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然而就是在所謂“太平盛世”罷,這“小擺設”原也不是什麼重要的物品。在方寸的象牙版上刻一篇《蘭亭序》,至今還有“藝術品”之稱,但倘將這掛在萬里長城的牆頭,或供在雲岡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見了,即使熱心者竭力指點,也不過令觀者生一種滑稽之感。何況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誰還有這許多閒工夫,來賞玩琥珀扇墜,翡翠戒指呢。他們即使要悅目,所要的也是聳立於風沙中的大建築,要堅固而偉大,不必怎樣精;即使要滿意,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槍,要鋒利而切實,用不著什麼雅。
美術上的“小擺設”的要求,這幻夢是已經破掉了,那日報上的文章的作者,就直覺的知道。然而對於文學上的“小擺設”——“小品文”的要求,卻正在越加旺盛起來,要求者以為可以靠著低訴或微吟,將粗獷的人心,磨得漸漸的平滑。這就是想別人一心看著《六朝文絜》,而忘記了自己是抱在黃河決口之後,淹得僅僅露出水面的樹梢頭。
但這時卻只用得著掙扎和戰鬥。
而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著掙扎和戰鬥的。晉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胡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鋩。明末的小品雖然比較的頹放,卻並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這種作風,也觸著了滿洲君臣的心病,費去許多助虐的武將的刀鋒,幫閒的文臣的筆鋒,直到乾隆年間,這才壓制下去了。以後呢,就來了“小擺設”。
“小擺設”當然不會有大發展。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這之中,自然含著掙扎和戰鬥,但因為常常取法於英國的隨筆(Essay),所以也帶一點幽默和雍容;寫法也有漂亮和縝密的,這是為了對於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以後的路,本來明明是更分明的掙扎和戰鬥,因為這原是萌芽於“文學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但現在的趨勢,卻在特別提倡那和舊文章相合之點,雍容,漂亮,縝密,就是要它成為“小擺設”,供雅人的摩挲,並且想青年摩挲了這“小擺設”,由粗暴而變為風雅了。
然而現在已經更沒有書桌;雅片雖然已經公賣,菸具是禁止的,吸起來還是十分不容易。想在戰地或災區裡的人們來鑑賞罷——誰都知道是更奇怪的幻夢。這種小品,上海雖正在盛行,茶話酒談,遍滿小報的攤子上,但其實是正如煙花女子,已經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塗脂抹粉,在夜裡躄到馬路上來了。
小品文就這樣的走到了危機。但我所謂危機,也如醫學上的所謂“極期”(Krisis)一般,是生死的分歧,能一直得到死亡,也能由此至於恢復。麻醉性的作品,是將與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歸於盡的。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然而這並不是“小擺設”,更不是撫慰和麻痹,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養,是勞作和戰鬥之前的準備。[21]
讀一讀魯迅的文字,再看看周作人的小品,還是魯迅深刻、尖銳。我讚佩魯迅的慧眼,這樣深邃的文章,周作人是不會有的。可以說,魯迅體察的是表象後的東西,他於現象界中,看到了本質的內核,周作人、林語堂固然超然、灑脫,但在魯夫子這樣的大哲面前,還是要相形見絀的。我常想,在一個和平的時代里,周作人的理論沒有錯;在亂世之中,不可全對,亦難說全錯。當成千上萬的人淪為奴隸的時候,難道不需要投槍與匕首?魯迅的高超之處在於,他找到了一種對待苦難與黑暗的態度,這態度,是利他的,是民族的脊樑。相比之下,周作人的世界,總有些書齋氣。閒適者如柳如草,強悍者似風似潮。對於一個暗弱的民族而言,“似風似潮”,要有更大的價值吧?對周作人與魯迅在“小品文”上的分歧,大約應做如是觀。
周作人一方面曾戰鬥過,激進過,另一方面又退隱過,紳士過。作為一名“京派”的學人與作家,後來越來越趨向後者,在魯迅看來是一種倒退。他在《“京派”和“海派”》、《北人與南人》等文中,批評過“京派”文人消隱的文化情趣。一年以後,即1935年,魯迅再次寫《“京派”和“海派”》的文章,不指名地抨擊了周作人的小品心態:“以前上海固然也有印明人小品的人,但也可以說是冒牌的,這回卻有了真正老京派的題簽,所以的確是正統的衣缽。”魯迅在此文中一箭雙鵰,意在諷刺上海的施蟄存發行的《文飯小品》月刊,和北京的周作人等倡導的“明清小品”。文章挖苦之意很重,實在亦有真意在焉。魯迅不喜歡周作人的這種人生態度,他的文字深處萌動的情感是深重的。魯迅也許看重了周作人世界中消極因素對中國文學的負面價值,但從周作人後來“附逆”悲劇的歷史來看,這種警告,是何等的深刻!從提倡性靈小品,到淪為“漢奸”,成為中國人難以理解之人,這是周作人精神上必然的過程。過多地為我,當然看不見廣大的人類,於是便沒有殉道的悲壯人生。讀一讀魯迅諷刺周作人的文字,我常有難以言說的悵惘。與周作人譏諷魯迅的文字比,魯迅實在是偉大的。
魯迅對周作人的怨中,其實常常夾帶著愛和企盼。30年代,即使在兩人思想水火不容的時期,他對周作人的學識,依然抱有敬意。當美國記者斯諾夫人問他中國最優秀的雜文作家有哪些的時候,魯迅第一個就舉出周作人來,把二弟看成中國文壇重要的人物。這是公允的,實事求是的。在魯迅的藏書中,有大量的周作人著作,即便分手後,凡周作人出版的書籍,魯迅都注意到,尤其對他的譯著,尤為看重。據三弟周建人講,魯迅逝世前的幾天,枕前還放著周作人的書,閒來時也翻閱著。他懷念北平,懷念八道灣,那裡的一草一木,那裡的戴著深度近視鏡的他所熟知的人影,不知多少次闖入他的世界。當他心力交瘁,意識到自己的死亡時,是否想起過二弟,這位苦雨齋的主人?當他常常與三弟周建人相聚而獨缺周作人的時候,其遺憾與悵惘,一定很深吧?這或許永遠是一個謎,我們無法真正切入他的世界。但我們從他留下的稀有的談及周作人的文字中,是可以看出他的複雜的感情的。
許多年後,當周作人得知魯迅對他的公允態度時,他是怎樣的感激呀!晚年寫回憶錄時,周作人談到魯迅對他的自壽詩的評價時,感慨地嘆道:
魯迅平素是主張以直報怨的,並且還更進一步,不但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還說過這樣的話(原文失記,有錯當改),人有怒目而視者,報之以罵,罵者報之以打,打者報之以殺。其主張的嚴峻有如此,而態度的偉大又如此,我們可不能學他的百分之一,以不辯解報答他的偉大乎?而且這種態度又並不是出於一時的隱忍,我前回說過對於所謂五十自壽的打油詩,那已經是那事件的十年之後了,當時經胡風輩鬧得滿城風雨,獨他一個人在答曹聚仁楊霽雲的書簡中,能夠主持公論,胸中沒有絲毫蒂芥,這不是尋常人所能做到的了。[22]
美術上的“小擺設”的要求,這幻夢是已經破掉了,那日報上的文章的作者,就直覺的知道。然而對於文學上的“小擺設”——“小品文”的要求,卻正在越加旺盛起來,要求者以為可以靠著低訴或微吟,將粗獷的人心,磨得漸漸的平滑。這就是想別人一心看著《六朝文絜》,而忘記了自己是抱在黃河決口之後,淹得僅僅露出水面的樹梢頭。
但這時卻只用得著掙扎和戰鬥。
而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著掙扎和戰鬥的。晉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胡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鋩。明末的小品雖然比較的頹放,卻並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這種作風,也觸著了滿洲君臣的心病,費去許多助虐的武將的刀鋒,幫閒的文臣的筆鋒,直到乾隆年間,這才壓制下去了。以後呢,就來了“小擺設”。
“小擺設”當然不會有大發展。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這之中,自然含著掙扎和戰鬥,但因為常常取法於英國的隨筆(Essay),所以也帶一點幽默和雍容;寫法也有漂亮和縝密的,這是為了對於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以後的路,本來明明是更分明的掙扎和戰鬥,因為這原是萌芽於“文學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但現在的趨勢,卻在特別提倡那和舊文章相合之點,雍容,漂亮,縝密,就是要它成為“小擺設”,供雅人的摩挲,並且想青年摩挲了這“小擺設”,由粗暴而變為風雅了。
然而現在已經更沒有書桌;雅片雖然已經公賣,菸具是禁止的,吸起來還是十分不容易。想在戰地或災區裡的人們來鑑賞罷——誰都知道是更奇怪的幻夢。這種小品,上海雖正在盛行,茶話酒談,遍滿小報的攤子上,但其實是正如煙花女子,已經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塗脂抹粉,在夜裡躄到馬路上來了。
小品文就這樣的走到了危機。但我所謂危機,也如醫學上的所謂“極期”(Krisis)一般,是生死的分歧,能一直得到死亡,也能由此至於恢復。麻醉性的作品,是將與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歸於盡的。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然而這並不是“小擺設”,更不是撫慰和麻痹,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養,是勞作和戰鬥之前的準備。[21]
讀一讀魯迅的文字,再看看周作人的小品,還是魯迅深刻、尖銳。我讚佩魯迅的慧眼,這樣深邃的文章,周作人是不會有的。可以說,魯迅體察的是表象後的東西,他於現象界中,看到了本質的內核,周作人、林語堂固然超然、灑脫,但在魯夫子這樣的大哲面前,還是要相形見絀的。我常想,在一個和平的時代里,周作人的理論沒有錯;在亂世之中,不可全對,亦難說全錯。當成千上萬的人淪為奴隸的時候,難道不需要投槍與匕首?魯迅的高超之處在於,他找到了一種對待苦難與黑暗的態度,這態度,是利他的,是民族的脊樑。相比之下,周作人的世界,總有些書齋氣。閒適者如柳如草,強悍者似風似潮。對於一個暗弱的民族而言,“似風似潮”,要有更大的價值吧?對周作人與魯迅在“小品文”上的分歧,大約應做如是觀。
周作人一方面曾戰鬥過,激進過,另一方面又退隱過,紳士過。作為一名“京派”的學人與作家,後來越來越趨向後者,在魯迅看來是一種倒退。他在《“京派”和“海派”》、《北人與南人》等文中,批評過“京派”文人消隱的文化情趣。一年以後,即1935年,魯迅再次寫《“京派”和“海派”》的文章,不指名地抨擊了周作人的小品心態:“以前上海固然也有印明人小品的人,但也可以說是冒牌的,這回卻有了真正老京派的題簽,所以的確是正統的衣缽。”魯迅在此文中一箭雙鵰,意在諷刺上海的施蟄存發行的《文飯小品》月刊,和北京的周作人等倡導的“明清小品”。文章挖苦之意很重,實在亦有真意在焉。魯迅不喜歡周作人的這種人生態度,他的文字深處萌動的情感是深重的。魯迅也許看重了周作人世界中消極因素對中國文學的負面價值,但從周作人後來“附逆”悲劇的歷史來看,這種警告,是何等的深刻!從提倡性靈小品,到淪為“漢奸”,成為中國人難以理解之人,這是周作人精神上必然的過程。過多地為我,當然看不見廣大的人類,於是便沒有殉道的悲壯人生。讀一讀魯迅諷刺周作人的文字,我常有難以言說的悵惘。與周作人譏諷魯迅的文字比,魯迅實在是偉大的。
魯迅對周作人的怨中,其實常常夾帶著愛和企盼。30年代,即使在兩人思想水火不容的時期,他對周作人的學識,依然抱有敬意。當美國記者斯諾夫人問他中國最優秀的雜文作家有哪些的時候,魯迅第一個就舉出周作人來,把二弟看成中國文壇重要的人物。這是公允的,實事求是的。在魯迅的藏書中,有大量的周作人著作,即便分手後,凡周作人出版的書籍,魯迅都注意到,尤其對他的譯著,尤為看重。據三弟周建人講,魯迅逝世前的幾天,枕前還放著周作人的書,閒來時也翻閱著。他懷念北平,懷念八道灣,那裡的一草一木,那裡的戴著深度近視鏡的他所熟知的人影,不知多少次闖入他的世界。當他心力交瘁,意識到自己的死亡時,是否想起過二弟,這位苦雨齋的主人?當他常常與三弟周建人相聚而獨缺周作人的時候,其遺憾與悵惘,一定很深吧?這或許永遠是一個謎,我們無法真正切入他的世界。但我們從他留下的稀有的談及周作人的文字中,是可以看出他的複雜的感情的。
許多年後,當周作人得知魯迅對他的公允態度時,他是怎樣的感激呀!晚年寫回憶錄時,周作人談到魯迅對他的自壽詩的評價時,感慨地嘆道:
魯迅平素是主張以直報怨的,並且還更進一步,不但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還說過這樣的話(原文失記,有錯當改),人有怒目而視者,報之以罵,罵者報之以打,打者報之以殺。其主張的嚴峻有如此,而態度的偉大又如此,我們可不能學他的百分之一,以不辯解報答他的偉大乎?而且這種態度又並不是出於一時的隱忍,我前回說過對於所謂五十自壽的打油詩,那已經是那事件的十年之後了,當時經胡風輩鬧得滿城風雨,獨他一個人在答曹聚仁楊霽雲的書簡中,能夠主持公論,胸中沒有絲毫蒂芥,這不是尋常人所能做到的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