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熹《楚辭辯證》〔9〕(下)云:「《天問》,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特戰國時俚俗相傳之語,如今世俗僧伽降無之祁,許遜斬蛟蜃精之類。本無依據,而好事者遂假託撰造以實之。」

  是宋時先訛禹為僧伽〔10〕王象之《輿地紀勝》(四十四淮南東路盱眙軍)云:

  〔11〕云:「水母洞在龜山寺,俗傳泗州僧伽降水母於此。」則復訛巫支祁為水母。褚人獲《堅瓠續集》〔12〕(二)云:

  「《水經》載禹治水至淮,淮神出見。形一獼猴,爪地成水。

  禹命庚辰執之。遂鎖於龜山之下,淮水乃平。至明,高皇帝過龜山,令力士起而視之。因拽鐵索盈兩舟,而千人撥之起。

  僅一老猿,毛長蓋體,大吼一聲,突入水底。高皇帝急令羊豕祭之,亦無他患。」是又訛此文為《水經》,且堅嫁李湯事於明太祖〔13〕矣。

  《南柯太守傳》〔14〕出《廣記》四百七十五,題《淳于棼》,注云出《異聞錄》。《傳》是貞元十八年作,李肇為之贊,即綴篇末。而元和中肇作《國史補》,乃雲「近代有造謗而著者,《雞眼》《苗登》二文;有傳蟻穴而稱者,李公佐《南柯太守》;有樂伎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濤,有家僮而善章句者,郭氏奴(不記名)。皆文之妖也。」(卷下)約越十年,遂詆之至此,亦可異矣。棼事亦頗流傳,宋時,揚州已有南柯太守墓,見《輿地紀勝》(三十七淮南東路)引《廣陵行錄》〔15〕。明湯顯祖據以作《南柯記》〔16〕,遂益廣傳至今。

  《廬江馮媼傳》出《廣記》三百四十三,注云出《異聞傳》〔17〕。事極簡略,與公佐他文不類。然以其可考見作者蹤跡,聊復存之。《廣記》舊題無傳字,今加。

  《謝小娥傳》〔18〕出《廣記》四百九十一,題李公佐撰。不著所從出,或嘗單行歟,然史志皆不載。唐李復言作《續玄怪錄》,亦詳載此事〔19〕,蓋當時已為人所艷稱。至宋,遂稍訛異,《輿地紀勝》(三十四江南西路)記臨江軍〔20〕人物,有謝小娥,云:「父自廣州部金銀綱,攜家入京,舟過霸灘〔21〕,遇盜,全家遇害。小娥溺水,不死,行乞於市。後傭於鹽商李氏家,見其所用酒器,皆其父物,始悟向盜乃李也。心銜之,乃置刀藏之,一夕,李生置酒,舉室酣醉。娥盡殺其家人,而聞於官。事聞諸朝,特命以官。娥不願,曰:『已報父仇,他無所事,求小庵修道。』朝廷乃建尼寺,使居之,今金池坊尼寺是也。」事跡與此傳似是而非,且列之李邈與傅雱〔22〕之間,殆已以小娥為北宋末人矣。明凌濛初〔23〕作通俗小說(《拍案驚奇》十九),則據《廣記》。

  貞元十一年,太原白行簡作《李娃傳》〔24〕,亦應李公佐之命也。是公佐不特自製傳奇,且亦促儕輩作之矣。《傳》今在《廣記》卷四百八十四,注云出《異聞集》。元石君寶作《李亞仙花酒麴江池》〔25〕,明薛近兗作《繡襦記》〔26〕,皆本此。胡應麟(《筆叢》四十一)論之曰:「娃晚收李子〔27〕,僅足贖其棄背之罪,傳者亟稱其賢,大可哂也。」以《春秋》決傳奇獄,失之。行簡字知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字退之),居易〔28〕弟也。貞元末,登進士第。元和十五年,授左拾遺,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寶曆二年冬,病卒。兩《唐書》皆附見《居易傳》(舊一六六新一一九)。有集二十卷,今不存。

  傳奇則尚有《三夢記》〔29〕一篇,見原本《說郛》卷四。其劉幽求一事〔30〕尤廣傳,胡應麟(《筆叢》三十六)又云:「《太平廣記》夢類數事皆類此。此蓋實錄,余悉祖此假託也。」案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之《鳳陽士人》〔31〕,蓋亦本此。

  《說郛》於《三夢記》後,尚綴《紀夢》一篇,亦稱行簡作。而所記年月為會昌二年六月,時行簡卒已十七年矣。疑偽造,或題名誤也。附存以備檢:

  行簡云:長安西市帛肆有販粥求利而為之平者,姓張,不得名。家富於財,居光德里。其女,國色也。嘗因晝寢,夢至一處,朱門大戶,棨節森然。由門而入,望其中堂,若設燕張樂之為,左右廊皆施幃幄。有紫衣吏引張氏於西廊幕次,見少女如張等輩十許人,花容綽約,花鈿照耀。既至,吏促張妝飾,諸女迭助之理澤傅粉。有頃,自外傳呼「侍郎來!」自隙間窺之,見一紫綬大官。張氏之兄嘗為其小吏,識之,乃言曰:「吏部沈公也。」俄又呼曰:

  「尚書來!」又有識者,並帥王公也。逡巡復連呼曰:

  「某來!」「某來!」皆郎官以上,六七箇坐廳前。紫衣吏曰:「可出矣。」群女旋進,金石絲竹鏗鍧,震響中署。酒酣,并州見張氏而視之,尤屬意。謂之曰:「汝習何藝能?」對曰:「未嘗學聲音。」使與之琴,辭不能。曰:「第操之!」乃撫之而成曲。予之箏,亦然;琵琶,亦然。皆平生所不習也。王公曰:

  「恐汝或遺。」乃令口受詩:「鬟梳鬧掃學宮妝,獨立閒庭納夜涼。手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張曰:「且歸辭父母,異日復來。」忽驚啼,寤,手捫衣帶,謂母曰:「尚書詩遺矣!」索筆錄之。問其故,泣對以所夢,且曰:「殆將死乎?」母怒曰:「汝作魘耳。何以為辭?乃出不祥言如是。」因臥病累日。

  外親有持酒肴者,又有將食味者。女曰:「且須膏沐澡渝。」母聽,良久,艷妝盛色而至。食畢,乃遍拜父母及坐客,曰:「時不留,某今往矣。」自授衾而寢。父母環伺之,俄爾遂卒。會昌二年六月十五日也。

  二十年前,讀書人家之稍豁達者,偶亦教稚子誦白居易《長恨歌》。陳鴻所作傳因連類而顯,憶《唐詩三百首》中似即有之。

  〔32〕而鴻之事跡頗晦,惟《新唐書》《藝文志》小說類有陳鴻《開元昇平源》〔33〕一卷,注云:「字大亮,貞元主客郎中。」又《唐文粹》〔34〕(九十五)有陳鴻《大統紀序》云:「少學乎史氏,志在編年。貞元丁(案當作乙)酉歲,登太常第,始閒居遂志,迺修《大統紀》三十卷。……七年,書始成,故絕筆於元和六年辛卯。」《文苑英華》(三九二)有元稹撰《授丘紓陳鴻員外郎制》〔35〕,云:「朝議郎行太常博士上柱國陳鴻,堅於討論,可以事舉,可虞部員外郎。」可略知其仕歷。《長恨傳》則有三本。一見於《文苑英華》七百九十四;明人又附刊一篇於後,雲出《麗情集》及《京本大曲》,文句甚異,疑經張君房〔36〕輩增改以便觀覽,不足據。一在《廣記》四百八十六卷中,明人掇以實叢刊者皆此本,最為廣傳。而與《文苑》本亦頗有異同,尤甚者如「其年復四月」至篇末一百七十二字,《廣記》止作「至憲宗元和元年,盩厔白居易為歌以言其事。並前秀才陳鴻〔37〕作傳,冠於歌之前,目為《長恨歌傳》」而已。自稱前秀才陳鴻,為《文苑》本所無,後人亦決難臆造,豈當時固有詳略兩本歟,所未詳也。今以《文苑英華》較不易見,故據以入錄。然無詩,則以載於《白氏長慶集》者足之。

  《五色線》〔38〕(下)引陳鴻《長恨傳》云:「貴妃賜浴華清池,清瀾三尺,中洗明玉,既出水,力微不勝羅綺。」今三本中均無第二三語〔39〕。惟《青瑣高議》(七)中《趙飛燕別傳》〔40〕有云:「蘭湯灩灩,昭儀坐其中,若三尺寒泉浸明玉。」宋秦醇之所作也。蓋引者偶誤,非此傳逸文。

  本此傳以作傳奇者,有清洪昉思之《長生殿》〔41〕,今尚廣行。蝸寄居士有雜劇曰《長生殿補闕》〔42〕,未見。

  《東城老父傳》〔43〕出《廣記》四百八十五。《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著錄陳鴻《東城老父傳》一卷,則曾單行。傳末賈昌述開元理亂,謂「當時取士,孝悌理人而已,不聞進士宏詞拔萃之為其得人也。」亦大有敘「開元昇平源」意。又記時人語云:「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44〕同出於陳鴻所作傳,而遠不如《長恨傳》中「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之為世傳誦,則以無白居易為作歌之為之也。

  《資治通鑑考異》〔45〕卷十二所引有《昇平源》,雲世以為吳兢〔46〕所撰,記姚元崇〔47〕藉射邀恩,獻納十事,始奉詔作相事。

  司馬光〔48〕駁之曰:「果如所言,則元崇進不以正。又當時天下之事,止此十條,須因事啟沃,豈一旦可邀。似好事者為之,依託兢名,難以盡信。」案兢,汴州浚儀人,少勵志,貫知經史。魏元忠〔49〕薦其才堪論撰,詔直史館,修國史。私撰《唐書》《唐春秋》〔50〕,敘事簡核,人以董狐目之。有傳在《唐書》(舊一百二新一三二)。《開元昇平源》,《唐志》本雲陳鴻作,《宋史》《藝文志》史部故事類始著吳兢《貞觀政要》〔51〕十卷,又《開元昇平源》一卷。疑此書本不著撰人名氏,陳鴻吳兢,並後來所題。二人於史皆有名,欲假以增重耳。今姑置之《東城老父傳》之後,以從《通鑑考異》寫出,故仍題兢名。

  右第三分

  ※※※

  〔1〕《全唐詩》唐代詩歌總集,九百卷,清康熙時彭定求等奉詔編輯,收唐、五代作者二千二百餘人的詩歌。李公佐仆詩,見該書卷八六二。按此詩原出五代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卷三。

  〔2〕說李說(740—800),字岩甫,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唐德宗時官至河東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其次子公度,宣宗大中六年(852)任義武節度使;懿宗咸通(860—873)初年調任靈鹽朔方節度使。

  〔3〕關於楊府錄事李公佐,《舊唐書·宣宗紀》:大中二年(848)審判武宗會昌四年(844)李紳誣奏江都縣尉吳湘贓罪一案,關連人中有「前楊府錄事參軍李公佐」。宣宗敕:「李公佐卑吏守官,制不由己,……削兩任官。」按此時距《古岳瀆經》中李公佐自稱泛於蒼梧的貞元十三年(797)已五十二年。

  〔4〕《古岳瀆經》傳奇篇名,唐代李公佐作。作者自述元和九年在洞庭包山石穴中得《岳瀆經》第八卷,內載夏禹擒獲水神無支祁,把它鎖在淮陰龜山下的傳說。李湯,生平事跡不詳,《古岳瀆經》稱其於永泰(765)中任楚州刺史。

  〔5〕《戎幕閒談》筆記集,一卷,唐代韋絢著。記李德裕任西川節度使時所述古今異聞。韋絢,字文明,唐代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懿宗咸通年間官至義武軍節度使。

  〔6〕陶宗儀參看本卷第17頁注〔6〕。《輟耕錄》,筆記集,三十卷。雜記元代文獻掌故,兼及史地文藝。此書所引「東坡《濠州塗山》詩」即宋代蘇軾《濠州七絕·塗山》「川鎖支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樵蘇已入黃能廟,烏鵲猶朝禹會村。」濠州,州治在今安徽鳳陽。

  〔7〕《山海經》十八卷,作者不詳,晉代郭璞注。主要記述各地山川、異物的傳說,保存了許多古代神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