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平廣記》所收唐人傳奇文,多本《異聞集》。其書十卷,唐末屯田員外郎陳翰撰,見《新唐書》《藝文志》,今已不傳。據《郡齋讀書志》(十三)雲,「以傳記所載唐朝奇怪事,類為一書」,及見收於《廣記》者察之,則為撰集前人舊文而成。然照以他書所引,乃同是一文,而字句又頗有違異。

  或所據乃別本,或翰所改定,未能詳也。此集之《枕中記》,即據《文苑英華》錄,與《廣記》之采自《異聞集》者多不同。尤甚者如首七句《廣記》作「開元十九年,道者呂翁經邯鄲道上,邱舍中設榻,施擔囊而坐。」「主人方蒸黍」作「主人蒸黃粱為饌」。後來凡言「黃粱夢」者,皆本《廣記》也。

  此外尚多,今不悉舉。

  《任氏傳》〔29〕見《廣記》四百五十二,題曰《任氏》,不著所出,蓋嘗單行。「天寶九年」上原有「唐」字。案《廣記》取前代書,凡年號上著國號者,大抵編錄時所加,非本有,今刪。他篇皆仿此。

  右第一分

  ※※※

  〔1〕本篇寫於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最初印入一九二八年二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的《唐宋傳奇集》下冊。

  《唐宋傳奇集》,魯迅編選,共八卷,收唐、宋兩代傳奇小說四十五篇,書末為《稗邊小綴》一卷。於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一九二八年二月由北新書局分上、下二冊出版。一九三四年五月合為一冊,由上海聯華書局再版。後收入一九三八年版《魯迅全集》第十卷。

  〔2〕《古鏡記》傳奇篇名,隋末唐初王度作。記古鏡的靈異故事。王度,唐代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原籍太原(今屬山西)。

  參看《中國小說史略》第八篇。

  〔3〕《異聞集》傳奇筆記集,十卷,唐代陳翰編。已佚。

  〔4〕程雄家婢一事指《古鏡記》所述程雄家婢女鸚鵡原系千歲老狐,被寶鏡所照,現形而死等情節。

  〔5〕《文苑英華》詩文總集,宋太宗時李昉等奉命編集,輯集梁末至唐代詩文,共一千卷。顧況(727—815),字逋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中唐詩人。著有《華陽集》。《戴氏廣異記》,筆記集,二十卷,唐代戴君孚著,已佚。按此下引文中的「國朝燕公《梁四公記》」,《文苑英華》原作「國朝燕梁四公傳」。

  〔6〕王績(585—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人,初唐詩人。隋末官秘書省正字,唐初待詔門下省,後棄官回鄉。著有《東皋子集》。

  〔7〕《補江總白猿傳》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歐陽紇之妻被白猿所掠,後生子貌似猿猴的故事。江總(519—594),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南朝陳官至尚書令。有《江令君集》。

  〔8〕《顧氏文房小說》顧氏,即顧元慶,明代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室名「陽山顧氏文房」。所編《文房小說》為筆記小說叢書,共四十種,五十卷。多據宋版翻刻。

  〔9〕歐陽紇字奉聖,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南朝陳時官廣州刺史,因謀反被殺。

  〔10〕長孫無忌(?—659)字輔機,洛陽(今屬河南)人,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官至尚書右僕射。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歐陽紇之子,唐代書法家。曾官太子率更令。歐陽紇被誅後,他為紇舊友江總收養成人。

  〔11〕劉餗字鼎卿,唐代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玄宗時官集賢殿學士。著有《國朝傳記》等書,皆佚。《隋唐嘉話》為後人所輯,共三卷,多記隋唐時人物故事。

  〔12〕焦延壽字贛(一說名贛),梁(治今河南商丘)人,漢代易學家。昭帝時官小黃令。《易林》,一說崔篆著,利用《易經》進行占卦,每卦的系詞都用四言韻語寫成。坤之剝,《易林》卷一中的卦名,系詞全文為:「南山大,盜我媚妾。怯不敢逐,退然獨宿。」

  〔13〕張華(232—300)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晉文學家,官至司空。《博物志》,筆記集,舊題張華著。記述神怪奇物、異聞雜事。原書已佚,今本十卷,為後人所輯。該書《異獸》篇有蜀中高山產「猴」,喜掠婦女,生子與常人無異的記載。

  〔14〕《離魂記》傳奇篇名,唐代陳玄髆作。寫張倩娘熱戀王宙,為父所阻,因而魂離軀體,與王結為夫婦的故事。

  〔15〕《枕中記》傳奇篇名,唐代沈既濟作。寫盧生於邯鄲邸舍遇道士呂翁,呂授以瓷枕,鼾然入夢,及至醒來,邸舍主人蒸黍未熟,而他在夢中已歷盡榮華、幾經挫折的故事。

  〔16〕《唐人說薈》小說筆記叢書,舊有明代桃源居士輯本,凡一四四種;清代陳世熙(蓮塘居士)又從《說郛》等書輯出二十種補入,合為一六四種,內多刪節和謬誤。坊刻本或改名《唐代叢書》。李泌(722—789),字長源,唐代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官至宰相,封鄴侯。

  〔17〕沈既濟(約750—約800)蘇州吳(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文學家。按吳興,唐郡名,治今浙江湖州。武康,舊縣名,今屬浙江德清。

  〔18〕楊炎(727—781)字公南,鳳翔天興(今陝西鳳翔)人,唐德宗時官至尚書左僕射。後獲罪謫崖州。按下文稱「貞元時,炎得罪」,貞元當系建中之誤。《舊唐書·楊炎傳》:「建中二年十月,詔曰,尚書左僕射楊炎……不思竭誠,敢為jian蠹,……俾從遠謫,以肅具僚。」

  建中(780—783),貞元(785—804),皆為唐德宗年號,〔19〕《建中實錄》記載唐德宗建中年間大事的史書,十卷。止於建中二年(781)十二月沈既濟罷史官時。

  〔20〕李肇唐憲宗元和年間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他在所著《國史補》中說:「沈既濟撰《枕中記》,莊生寓言之類。韓愈撰《毛穎傳》,其文尤高,不下史遷。二篇真良史才也。」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文學家,官至吏部侍郎。《毛穎傳》是他所寫的一篇寓言,毛穎是文中毛筆的託名。《國史補》,三卷,記唐玄宗開元至穆宗長慶年間事。

  〔21〕陳鴻《長恨傳》參看本篇第三分。

  〔22〕干寶字令升,東晉新蔡(今屬河南)人,官著作郎。《搜神記》,志怪小說集。原書已佚,今本為後人所輯,共二十卷。

  〔23〕樂史(930—1007)宋代撫州宜黃(今屬江西)人。參看本篇第七分。

  〔24〕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臨川(今屬江西)人,明代戲曲作家。官至吏部主事。著有傳奇《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又有《玉茗堂集》。《邯鄲記》傳奇,據《枕中記》改編,演呂洞賓度盧生出家故事,一卷。其中以《枕中記》的呂翁為呂洞賓。

  〔25〕呂洞賓(798—?)名喦,相傳唐代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懿完時兩舉進士不第,後修道於終南山。宋元以來小說戲曲多寫他的神異故事,俗傳為「八仙」之一。

  〔26〕吳曾字虎城,崇仁(今屬江西)人,南宋高宗時官工部郎中,出知嚴州。《能改齋漫錄》,筆記集,原本二十卷,已佚。今本為明代人所輯,共十八卷。卷十八有考辨《枕中記》中呂翁非呂洞賓的一段文字:「蓋洞賓嘗自序以為呂渭之孫,渭仕德宗朝,今雲開元中;

  則呂翁非洞賓,無可疑者。而或者又以為開元想是開成字,亦非也。開成雖文宗時,然洞賓度此時未可稱翁。……《雅言系述》有《呂洞賓傳》,云:『關右人,咸通初舉進士不第,值巢賊為梗,攜家隱居終南,學老子法』雲。以此知洞賓乃唐末人。」開元(712—741),唐玄宗年號;開成(836—840),唐文宗年號。

  〔27〕趙與旹(1172—1228)字行之;宋朝宗室。《賓退錄》,筆記集,共十卷。書中複述吳曾的觀點,並提出為何傳說中神仙多為呂氏的疑問。

  〔28〕《少室山房筆叢》筆記集,正集三十二卷,續集十六卷,共四十八卷。《玉壺遐覽》是《筆叢》的一種,在該書卷四十二至四十五,多記有關神仙、道術、方士等傳說。其中引述吳曾、趙與旹對於呂洞賓的考辨,補列傳說中的呂姓神仙多人,並論證呂洞賓當為五代時人。

  〔29〕《任氏傳》傳奇篇名,沈既濟作。寫狐精任氏與青年鄭六愛戀,「遇暴不失節,徇人以至死」的故事。

  李吉甫《編次鄭欽說辨大同古銘論》〔1〕,清趙鉞及勞格撰之《唐御史台精舍題名考》(三)雲,見於《文苑英華》〔2〕。先未寫出,適又無《文苑英華》可借,因據《廣記》三百九十一錄其文,本題《鄭欽說》,則復依趙鉞勞格說改也。文亦原非傳奇,而《廣記》注云出《異聞記》〔3〕,蓋其事奧異,唐宋人固已以小說視之,因編於集。李吉甫字弘憲,趙人,貞元初,為太常博士;累仕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元和二年,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為淮南節度使,旋復入相。九年十月,暴疾卒,年五十七。贈司空,諡忠懿。兩《唐書》(舊一四八新一四六)皆有傳。鄭欽說則《新唐書》(二百)附見《儒學》《趙冬曦傳》中。雲開元初繇新津丞請試五經擢第,授鞏縣尉,集賢院校理,右補闕,內供奉。雅為李林甫〔4〕所惡。

  韋堅〔5〕死,欽說時位殿中待御史,嘗為堅判官,貶夜郎尉,卒。

  《柳氏傳》〔6〕出《廣記》四百八十五,題下注云許堯佐撰。

  《新唐書》(二百)《儒學》《許康佐傳》云:「貞元中,舉進士宏辭,連中之。……其諸弟皆擢進士第,而堯佐最先;又舉宏辭,為太子校書郎。八年,康佐繼之。堯佐位諫議大夫。」

  柳氏事亦見於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7〕,自雲開成中在梧州聞之大梁夙將趙唯,乃其目擊。所記與堯佐傳並同,蓋事實也。而述翃〔8〕復得柳氏後事較詳審,錄之:

  後罷府閒居,將十年。李相勉鎮夷門,又署為幕吏。時韓已遲暮,同列皆新進後生,不能知韓。舉目為「惡詩」。韓邑邑不得意,多辭疾在家。唯末職韋巡官者,亦知名士,與韓獨善。一日,夜將半,韋叩門急。韓出見之,賀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誥。」韓大愕然曰:「必無此事,定誤矣。」韋就座曰:

  「留邸狀報制誥闕人。中書兩進名,御筆不點出。又請之,且求聖旨所與。德宗批曰:『與韓翃。』時有與翃同姓名者,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進。御筆復批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又批曰:『與此韓尗。』」韋又賀曰:「此非員外詩耶?」韓曰:「是也。

  是知不誤矣。」質明,而李與僚屬皆至。時建中初也。

  後來取其事以作劇曲者,明有吳長孺《練囊記》〔9〕,清有張國壽《章台柳》〔10〕。

  《柳毅傳》〔11〕見《廣記》四百十九卷,注云出《異聞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