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6〕秀才答四首《嵇康集》中附錄的嵇喜答嵇康詩。
〔7〕幽憤詩一首四言古詩。嵇康因呂安案牽連下獄,在獄中作此詩以抒悲憤。
〔8〕述志詩二首,遊仙詩一首都是抒寫隱逸思想、不滿現實的五言古詩。
〔9〕六言詩十首稱頌清靜無為的政治和古代隱者的組詩。
〔10〕重作六言詩十首代秋胡歌詩七首此題下現錄四言樂府體詩七首。代秋胡歌詩,即《擬秋胡歌》。漢樂府有《秋胡行》,詠秋胡故事(見《西京雜記》及《列女傳》)。後來,凡依此曲寫詩,雖與秋胡故事無關,亦稱《秋胡行》或《秋胡歌》。魯迅在案語中認為現存七首系《重作六言詩十首》的殘篇,而《代秋胡行》已佚。但他在校本《嵇康集》該詩題下的校勘記中又說:「案《六言詩十首》蓋已逸,僅存其題;今所有者《代秋胡行》也。」按似以後說為是。曹操有《秋胡行》,每首起二句皆為重言;《嵇康集》其他各本及宋人所編《樂府詩集》中,嵇康這七首詩的起二句亦各為重言。
〔11〕思親詩一首思念亡母亡兄的楚辭體古詩。按嵇喜亡於嵇康之後。或嵇康別有一兄早逝。
〔12〕詩三首,郭遐周贈這三首和下五首,都是附錄的二郭贈嵇康的詩。前三首為五言古詩;後五首中四言四首,五言一首。二郭生平未詳。
〔13〕五言詩三首,答二郭嵇康答郭遐周、郭遐叔詩。
〔14〕五言詩一首,與阮德如阮德如,名侃,尉氏人。官至河內太守。按此詩之後附有阮德如答詩二首,亦為五言。
〔15〕這裡標作「□□□」的五言詩一首,魯迅校本《嵇康集》題作《酒會詩》。黃刻本則將其與以下四言詩中的前六首合為一組,題為《酒會詩七首》。
〔16〕關於《四言詩十一首》,黃刻本得第十一首單列,題為《雜詩一首》,其餘四首則未錄。因此案語中的「無後五首」當是無第七至第十首;下文「又案」中的「抄本多《四言詩》五首」,當為多四首。
〔17〕五言詩三首感慨人生,追求解脫的詩。
〔18〕琴賦描繪古琴形制、性能,闡述音樂理論的文章。文前有序。
〔19〕與呂長悌絕交書呂長悌,名巽,東平(今屬山東)人。其弟安,字仲悌,小名阿都。嵇康好友。呂巽逼jian呂安妻,又誣安不孝,陷之入獄,嵇康因而寫信與呂巽絕交。
〔20〕卜疑此文假託宏達先生向太史貞父問卜,抒寫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21〕養生論此文論養生的道理和方法,表現了道家與神仙家的思想。
〔22〕黃門郎向子期難養生論向秀、嵇康二人辯論養生問題的文章。向秀(約227—272),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嵇康之友,「竹林七賢」之一,官黃門侍郎。
〔23〕「養生有五難」等十一句《文選》卷三十一江淹(文通)《雜體詩三十首·許征君》李善註:「《向秀難嵇康養生論》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減,此一難;喜怒不除,此二難;聲色不去,此三難;滋味不絕,此四難;神虛消散,此五難。」按各本《嵇康集》中,這十一句皆在題作嵇康的《答難養生論》篇末;而李善引作向秀的話,可知唐代舊本向秀難文與嵇康答文連寫不分。
〔24〕聲無哀樂論有關樂理的論文,認為樂聲本身只有「善惡」之價而無「哀樂」之別,「哀樂」是聽者的感情作用。
〔25〕釋私論此文認為只有去私寡慾,才能「越名教而任自然」。管蔡論,周武王滅殷後,派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去監視殷紂王之子武庚。武王死後,成王繼位,周公旦主政,管、蔡助武庚叛周,世論以為「凶逆」。嵇康此文認為管、蔡之助武庚,是因懷疑周公將有異謀。明膽論,此文認為明辨事理和有膽量是兩回事,很難「相生」。
〔26〕自然好學論《嵇康集》附錄的文章,認為人之好學,出於自然的本性。作者張邈,字叔遼(刻本作遼叔),晉代巨鹿(今屬河北)人。曾官遼東、陽城太守。難自然好學論,嵇康反駁張邈的文章,認為人之好學出於追求「榮利」,而非本性使然。
〔27〕宅無吉凶攝生論此篇及第九卷中的《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皆為《嵇康集》附錄的文章,阮德如(一說張邈)作,認為住宅無所謂凶吉,長壽在於善養生。難攝生中,此篇及第九卷中的《答釋難曰》皆為嵇康駁文,認為宅有吉凶,得宜則吉,不宜則凶。
〔28〕難下魯迅在《〈嵇康集〉序》中說:「第九卷當為《難宅無吉凶攝生論下》,而全佚。」故「難下」疑為「難中」之誤。
〔29〕家誡嵇康教戒其子的文章。
〔30〕《水經》記述我國古代水道的地理著作,相傳漢代桑欽撰;北魏酈道元為之作注,增補大量資料,成《水經注》四十卷。襄城小童,傳說是黃帝時的一個有智慧的兒童,曾向黃帝陳說治天下之道。
〔31〕井丹字太春,扶風郿(今陝西眉縣)人,東漢隱者。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文學家。
〔32〕原憲字子思,春秋時魯國人,孔丘門徒。《初學記》卷十七引有關於他的贊語,原稱「西晉嵇康《原憲贊》」。
〔33〕許由傳說是堯、舜時的隱者。《太平御覽》卷五十六引有關於他的贊語,原稱「嵇康《聖賢高士傳贊》」。
〔34〕《聖賢高士傳贊》原書已佚,有清代馬國翰、嚴可均輯本。《三國志·魏書·王椉傳》裴松之注引稽喜《嵇康傳》:「(康)撰錄上古以來聖賢隱逸遁心遺名者,集為傳贊,……凡百一十有九人。」
《隋書》《經籍志》著錄:「《聖賢高士傳贊》,三卷,嵇康撰,周續之注。」新、舊《唐志》誤以《贊》屬周續之。按此書軍《嵇康集》外的獨立著作,而張燮誤將其《原憲贊》、《黃帝游襄城贊》(即《襄城小童》)收入所刊《嵇中散集》中。 《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1〕
《古鏡記》見《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改題《王度》,〔2〕注云:出《異聞集》〔3〕。《太平御覽》(九百十二)引其程雄家婢一事〔4〕,作隋王度《古鏡記》,蓋緣所記皆隋時事而誤。《文苑英華》(七百三十七)顧況《戴氏廣異記》序〔5〕雲「國朝燕公《梁四公記》,唐臨《冥報記》,王度《古鏡記》,孔慎言《神怪志》,趙自勘《定命錄》,至如李庾成張孝舉之徒,互相傳說。」則度實已入唐,故當為唐人。惟《唐書》及《新唐書》皆無度名。其事跡之可藉本文考見者,如下:
大業七年五月,自御史罷歸河東;六月,歸長安。八年四月,在台;冬,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九年秋,出兼芮城令;冬,以御史帶芮城令,持節河北道,開倉賑給陝東。十年,弟勣自六丞棄官歸,復出遊。十三年六月,勣歸長安。
由隋入唐者有王績〔6〕,絳州龍門人,《新唐書》(一九六)《隱逸傳》云:「大業中,舉孝悌廉潔,……不樂在朝,求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時天下亦亂,因劾,遂解去。嘆曰:
『羅網在天下,吾且安之!』乃還鄉里。……初,兄凝為隋著作郎,撰《隋書》,未成,死。績續余功,亦不能成。」則《新唐書》之績及凝,即此文之勣及度,或度一名凝,或《唐書》字誤,未能詳也。《唐書》(一九二)亦有績傳,云:「貞觀十八年卒。」時度已先歿,然不知在何年。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十四)類書類有《古鏡記》一卷,云:「右未詳撰人,纂古鏡故事。」或即此。《御覽》所引一節,文字小有不同。如「為下邽陳思恭義女」下有「思恭妻鄭氏」五字,「遂將鸚鵡」之「將」作「劫」,皆較《廣記》為勝。
《補江總白猿傳》〔7〕據明長洲《顧氏文房小說》〔8〕覆刊宋本錄,校以《太平廣記》四百四十四所引改正數字。《廣記》題曰《歐陽紇》〔9〕,注云:出《續江氏傳》,是亦據宋初單行本也。
此傳在唐宋時蓋頗流行,故史志屢盡著錄:
《新唐書》《藝文志》子部小說家類:《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郡齋讀書志》史部傳記類:《補江總白猿傳》一卷。右不詳何人撰。述梁大同末歐陽紇妻為猿所竊,後生子詢。《崇文目》以為唐人惡詢者為之。
《直齋書錄解題》子部小說家類:《補江總白猿傳》一卷。無名氏。歐陽紇者,詢之父也。詢貌獼猿,蓋常與長孫無忌互相嘲謔矣。此傳遂因其嘲廣之,以實其事。託言江總,必無名子所為也。
《宋史》《藝文志》子部小說類:《集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長孫無忌嘲歐陽詢〔10〕事,見劉餗《隋唐嘉話》(中)〔11〕。其詩云:「聳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蓋詢聳肩縮頸,狀類獼猴。而老竊人婦生子,本舊來傳說。
漢焦延壽《易林》(坤之剝)〔12〕已云:「南山大,盜我媚妾。」
晉似張華作《博物志》,說之甚詳(見卷三《異獸》)〔13〕。唐人或妒詢名重,遂牽合以成此傳。其曰「補江總」者,謂總為歐陽紇之友,又嘗留養詢,具知其本末,而未為作傳,因補之也。
《離魂記》〔14〕見《廣記》三百五十八,原題《王宙》,注云出《離魂記》,即據以改題。「二男並孝廉擢第,至丞尉」句下,原有「事出陳玄髆《離魂記》雲」九字,當是羨文,今刪。玄髆,大曆時人,余未知其審。
《枕中記》〔15〕今所傳有兩本,一在《廣記》八十二,題作(呂翁》,注云出《異聞集》;一見於《文苑英華》八百三十三,篇名撰人名畢具。而《唐人說蒼》竟改稱李泌〔16〕作,莫喻其故也。沈既濟,蘇州吳人(《元和姓纂》雲吳興武康人),〔17〕經學該博,以楊炎〔18〕薦,召拜左拾遺史館修撰。貞元時,炎得罪,既濟亦貶處州司戶參軍。後入朝,位禮部員外郎,卒。
撰《建中實錄》〔19〕十卷,人稱其能。《新唐書》(百三十二)有傳。既濟為史家,筆殊簡質,又多規誨,故當時雖薄傳奇文者,仍極推許。如李肇,即擬以莊生寓言,與韓愈之《毛穎傳》並舉(《國史補》下)〔20〕。《文苑英華》不收傳奇文,而獨錄此篇及陳鴻《長恨傳》〔21〕,殆亦以意主箴規,足為世戒矣。
在夢寐中忽歷一世,亦本舊傳。晉干寶《搜神記》〔22〕中即有相類之事。雲「焦湖廟有一玉枕,枕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賈客,至廟祈求。廟巫謂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邊,因入坼中。遂見朱樓瓊室,有趙太尉在其中。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秘書郎。歷數十年,並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枕旁,林愴然久之。」(見宋樂史〔23〕《太平寰宇記》百二十六引。現行本《搜神記》乃後人鈔合,失收此條。)蓋即《枕中記》所本。明湯顯祖又本《枕中記》以作《邯鄲記》傳奇〔24〕,其事遂大顯於世。原文呂翁無名,《邯鄲記》實以呂洞賓〔25〕,殊誤。洞賓以開成年下第入山,在開元後,不應先已得神仙術,且稱翁也。然宋時固已溷為一談,吳曾《能改齋漫錄》〔26〕,趙與岩《賓退錄》〔27〕皆嘗辨之。明胡應麟亦有考正,見《少室山房筆叢》中之《玉壺遐覽》〔28〕。
〔7〕幽憤詩一首四言古詩。嵇康因呂安案牽連下獄,在獄中作此詩以抒悲憤。
〔8〕述志詩二首,遊仙詩一首都是抒寫隱逸思想、不滿現實的五言古詩。
〔9〕六言詩十首稱頌清靜無為的政治和古代隱者的組詩。
〔10〕重作六言詩十首代秋胡歌詩七首此題下現錄四言樂府體詩七首。代秋胡歌詩,即《擬秋胡歌》。漢樂府有《秋胡行》,詠秋胡故事(見《西京雜記》及《列女傳》)。後來,凡依此曲寫詩,雖與秋胡故事無關,亦稱《秋胡行》或《秋胡歌》。魯迅在案語中認為現存七首系《重作六言詩十首》的殘篇,而《代秋胡行》已佚。但他在校本《嵇康集》該詩題下的校勘記中又說:「案《六言詩十首》蓋已逸,僅存其題;今所有者《代秋胡行》也。」按似以後說為是。曹操有《秋胡行》,每首起二句皆為重言;《嵇康集》其他各本及宋人所編《樂府詩集》中,嵇康這七首詩的起二句亦各為重言。
〔11〕思親詩一首思念亡母亡兄的楚辭體古詩。按嵇喜亡於嵇康之後。或嵇康別有一兄早逝。
〔12〕詩三首,郭遐周贈這三首和下五首,都是附錄的二郭贈嵇康的詩。前三首為五言古詩;後五首中四言四首,五言一首。二郭生平未詳。
〔13〕五言詩三首,答二郭嵇康答郭遐周、郭遐叔詩。
〔14〕五言詩一首,與阮德如阮德如,名侃,尉氏人。官至河內太守。按此詩之後附有阮德如答詩二首,亦為五言。
〔15〕這裡標作「□□□」的五言詩一首,魯迅校本《嵇康集》題作《酒會詩》。黃刻本則將其與以下四言詩中的前六首合為一組,題為《酒會詩七首》。
〔16〕關於《四言詩十一首》,黃刻本得第十一首單列,題為《雜詩一首》,其餘四首則未錄。因此案語中的「無後五首」當是無第七至第十首;下文「又案」中的「抄本多《四言詩》五首」,當為多四首。
〔17〕五言詩三首感慨人生,追求解脫的詩。
〔18〕琴賦描繪古琴形制、性能,闡述音樂理論的文章。文前有序。
〔19〕與呂長悌絕交書呂長悌,名巽,東平(今屬山東)人。其弟安,字仲悌,小名阿都。嵇康好友。呂巽逼jian呂安妻,又誣安不孝,陷之入獄,嵇康因而寫信與呂巽絕交。
〔20〕卜疑此文假託宏達先生向太史貞父問卜,抒寫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21〕養生論此文論養生的道理和方法,表現了道家與神仙家的思想。
〔22〕黃門郎向子期難養生論向秀、嵇康二人辯論養生問題的文章。向秀(約227—272),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嵇康之友,「竹林七賢」之一,官黃門侍郎。
〔23〕「養生有五難」等十一句《文選》卷三十一江淹(文通)《雜體詩三十首·許征君》李善註:「《向秀難嵇康養生論》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減,此一難;喜怒不除,此二難;聲色不去,此三難;滋味不絕,此四難;神虛消散,此五難。」按各本《嵇康集》中,這十一句皆在題作嵇康的《答難養生論》篇末;而李善引作向秀的話,可知唐代舊本向秀難文與嵇康答文連寫不分。
〔24〕聲無哀樂論有關樂理的論文,認為樂聲本身只有「善惡」之價而無「哀樂」之別,「哀樂」是聽者的感情作用。
〔25〕釋私論此文認為只有去私寡慾,才能「越名教而任自然」。管蔡論,周武王滅殷後,派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去監視殷紂王之子武庚。武王死後,成王繼位,周公旦主政,管、蔡助武庚叛周,世論以為「凶逆」。嵇康此文認為管、蔡之助武庚,是因懷疑周公將有異謀。明膽論,此文認為明辨事理和有膽量是兩回事,很難「相生」。
〔26〕自然好學論《嵇康集》附錄的文章,認為人之好學,出於自然的本性。作者張邈,字叔遼(刻本作遼叔),晉代巨鹿(今屬河北)人。曾官遼東、陽城太守。難自然好學論,嵇康反駁張邈的文章,認為人之好學出於追求「榮利」,而非本性使然。
〔27〕宅無吉凶攝生論此篇及第九卷中的《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皆為《嵇康集》附錄的文章,阮德如(一說張邈)作,認為住宅無所謂凶吉,長壽在於善養生。難攝生中,此篇及第九卷中的《答釋難曰》皆為嵇康駁文,認為宅有吉凶,得宜則吉,不宜則凶。
〔28〕難下魯迅在《〈嵇康集〉序》中說:「第九卷當為《難宅無吉凶攝生論下》,而全佚。」故「難下」疑為「難中」之誤。
〔29〕家誡嵇康教戒其子的文章。
〔30〕《水經》記述我國古代水道的地理著作,相傳漢代桑欽撰;北魏酈道元為之作注,增補大量資料,成《水經注》四十卷。襄城小童,傳說是黃帝時的一個有智慧的兒童,曾向黃帝陳說治天下之道。
〔31〕井丹字太春,扶風郿(今陝西眉縣)人,東漢隱者。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文學家。
〔32〕原憲字子思,春秋時魯國人,孔丘門徒。《初學記》卷十七引有關於他的贊語,原稱「西晉嵇康《原憲贊》」。
〔33〕許由傳說是堯、舜時的隱者。《太平御覽》卷五十六引有關於他的贊語,原稱「嵇康《聖賢高士傳贊》」。
〔34〕《聖賢高士傳贊》原書已佚,有清代馬國翰、嚴可均輯本。《三國志·魏書·王椉傳》裴松之注引稽喜《嵇康傳》:「(康)撰錄上古以來聖賢隱逸遁心遺名者,集為傳贊,……凡百一十有九人。」
《隋書》《經籍志》著錄:「《聖賢高士傳贊》,三卷,嵇康撰,周續之注。」新、舊《唐志》誤以《贊》屬周續之。按此書軍《嵇康集》外的獨立著作,而張燮誤將其《原憲贊》、《黃帝游襄城贊》(即《襄城小童》)收入所刊《嵇中散集》中。 《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1〕
《古鏡記》見《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改題《王度》,〔2〕注云:出《異聞集》〔3〕。《太平御覽》(九百十二)引其程雄家婢一事〔4〕,作隋王度《古鏡記》,蓋緣所記皆隋時事而誤。《文苑英華》(七百三十七)顧況《戴氏廣異記》序〔5〕雲「國朝燕公《梁四公記》,唐臨《冥報記》,王度《古鏡記》,孔慎言《神怪志》,趙自勘《定命錄》,至如李庾成張孝舉之徒,互相傳說。」則度實已入唐,故當為唐人。惟《唐書》及《新唐書》皆無度名。其事跡之可藉本文考見者,如下:
大業七年五月,自御史罷歸河東;六月,歸長安。八年四月,在台;冬,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九年秋,出兼芮城令;冬,以御史帶芮城令,持節河北道,開倉賑給陝東。十年,弟勣自六丞棄官歸,復出遊。十三年六月,勣歸長安。
由隋入唐者有王績〔6〕,絳州龍門人,《新唐書》(一九六)《隱逸傳》云:「大業中,舉孝悌廉潔,……不樂在朝,求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時天下亦亂,因劾,遂解去。嘆曰:
『羅網在天下,吾且安之!』乃還鄉里。……初,兄凝為隋著作郎,撰《隋書》,未成,死。績續余功,亦不能成。」則《新唐書》之績及凝,即此文之勣及度,或度一名凝,或《唐書》字誤,未能詳也。《唐書》(一九二)亦有績傳,云:「貞觀十八年卒。」時度已先歿,然不知在何年。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十四)類書類有《古鏡記》一卷,云:「右未詳撰人,纂古鏡故事。」或即此。《御覽》所引一節,文字小有不同。如「為下邽陳思恭義女」下有「思恭妻鄭氏」五字,「遂將鸚鵡」之「將」作「劫」,皆較《廣記》為勝。
《補江總白猿傳》〔7〕據明長洲《顧氏文房小說》〔8〕覆刊宋本錄,校以《太平廣記》四百四十四所引改正數字。《廣記》題曰《歐陽紇》〔9〕,注云:出《續江氏傳》,是亦據宋初單行本也。
此傳在唐宋時蓋頗流行,故史志屢盡著錄:
《新唐書》《藝文志》子部小說家類:《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郡齋讀書志》史部傳記類:《補江總白猿傳》一卷。右不詳何人撰。述梁大同末歐陽紇妻為猿所竊,後生子詢。《崇文目》以為唐人惡詢者為之。
《直齋書錄解題》子部小說家類:《補江總白猿傳》一卷。無名氏。歐陽紇者,詢之父也。詢貌獼猿,蓋常與長孫無忌互相嘲謔矣。此傳遂因其嘲廣之,以實其事。託言江總,必無名子所為也。
《宋史》《藝文志》子部小說類:《集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長孫無忌嘲歐陽詢〔10〕事,見劉餗《隋唐嘉話》(中)〔11〕。其詩云:「聳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蓋詢聳肩縮頸,狀類獼猴。而老竊人婦生子,本舊來傳說。
漢焦延壽《易林》(坤之剝)〔12〕已云:「南山大,盜我媚妾。」
晉似張華作《博物志》,說之甚詳(見卷三《異獸》)〔13〕。唐人或妒詢名重,遂牽合以成此傳。其曰「補江總」者,謂總為歐陽紇之友,又嘗留養詢,具知其本末,而未為作傳,因補之也。
《離魂記》〔14〕見《廣記》三百五十八,原題《王宙》,注云出《離魂記》,即據以改題。「二男並孝廉擢第,至丞尉」句下,原有「事出陳玄髆《離魂記》雲」九字,當是羨文,今刪。玄髆,大曆時人,余未知其審。
《枕中記》〔15〕今所傳有兩本,一在《廣記》八十二,題作(呂翁》,注云出《異聞集》;一見於《文苑英華》八百三十三,篇名撰人名畢具。而《唐人說蒼》竟改稱李泌〔16〕作,莫喻其故也。沈既濟,蘇州吳人(《元和姓纂》雲吳興武康人),〔17〕經學該博,以楊炎〔18〕薦,召拜左拾遺史館修撰。貞元時,炎得罪,既濟亦貶處州司戶參軍。後入朝,位禮部員外郎,卒。
撰《建中實錄》〔19〕十卷,人稱其能。《新唐書》(百三十二)有傳。既濟為史家,筆殊簡質,又多規誨,故當時雖薄傳奇文者,仍極推許。如李肇,即擬以莊生寓言,與韓愈之《毛穎傳》並舉(《國史補》下)〔20〕。《文苑英華》不收傳奇文,而獨錄此篇及陳鴻《長恨傳》〔21〕,殆亦以意主箴規,足為世戒矣。
在夢寐中忽歷一世,亦本舊傳。晉干寶《搜神記》〔22〕中即有相類之事。雲「焦湖廟有一玉枕,枕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賈客,至廟祈求。廟巫謂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邊,因入坼中。遂見朱樓瓊室,有趙太尉在其中。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秘書郎。歷數十年,並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枕旁,林愴然久之。」(見宋樂史〔23〕《太平寰宇記》百二十六引。現行本《搜神記》乃後人鈔合,失收此條。)蓋即《枕中記》所本。明湯顯祖又本《枕中記》以作《邯鄲記》傳奇〔24〕,其事遂大顯於世。原文呂翁無名,《邯鄲記》實以呂洞賓〔25〕,殊誤。洞賓以開成年下第入山,在開元後,不應先已得神仙術,且稱翁也。然宋時固已溷為一談,吳曾《能改齋漫錄》〔26〕,趙與岩《賓退錄》〔27〕皆嘗辨之。明胡應麟亦有考正,見《少室山房筆叢》中之《玉壺遐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