集》共十卷,校勘後記和識語中說:康熙丙辰(1676)「借吳趨友人宋本比較一過」,宋本「每幅廿行,每行十六字,小字不等。」
〔3〕缺筆唐代開始的一種避諱方式,在書寫和鐫刻本朝皇帝或尊長的名字時,一般省略最末一筆。本文中的,是避宋太祖趙匡胤父弘殷、始祖玄朗,英宗父允讓,仁宗趙禎、太祖匡胤、英宗趙曙(與樹同音)、欽宗趙桓、真宗趙恆的名諱。世,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
〔4〕毛斧季校勘所用的底本,是明代正德庚午(1510)朱應登刊本。
〔5〕程本指明代程榮的刻本,十卷,目在前,每頁九行,行二十字,前有虞炎序,後有朱應登跋。(見《漢魏六朝諸家文集二十二種》)程榮,字伯仁,安徽歙縣人。曾輯刊《漢魏叢書》三十八種。 編者謹案:這是去年的稿子,不知怎地昨天寄到了。作者現在才寄出歟,抑在路上郵了一年歟?不得而知。據愚見,學者〔2〕是不會錯的,蓋「烈士〔3〕死時,應是十一歲」無疑。謂予不信,則今年「正法」的亂黨,不有十二三歲者乎?但確否亦不得而知,一切仍當於「甲寅暮春」,佇聆研究院教授之明教也。中華民國十六年即丁卯暮冬,中拉附識。 大雲寺彌勒重閣碑,唐天授三年立,在山西猗氏縣仁壽寺。全文見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2〕。胡氏言,今拓本多磨泐,故所錄全文頗有闕誤,首一行書撰人尤甚。余於乙卯春從長安買得新拓本,殊不然,以校《叢編》,為補正二十餘所,疑碑本未泐,胡氏所得拓本惡耳。其末三行泐失甚多,今亦不複寫出。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魯迅手寫的《大雲寺彌勒重閣碑》釋文前署:「乙卯(按即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以精拓本校」。
《大雲寺彌勒重閣碑》,碑文共三十四行,行六十五字至六十八字不等,正書。題「前校郎杜登撰」,「前縣荊師善書」。《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載初元年(689)「秋七月,……有沙門十人偽撰《大雲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頒於天下,令諸州各置大雲寺,總度僧千人。」大雲寺碑文稱:「天授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准制置為『大雲寺』;至三年正月十八日,准制回換額為『仁壽寺』。」〔2〕胡聘之字蘄生,清代湖北天門人。《山右石刻叢編》,四十卷,共收後魏正光四年(523)至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間山右(今山西)石刻七百餘通。前有胡氏光緒戊戌(1898)、辛丑(1901)序及繆荃蓀光緒戊戌序。《大雲寺彌勒重閣碑》全文,見於該書卷五。 得了這一封信後,實在使不佞有些躊躇。登不登呢?看那寫法的出色而有趣(又講趣味,乞創造社「普羅列塔利亞特」文學家〔2〕暫且恕之),又可以略知海外留學界情況。是應該登載的。但登出來將怎樣?《語絲》南來以後之碰壁也屢矣,仿吾將加以「打發」〔3〕,浙江已賜以「禁止」〔4〕,正人〔5〕既恨其罵人,革家(革命家也,為對仗計,略去一字)又斥為「落伍」〔6〕;何況我恰恰看見一種期刊,因為「某女士」〔7〕說了某國留學生的不好,諸公已以團體的大名義,聲罪致討了。這信中所述,不知何人,此後那能保得沒有全國國民代表起而討伐呢。眼光要遠看五十年,大約我的躊躇,正不足怪罷。但是,再看一回,還覺得寫得栩栩欲活,於是「趣味」終於戰勝利害,編進去了;但也改換了幾個字,這是希望作者原諒的,因為其中涉及的大約並非「落伍者」,語絲社也沒有聘定大律師〔8〕;所以辦事著實為難,改字而請諒,不得已也。若其不諒,則……。則什麼呢?則吾未如之何也已矣〔9〕。中華民國十七年十一月八日燈下。
編者。 高爾基所做的大抵是小說和戲劇,誰也決不說他是童話作家,然而他偏偏要做童話。他所做的童話里,再三再四的教人不要忘記這是童話,然而又偏偏不大像童話。說是做給成人看的童話罷,那自然倒也可以的,然而又可恨做的太出色,太惡辣了。
作者在地窖子裡看了一批人,又伸出頭來在地面上看了一批人,又伸進頭去在沙龍里看了一批人,看得熟透了,都收在歷來的創作里。這種童話里所寫的卻全不像真的人,所以也不像事實,然而這是呼吸,是痱子,是瘡疽,都是人所必有的,或者是會有的。
但敢問
有所不為 的,是卑鄙齷齪的事乎,抑非卑鄙齷齪的事乎?
狂者 的界說沒有 狷者 的含糊,所以以 進取 名齋者,至今還沒有。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五期 掂斤簸兩 欄,署名直入。
〔2〕 不得中行而與之 等語,見《論語 子路》。〔3〕清代傅九淵、李翰華、光律元等,都曾用 有不為 作自己的書齋名。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間,林語堂在《論語》和《人間世》上以《有不為齋隨筆》為總題發表過文章。 中國的新文學,自始至今,所經歷的年月不算長。初時,也像巴爾幹各國一樣,大抵是由創作者和翻譯者來扮演文學革新運動戰鬥者的角色,直到今天,才稍有區別。但由此而增長了一部分所謂作者的馬虎從事。從這點看來,是頗為不幸的。
一般說,目前的作者,創作上的不自由且不說,連處境也著實困難。第一,新文學是在外國文學潮流的推動下發生的,從中國古代文學方面,幾乎一點遺產也沒攝取。第二,外國文學的翻譯極其有限,連全集或傑作也沒有,所謂可資「他山之石」〔2〕的東西實在太貧乏。但創作中的短篇小說是較有成績的,儘管這些作品還稱不上什麼傑作,要是比起最近流行的外國人寫的,以中國事情為題材的東西來,卻並不顯得更低劣。從真實這點來看,應該說是很優秀的。在外國讀者看來,也許會感到似有不真實之處,但實際大抵是真實的。現在我不揣淺陋,選出最近一些作者的短篇小說介紹給日本。——如果不是徒勞無益的話,那真是莫大的幸運了。
魯迅
一九三六年四月三十日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日本《改造》月刊,原為日文,無標題。
一九三六年青,魯迅應日本改造社社長山本實彥的要求,選出中國青年作家短篇小說十篇,從同年六月起,在《改造》月刊「中國傑作小說」總題下陸續發表(只發表了六篇)。
〔2〕「他山之石」語出《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魯迅案:從去年以來,相類的事情我聽得還很多;一位廣東朋友還對我說道: 你的《略談香港》之類真應該發表發表;但這於英國人是絲毫無損的。 我深信他的話的真實。今年到上海,在一所大橋上也被搜過一次了,但不及香港似的嚴厲。聽說內地有幾處比租界還要嚴,在旅館裡,巡警也會半夜進來的,倘若寫東西,便都要研究。我的一個同鄉〔2〕在旅館裡寫一張節略,想保他在被通緝的哥哥,節略還未寫完,自己倒被捉去了。至於報紙,何嘗不檢查,刪去的處所有幾處還不准留空白,因為一留空白便可以看出他們的壓制來。香港還留空白,我不能不說英國人有時還不及同胞的細密。所以要別人承認是人,總須在自己本國里先爭得人格。否則此後是洋人和軍閥聯合的吸吮, 高爾基的小說《母親》一出版,革命者就說是一部「最合時的書」〔2〕。而且不但在那時,還在現在。我想,尤其是在中國的現在和未來,這有沈端先〔3〕君的譯本為證,用不著多說。在那邊,倒已經看不見這情形,成為陳跡了。
這十四幅木刻,是裝飾著近年的新印本的。刻者亞歷克舍夫〔4〕,是一個剛才三十歲的青年,雖然技術還未能說是十分純熟,然而生動,有力,活現了全書的神采。便是沒有讀過小說的人,不也在這裡看見了暗黑的政治和奮鬥的大眾嗎?一九三四年七月廿七日,魯迅記。
EE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四年八月藍圖紙翻印本《〈母親〉木刻十四幅》畫冊。原無標題。
《〈母親〉木刻十四幅》,韓白羅用曬圖法翻印,由魯迅提供原插圖並作序(參看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七日致韓白羅信)。按韓白羅,天津人,當時在山西太原鐵路局工作。
〔2〕「最合時的書」列寧語,見高爾基所著回憶錄《列寧》。〔3〕沈端先筆名夏衍,浙江杭州人,劇作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領導人之一。他翻譯的《母親》於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三○年八月由大江書鋪分上下冊出版。
〔4〕亞歷克舍夫(H.A.AMVXNVVH,1894—1934)蘇聯畫家V饕髕酚*高爾基《母親》、陀思妥耶夫斯基《賭徒》、斐定《城與年》插圖。 當本書剛已裝成的時候,才得譯者來信並木刻《鐵流》圖像的原版印本,是終於找到這位版畫大家Piskarev〔2〕了。並承作者好意,不收畫價,僅欲得中國紙張,以作印刷木刻之用。惜得到遲了一點,不及印入書中,現擬用鋅版複製單片,計四小幅(其一已見於書面,但仍另印)為一套,於明年正月底出版,對於購讀本書者,只收制印及紙費大洋一角。倘欲並看插圖的讀者,可屆時持特價券至代售處購取。無券者每份售價二角二分,又將專為研究美術者印玻璃版本二百五十部。價未定。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八日,三閒書屋謹啟。
EE
〔1〕本篇最初印於木刻《〈鐵流〉圖》的「特價券」背面,原題《告白》。
《〈鐵流〉圖》在商務印書館製版後未及印刷,即毀於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戰火,後於一九三三年七月在《文學》月刊創刊號上刊出,次年印入《引玉集》。
〔2〕Piskarev畢斯凱萊夫,參看本卷第325頁注〔3〕。 此從毛斧季校宋本〔2〕錄出,皆缺筆〔3〕;又有世則襲唐諱。毛所用明本〔4〕,每頁十行,行十七字,目在每卷前,與程本〔5〕異。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據《魯迅日記》,當寫於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前後。
《鮑明遠集》,南朝宋文學家鮑照的詩文集。原由南齊虞炎編定,題為《鮑照集》,共十卷;據《隋書·經籍志》注,南朝梁還有一種六卷本。皆失傳。後來傳世的有《鮑明遠集》、《鮑參軍集》、《鮑照集》、《鮑氏集》等不同版本。魯迅校勘所用底本為明代新安汪士賢校本,十卷。鮑照(約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連雲港)人。宋孝武帝時官太子博士兼中書舍人,後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2〕毛斧季(1640—?)名指荊髂┣宄醭J歟ń袷艚眨┤耍厥榧搖奼狙*家。著有《汲古閣珍藏秘書圖目》等。毛氏校宋本《鮑氏集》共十卷,校勘後記和識語中說:康熙丙辰(1676)「借吳趨友人宋本比較一過」,宋本「每幅廿行,每行十六字,小字不等。」
〔3〕缺筆唐代開始的一種避諱方式,在書寫和鐫刻本朝皇帝或尊長的名字時,一般省略最末一筆。本文中的,是避宋太祖趙匡胤父弘殷、始祖玄朗,英宗父允讓,仁宗趙禎、太祖匡胤、英宗趙曙(與樹同音)、欽宗趙桓、真宗趙恆的名諱。世,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
〔4〕毛斧季校勘所用的底本,是明代正德庚午(1510)朱應登刊本。
〔5〕程本指明代程榮的刻本,十卷,目在前,每頁九行,行二十字,前有虞炎序,後有朱應登跋。(見《漢魏六朝諸家文集二十二種》)程榮,字伯仁,安徽歙縣人。曾輯刊《漢魏叢書》三十八種。 編者謹案:這是去年的稿子,不知怎地昨天寄到了。作者現在才寄出歟,抑在路上郵了一年歟?不得而知。據愚見,學者〔2〕是不會錯的,蓋「烈士〔3〕死時,應是十一歲」無疑。謂予不信,則今年「正法」的亂黨,不有十二三歲者乎?但確否亦不得而知,一切仍當於「甲寅暮春」,佇聆研究院教授之明教也。中華民國十六年即丁卯暮冬,中拉附識。 大雲寺彌勒重閣碑,唐天授三年立,在山西猗氏縣仁壽寺。全文見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2〕。胡氏言,今拓本多磨泐,故所錄全文頗有闕誤,首一行書撰人尤甚。余於乙卯春從長安買得新拓本,殊不然,以校《叢編》,為補正二十餘所,疑碑本未泐,胡氏所得拓本惡耳。其末三行泐失甚多,今亦不複寫出。
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魯迅手寫的《大雲寺彌勒重閣碑》釋文前署:「乙卯(按即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以精拓本校」。
《大雲寺彌勒重閣碑》,碑文共三十四行,行六十五字至六十八字不等,正書。題「前校郎杜登撰」,「前縣荊師善書」。《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載初元年(689)「秋七月,……有沙門十人偽撰《大雲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頒於天下,令諸州各置大雲寺,總度僧千人。」大雲寺碑文稱:「天授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准制置為『大雲寺』;至三年正月十八日,准制回換額為『仁壽寺』。」〔2〕胡聘之字蘄生,清代湖北天門人。《山右石刻叢編》,四十卷,共收後魏正光四年(523)至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間山右(今山西)石刻七百餘通。前有胡氏光緒戊戌(1898)、辛丑(1901)序及繆荃蓀光緒戊戌序。《大雲寺彌勒重閣碑》全文,見於該書卷五。 得了這一封信後,實在使不佞有些躊躇。登不登呢?看那寫法的出色而有趣(又講趣味,乞創造社「普羅列塔利亞特」文學家〔2〕暫且恕之),又可以略知海外留學界情況。是應該登載的。但登出來將怎樣?《語絲》南來以後之碰壁也屢矣,仿吾將加以「打發」〔3〕,浙江已賜以「禁止」〔4〕,正人〔5〕既恨其罵人,革家(革命家也,為對仗計,略去一字)又斥為「落伍」〔6〕;何況我恰恰看見一種期刊,因為「某女士」〔7〕說了某國留學生的不好,諸公已以團體的大名義,聲罪致討了。這信中所述,不知何人,此後那能保得沒有全國國民代表起而討伐呢。眼光要遠看五十年,大約我的躊躇,正不足怪罷。但是,再看一回,還覺得寫得栩栩欲活,於是「趣味」終於戰勝利害,編進去了;但也改換了幾個字,這是希望作者原諒的,因為其中涉及的大約並非「落伍者」,語絲社也沒有聘定大律師〔8〕;所以辦事著實為難,改字而請諒,不得已也。若其不諒,則……。則什麼呢?則吾未如之何也已矣〔9〕。中華民國十七年十一月八日燈下。
編者。 高爾基所做的大抵是小說和戲劇,誰也決不說他是童話作家,然而他偏偏要做童話。他所做的童話里,再三再四的教人不要忘記這是童話,然而又偏偏不大像童話。說是做給成人看的童話罷,那自然倒也可以的,然而又可恨做的太出色,太惡辣了。
作者在地窖子裡看了一批人,又伸出頭來在地面上看了一批人,又伸進頭去在沙龍里看了一批人,看得熟透了,都收在歷來的創作里。這種童話里所寫的卻全不像真的人,所以也不像事實,然而這是呼吸,是痱子,是瘡疽,都是人所必有的,或者是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