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但我還要給自己解釋幾句:我雖然對於“笑嘻嘻”仿佛有點微詞,但我並非意在鼓吹“階級鬥爭”,因為我知道我的這一篇,杭州轎夫是不會看見的。況且“討赤”諸君子,都不肯笑嘻嘻的去抬轎,足見以抬轎為苦境,也不獨“亂黨”為然。而況我的議論,其實也不過“可嘆也夫”乎哉!
現在的書籍往往“激烈”,古人的書籍也不免有違礙之處。
那麼,為中國“保存國粹”者,怎麼辦呢?我還不大明白。僅知道澳門是正在“征詩”,共收卷七千八百五十六本,經“江霞公太史(孔殷)
(9)評閱”,取錄二百名。第一名的詩是:
南中多樂日高會……良時厚意願得常……
陵松萬章發文彩……百年貴壽齊輝光……
這是從香港報上照抄下來的,一連三圈,也原本如此,我想大概是密圈之意。這詩大約還有一種“格”,如“嵌字格”(10)之類,但我是外行,只好不談。所給我益處的,是我居然從此悟出了將來的“國粹”,當以詩詞駢文為正宗。史學等等,恐怕未必發達。即要研究,也必先由老師宿儒,先加一番改定工夫。唯獨詩詞駢文,可以少有流弊。故駢文入神的饒漢祥(11)一死,日本人也不禁為之慨嘆,而“狂徒”又須挨罵了。
日本人拜服駢文於北京,“金制軍”“整理國故”於香港,其愛護中國,恐其淪亡,可謂至矣。然而裁厘加稅(12),大家都不贊成者何哉?蓋厘金乃國粹,而關稅非國粹也。“可嘆也夫”!
今是中秋,璧月澄澈,嘆氣既完,還不想睡。重吟“征詩”,莫名其妙,稿有餘紙,因錄“江霞公太史”評語,俾讀者咸知好處,但圈點是我僭加的——
“以謝啟為題,寥寥二十八字。既用古詩十九首中字,復嵌全限內字。首二句是賦,三句是興,末句是興而比。步驟井然,舉重若輕,絕不吃力。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洵屬巧中生巧,難上加難。至其胎息之高古,意義之純粹,格調之老蒼,非寢饋漢魏古詩有年,未易臻斯境界。”
九月十一日,廣州——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十月八日《語絲》周刊第一五二期。
(2)“中國元氣太損”一九二七年夏天,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國當局,嗾使一部分買辦洋奴用所謂“上海保安會”的名義,散發維護帝國主義利益的反動傳單與圖畫,有一張圖畫上畫一個學生高高站著大叫“打倒帝國主義!”他下面的一群聽眾,包括紳士、學者、商人、流氓,都表示反對,其中有一個工人張嘴喊著:“中國元氣太損,再用不著破壞了!”
(3)高長虹在《1925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中有這樣謾罵作者的話:“魯迅去年不過四十五歲,……如自謂老人,是精神的墮落!”
下文“身心交病”、“新時代的青年”,也是引自高長虹的文章。
(4)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朝,厲行民族壓迫政策,曾不斷大興文字獄,企圖用嚴刑峻法來消除漢族人民的反抗和民族思想。如康熙二年(1663)莊廷鑨《明書》之獄;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之獄;雍正十年(1732)呂留良、曾靜之獄;乾隆二十年(1755)胡中藻《堅磨生詩鈔》之獄;乾隆四十三年(1778)徐述夔《一柱樓詩》之獄等,是其中最著名的幾次大獄。
(5)《茅亭客話》宋代黃休復著;《琳琅秘室叢書》,清代胡珽校刊。參看《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第一節及其注(6)、(7)。
(6)《雞肋編》清代胡珽《琳琅秘室叢書》中收有此書,系以影元鈔本校文瀾閣本;這裡是指夏敬觀據琳琅秘室本校印的本子,一九二○年七月出版。文瀾閣,收藏清代乾隆年間所纂修的“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在杭州西湖孤山附近,建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
(7)“循規蹈矩”之道一九二七年七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下令增加房捐,受到人民的反抗。租界當局御用的“上海保安會”便散發題為《循規蹈矩》的傳單,說“循規蹈矩”“是千古治家治國的至理名言;否則,處處演出越軌的舉動,就要家不家,國不國了。”
威脅群眾不得為此事“罷工輟業”。
(8)羅素(b.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一九二○年來我國講學,曾至西湖遊覽。他“稱讚”杭州轎夫“常是笑嘻嘻”的話,見所著《中國問題》一書,其中說幾個中國轎夫在休息時,“談著笑著,好像一點憂慮都沒有似的。”
(9)江霞公太史即江孔殷,字少泉,號霞公,廣東南海人。清末翰林,故稱太史。他當時是廣東軍閥李福林的幕僚,經常在廣州、港澳等地以遺老姿態搞復古活動。
(10)“嵌字格”過去做舊詩或對聯的人,將幾個特定的字(如人名地名或成語),依次分別用在各句中相同的位置上,叫做“嵌字格”。
(11)饒漢祥湖北廣濟人,民國初年曾任黎元洪的秘書長。他作的通電宣言,都是駢文濫調。他於一九二七年七月去世,同月二十九日《順天時報》日本記者著文哀悼,其中有這樣的句子:“饒之文章為今日一般白話文學家所蔑視,實則詞章本屬國粹,饒已運化入神,何物狂徒,鄙棄國粹,有識者於饒之死不能不嘆天之降眚於斯文也。”
(12)裁厘加稅厘即厘金,是起於清代咸豐年間的一種地方貨物通過稅。一九二五年十月段祺瑞政府邀請英、美、日本等國,在北京召開所謂“關稅特別會議”,會上曾討論中國裁撤厘金和增加進口稅等問題。各國代表大都以裁撤厘金為承認中國關稅自主的條件,反對中國在裁厘以前提高進口貨物的稅率。他們所以在會議上提出裁厘,意在抵制中國增加關稅的要求,因為他們明知當時的中國政府根本是不可能裁撤厘金的。
扣絲雜感
以下這些話,是因為見了《語絲》(一四七期)的《隨感錄》(二八)
(2)而寫的。
這半年來,凡我所看的期刊,除《北新》外,沒有一種完全的:《莽原》,《新生》(3),《沉鍾》(4)。甚至於日本文的《斯文》,裡面所講的都是漢學,末尾附有《西遊記傳奇》(5),我想和演義來比較一下,所以很切用,但第二本即缺少,第四本起便杳然了。至於《語絲》,我所沒有收到的統共有六期,後來多從市上的書鋪里補得,惟有一二六和一四三終於買不到,至今還不知道內容究竟是怎樣。
這些收不到的期刊,是遺失,還是沒收的呢?我以為兩者都有。沒收的地方,是北京,天津,還是上海,廣州呢?我以為大約也各處都有。至於沒收的緣故,那可是不得而知了。
我所確切知道的,有這樣幾件事。是《莽原》也被扣留過一期,不過這還可以說,因為裡面有俄國作品的翻譯。那時只要一個“俄”字,已夠驚心動魄,自然無暇顧及時代和內容。但韋叢蕪的《君山》(6),也被扣留。這一本詩,不但說不到“赤”,並且也說不到“白”,正和作者的年紀一樣,是“青”的,而竟被禁錮在郵局裡。黎錦明先生早有來信,說送我《烈火集》(7),一本是托書局寄的,怕他們忘記,自己又寄了一本。但至今已將半年,一本也沒有到。我想,十之九都被沒收了,因為火色既“赤”,而況又“烈”乎,當然通不過的。
《語絲》一三二期寄到我這裡的時候是出版後約六星期,封皮上寫著兩個綠色大字道:“扣留”,另外還有檢查機關的印記和封條。打開看時,裡面是《猓猓人的創世記》,《無題》,《寂寞札記》,《撒園荽》,《蘇曼殊及其友人》,都不像會犯禁。我便看《來函照登》,是講“情死”“情殺”的,不要緊,目下還不管這些事。只有《閒話拾遺》了。這一期特別少,共只兩條。一是講日本的,大約也還不至於犯禁。一是說來信告訴“清黨”的殘暴手段的,《語絲》此刻不想登。莫非因為這一條麼?但不登何以又不行呢?莫明其妙。然而何以“扣留”而又放行了呢?也莫明其妙。
這莫明其妙的根源,我以為在於檢查的人員。
中國近來一有事,首先就檢查郵電。這檢查的人員,有的是團長或區長,關於論文詩歌之類,我覺得我們不必和他多談。但即使是讀書人,其實還是一樣的說不明白,尤其是在所謂革命的地方。直截痛快的革命訓練弄慣了,將所有革命精神提起,如油的浮在水面一般,然而顧不及增加營養。所以,先前是刊物的封面上畫一個工人,手捏鐵鏟或鶴嘴鍬,文中有“革命!革命!”“打倒!打倒!”者,一帆風順,算是好的。現在是要畫一個少年軍人拿旗騎在馬上,裡面“嚴辦!嚴辦!”(8)這才庶幾免於罪戾。至於什麼“諷刺”,“幽默”,“反語”,“閒談”等類,實在還是格不相入。從格不相入,而成為視之懵然,結果即不免有些弄得亂七八糟,誰也莫明其妙。
還有一層,是終日檢查刊物,不久就會頭昏眼花,於是討厭,於是生氣,於是覺得刊物大抵可惡——尤其是不容易瞭然的——而非嚴辦不可。我記得書籍不切邊,我也是作俑者之一,當時實在是沒有什麼惡意的。後來看見方傳宗先生的通信(見本《絲》一二九),竟說得要毛邊裝訂的人有如此可惡(9),不覺滿肚子冤屈。但仔細一想,方先生似乎是圖書館員,那麼,要他老是裁那並不感到興趣的毛邊書,終於不免生氣而大罵毛邊黨,正是毫不足怪的事。檢查員也同此例,久而久之,就要發火,開初或者看得詳細點,但後來總不免《烈火集》也可怕,《君山》也可疑,——只剩了一條最穩當的路:扣留。
兩個月前罷,看見報上記著某郵局因為扣下的刊物太多,無處存放了,一律焚毀。我那時實在感到心痛,仿佛內中很有幾本是我的東西似的。嗚呼哀哉!我的《烈火集》呵。我的《西遊記傳奇》呵。我的……
附帶還要說幾句關於毛邊的牢騷。我先前在北京參與印書的時候,自己暗暗地定下了三樣無關緊要的小改革,來試一試。一,是首頁的書名和著者的題字,打破對稱式;二,是每篇的第一行之前,留下幾行空白;三,就是毛邊。現在的結果,第一件已經有恢復香爐燭台式的了;第二件有時無論怎樣叮囑,而臨印的時候,工人終於將第一行的字移到紙邊,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使你無可挽救;第三件被攻擊最早,不久我便有條件的降伏了。與李老闆(10)約:別的不管,只是我的譯著,必須堅持毛邊到底!但是,今竟如何?老闆送給我的五部或十部,至今還確是毛邊。不過在書鋪里,我卻發見了毫無“毛”氣,四面光滑的《彷徨》之類。歸根結蒂,他們都將徹底的勝利。所以說我想改革社會,或者和改革社會有關,那是完全冤枉的,我早已瘟頭瘟腦,躺在板床上吸菸卷——彩鳳牌——了。
現在的書籍往往“激烈”,古人的書籍也不免有違礙之處。
那麼,為中國“保存國粹”者,怎麼辦呢?我還不大明白。僅知道澳門是正在“征詩”,共收卷七千八百五十六本,經“江霞公太史(孔殷)
(9)評閱”,取錄二百名。第一名的詩是:
南中多樂日高會……良時厚意願得常……
陵松萬章發文彩……百年貴壽齊輝光……
這是從香港報上照抄下來的,一連三圈,也原本如此,我想大概是密圈之意。這詩大約還有一種“格”,如“嵌字格”(10)之類,但我是外行,只好不談。所給我益處的,是我居然從此悟出了將來的“國粹”,當以詩詞駢文為正宗。史學等等,恐怕未必發達。即要研究,也必先由老師宿儒,先加一番改定工夫。唯獨詩詞駢文,可以少有流弊。故駢文入神的饒漢祥(11)一死,日本人也不禁為之慨嘆,而“狂徒”又須挨罵了。
日本人拜服駢文於北京,“金制軍”“整理國故”於香港,其愛護中國,恐其淪亡,可謂至矣。然而裁厘加稅(12),大家都不贊成者何哉?蓋厘金乃國粹,而關稅非國粹也。“可嘆也夫”!
今是中秋,璧月澄澈,嘆氣既完,還不想睡。重吟“征詩”,莫名其妙,稿有餘紙,因錄“江霞公太史”評語,俾讀者咸知好處,但圈點是我僭加的——
“以謝啟為題,寥寥二十八字。既用古詩十九首中字,復嵌全限內字。首二句是賦,三句是興,末句是興而比。步驟井然,舉重若輕,絕不吃力。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洵屬巧中生巧,難上加難。至其胎息之高古,意義之純粹,格調之老蒼,非寢饋漢魏古詩有年,未易臻斯境界。”
九月十一日,廣州——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十月八日《語絲》周刊第一五二期。
(2)“中國元氣太損”一九二七年夏天,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國當局,嗾使一部分買辦洋奴用所謂“上海保安會”的名義,散發維護帝國主義利益的反動傳單與圖畫,有一張圖畫上畫一個學生高高站著大叫“打倒帝國主義!”他下面的一群聽眾,包括紳士、學者、商人、流氓,都表示反對,其中有一個工人張嘴喊著:“中國元氣太損,再用不著破壞了!”
(3)高長虹在《1925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中有這樣謾罵作者的話:“魯迅去年不過四十五歲,……如自謂老人,是精神的墮落!”
下文“身心交病”、“新時代的青年”,也是引自高長虹的文章。
(4)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朝,厲行民族壓迫政策,曾不斷大興文字獄,企圖用嚴刑峻法來消除漢族人民的反抗和民族思想。如康熙二年(1663)莊廷鑨《明書》之獄;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之獄;雍正十年(1732)呂留良、曾靜之獄;乾隆二十年(1755)胡中藻《堅磨生詩鈔》之獄;乾隆四十三年(1778)徐述夔《一柱樓詩》之獄等,是其中最著名的幾次大獄。
(5)《茅亭客話》宋代黃休復著;《琳琅秘室叢書》,清代胡珽校刊。參看《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第一節及其注(6)、(7)。
(6)《雞肋編》清代胡珽《琳琅秘室叢書》中收有此書,系以影元鈔本校文瀾閣本;這裡是指夏敬觀據琳琅秘室本校印的本子,一九二○年七月出版。文瀾閣,收藏清代乾隆年間所纂修的“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在杭州西湖孤山附近,建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
(7)“循規蹈矩”之道一九二七年七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下令增加房捐,受到人民的反抗。租界當局御用的“上海保安會”便散發題為《循規蹈矩》的傳單,說“循規蹈矩”“是千古治家治國的至理名言;否則,處處演出越軌的舉動,就要家不家,國不國了。”
威脅群眾不得為此事“罷工輟業”。
(8)羅素(b.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一九二○年來我國講學,曾至西湖遊覽。他“稱讚”杭州轎夫“常是笑嘻嘻”的話,見所著《中國問題》一書,其中說幾個中國轎夫在休息時,“談著笑著,好像一點憂慮都沒有似的。”
(9)江霞公太史即江孔殷,字少泉,號霞公,廣東南海人。清末翰林,故稱太史。他當時是廣東軍閥李福林的幕僚,經常在廣州、港澳等地以遺老姿態搞復古活動。
(10)“嵌字格”過去做舊詩或對聯的人,將幾個特定的字(如人名地名或成語),依次分別用在各句中相同的位置上,叫做“嵌字格”。
(11)饒漢祥湖北廣濟人,民國初年曾任黎元洪的秘書長。他作的通電宣言,都是駢文濫調。他於一九二七年七月去世,同月二十九日《順天時報》日本記者著文哀悼,其中有這樣的句子:“饒之文章為今日一般白話文學家所蔑視,實則詞章本屬國粹,饒已運化入神,何物狂徒,鄙棄國粹,有識者於饒之死不能不嘆天之降眚於斯文也。”
(12)裁厘加稅厘即厘金,是起於清代咸豐年間的一種地方貨物通過稅。一九二五年十月段祺瑞政府邀請英、美、日本等國,在北京召開所謂“關稅特別會議”,會上曾討論中國裁撤厘金和增加進口稅等問題。各國代表大都以裁撤厘金為承認中國關稅自主的條件,反對中國在裁厘以前提高進口貨物的稅率。他們所以在會議上提出裁厘,意在抵制中國增加關稅的要求,因為他們明知當時的中國政府根本是不可能裁撤厘金的。
扣絲雜感
以下這些話,是因為見了《語絲》(一四七期)的《隨感錄》(二八)
(2)而寫的。
這半年來,凡我所看的期刊,除《北新》外,沒有一種完全的:《莽原》,《新生》(3),《沉鍾》(4)。甚至於日本文的《斯文》,裡面所講的都是漢學,末尾附有《西遊記傳奇》(5),我想和演義來比較一下,所以很切用,但第二本即缺少,第四本起便杳然了。至於《語絲》,我所沒有收到的統共有六期,後來多從市上的書鋪里補得,惟有一二六和一四三終於買不到,至今還不知道內容究竟是怎樣。
這些收不到的期刊,是遺失,還是沒收的呢?我以為兩者都有。沒收的地方,是北京,天津,還是上海,廣州呢?我以為大約也各處都有。至於沒收的緣故,那可是不得而知了。
我所確切知道的,有這樣幾件事。是《莽原》也被扣留過一期,不過這還可以說,因為裡面有俄國作品的翻譯。那時只要一個“俄”字,已夠驚心動魄,自然無暇顧及時代和內容。但韋叢蕪的《君山》(6),也被扣留。這一本詩,不但說不到“赤”,並且也說不到“白”,正和作者的年紀一樣,是“青”的,而竟被禁錮在郵局裡。黎錦明先生早有來信,說送我《烈火集》(7),一本是托書局寄的,怕他們忘記,自己又寄了一本。但至今已將半年,一本也沒有到。我想,十之九都被沒收了,因為火色既“赤”,而況又“烈”乎,當然通不過的。
《語絲》一三二期寄到我這裡的時候是出版後約六星期,封皮上寫著兩個綠色大字道:“扣留”,另外還有檢查機關的印記和封條。打開看時,裡面是《猓猓人的創世記》,《無題》,《寂寞札記》,《撒園荽》,《蘇曼殊及其友人》,都不像會犯禁。我便看《來函照登》,是講“情死”“情殺”的,不要緊,目下還不管這些事。只有《閒話拾遺》了。這一期特別少,共只兩條。一是講日本的,大約也還不至於犯禁。一是說來信告訴“清黨”的殘暴手段的,《語絲》此刻不想登。莫非因為這一條麼?但不登何以又不行呢?莫明其妙。然而何以“扣留”而又放行了呢?也莫明其妙。
這莫明其妙的根源,我以為在於檢查的人員。
中國近來一有事,首先就檢查郵電。這檢查的人員,有的是團長或區長,關於論文詩歌之類,我覺得我們不必和他多談。但即使是讀書人,其實還是一樣的說不明白,尤其是在所謂革命的地方。直截痛快的革命訓練弄慣了,將所有革命精神提起,如油的浮在水面一般,然而顧不及增加營養。所以,先前是刊物的封面上畫一個工人,手捏鐵鏟或鶴嘴鍬,文中有“革命!革命!”“打倒!打倒!”者,一帆風順,算是好的。現在是要畫一個少年軍人拿旗騎在馬上,裡面“嚴辦!嚴辦!”(8)這才庶幾免於罪戾。至於什麼“諷刺”,“幽默”,“反語”,“閒談”等類,實在還是格不相入。從格不相入,而成為視之懵然,結果即不免有些弄得亂七八糟,誰也莫明其妙。
還有一層,是終日檢查刊物,不久就會頭昏眼花,於是討厭,於是生氣,於是覺得刊物大抵可惡——尤其是不容易瞭然的——而非嚴辦不可。我記得書籍不切邊,我也是作俑者之一,當時實在是沒有什麼惡意的。後來看見方傳宗先生的通信(見本《絲》一二九),竟說得要毛邊裝訂的人有如此可惡(9),不覺滿肚子冤屈。但仔細一想,方先生似乎是圖書館員,那麼,要他老是裁那並不感到興趣的毛邊書,終於不免生氣而大罵毛邊黨,正是毫不足怪的事。檢查員也同此例,久而久之,就要發火,開初或者看得詳細點,但後來總不免《烈火集》也可怕,《君山》也可疑,——只剩了一條最穩當的路:扣留。
兩個月前罷,看見報上記著某郵局因為扣下的刊物太多,無處存放了,一律焚毀。我那時實在感到心痛,仿佛內中很有幾本是我的東西似的。嗚呼哀哉!我的《烈火集》呵。我的《西遊記傳奇》呵。我的……
附帶還要說幾句關於毛邊的牢騷。我先前在北京參與印書的時候,自己暗暗地定下了三樣無關緊要的小改革,來試一試。一,是首頁的書名和著者的題字,打破對稱式;二,是每篇的第一行之前,留下幾行空白;三,就是毛邊。現在的結果,第一件已經有恢復香爐燭台式的了;第二件有時無論怎樣叮囑,而臨印的時候,工人終於將第一行的字移到紙邊,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使你無可挽救;第三件被攻擊最早,不久我便有條件的降伏了。與李老闆(10)約:別的不管,只是我的譯著,必須堅持毛邊到底!但是,今竟如何?老闆送給我的五部或十部,至今還確是毛邊。不過在書鋪里,我卻發見了毫無“毛”氣,四面光滑的《彷徨》之類。歸根結蒂,他們都將徹底的勝利。所以說我想改革社會,或者和改革社會有關,那是完全冤枉的,我早已瘟頭瘟腦,躺在板床上吸菸卷——彩鳳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