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8〕周寶(814—887)唐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人。曾任涇原節度使,乾符六年(879)十月徙鎮海軍節度使兼南面招討使。

  〔9〕黃巢(?—884)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於乾符六年占據宣、歙(今安徽宣城、歙縣一帶)。

  〔10〕錢珽(852—932)字具美,臨安(今屬浙江)人。唐僖宗乾符時官杭州刺史,受鎮海軍節度使節制。五代時他建立吳越國,九○七年至九三二年在位。僖宗光啟三年(887),潤州牙將劉浩等逐周寶,錢珽迎周寶到杭州。史書或說周為錢所殺,或說周之死與錢無關(參看《資治通鑑》卷二五七「考異」)。

  《隋遺錄》〔1〕上下卷,據原本《說郛》七十八錄出,以《百川學海》〔2〕校之。前題唐顏師古撰。末有無名氏跋,謂會昌中,僧志徹得於瓦棺寺閣南雙閣之荀筆中〔3〕。題《南部煙花錄》,為顏公遺稿。取《隋書》校之,多隱文。後乃重編為《大業拾遺記》。原本缺落,凡十七八,悉從而補之矣云云。是此書本名《南部煙花錄》,既重編,乃稱《大業拾遺記》。今又作《隋遺錄》,跋所未言,殆復由後來傳刻者所改歟。書在宋元時頗已流行,《郡齋讀書志》及《通考》並著《南部煙花錄》;

  《通志》著《大業拾遺錄》;《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亦有顏師古《大業拾遺》一卷,子部小說類又有顏師古《隋遺錄》一卷,蓋同書而異名,所據凡兩本也。本文與跋,詞意荒率,似一手所為。而托之師古,其術與葛洪之《西京雜記》〔4〕,謂鈔自劉歆之《漢書》遺稿者正等。然才識遠遜,故罅漏殊多,不待吹求,已知其偽。清《四庫全書總目》(一四三)云:「王得臣《塵史》稱其『極惡可疑。』姚寬《西溪叢語》亦曰:『《南部煙花錄》文極俚俗。又載陳後主詩云,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此乃唐人方域詩,六朝語不如此。唐《藝文志》所載《煙花錄》,記幸廣陵事,此本已亡,故流俗偽作此書云云。』然則此亦偽本矣。今觀下卷記幸月觀時與蕭後夜話,有『儂家事一切已托楊素了』之語,是時素死久矣。

  師古豈疏謬至此乎?其中所載煬帝諸作,及虞世南贈袁寶兒作,明代輯六朝詩者,往往采掇,皆不考之過也。」

  《煬帝海山記》〔5〕上下卷,出《青瑣高議》後集卷五,先據明張夢錫刻本錄,而校以董氏所刻士禮居本〔6〕。明鈔原本《說郛》三十二卷中亦有節本一卷,並取參校。篇題下原有小注,上捲雲「說煬帝宮中花木」,下捲雲「記煬帝後苑鳥獸」,皆編者所加,今削。其書蓋欲侈陳煬帝奢靡之跡,如郭氏《洞冥》,蘇鶚《杜陽》〔7〕之類,而力不逮。中有《望江南》調八闋,清《四庫目》雲,乃李德裕所創,段安節《樂府雜錄》述其緣起甚詳,〔8〕亦不得先於大業中有之。

  《煬帝迷樓記》錄自原本《說郛》三十二。明焦竑作《國史》《經籍志》,並《海山記》皆著錄,蓋嘗單行。清《四庫目》(一四三)謂「亦見《青瑣高議》。……竟以迷樓為在長安,乖謬殊甚。」然《青瑣高議》中實無有,殆紀昀〔9〕等之誤也。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更推闡其評語,以為「後稱『大業九年,帝再幸江都,有迷樓。』末又稱『帝幸江都,唐帝提兵號令入京,見迷樓,太宗曰:「此皆民膏血所為!」乃命焚之。經月,火不滅。』則竟以迷樓為在長安,等諸項羽之焚阿房,何乖謬至於此極」雲〔10〕。

  《煬帝開河記》從原本《說郛》卷四十四錄出。《宋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一卷,注云不知作者。清《四庫目》以為「詞尤鄙俚,皆近於委巷之傳奇,同出依託,不足道。」按唐李匡文《資暇集》〔11〕(下)云:「俗怖嬰兒曰『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隋將軍麻祜,性酷虐。煬帝令開汴河,威稜既盛,至稚童望風而畏,互相恐嚇曰『麻祜來!』稚童語不正,轉祜為胡。」末有自注云:

  「麻祜廟在睢陽。鄜方節度使李丕即其後。丕為重建碑。」然則叔謀虐焰,且有其實,此篇所記,固亦得之口耳之傳,非盡臆造矣。惜李丕所立碑文,今未能見,否則當亦有足資參證者。至冢中諸異,乃頗似本《西京雜記》所敘廣陵王劉去疾〔12〕發冢事,附會曼衍作之。

  右四篇皆為《古今逸史》〔13〕所收。後三篇亦見於《古今說海》〔14〕,不題撰人。至《唐人說薈》,乃並雲韓偓〔15〕撰。致堯生唐末,先則顛沛危朝,後乃流離南裔,雖賦艷詩,未為稗史。所作惟《金鑾密記》一卷,詩二卷,《香奩集》一卷而已〔16〕。

  且於史事,亦不至荒陋如是。此蓋特里巷稍知文字者所為,真所謂街談巷議,然得馮猶龍掇以入《隋煬艷史》〔17〕,遂彌復紛傳於世。至今世俗心目中之隋煬,殆猶是晝游西苑,夜止迷樓者也。

  明鈔原本《說郛》一百卷,雖多脫誤,而《迷樓記》實佳。以其尚存俗字,如「你」之類,刻本則大率改為「爾」或「汝」矣。世之雅人,憎惡口語,每當纂錄校刊,雖故書雅記,間亦施以改定,俾彌益雅正。宋修《唐書》,於當時恆言,亦力求簡古,往往大減神情,甚或莫明本意。然此猶撰述也。重刊舊文,輒亦不赦,即就本集所收文字而言,宋本《資治通鑑考異》所引《上清傳》中之「這獠奴」,明清刻本《太平廣記》引則俱作「老獠奴」矣;顧氏校宋本《周秦行紀》中之「屈兩箇娘子」及「不宜負他」,《廣記》引則作「屈二娘子」及「不宜負也」矣。無端自定為古人決不作俗書,拼命復古,而古意乃寱失也。

  右第六分

  ※※※

  〔1〕《隋遺錄》傳奇篇名,寫隋煬帝游幸揚州的奢侈腐化生活。

  〔2〕《百川學海》叢書,南宋左圭輯,共十集,一百種。收唐宋筆記、雜說、傳奇等。

  〔3〕僧志徹得於瓦棺寺閣南雙閣之荀筆中瓦棺寺,東晉時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五色線》卷下:「《〈大業拾遺記〉後序》:上元瓦棺寺閣南隅有雙籠,閉之忘記歲月。會昌中,詔拆浮屠,因得筍筆百餘頭藏書帙中。有生白藤紙數幅,題為《南郡煙花錄》,僧志徹得之。及焚釋氏群經,僧人惜其香軸,爭取紙尾拆去,視其軸,皆有魯郡顏公名,題雲手寫是錄。即前之筍筆,可舉而知也。」

  〔4〕葛洪(約283—363)字稚川,東晉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有《抱朴子》等。《西京雜記》,筆記小說集,葛洪託名西漢劉歆作,原本上、下兩卷,後分為六卷。

  〔5〕《煬帝海山記》和下文的《煬帝迷樓記》、《煬帝開河記》皆為傳奇篇名,作者不詳,魯迅以為當系宋人所作。《海山記》寫隋煬帝造西苑、鑿五湖等事;《迷樓記》寫隋煬帝起迷樓、幸美女等荒yín生活;《開河記》寫麻叔謀奉煬帝命開運河,掘墓虐民等事。

  〔6〕張夢錫字雲生,明代鄞(今浙江寧波)人,明末魯王監國時官至御史。所刻《青瑣高議》,前、後集各十卷。董氏所刻士禮居本,指董康據清代黃丕烈士禮居所藏鈔本的刻印本,附有別集七卷。董康(1867—1946),字綬經,江蘇武進人,清光緒年間進士。

  〔7〕郭氏《洞冥》全名《漢武洞冥記》,四卷,記神仙怪異故事。舊題漢郭憲撰,當系六朝人所作。郭憲,字子橫,汝南新郪(今安徽太和)人,東漢方士。蘇鶚《杜陽》,全名《杜陽雜編》,三卷。記唐代廣德元年(763)至懿宗咸通十四年(873)間的傳聞異事。蘇鶚,字德祥,唐代武功(今屬陝西)人。

  〔8〕《望江南》詞牌名,亦名《憶江南》,相傳本名《謝秋娘》,為李德裕所創。段安節《樂府雜錄》說,此調「始自朱崖李太尉鎮浙西日,為亡jì謝秋娘所撰。」段安節,唐末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官至朝議大夫,守國子司業。善音律,能作曲。所著《樂府雜錄》,一卷。雜記開元以後有關音樂歌舞及著名藝人的故事。

  〔9〕紀昀(1724—1805)字曉嵐,清代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纂。著有《紀文達公遺集》、《閱微糙堂筆記》等。

  〔10〕周中孚(1768—1831)字信之,清代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所著《鄭堂讀書記》,共七十一卷。引文見卷六十三。

  〔11〕李匡文字濟翁,唐代隴西(今甘肅東部)人。官太子賓客、賀州刺使。所著《資暇集》,三卷。主要考證古物、記述史事。

  〔12〕廣陵王劉去疾《西京雜記》卷六作廣川王,說他喜掘墓藏。

  〔13〕《古今逸史》叢書,明代吳琯編。共收五十五種,分逸志、逸記兩門,內有部分小說資料。

  〔14〕《古今說海》叢書,明代陸楫等編。共一三五種,多為明代以前的小說、雜記,分說選、說淵、說略、說纂四部。

  〔15〕韓偓(844—923)字致堯,小字冬郎,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詩人。官翰林學士、承旨。後因反對朱溫,入閩依王審知以卒。有《韓內翰別集》。

  〔16〕《金鑾密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五卷,入史部「雜史」類。《香奩集》,詩集,一卷,又有三卷本。

  〔17〕馮猶龍(1574—1646)名夢龍,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文學家。南明唐王時任壽寧知縣。編著話本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種,合稱「三言」。《隋煬艷史》,明代小說,四十回。作者署齊東野人,是否即馮夢龍,未詳。按馮氏《醒世恆言》中有《隋煬帝逸游召譴》一篇。

  《綠珠傳》一卷出《琳琅秘室叢書》〔1〕。其所據為舊鈔本,又以別本校之。末有胡珽跋,云:「舊本無撰人名氏。案馬氏《經籍考》題『宋史官樂史撰』。宋人《續談助》亦載此傳,而刪節其半。後有西樓北齋跋云:『直史館樂史,尤精地理學,故此傳推考山水為詳,又皆出於地誌雜書者。』余謂綠珠一婢子耳,能感主恩而奮不顧身,是宜刊以風世雲。咸豐三年八月,仁和胡珽識。」今再勘以《說郛》三十八所錄,亦無甚異同。疑所謂舊鈔本或別本者,即並從《說郛》出爾。舊校稍煩,其必改「越」為「粵」之類,尤近自擾,〔2〕今悉不取。

  《楊太真外傳》〔3〕二卷,取自顧氏《文房小說》。署史官樂史撰,《唐人說薈》收之,誣謬甚矣。然其誤則始於陶宗儀《說郛》之題樂史為唐人。此兩本外,又嘗見京師圖書館所藏丁氏八千卷樓舊鈔本,稱為「善本」,然實凡本而已,殊無佳處也。《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著錄「曾致堯《廣中台記》八十卷,又《綠珠傳》一卷」,頗似《傳》亦曾致堯〔4〕作;

  又有「《楊妃外傳》一卷」,注云:「不知作者」;又有「樂史《滕王外傳》一卷,又《李白外傳》一卷,《洞仙集》一卷,《許邁傳》一卷,《楊貴妃遺事》二卷,」注云:「題岷山叟上」。書法函胡,殆不可以理析。然《續談助》一跋而外,尚有《郡齋讀書志》(九,傳記類)云:「《綠珠傳》一卷,右皇朝樂史撰。」又「《楊貴妃外傳》二卷,右皇朝樂史撰。敘唐楊妃事跡,訖孝明之崩。」而《直齋書錄解題》(七,傳記類》亦云:「《楊妃外傳》一卷,直史館臨川樂史子正撰。」則綠珠楊妃二傳,皆樂史之作甚明。《楊妃傳》卷數,宋時已分合不同,今所傳者蓋晁氏所見二卷本也。但書名又小變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