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原題無傳字,今增。據本文,知為隴西李朝威作,然作者之生平不可考。柳毅事則頗為後人採用,金人已摭以作雜劇(語見董解元《弦索西廂》〔12〕);元尚仲賢有《柳毅傳書》,翻案而為《張生煮海》〔13〕;李好古亦有《張生煮海》〔14〕;明黃說仲有《龍簫記》〔15〕。用於詩篇,亦復時有。而胡應麟深惡之,曾云:「唐人小說如柳毅傳書洞庭事,極鄙誕不根,文士亟當唾去,而詩人往往好用之。夫詩中用事,本不論虛實,然此事特誑而不情。造言者至此,亦橫議可誅者也。何仲默每戒人用唐宋事,而有『舊井潮深柳毅祠』之句,亦大鹵莽。今特拈出,為學詩之鑑。」(《筆叢》三十六)申繹此意,則為凡漢晉人語,倘或近情,雖誑可用。古人欺以其方,即明知而樂受,亦未得為篤論也。

  《李章武傳》〔16〕出《廣記》卷三百四十。原題無傳字,篇末注云出李景亮為作傳,今據以加。景亮,貞元十年詳明政術可以理人科擢第,見《唐會要》〔17〕,余未詳。

  《霍小玉傳》〔18〕出《廣記》四百八十七,題下注云蔣防撰。

  防字子微(《全唐文〔19〕作微),義興人,澄之後〔20〕。年十八,父誡令作《秋河賦》〔21〕,援筆即成。於簡遂妻以子。李紳〔22〕即席命賦《鞲上鷹》詩〔25〕。紳薦之。後歷翰林學士中書捨入(明凌迪知《古今萬姓統譜》〔24〕八十六)。長慶中,紳得罪,防亦自尚書司封員外郎知制誥貶汀州刺史(《舊唐書》《敬宗紀》),尋改連州。李益〔25〕者,字君虞,系出隴西,累官右散騎常侍。太和中,以禮部尚書致仕。時又有一李益,官太子庶子,世因稱君虞為「文章李益」以別之,見《新唐書》(二百三)《李華傳》。益當時大有詩名,而今遺集苓落,清張澍曾裒集為一卷,刻《二酉堂叢書》中〔26〕,前有事輯,收羅李事甚備。《霍小玉傳》雖小說,而所記蓋殊有因,杜甫《少年行》有句云:「黃衫年少宜來數,不見堂前東逝波」,即指此事〔21〕。時甫在蜀,殆亦從傳聞得之。益之友韋夏卿〔25〕,字雲客,京兆萬年人,亦兩《唐書》(舊一六五新一六二)皆有傳。

  李肇(《國史補》中)云:「散騎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傳謂小玉死後,李益乃大猜忌,則或出於附會,以成異聞者也。

  明湯海若嘗取其事作《紫蕭記》〔29〕。

  右第二分

  ※※※

  〔1〕李吉甫(758—814)唐代趙(今河北趙縣)人。《編次鄭欽說辨大同古銘論》,寫鄭欽說為任昇之辨釋其先祖所得大同古銘事。

  鄭欽說,滎陽(今屬河南)人,通曆術,博物。大同古銘,傳為任昇之五世祖任昉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在鐘山圮壙得到的篆書銘文。說一作悅。

  〔2〕趙鉞(1778—1849)字雩門,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嘉慶年間進士,官至泰州知州。著《唐郎官石柱題名考》、《唐御史台精舍題名考》,因年老未成,委託勞格續完。勞格(1820—1864),字保文,號季言,清代仁和人。《唐御史台精舍題名考》,三卷,根據唐玄宗開元年間建立的《大唐御史台精舍碑銘》上所刻御史的名字,搜集散見史志、類書的材料,依次考列他們的簡歷。該書卷三:「鄭欽說:

  李吉甫有《編次鄭欽說辨大同古銘論》文,稱欽說自右補闕歷殿中侍御史,為時宰李林甫所惡,斥擯於外。(《文苑英華》)」按今本《文苑英華》未見收有《編次鄭欽說辨大同古銘論》。

  〔3〕《異聞記》疑即陳翰《異聞集》。

  〔4〕李林甫(?—752)唐朝宗室。玄宗時任宰相,人稱其「口有蜜,腹有劍」。

  〔5〕韋堅(?—746)字子全,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唐玄宗時官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天寶五年(746),李林甫誣其謀立太子,流放嶺南,被殺。

  〔6〕《柳氏傳》傳奇篇名,又作《章台柳》。寫詩人韓翊妻柳氏為蕃將沙吒利所劫,經虞候許俊奪回,與韓重獲團圓的故事。

  〔7〕孟棨一作孟啟,字初中,唐末人,官至司勛郎中。《本事詩》,一卷,分《情感》第七類,記述有關唐人詩歌的本事。

  〔8〕翃斡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中唐詩人。官至中書舍人。有《韓君平集》。事跡附見《新唐書·盧綸傳》。《柳氏傳》中的韓翊即指韓翃。

  〔9〕吳長孺名大震,別署市隱生,明代休寧(今屬安徽)人。

  《練囊記》,傳奇劇本,吳長孺、張仲豫合著,演《柳氏傳》故事。未見傳本。

  〔10〕清有張國壽《章台柳》「清」當為「明」。張國壽,當為張國籌,明代章邱(今屬山東)人,穆宗時官行唐知縣。所著《章台柳》雜劇,演《柳氏傳》故事。未見傳本。

  〔11〕《柳毅傳》傳奇篇名,寫書生柳毅為洞庭龍女傳書,使她得以擺脫丈夫虐待,後來並與她結為夫婦的故事。

  〔12〕董解元金代戲曲作家,名字、生平不詳。(解元為當時對讀書人的敬稱。)《弦索西廂》,八卷,以諸宮調合成套數的形式說唱《鶯鶯傳》故事,改悲劇結局為團圓。卷一《桮枝令》中有「也不是雙漸豫章城,也不是柳毅傳書」等語。

  〔13〕尚仲賢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代戲曲作家,曾任江浙行省官員。所著雜劇《柳毅傳書》,一卷;《張生煮海》,已佚,但情節當與下文述及的李好古本相同,所以稱其為《柳毅傳》的「翻案」。

  〔14〕李好古保定(今屬河北)人,元代戲曲作家。所著《張生煮海》為雜劇劇本,一卷,寫東海龍王之女與書生張羽相愛,張得仙女相助,煮沸海水,迫使龍王允婚的故事。其情節與《柳毅傳》中龍王主動以女許配柳毅相反。

  〔15〕黃說仲有《龍簫記》「簫」當為「綃」。黃說仲,名維輯(一作維楫),明代天台(今屬浙江)人。所著傳奇劇本《龍綃記》,亦演柳毅傳書故事。未見傳本。

  〔16〕《李章武傳》傳奇篇名,寫李章武與王氏婦相戀,婦死後魂魄仍來與其私會的故事。

  〔17〕《唐會要》史書,一百卷,宋代王溥著。記述唐代制度沿革,保存正史不載的資料頗多。關於李景亮的史料見該書卷七十六,〔18〕《霍小正傳》傳奇篇名。寫進士李益遺棄情人霍小玉,後受到霍的冤魂報復,終生疑妬其妻妾的故事。

  〔19〕《全唐文》唐代散文總集,一千卷,清嘉慶時董誥等編。

  收錄唐、五代作者三千餘人的文章,附有作者小傳。

  〔20〕蔣澄字少明,漢代人,官至刺史。義興,即今江蘇宜興。

  〔21〕《秋河賦》《文苑英華》、《全唐文》皆未收此賦。《古今萬姓統譜》引有兩句:「連雲梯以迥立,跨星橋而徑渡。」

  〔22〕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唐代詩人。穆宗長慶三年(823),由御史中丞貶為戶部侍郎,次年又貶端州司馬。武宗時官至宰相。著有《追昔游集》。

  〔23〕《鞲上鷹》詩全詩未見,《古今萬姓統譜》引有兩句:

  「幾欲高飛上天去,誰人為解綠絲絛。」

  〔24〕凌迪知字穉哲,號繹泉,明代烏程(今浙江吳興)人,世宗時官至兵部員外郎。《古今萬姓統語》,姓氏譜錄,一四六卷,依姓氏分韻編次,記載各姓著名人物的籍貫、事跡。

  〔25〕李益(748—約827)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中唐詩人,有《李益集》。《新唐書》本傳稱其「少痴而忌克,防閒妻妾苛嚴,世謂穉為『李益疾』。」

  〔26〕《二酉堂叢書》所收李益集,題作《李尚書詩集》,一卷,附《李氏事跡》一卷。

  〔27〕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後遷居鞏縣(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宋代姚寬《西溪叢語》卷下:

  「蔣防作《霍小玉傳》,書大曆中李益事,……老杜有《少年行》二首,一云:『巢燕引雛穉去盡,江花結子已無多,黃衫少年宜來數,不見堂前東逝波。』考作詩時大曆間,甫政在蜀,是時想有好事者傳去,作此詩爾。」

  〔28〕書夏卿(743—806)唐德宗貞元年間官至吏部侍郎、太子少保。《霍小玉傳》中述及他對於李益遺棄小玉的行為有所規勸。

  〔29〕湯海若即湯顯祖。《紫蕭記》為其早期所著傳奇劇本,寫《霍小玉傳》故事,成四十三出,未完。按湯後又寫傳奇《紫釵記》,全本二卷,辦演霍小玉故事,除結局改為團圓外,基本情節與原傳相同。

  李公佐所作小說,今有四篇在《太平廣記》中,其影響於後來者甚鉅,而作者之生平顧不易詳。從文中所自述,得以考見者如次:

  貞元十三年,泛瀟湘蒼梧。(《古岳瀆經》)十八年秋,自吳之洛,暫泊淮浦。(《南柯太守傳》)元和六年五月,以江淮從事受使至京,回次漢南。(《馮媼傳》)八年春,罷江西從事,扁舟東下,淹泊建業。(《謝小娥傳》)冬,在常州。

  (《經》)九年春,訪古東吳,泛洞庭,登包山。

  (《經》)十三年夏月,始歸長安,經泗濱。(《謝傳》)

  《全唐詩》末卷有李公佐仆詩〔1〕。其本事略謂公佐舉進士後,為鍾陵從事。有僕夫執役勤瘁,迨三十年。一旦,留詩一章,距躍凌空而去。詩有「顓矇事可親」之語,注云:「公佐字顓蒙」,疑即此公佐也。然未知《全唐詩》采自何書,度必出唐人雜說,而尋檢未獲。《唐書》(七十)《宗室世系表》有千牛備身公佐,為河東節度使說〔2〕子,靈鹽朔方節度使公度弟,則別一人也。《唐書》《宣宗紀》載有李公佐,會昌初,為楊府錄事,大中二年,坐累削兩任官,卻似顓蒙。然則此李公佐蓋生於代宗時,至宣宗初猶在,年幾八十矣。〔3〕惟所見僅孤證單文,亦未可遽定。

  《古岳瀆經》出《廣記》四百六十七,題為《李湯》〔4〕,注云出《戎幕閒談》,《戎幕閒談》乃韋絢〔5〕作,而此篇是公佐之筆甚明。元陶宗儀《輟耕錄》〔6〕(二十九)云:「東坡《濠州塗山》詩『川鎖支祁水尚渾』注,『程演曰:《異聞集》載《古岳瀆經》:禹治水,至桐柏山,獲淮渦水神,名曰巫支祁。』」其出處及篇名皆具,今即據以改題,且正《廣記》所注之誤。

  《經》蓋公佐擬作,而當時已被其淆惑。李肇《國史補》(上)即云:「楚州有漁人,忽於淮中釣得古鐵鎖,挽之不絕。

  以告官。刺史李湯大集人力,引之。鎖窮,有青獼猴躍出水,復沒而逝。後有驗《山海經》雲,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祁。」驗今本《山海經》〔7〕無此語,亦不似逸文。肇殆為公佐此作所誤,又誤記書名耳。且亦非公佐據《山海經》逸文,以造《岳瀆經》也。至明,遂有人徑收之《古逸書》〔8〕中。胡應麟(《筆叢》三十二)亦有說,以為「蓋即六朝人踵《山海經》體而贗作者。或唐人滑稽玩世之文,命名《岳瀆》可見。以其說頗詭異,故後世或喜道之。宋太史景濂亦稍隱括集中,總之以文為戲耳。羅泌《路史》辯有無支祁;世又訛禹事為泗州大聖,皆可笑。」所引文亦與《廣記》殊有異同:禹理水作禹治淮水;走雷作迅雷;石號作水號;五伯作土伯;搜命作授命;千作等山;白首作白面;奔輕二字無;聞字無;章律作童律,下重有童律二字;鳥木由作烏木由,下亦重有三字;庚辰下亦重有庚辰字;桓下有胡字;聚作叢;以數千載作以千數;大索作大械;末四字無。頗較順利可誦識。然未審元瑞所據者為善本,抑但以意更定也,故不據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