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36〕涵芬樓上海商務印書館藏書樓,清代光緒末年創立,收藏善本秘籍多種。一九二四年移入東方圖書館。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戰爭中為日本侵略軍焚毀。
〔37〕小糙齋明代文學家謝肇淛書室名。謝氏著有《五雜俎》等。
〔38〕丁氏八千卷樓清代錢塘丁申、丁丙兄弟的藏書樓,分三部分:八千卷樓,藏四庫著錄書;小八千卷樓,藏善本書;後八千卷樓,藏四庫未收書。
〔39〕段成式(?—863)字柯古,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唐代文學家。官秘書省校書郎、太常少卿等。《酉陽雜俎》,筆記小說集,二十卷,又續集十卷。
〔40〕《楊太真外傳》參看本篇第七分。
〔41〕楊國忠(?—756)唐代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以堂妹楊貴妃關係,為玄宗寵幸,官至宰相。安史之亂,隨玄宗奔蜀,在馬嵬坡被軍士所殺。
〔42〕《秦夢記》傳奇篇名,沈亞之在篇中自述夢入秦國,娶秦穆公之女弄玉為妻的故事。
〔43〕關於《秦夢記》的異文,《秦夢記》寫沈亞之將別秦穆公,受命作歌,首句為「擊髆舞,恨滿煙光無處所。」而上文有「將去,公追酒高會,聲秦聲,舞秦舞,舞者擊髆拊髀嗚嗚」等語,故「擊髆」當為「擊髆」之誤。《太平廣記》即作「擊髆」。又寫沈亞之對秦穆公說:
「臣不忘君恩,如今日。」《太平廣記》作「如日」,較合於立誓的口吻。
〔44〕《無雙傳》傳奇篇名,寫劉無雙與表兄王仙客幼年相親,後無雙因父罪沒入宮庭,得押衙古洪用奇術救出,與仙客成婚的故事。
〔45〕薛調(830—872)唐代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婺州刺史薛膺之子,河東郡公薛苹之孫。
〔46〕《翰苑群書》十二卷,宋代洪遵編。共收唐代李肇《翰林志》、宋代李昉《禁林宴會集》和洪遵本人《翰苑遺事》等記述唐、宋兩代翰林學士姓名及翰林院掌故的史籍十二種。《唐語林》,筆記集,宋代王讜著。原書久佚,今本從《永樂大典》輯出,八卷。
〔47〕范攄自號五雲溪人,唐懿宗時人。《雲溪友議》,筆記集,三卷。多載有關中晚唐詩人及詩歌的資料。
〔48〕薛太尉疑為上文「薛太保」之誤。
〔49〕《明珠記》傳奇劇本,二卷,明代陸采與其兄陸粲合作。
明代呂天成《曲品》稱其「本《無雙》而作記,借明珠以聯情」。
〔50〕《上清傳》傳奇篇名,寫竇參被陸贄以「蓄養俠刺」等罪名構陷致死,其寵婢上清為之申冤的故事。竇參(733—792),字時中,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人。唐德宗時任宰相,與陸贄不和,後被貶,死於邕州。陸贄(754—805),字敬輿,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德宗時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51〕《常侍言旨》筆記集,唐代柳珵著,記開元、天寶年間宮廷異聞,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著錄:「《常侍言旨》,一卷,右唐柳珵記其世父登所著,六章。《上清》、《劉幽求》二傳附。」今傳本中無《劉幽求傳》及《上清傳》。
〔52〕柳芳字仲敷,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進士,官集賢學士。其子柳登,字成伯,官大理少卿;柳冕,字敬叔,官福建觀察使。柳登子柳璟,字德輝,官禮部侍郎。
〔53〕《楊娼傳》傳奇篇名,寫某武官寵愛楊姓歌女,因妻妬氣憤而亡,歌女亦以死殉的故事。
〔54〕房千里唐代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所著《南方異物志》、《投荒雜錄》,《新唐書·藝文志》分別著錄於史部「地理類」和「雜傳記類」。
〔55〕許渾字用晦,一字仲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唐代詩人。官至睦、鄂二州刺史。著有《丁卯集》。
〔56〕韋縠五代前蜀人,官至監察御史。所編《才調集》為唐詩選集,共十卷。上文所引詩,《才調集》列為「無名氏三十七首」之二十二;《全唐詩》卷五三六收為許渾詩,題作《寄房千里博士》,注云:「一作《途經敷水》,一作《客有新豐館題怨別之詞,因詰傳吏,盡得其實,偶作四韻嘲之》。」
〔57〕《飛煙傳》傳奇篇名,明鈔原本《說郛》作《步飛煙》。
寫武公業之妾步飛煙與鄰人趙象愛戀,被公業鞭撻,至死不悔的故事。
《三水小牘》,傳奇小說集,唐代皇甫枚著。「枚」或寫作「牧」。
〔58〕盧氏《抱經堂叢書》盧文弨(1717—1796),字紹弓,號抱經,清代浙江杭州人。所刻《抱經堂叢書》共十七種。《雲自在龕叢書》,清光緒中繆荃孫編刻,共三十六種。所收《三水小牘》較盧文弨刊本多逸文十二篇,中有《非煙傳》,題作《步飛煙》。
〔59〕三水漢代安定郡屬縣,在今寧夏固原。唐代邠州新平郡有三水縣,在今陝西旬邑。
〔60〕姚咨字舜咨,號茶夢主人,明代無錫(今屬江蘇)人。喜藏書,著有《潛坤集》、《春秋名臣傳》。嘉靖三十三年(1554)他抄得楊氏所藏《三水小牘》二卷,並作跋,後由秦汴刊行。盧氏抱經堂本即源於此本。
〔61〕《虬髯客傳》傳奇篇名,唐末杜光庭作。寫隋末楊素侍jì紅拂私奔李靖,後與俠士虬髯客在太原同訪李世民,虬髯客知其必為「天子」,於是遠走海外,另取扶餘國為國主。
〔62〕杜光庭(850—933)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唐懿宗時應試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僖宗避黃巢入蜀,他被召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王建時留蜀任職。
〔63〕王建(847—918)字光圖,許州舞陽(今屬河南)人。五代前蜀國的建立者,九○三年至九一八年在位。
〔64〕後主指王建之子王衍。
〔65〕以窺覗神器為大戒指《虬髯客傳》中虬髯客退避李世民的情節及篇末議論:「乃知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神器,指天下,後轉指帝位。
《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66〕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南宋休寧(今屬安徽)人,官吏部尚書。著有《易原》、《雍錄》等。所著《考古編》,十卷,雜論經義異同及考訂史事。
〔67〕「上變之嫌」此事又見唐代劉餗《隋唐嘉話》卷上:「隋大業中,衛公上書,言高祖終不為人臣,請速除之。及京師平,靖與骨儀、衛文昇等俱收。衛、骨既死,太宗慮囚,見靖與語,因請於高祖而免之。」《新唐書·李靖傳》:「高祖擊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變,傳送江都,至長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師,將斬之,靖呼曰:
『公起兵為天下除暴亂,欲就大事,以私怨殺誼士乎?』秦王亦為請,得釋」。高祖,指唐高祖李淵;秦王,指唐太宗李世民;衛公,指李靖。
〔68〕張鳳翼(1527—1613)字伯起,號靈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戲曲作家。著有傳奇劇本九種,現存《紅拂記》(二卷)等五種。張太和,字幼於,號屏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戲曲作家。所著傳奇劇本《紅拂記》,今無傳本。
〔69〕凌初成《虬髯翁》雜劇劇本,一卷。演《虬髯客傳》故事,以虬髯客為主角。按凌氏又有雜劇《莽擇配》,或名《北紅拂》,亦演同一故事而以紅拂為主角;《驀忽姻緣》,三傳《虬髯客》故事,以李靖為主角,此劇未見傳本。
《冥音錄》〔1〕出《廣記》四百八十九。中稱李德裕為「故相」,則大中或咸通後作也。《唐人說薈》題朱慶餘〔2〕撰,非。
《東陽夜怪錄》〔3〕出《廣記》四百九十。敘王洙述其所聞於成自虛,夜中遇精魅,以隱語相酬答事。《唐人說薈》即題洙作,非也。鄭振鐸(《中國短篇小說集》)〔4〕云:「所敘情節,類似牛僧孺的《元無有》,也許這兩篇是同出一源的。」案《元無有》本在《玄怪錄》中,全書已佚。此條《廣記》三百六十九引之:
寶應中,有元無有,常以仲春末獨行維揚郊野。
值日晚,風雨大至。時兵荒後,人戶多逃。遂入路旁空莊。須臾霽止,斜月方出。無有坐北窗,忽聞西廊有行人聲。未幾,見月中有四人,衣冠皆異,相與談諧吟詠甚暢。乃云:「今夕如秋,風月若此,吾輩豈不為一言以展平生之事也?」其一人即曰云雲。
吟詠既朗,無有聽之具悉。其一衣冠長人,即先吟曰:「齊絝魯縞如霜雪,寥亮高聲予所發。」其二黑衣冠短陋人,詩曰:「嘉賓良會清夜時,煌煌燈燭我能持。」其三故敝黃衣冠人,亦短陋,詩曰:「清冷之泉候朝汲,桑綆相牽常出入。」其四故黑衣冠人,詩曰:「爂薪貯泉相煎熬,充他口腹我為勞。」無有亦不以四人為異,四人亦不虞無有之在堂隍也,遞相褒賞。觀其自負,則雖阮嗣宗《詠懷》,亦若不能加矣。四人遲明方歸舊所。無有就尋之,堂中惟有故杵,燈台,水桶,破鐺。乃知四人即此物所為也。
《靈應傳》〔5〕出《廣記》四百九十二,無撰人名氏。《唐人說薈》以為於逖〔6〕作,亦非。《傳》在記龍女之貞淑,鄭承符之智勇,而亦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7〕,蓋受其影響,又稍變易之。涇原節度使周寶〔8〕字上珪,平州盧龍人。在鎮務耕力,聚糧二十萬石,號良將。黃巢據宣歙〔9〕,乃徙寶鎮海軍節度使,兼南面招討使。後為錢鏐〔10〕所殺。《新唐書》(一八六)有傳。
右第五分
※※※
〔1〕《冥音錄》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崔氏姊妹得其姨母鬼魂傳授箏曲的故事。
〔2〕朱慶餘名可久,唐代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敬宗寶曆(825—826)間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有《朱慶餘集》。一說肅宗寶應(762)進士,則其登第後二十五年(787)李德裕方出生,不可能稱李為「故相」。按陶珽刻本《說郛》始題《冥音錄》為朱慶餘所作,《唐人說薈》沿誤。
〔3〕《東陽夜怪錄》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進士王洙轉述成自虛夜遇駱駝、老雞、破瓠、舊笠等精怪,賦詩酬答的故事。精怪詩中多用隱語自示身份。
〔4〕鄭振鐸(1898—1958)筆名西諦,福建長樂人,作家、文學史家。曾任燕京、暨南等大學教授。主編《小說月報》、《文學》等刊物,著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及短篇小說集《桂公塘》等。所編《中國短篇小說集》,選錄唐代至清末的短篇小說,共三集,於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分冊出版。
〔5〕《靈應傳》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涇州節度使周寶應善女湫龍女九娘子之請,遣部將鄭承符魂赴龍宮,率亡卒幫助她反抗朝那龍神為弟逼婚的故事。
〔6〕於逖唐天寶間人,生平事跡不詳。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稱其為「山顛水涯,苦學貞士」。
〔7〕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靈應傳》中九娘子自述身世,稱洞庭君為其「外祖」,又說:「頃者,涇陽君與洞庭外祖世為姻戚,後以琴瑟不調,棄擲少婦,遭錢塘之一怒,傷生害稼,懷山襄陵。涇水窮鱗,尋斃外祖之牙齒」等,皆本於《柳毅傳》。
〔37〕小糙齋明代文學家謝肇淛書室名。謝氏著有《五雜俎》等。
〔38〕丁氏八千卷樓清代錢塘丁申、丁丙兄弟的藏書樓,分三部分:八千卷樓,藏四庫著錄書;小八千卷樓,藏善本書;後八千卷樓,藏四庫未收書。
〔39〕段成式(?—863)字柯古,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唐代文學家。官秘書省校書郎、太常少卿等。《酉陽雜俎》,筆記小說集,二十卷,又續集十卷。
〔40〕《楊太真外傳》參看本篇第七分。
〔41〕楊國忠(?—756)唐代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以堂妹楊貴妃關係,為玄宗寵幸,官至宰相。安史之亂,隨玄宗奔蜀,在馬嵬坡被軍士所殺。
〔42〕《秦夢記》傳奇篇名,沈亞之在篇中自述夢入秦國,娶秦穆公之女弄玉為妻的故事。
〔43〕關於《秦夢記》的異文,《秦夢記》寫沈亞之將別秦穆公,受命作歌,首句為「擊髆舞,恨滿煙光無處所。」而上文有「將去,公追酒高會,聲秦聲,舞秦舞,舞者擊髆拊髀嗚嗚」等語,故「擊髆」當為「擊髆」之誤。《太平廣記》即作「擊髆」。又寫沈亞之對秦穆公說:
「臣不忘君恩,如今日。」《太平廣記》作「如日」,較合於立誓的口吻。
〔44〕《無雙傳》傳奇篇名,寫劉無雙與表兄王仙客幼年相親,後無雙因父罪沒入宮庭,得押衙古洪用奇術救出,與仙客成婚的故事。
〔45〕薛調(830—872)唐代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婺州刺史薛膺之子,河東郡公薛苹之孫。
〔46〕《翰苑群書》十二卷,宋代洪遵編。共收唐代李肇《翰林志》、宋代李昉《禁林宴會集》和洪遵本人《翰苑遺事》等記述唐、宋兩代翰林學士姓名及翰林院掌故的史籍十二種。《唐語林》,筆記集,宋代王讜著。原書久佚,今本從《永樂大典》輯出,八卷。
〔47〕范攄自號五雲溪人,唐懿宗時人。《雲溪友議》,筆記集,三卷。多載有關中晚唐詩人及詩歌的資料。
〔48〕薛太尉疑為上文「薛太保」之誤。
〔49〕《明珠記》傳奇劇本,二卷,明代陸采與其兄陸粲合作。
明代呂天成《曲品》稱其「本《無雙》而作記,借明珠以聯情」。
〔50〕《上清傳》傳奇篇名,寫竇參被陸贄以「蓄養俠刺」等罪名構陷致死,其寵婢上清為之申冤的故事。竇參(733—792),字時中,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人。唐德宗時任宰相,與陸贄不和,後被貶,死於邕州。陸贄(754—805),字敬輿,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德宗時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51〕《常侍言旨》筆記集,唐代柳珵著,記開元、天寶年間宮廷異聞,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著錄:「《常侍言旨》,一卷,右唐柳珵記其世父登所著,六章。《上清》、《劉幽求》二傳附。」今傳本中無《劉幽求傳》及《上清傳》。
〔52〕柳芳字仲敷,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進士,官集賢學士。其子柳登,字成伯,官大理少卿;柳冕,字敬叔,官福建觀察使。柳登子柳璟,字德輝,官禮部侍郎。
〔53〕《楊娼傳》傳奇篇名,寫某武官寵愛楊姓歌女,因妻妬氣憤而亡,歌女亦以死殉的故事。
〔54〕房千里唐代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所著《南方異物志》、《投荒雜錄》,《新唐書·藝文志》分別著錄於史部「地理類」和「雜傳記類」。
〔55〕許渾字用晦,一字仲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唐代詩人。官至睦、鄂二州刺史。著有《丁卯集》。
〔56〕韋縠五代前蜀人,官至監察御史。所編《才調集》為唐詩選集,共十卷。上文所引詩,《才調集》列為「無名氏三十七首」之二十二;《全唐詩》卷五三六收為許渾詩,題作《寄房千里博士》,注云:「一作《途經敷水》,一作《客有新豐館題怨別之詞,因詰傳吏,盡得其實,偶作四韻嘲之》。」
〔57〕《飛煙傳》傳奇篇名,明鈔原本《說郛》作《步飛煙》。
寫武公業之妾步飛煙與鄰人趙象愛戀,被公業鞭撻,至死不悔的故事。
《三水小牘》,傳奇小說集,唐代皇甫枚著。「枚」或寫作「牧」。
〔58〕盧氏《抱經堂叢書》盧文弨(1717—1796),字紹弓,號抱經,清代浙江杭州人。所刻《抱經堂叢書》共十七種。《雲自在龕叢書》,清光緒中繆荃孫編刻,共三十六種。所收《三水小牘》較盧文弨刊本多逸文十二篇,中有《非煙傳》,題作《步飛煙》。
〔59〕三水漢代安定郡屬縣,在今寧夏固原。唐代邠州新平郡有三水縣,在今陝西旬邑。
〔60〕姚咨字舜咨,號茶夢主人,明代無錫(今屬江蘇)人。喜藏書,著有《潛坤集》、《春秋名臣傳》。嘉靖三十三年(1554)他抄得楊氏所藏《三水小牘》二卷,並作跋,後由秦汴刊行。盧氏抱經堂本即源於此本。
〔61〕《虬髯客傳》傳奇篇名,唐末杜光庭作。寫隋末楊素侍jì紅拂私奔李靖,後與俠士虬髯客在太原同訪李世民,虬髯客知其必為「天子」,於是遠走海外,另取扶餘國為國主。
〔62〕杜光庭(850—933)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唐懿宗時應試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僖宗避黃巢入蜀,他被召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王建時留蜀任職。
〔63〕王建(847—918)字光圖,許州舞陽(今屬河南)人。五代前蜀國的建立者,九○三年至九一八年在位。
〔64〕後主指王建之子王衍。
〔65〕以窺覗神器為大戒指《虬髯客傳》中虬髯客退避李世民的情節及篇末議論:「乃知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神器,指天下,後轉指帝位。
《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66〕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南宋休寧(今屬安徽)人,官吏部尚書。著有《易原》、《雍錄》等。所著《考古編》,十卷,雜論經義異同及考訂史事。
〔67〕「上變之嫌」此事又見唐代劉餗《隋唐嘉話》卷上:「隋大業中,衛公上書,言高祖終不為人臣,請速除之。及京師平,靖與骨儀、衛文昇等俱收。衛、骨既死,太宗慮囚,見靖與語,因請於高祖而免之。」《新唐書·李靖傳》:「高祖擊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變,傳送江都,至長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師,將斬之,靖呼曰:
『公起兵為天下除暴亂,欲就大事,以私怨殺誼士乎?』秦王亦為請,得釋」。高祖,指唐高祖李淵;秦王,指唐太宗李世民;衛公,指李靖。
〔68〕張鳳翼(1527—1613)字伯起,號靈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戲曲作家。著有傳奇劇本九種,現存《紅拂記》(二卷)等五種。張太和,字幼於,號屏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戲曲作家。所著傳奇劇本《紅拂記》,今無傳本。
〔69〕凌初成《虬髯翁》雜劇劇本,一卷。演《虬髯客傳》故事,以虬髯客為主角。按凌氏又有雜劇《莽擇配》,或名《北紅拂》,亦演同一故事而以紅拂為主角;《驀忽姻緣》,三傳《虬髯客》故事,以李靖為主角,此劇未見傳本。
《冥音錄》〔1〕出《廣記》四百八十九。中稱李德裕為「故相」,則大中或咸通後作也。《唐人說薈》題朱慶餘〔2〕撰,非。
《東陽夜怪錄》〔3〕出《廣記》四百九十。敘王洙述其所聞於成自虛,夜中遇精魅,以隱語相酬答事。《唐人說薈》即題洙作,非也。鄭振鐸(《中國短篇小說集》)〔4〕云:「所敘情節,類似牛僧孺的《元無有》,也許這兩篇是同出一源的。」案《元無有》本在《玄怪錄》中,全書已佚。此條《廣記》三百六十九引之:
寶應中,有元無有,常以仲春末獨行維揚郊野。
值日晚,風雨大至。時兵荒後,人戶多逃。遂入路旁空莊。須臾霽止,斜月方出。無有坐北窗,忽聞西廊有行人聲。未幾,見月中有四人,衣冠皆異,相與談諧吟詠甚暢。乃云:「今夕如秋,風月若此,吾輩豈不為一言以展平生之事也?」其一人即曰云雲。
吟詠既朗,無有聽之具悉。其一衣冠長人,即先吟曰:「齊絝魯縞如霜雪,寥亮高聲予所發。」其二黑衣冠短陋人,詩曰:「嘉賓良會清夜時,煌煌燈燭我能持。」其三故敝黃衣冠人,亦短陋,詩曰:「清冷之泉候朝汲,桑綆相牽常出入。」其四故黑衣冠人,詩曰:「爂薪貯泉相煎熬,充他口腹我為勞。」無有亦不以四人為異,四人亦不虞無有之在堂隍也,遞相褒賞。觀其自負,則雖阮嗣宗《詠懷》,亦若不能加矣。四人遲明方歸舊所。無有就尋之,堂中惟有故杵,燈台,水桶,破鐺。乃知四人即此物所為也。
《靈應傳》〔5〕出《廣記》四百九十二,無撰人名氏。《唐人說薈》以為於逖〔6〕作,亦非。《傳》在記龍女之貞淑,鄭承符之智勇,而亦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7〕,蓋受其影響,又稍變易之。涇原節度使周寶〔8〕字上珪,平州盧龍人。在鎮務耕力,聚糧二十萬石,號良將。黃巢據宣歙〔9〕,乃徙寶鎮海軍節度使,兼南面招討使。後為錢鏐〔10〕所殺。《新唐書》(一八六)有傳。
右第五分
※※※
〔1〕《冥音錄》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崔氏姊妹得其姨母鬼魂傳授箏曲的故事。
〔2〕朱慶餘名可久,唐代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敬宗寶曆(825—826)間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有《朱慶餘集》。一說肅宗寶應(762)進士,則其登第後二十五年(787)李德裕方出生,不可能稱李為「故相」。按陶珽刻本《說郛》始題《冥音錄》為朱慶餘所作,《唐人說薈》沿誤。
〔3〕《東陽夜怪錄》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進士王洙轉述成自虛夜遇駱駝、老雞、破瓠、舊笠等精怪,賦詩酬答的故事。精怪詩中多用隱語自示身份。
〔4〕鄭振鐸(1898—1958)筆名西諦,福建長樂人,作家、文學史家。曾任燕京、暨南等大學教授。主編《小說月報》、《文學》等刊物,著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及短篇小說集《桂公塘》等。所編《中國短篇小說集》,選錄唐代至清末的短篇小說,共三集,於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分冊出版。
〔5〕《靈應傳》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涇州節度使周寶應善女湫龍女九娘子之請,遣部將鄭承符魂赴龍宮,率亡卒幫助她反抗朝那龍神為弟逼婚的故事。
〔6〕於逖唐天寶間人,生平事跡不詳。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稱其為「山顛水涯,苦學貞士」。
〔7〕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靈應傳》中九娘子自述身世,稱洞庭君為其「外祖」,又說:「頃者,涇陽君與洞庭外祖世為姻戚,後以琴瑟不調,棄擲少婦,遭錢塘之一怒,傷生害稼,懷山襄陵。涇水窮鱗,尋斃外祖之牙齒」等,皆本於《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