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8〕《古逸書》明代潘基慶編《古逸書》三十卷,選錄自秦至宋的文章,其中未收《古岳瀆經》。
〔9〕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今屬江西)人,宋代理學家。著有《四書集注》、《楚辭集注》等。《楚辭辯證》為《楚辭集注》附錄,二卷。
〔10〕僧伽(628—710)唐代西域僧人,高宗龍朔至中宗景龍年間,居楚州(今江蘇淮安)龍興寺。生前即多神異傳聞,後人遂以禹降無支祁故事附會於其名下,流傳過程中又將無支祁訛傳為水母。
按上文所引胡應麟語中的「泗州大聖」當亦指僧伽,元代高文秀著有雜劇《泗州大聖鎖水母》,明代須子壽著有雜劇《泗州大聖渰水母》,今皆不傳。
〔11〕王象之南宋金華(今屬浙江)人。《輿地紀勝》,地理總志,二百卷。記載當時各行政區域沿革及風俗、人物、名勝等。淮南東路,宋行政區域名,治所在今揚州,轄今淮河流域東部地區。盱眙軍,治所在今江蘇盱眙。按《輿地紀勝》卷四十四所載盱眙軍有關無支祁傳說的古蹟共四處:聖母洞(即水母洞)、聖母井、龜山、百牛潭。
前二處實為一處,與僧伽降水母故事有關;後兩處則與李湯獲無支祁故事有關。
〔12〕褚人獲字石農,清代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著有《堅瓠集》、《隋唐演義》等。《堅瓠續集》,筆記集,四卷。
〔13〕明太祖即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的建立者,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在位。即《堅瓠續集》文中的「高皇帝」。
〔14〕《南柯太守傳》傳奇篇名,唐代李公佐作。寫淳于棼夢中被槐安國王招為駙馬,出任南柯太守,亨盡榮華,夢醒方知槐安國是古槐樹上的螞蟻穴。
〔15〕《廣陵行錄》按《輿地紀勝》引作《廣陵志》。
〔16〕《南柯記》明代湯顯祖據《南柯太守傳》改編的傳奇劇本,二卷。末尾添加了淳于棼夢覺後建道場普度大槐,自己也立地成佛的情節。
〔17〕《廬江馮媼傳》傳奇篇名,寫廬江馮媼夜間投宿,遇桐城縣丞董江亡妻的故事。《異聞傳》,《太平廣記》作《異聞錄》。
〔18〕《謝小娥傳》傳奇篇名,寫謝小娥父親、丈夫遇盜被殺,小娥為其報仇的故事。
〔19〕《續玄怪錄》亦詳載此事《太平廣記》卷一二八有輯自《續玄怪錄》的《尼妙寂》一篇,故事與《謝小娥傳》相同,但稱女主人公為「葉氏」女,出家後道號「妙寂」。末云:「……公佐大異之,遂為作傳。太和庚戌歲,隴西李復言游巴南,與進士沈田會於蓬州,田因話奇事,持以相示,一覽而復之。錄怪之日,遂纂於此焉。」李復言,唐代隴西(今甘肅東南)人,玄宗時官彭城令。所著《續玄怪錄》,宋代改題《續幽怪錄》,筆記小說集,原本已佚。今有後人輯本四卷,內無《尼妙寂》篇。
〔20〕臨江軍治所在今江西清江。
〔21〕霸灘《輿地紀勝》作蕭灘,在今江西清江蕭水河邊。
〔22〕李邈字彥思,北宋末清江(今屬江西)人。知真定府,金兵進犯,守四旬,城破被害。傅雱,北宋末浦江(今屬浙江)人,南宋高宗初年曾出使金國。
〔23〕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即空觀主人,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明代作家,崇禎時官徐州通判。著話本小說集《拍案驚奇》初、二刻各四十卷,初刻卷十九有《李公佐巧解夢中言,謝小娥智擒船上盜》一篇。
〔24〕白行簡(776—826)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唐代文學家。有《白行簡集》,已佚。《李娃傳》,傳奇篇名,寫滎陽公子與jì女李娃相愛,金盡被鴇母騙逐,又為父所棄,後得李娃救助,及第拜官,李娃亦受封為汧國夫人。
〔25〕石君寶平陽(治今山西臨汾)人,元代戲曲作家。《李亞仙花酒麴江池》,雜劇劇本,一卷,演《李娃傳》故事,以滎陽公子為鄭元和,李娃為李亞仙。
〔26〕薛近兗明代戲曲傳奇作家,萬曆年間人。《繡襦記》,傳奇劇本,二卷,情節較《李亞仙花酒麴江池》有所發展。清代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四以為薛近兗作(又有正德間徐霖、嘉靖間鄭若庸作二說)。
〔27〕李子當系「鄭生」之誤。
〔28〕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詩人。官至刑部尚書。有《白氏長慶集》。
〔29〕《三夢記》傳奇篇名,白行簡作。寫異地同夢或所夢與實事相符的三個故事。
〔30〕劉幽求一事劉幽求(655—715),唐代冀州武強(今屬河北)人,官至尚書左丞相。「一事」,《三夢記》中故事之一,寫劉幽求所見的事與其妻夢中經歷相同。
〔31〕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清代小說家。著有《聊齋志異》。
《鳳陽士人》,見《聊齋志異》卷二,寫鳳陽一書生與其妻及妻弟三人異地同夢的故事。
〔32〕《長恨歌》長篇敘事詩,白居易作,寫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陳鴻所作傳,即《長恨傳》,又作《長恨歌傳》。《唐詩三百首》,唐詩選集,清代蘅退居士(孫洙)編。通行版本於《長恨歌》後附有《長恨歌傳》。
〔33〕《開元昇平源》即《昇平源》,傳奇篇名,寫姚元崇於唐玄宗行獵之時進諫十策的故事。
〔34〕《唐文粹》唐代詩文選集,一百卷,北宋姚鉉編。
〔35〕元稹撰《授丘紓陳鴻員外郎制》元稹為皇帝所起糙的詔令。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參看本篇第四分。丘紓,唐代元和間人,元和十五年任左拾遺,見《大唐傳載》。
〔36〕《麗情集》筆記集,宋代張君房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二十卷。原書已佚。《京本大曲》,大曲集,現無完整傳本。大曲,宋代的一種歌舞戲。張君房,宋代安陸(今屬湖北)人。真宗時進士,官至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
〔37〕秀才唐初科舉有秀才科,品第高於進士科,高宗永徽二年(651)停止舉行。陳鴻於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士及第,這裡用「秀才」指稱進士。
〔38〕《五色線》筆記集,作者不詳,當為宋人所輯。明代《津逮秘書》本二卷。內容雜引漢魏晉唐文集和小說中的瑣聞奇事等。
〔39〕三本中均無第二三語按明刻《文苑英華》本所附出於《麗情集》及《京本大曲》的《長恨傳》中,有「詔浴華清池,清瀾三尺,中洗明玉,蓮開水上,鸞舞鑒中。既出水,嬌多力微,不勝羅綺」等句,其第二三語為《廣記》本及《文苑》本所無,而與《五色線》所引相同。
〔40〕《青瑣高議》傳奇、筆記集,前、後集各十卷,別集七卷,北宋劉斧編著。《趙飛燕別傳》,參看本卷第137頁注〔8〕。
〔41〕洪昉思(1645—1704)名昇,字桮思,號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戲曲作家。《長生殿》,傳奇劇本,演《長恨傳》故事,二卷。
〔42〕蝸寄居士即唐英(1682—約1755),字雋公,號蝸寄居士,奉天(今遼寧瀋陽)人,清代戲曲作家。《長生殿補闕》,一卷,見所著《古柏堂傳奇雜劇》。
〔43〕《東城老父傳》傳奇篇名,《宋史·藝文志》作《東城父老傳》,題陳鴻作。寫東城老父賈昌,少時以善鬥雞為玄宗寵幸,安史亂後出家為僧的故事。
〔44〕「生兒不用識文字」四句,又見《全唐詩》卷八七八,題為《神雞童謠》。按其下還有四句:「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轝。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輓喪車。」
〔45〕《資治通鑑考異》三十卷,北宋司馬光著。書中考列與《資治通鑑》所載史實有關的不同資料,說明其取捨的原因。
〔46〕吳兢(約670—749)字西濟,唐代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官至起居郎。著有《貞觀政要》等。
〔47〕姚元崇(650—721)字元之,唐代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等朝宰相。
〔48〕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北宋史學家。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著有《資治通鑑》、《司馬文正公集》等。
〔49〕魏元忠(?—707)本名真宰,唐代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官至中書令、尚書右僕射。
〔50〕私撰《唐書》《唐春秋》《新唐書·吳兢傳》:「兢不得志,私撰《唐書》、《唐春秋》,未就。」後奉詔赴館撰錄。「兢敘事簡核,號良史。……世謂今董狐雲。」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晉靈公被晉卿趙盾的族人趙穿所殺,他直書「趙盾弒其君」,被稱為「良史」。
〔51〕《貞觀政要》史書,十卷。分類輯錄唐太宗與大臣的問答,大臣的諍諫、奏疏及貞觀年間的政治設施。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以校書郎累仕至中書舍人,承旨學士。由工部侍郎入相,旋出為同州刺史,改越州,兼浙東觀察使。太和初,入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五年七月,卒於鎮,年五十三。兩《唐書》(舊一六六新一七四)皆有傳。於文章亦負重名,自少與白居易唱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1〕。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小集》十卷,今惟《長慶集》六十卷存。《鶯鶯傳》〔2〕見《廣記》四百八十八。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當時已有楊巨源李紳輩作詩以張之〔3〕;至宋,則趙令畤拈以制《商調蝶戀花》(在《侯鯖錄》中)〔4〕;金有董解元作《弦索西廂》;元有王實甫《西廂記》〔5〕,關漢卿《續西廂記》〔6〕;明有李日華《南西廂記》〔7〕,陸采亦有《南西廂記》〔8〕,周公魯有《翻西廂記》〔9〕;至清,查繼佐尚有《續西廂》雜劇雲〔10〕。
因《鶯鶯傳》而作之雜劇及傳奇,曩惟王關本易得。今則劉氏暖紅室〔11〕已刊《弦索西廂》,又聚趙令畤《商調蝶戀花》等較著之作十種為《西廂記十則》。市肆中往往而有,不難致矣。
《鶯鶯傳》中已有紅嬢及歡郎等名,而張生獨無名字。王楙《野客叢書》(二十九)云:「唐有張君瑞,遇崔氏女於蒲。
崔小名鶯鶯。元稹與李紳語其事。作《鶯鶯歌》。」客中無趙令昫《侯鯖錄》,無從知《商調蝶戀花》中張生是否已具名字〔12〕。否則宋時當尚有小說或曲子,字張為君瑞者。漫識於此,俟有書時考之。
《周秦行紀》〔13〕余所見凡三本。一在《廣記》卷四百八十九;一在顧氏《文房小說》中,末一行雲「宋本校行」;一附於《李衛公外集》〔14〕內,是明刊本。後二本較佳,即據以互校轉寫,並從《廣記》補正數字。三本皆題牛僧孺〔15〕撰。僧孺,字思黯,本隴西狄道人,居宛葉間。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條指失政,鯁訐不避權貴,因不得意。後漸仕至御史中丞,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累貶為循州長史。
〔9〕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今屬江西)人,宋代理學家。著有《四書集注》、《楚辭集注》等。《楚辭辯證》為《楚辭集注》附錄,二卷。
〔10〕僧伽(628—710)唐代西域僧人,高宗龍朔至中宗景龍年間,居楚州(今江蘇淮安)龍興寺。生前即多神異傳聞,後人遂以禹降無支祁故事附會於其名下,流傳過程中又將無支祁訛傳為水母。
按上文所引胡應麟語中的「泗州大聖」當亦指僧伽,元代高文秀著有雜劇《泗州大聖鎖水母》,明代須子壽著有雜劇《泗州大聖渰水母》,今皆不傳。
〔11〕王象之南宋金華(今屬浙江)人。《輿地紀勝》,地理總志,二百卷。記載當時各行政區域沿革及風俗、人物、名勝等。淮南東路,宋行政區域名,治所在今揚州,轄今淮河流域東部地區。盱眙軍,治所在今江蘇盱眙。按《輿地紀勝》卷四十四所載盱眙軍有關無支祁傳說的古蹟共四處:聖母洞(即水母洞)、聖母井、龜山、百牛潭。
前二處實為一處,與僧伽降水母故事有關;後兩處則與李湯獲無支祁故事有關。
〔12〕褚人獲字石農,清代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著有《堅瓠集》、《隋唐演義》等。《堅瓠續集》,筆記集,四卷。
〔13〕明太祖即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的建立者,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在位。即《堅瓠續集》文中的「高皇帝」。
〔14〕《南柯太守傳》傳奇篇名,唐代李公佐作。寫淳于棼夢中被槐安國王招為駙馬,出任南柯太守,亨盡榮華,夢醒方知槐安國是古槐樹上的螞蟻穴。
〔15〕《廣陵行錄》按《輿地紀勝》引作《廣陵志》。
〔16〕《南柯記》明代湯顯祖據《南柯太守傳》改編的傳奇劇本,二卷。末尾添加了淳于棼夢覺後建道場普度大槐,自己也立地成佛的情節。
〔17〕《廬江馮媼傳》傳奇篇名,寫廬江馮媼夜間投宿,遇桐城縣丞董江亡妻的故事。《異聞傳》,《太平廣記》作《異聞錄》。
〔18〕《謝小娥傳》傳奇篇名,寫謝小娥父親、丈夫遇盜被殺,小娥為其報仇的故事。
〔19〕《續玄怪錄》亦詳載此事《太平廣記》卷一二八有輯自《續玄怪錄》的《尼妙寂》一篇,故事與《謝小娥傳》相同,但稱女主人公為「葉氏」女,出家後道號「妙寂」。末云:「……公佐大異之,遂為作傳。太和庚戌歲,隴西李復言游巴南,與進士沈田會於蓬州,田因話奇事,持以相示,一覽而復之。錄怪之日,遂纂於此焉。」李復言,唐代隴西(今甘肅東南)人,玄宗時官彭城令。所著《續玄怪錄》,宋代改題《續幽怪錄》,筆記小說集,原本已佚。今有後人輯本四卷,內無《尼妙寂》篇。
〔20〕臨江軍治所在今江西清江。
〔21〕霸灘《輿地紀勝》作蕭灘,在今江西清江蕭水河邊。
〔22〕李邈字彥思,北宋末清江(今屬江西)人。知真定府,金兵進犯,守四旬,城破被害。傅雱,北宋末浦江(今屬浙江)人,南宋高宗初年曾出使金國。
〔23〕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即空觀主人,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明代作家,崇禎時官徐州通判。著話本小說集《拍案驚奇》初、二刻各四十卷,初刻卷十九有《李公佐巧解夢中言,謝小娥智擒船上盜》一篇。
〔24〕白行簡(776—826)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唐代文學家。有《白行簡集》,已佚。《李娃傳》,傳奇篇名,寫滎陽公子與jì女李娃相愛,金盡被鴇母騙逐,又為父所棄,後得李娃救助,及第拜官,李娃亦受封為汧國夫人。
〔25〕石君寶平陽(治今山西臨汾)人,元代戲曲作家。《李亞仙花酒麴江池》,雜劇劇本,一卷,演《李娃傳》故事,以滎陽公子為鄭元和,李娃為李亞仙。
〔26〕薛近兗明代戲曲傳奇作家,萬曆年間人。《繡襦記》,傳奇劇本,二卷,情節較《李亞仙花酒麴江池》有所發展。清代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四以為薛近兗作(又有正德間徐霖、嘉靖間鄭若庸作二說)。
〔27〕李子當系「鄭生」之誤。
〔28〕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詩人。官至刑部尚書。有《白氏長慶集》。
〔29〕《三夢記》傳奇篇名,白行簡作。寫異地同夢或所夢與實事相符的三個故事。
〔30〕劉幽求一事劉幽求(655—715),唐代冀州武強(今屬河北)人,官至尚書左丞相。「一事」,《三夢記》中故事之一,寫劉幽求所見的事與其妻夢中經歷相同。
〔31〕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清代小說家。著有《聊齋志異》。
《鳳陽士人》,見《聊齋志異》卷二,寫鳳陽一書生與其妻及妻弟三人異地同夢的故事。
〔32〕《長恨歌》長篇敘事詩,白居易作,寫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陳鴻所作傳,即《長恨傳》,又作《長恨歌傳》。《唐詩三百首》,唐詩選集,清代蘅退居士(孫洙)編。通行版本於《長恨歌》後附有《長恨歌傳》。
〔33〕《開元昇平源》即《昇平源》,傳奇篇名,寫姚元崇於唐玄宗行獵之時進諫十策的故事。
〔34〕《唐文粹》唐代詩文選集,一百卷,北宋姚鉉編。
〔35〕元稹撰《授丘紓陳鴻員外郎制》元稹為皇帝所起糙的詔令。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參看本篇第四分。丘紓,唐代元和間人,元和十五年任左拾遺,見《大唐傳載》。
〔36〕《麗情集》筆記集,宋代張君房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二十卷。原書已佚。《京本大曲》,大曲集,現無完整傳本。大曲,宋代的一種歌舞戲。張君房,宋代安陸(今屬湖北)人。真宗時進士,官至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
〔37〕秀才唐初科舉有秀才科,品第高於進士科,高宗永徽二年(651)停止舉行。陳鴻於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士及第,這裡用「秀才」指稱進士。
〔38〕《五色線》筆記集,作者不詳,當為宋人所輯。明代《津逮秘書》本二卷。內容雜引漢魏晉唐文集和小說中的瑣聞奇事等。
〔39〕三本中均無第二三語按明刻《文苑英華》本所附出於《麗情集》及《京本大曲》的《長恨傳》中,有「詔浴華清池,清瀾三尺,中洗明玉,蓮開水上,鸞舞鑒中。既出水,嬌多力微,不勝羅綺」等句,其第二三語為《廣記》本及《文苑》本所無,而與《五色線》所引相同。
〔40〕《青瑣高議》傳奇、筆記集,前、後集各十卷,別集七卷,北宋劉斧編著。《趙飛燕別傳》,參看本卷第137頁注〔8〕。
〔41〕洪昉思(1645—1704)名昇,字桮思,號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戲曲作家。《長生殿》,傳奇劇本,演《長恨傳》故事,二卷。
〔42〕蝸寄居士即唐英(1682—約1755),字雋公,號蝸寄居士,奉天(今遼寧瀋陽)人,清代戲曲作家。《長生殿補闕》,一卷,見所著《古柏堂傳奇雜劇》。
〔43〕《東城老父傳》傳奇篇名,《宋史·藝文志》作《東城父老傳》,題陳鴻作。寫東城老父賈昌,少時以善鬥雞為玄宗寵幸,安史亂後出家為僧的故事。
〔44〕「生兒不用識文字」四句,又見《全唐詩》卷八七八,題為《神雞童謠》。按其下還有四句:「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轝。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輓喪車。」
〔45〕《資治通鑑考異》三十卷,北宋司馬光著。書中考列與《資治通鑑》所載史實有關的不同資料,說明其取捨的原因。
〔46〕吳兢(約670—749)字西濟,唐代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官至起居郎。著有《貞觀政要》等。
〔47〕姚元崇(650—721)字元之,唐代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等朝宰相。
〔48〕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北宋史學家。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著有《資治通鑑》、《司馬文正公集》等。
〔49〕魏元忠(?—707)本名真宰,唐代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官至中書令、尚書右僕射。
〔50〕私撰《唐書》《唐春秋》《新唐書·吳兢傳》:「兢不得志,私撰《唐書》、《唐春秋》,未就。」後奉詔赴館撰錄。「兢敘事簡核,號良史。……世謂今董狐雲。」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晉靈公被晉卿趙盾的族人趙穿所殺,他直書「趙盾弒其君」,被稱為「良史」。
〔51〕《貞觀政要》史書,十卷。分類輯錄唐太宗與大臣的問答,大臣的諍諫、奏疏及貞觀年間的政治設施。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以校書郎累仕至中書舍人,承旨學士。由工部侍郎入相,旋出為同州刺史,改越州,兼浙東觀察使。太和初,入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五年七月,卒於鎮,年五十三。兩《唐書》(舊一六六新一七四)皆有傳。於文章亦負重名,自少與白居易唱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1〕。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小集》十卷,今惟《長慶集》六十卷存。《鶯鶯傳》〔2〕見《廣記》四百八十八。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當時已有楊巨源李紳輩作詩以張之〔3〕;至宋,則趙令畤拈以制《商調蝶戀花》(在《侯鯖錄》中)〔4〕;金有董解元作《弦索西廂》;元有王實甫《西廂記》〔5〕,關漢卿《續西廂記》〔6〕;明有李日華《南西廂記》〔7〕,陸采亦有《南西廂記》〔8〕,周公魯有《翻西廂記》〔9〕;至清,查繼佐尚有《續西廂》雜劇雲〔10〕。
因《鶯鶯傳》而作之雜劇及傳奇,曩惟王關本易得。今則劉氏暖紅室〔11〕已刊《弦索西廂》,又聚趙令畤《商調蝶戀花》等較著之作十種為《西廂記十則》。市肆中往往而有,不難致矣。
《鶯鶯傳》中已有紅嬢及歡郎等名,而張生獨無名字。王楙《野客叢書》(二十九)云:「唐有張君瑞,遇崔氏女於蒲。
崔小名鶯鶯。元稹與李紳語其事。作《鶯鶯歌》。」客中無趙令昫《侯鯖錄》,無從知《商調蝶戀花》中張生是否已具名字〔12〕。否則宋時當尚有小說或曲子,字張為君瑞者。漫識於此,俟有書時考之。
《周秦行紀》〔13〕余所見凡三本。一在《廣記》卷四百八十九;一在顧氏《文房小說》中,末一行雲「宋本校行」;一附於《李衛公外集》〔14〕內,是明刊本。後二本較佳,即據以互校轉寫,並從《廣記》補正數字。三本皆題牛僧孺〔15〕撰。僧孺,字思黯,本隴西狄道人,居宛葉間。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條指失政,鯁訐不避權貴,因不得意。後漸仕至御史中丞,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累貶為循州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