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38)王弼(226—249)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人。

  王粲的族孫。《三國志·魏書·鍾會傳》說:“弼好論儒道,辭才逸辯,注易及老子,為尚書郎。”夏侯玄(209—254),字太初,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志·魏書·夏侯尚傳》說:“(玄)少知名,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正始初,曹慡輔政。玄,慡之姑子也。累遷散騎常侍、中護軍。……頃之,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

  曹慡被司馬懿所殺後,他也為司馬師所殺。

  (39)“正始名士”《世說新語·文學》“袁彥伯作《名士傳》成”條下樑劉孝標註:“宏(彥伯名)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輔嗣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劉伯倫、阮仲容、王浚仲為竹林名士。”按正始(240—249),魏廢帝齊王曹芳的年號。

  (40)《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撰。內容是記述東漢至東晉間一般文士學士的言談風貌軼事等。有南朝梁劉孝標所作注釋。今傳本共三卷,三十六篇。按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爵為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

  (41)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

  人。初為曹操主簿,魏明帝時遷大將軍。齊王曹芳即位後,他專斷國政;死後其子司馬昭繼為大將軍,日謀篡位。咸熙二年(265),昭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按夏侯玄是被司馬師所殺,作者誤記為司馬懿。

  (42)“解散方”《唐書·經籍志》著錄《解寒食散方》十三卷,徐叔和撰;《新唐書·藝文志》著錄《解寒食方》十五卷,徐叔向撰。

  (43)皇甫謐(215—282)字士安,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

  人。晉朝初年屢征不出,著有《高士傳》、《逸士傳》、《玄晏春秋》等。

  《晉書·皇甫謐傳》載有他的一篇上司馬炎疏,其中自述因吃散而得到的種種苦痛說:“臣以弊,迷於道趣。……又服寒食藥,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瀍,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於今困劣,救命呼嗡,父兄見出,妻息長訣。”

  (44)關於拔劍逐蠅的故事,《三國志·魏書·梁習傳》注引《魏略》:“(王)思又性急,嘗執筆作書,蠅集筆端,驅去復來,如是再三。思恚怒,自起逐蠅,不能得,還取筆擲地,蹋壞之。”按清代張英等所編《淵鑒類函》卷三一五《褊急》門載王思事,有“思自起拔劍逐蠅”的話,但未註明引用書名。按王思,濟陰(今山東定陶)人,正始中為大司農。

  (45)“竹林七賢”《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內附述嵇康事略,裴注引《魏氏春秋》說:“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於竹林,號為‘七賢’。”《世說新語·任誕》亦有一則,說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參看本篇注(39)。

  (46)嵇康(223—262)字叔夜,譙國銍(今安徽宿縣)人,詩人。《晉書·嵇康傳》說:“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莊。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養性服食(服藥)之事,彈琴詠詩,自足於懷。……康善談理,又能屬文,其高情遠趣,率然玄遠”他的著作,現存《嵇康集》十卷,有魯迅校本。

  (47)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之子,詩人,與嵇康齊名。仕魏為從事中郎、步兵校尉。《晉書·阮籍傳》說他“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又說:

  “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他的著作,現存《阮籍集》十卷。

  (48)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仕魏為建威參軍。

  著有《酒德頌》,託言有大人先生,“止則操巵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在他的面前“陳說禮法”,而他“方捧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麥曲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49)關於阮籍能為青白眼,見《晉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他的母親死了,“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由是禮法之士疾之若讎。”

  (50)“口不臧否人物”見《晉書·阮籍傳》:“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

  (51)晉代常有子呼父名的例子,如《晉書·胡母輔之傳》:“輔之正酣飲,謙之(輔之的兒子)門規而厲聲曰:‘彥國(輔之的號),年老不得為爾!將令我尻背東壁。’輔之歡笑,呼入與共飲。”

  又《王蒙傳》:“王蒙,字仲祖……美姿容,嘗覽鏡自照,稱其父字曰:‘王文開生如此兒耶!’”(52)關於劉伶裸形見客的事,《世說新語·任誕》載: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

  ‘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衣,諸君何為入我中?’”劉孝標註引鄧粲《晉紀》所記略同。

  (53)《大人先生傳》阮籍借“大人先生”之口來抒寫自己胸懷的一篇文章。這裡所引的三句是“大人先生”所作的歌。

  (54)關於阮籍借醉辭婚的故事,《晉書·阮籍傳》載:“文帝(司馬昭,魯迅誤記為司馬懿)初欲為武帝(司馬炎)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55)顏延之(384—456)字延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人,南朝宋詩人。《文選》卷二十三阮籍《詠懷》詩下,李善注引顏延之的話:“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

  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

  (56)《難自然好學論》嵇康為反駁張邈(字遼叔)的《自然好學論》而作的一篇論文。

  (57)管叔蔡叔是周武王的兩個兄弟。《史記·管蔡世家》說:

  “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鮮于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按祿父為武庚之名),治殷遺民。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嵇康的《管蔡論》為管、蔡辯解,說“管、蔡皆服教殉義,忠誠自然。……周公踐政,率朝諸侯。……而管、蔡服教,不達聖權,卒遇大變,不能自通。忠於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眾,欲除國患。”

  (58)《與山巨源絕交書》山巨源,即“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205—283),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他在魏元帝(曹奐)景元年間投靠司馬昭,曾任選曹郎,後將去職,欲舉嵇康代任,康作書拒絕,並表示和他絕交,書中自說不堪受禮法的束縛,“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後來嵇康受朋友呂安案的牽連,鍾會便乘機勸司馬昭把他殺了。《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注引《魏氏春秋》敘述他被殺的經過說:“大將軍(司馬昭)嘗欲辟(徵召)康。康既有絕世之言,又從子不善,避之河東,或雲避世。及山濤為選曹郎,舉康自代,康答書拒絕,因自說不堪流俗而非薄湯武。大將軍聞而怒焉。初,康與東平呂昭子巽及巽弟安親善。會巽yín安妻徐氏,而誣安不孝,囚之。安引康為證,康義不負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濟世志力,鍾會勸大將軍因此除之,遂殺安及康。康臨刑自若,援琴而鼓,既而嘆曰:‘雅音於是絕矣!’時人莫不哀之。”按殺嵇康的是司馬昭,魯迅誤記為司馬懿。

  (59)裴頠(267—300)字逸民,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

  晉惠帝時為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遷尚書左僕射,後為司馬倫(趙王)所殺。《晉書·裴頠傳》說:“頠深患時俗放蕩,不尊儒術。何晏、阮籍素有高名於世,口談浮虛,不遵禮法,尸祿耽寵,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聲譽太盛,位高勢重,不以物務自嬰,遂相仿效,風教陵遲,乃著《崇有》之論以釋其蔽。”

  (60)孫盛字安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曾任桓溫參軍,長沙太守。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他的《老聃非大賢論》,批評當時清談家奉為宗主的老聃,用老聃自己的話證明他的學說的自相矛盾,不切實際,從而斷定老聃並非大賢。

  (61)何曾(197—278)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司馬炎篡魏,他因勸進有功,拜太尉,封公爵。《晉書·何曾傳》說:

  “時(按當為魏高貴鄉公即位初年)步兵校尉阮籍負才放誕,居喪無禮。

  曾面質籍於文帝(魯迅誤記為司馬懿)座曰:‘卿縱情背禮,敗俗之人。

  今忠賢執政,綜核名實,若卿之曹,不可長也。’因言於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聽阮籍以重哀(母喪)飲酒食肉於公座。宜擯四裔,無令驀染華夏。’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為吾忍耶!’曾重引據,辭理甚切。帝雖不從,時人敬憚之。”

  (62)“明於禮義而陋於知人心”二句,見《莊子·田子方》:

  “溫伯雪子適齊,舍於魯,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見也。’”據唐代成玄英註:溫伯,字雪子,春秋時楚國人。魯迅誤記為季札。

  (63)阮籍不願兒子效法自己的事,見《晉書·阮籍傳》:

  “(籍)子渾,字長成,有父風,少幕通達,不飾小節,籍謂曰:‘仲容已豫吾此流,汝不得復爾。’”又《世說新語·任誕》也載有此事。按阮咸,字仲容,阮籍兄阮熙之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