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除了用“寇劫”、“真昏”來形容周作人外,魯迅沒有使用過攻擊的文字,倒是對二弟充滿了關注和一定程度的理解。1934年1月15日,恰逢周作人50生辰,周作人先後寫過兩首“牛山體”打油詩。其一云: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
街頭終日聽談鬼,窗下通年學畫蛇。
老去無端玩古董,閒來隨分種胡麻。
旁人若問其中意,且到寒齋吃苦茶。
其二云:
半是儒家半釋家,光頭更不著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裡蛇。
徒羨低頭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談狐說鬼尋常事,只欠工夫吃講茶。
打油詩寫得確是好,是周作人心靈的幽默的複寫。這樣的詩,比起正襟危坐者,要多幾許味道,或可讓人更深地體味他的境界。此詩發表後,北京許多文人與之唱和,一時間好不熱鬧。錢玄同、林語堂、胡適、蔡元培等人,在和詩中表現了對周作人世界的深切理解。那一代知識分子在現象界中的無奈、機智、幽默的情調,都在一唱一和中散發出來,讀了不禁令人長嘆。但周作人的打油詩,卻招致了左翼作家如胡風、廖沫沙等人尖銳的批評。批評者的意見,無非是周作人精神墮落,逃避現實,等等。應當說,左翼作家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但因為知識結構之不同,對周作人心靈深處的東西,缺少了解,所以對其中苦味,並不能一一察明。倒是魯迅,從周作人的打油詩中,看到了他內心的難言之苦。在4月30日致曹聚仁的信中,魯迅說道:“周作人自壽詩,誠有諷世之意,然此種微詞,已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則多近於肉麻,於是火上添油,遽成眾矢之的,而不作此等攻擊文字,此外近日亦無可言。此亦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負亡國之責,近似亦有人覺國之將亡,已在卸責於清流或輿論矣。”不久,在致楊霽雲的信中也談及此事,云:“周作人之詩,其實是還藏些對於現狀的不平的,但太隱晦,已為一般讀者所不憭,加以吹擂太過,附和不完,致使大家覺得討厭了。”這是很公正的評價,可以說,是讀出了周作人骨髓里的東西。魯迅儘管對二弟的人生狀態有不滿的地方,但對其身上可貴的東西,學識的境界,是理解、甚至同情的。倘若是對其他一些名士派的作品,魯迅的批評可能更重一些,但對二弟,畢竟有骨肉之情,且對其思想的深層隱喻,理解頗深,故態度便顯得與眾不同。其實魯迅是一直關注二弟的。他擔心政局的惡化,會使周作人陷入尷尬的境地里,所以在對三弟建人的談吐中,不止一次地講起這種憂慮。魯迅去世後,周建人在致周作人的信中曾說:
有一天說看到一日本記者(?)登一篇他的談話,內有“我的兄弟是豬”一語,其實並沒有說這話,不知記者如何記錯的云云。又說到關於救國宣言這一類的事情,謂連錢玄同、顧頡剛一般人都具名,而看不到你的名字,他的意見,以為遇到此等重大題目時,亦不可過於退後云云。有一回說及你曾送×××之子赴日本之事,他謂此時別人並不肯管,而你卻要掩護他,可見是有同情的,但有些作者,批評過於苛刻,責難過甚,反使人陷於消極,他亦極不贊成此種過甚的責難云云。又謂你的意見,比之於俞平伯等甚高明(他好像又引你講文天祥(?)一段文章為例)。有許多地方,革命青年也大可採用,有些人把他一筆抹煞,也是不應該的云云。但對於你前次趁(赴)日本有一次對日本作家關於他的談話則不以為然。總起來說,他離開北平以後,他對於你並沒有什麼壞的批評,偶然談起,便說明幾句。[12]
後世研究者,每每談及此事,均為魯迅的情懷所感動。不知周作人當年看到信時,作何感想?他晚年認真寫魯迅史料的文字,恐怕亦有追思感懷之處吧?魯迅與周作人彼此對對方不同的態度,今天想來,令人感慨萬端。人心是難以相通的,但那種為了相互理解、相互認知的悲劇之旅,確是人性王國中動人的一隅。周氏兄弟間的恩恩怨怨,給人的啟示,恐怕比幾本所謂聖賢之言,還要大幾倍的。我在這兒感受到了一種人性世界中無詞的言語,這言語寫著人性的無奈與人性的偉大。或許,只有洞悉了這一內涵,才會理解什麼是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境界。歷史的讖語,便寫在這人性的舊途里……
魯迅與周作人分手後,雖不往來,但因同處於相近的文化環境,自然要對諸種事物做出反應。分析兩人自20年代中期以來,對社會政治文化諸事件的不同態度,是件頗有意義的事情。有時兩人觀點相似得驚人,有時截然相反,甚至文字上頗有衝突。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文化上的互證。看兩個相似又相反的人生態度,大致可感受到20世紀知識分子內心不同的價值趨向。
1925年新年剛過,孫伏園在《京報副刊》上發表啟事,徵求“青年愛讀書十部”、“青年必讀書十部”的書目。京城諸名家,紛紛應命答題。不料魯迅卻交了“白卷”:
青年必讀書
——應《京報副刊》的徵求
青年必
讀 書 從來沒有留心過,
所以現在說不出。
附
注 但我要趁這機會,略說自己的經驗,以供若干讀者的參考——
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
我以為要少一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二月十日)
此文剛一發表,便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攻擊者頗多。一些人紛紛寫信給魯迅與孫伏園,對此事殊不理解。周作人也應孫伏園之約寫了關於“青年必讀書”的“答卷”。他向青年開列了十部必讀書:1.《詩經》,2.《史記》,3.《西遊記》,4.漢譯《舊約》(文學部分),5.嚴譯《社會通詮》,6.威斯德瑪克《道德觀念之起源與發達》,7.凱本德《愛的成年》,8.色耳凡德思《吉訶德先生》,9.斯威夫德《格里佛旅行記》,10.法蘭西《伊壁鳩魯的園》。[13]中國古書只有三部,其餘均外國書,與魯迅的思路,多有相近的地方,態度的溫和,也流入筆端。魯迅在此問題上“極端”的態度,周作人是清楚的,他知道這是故意說說而已,實則對讀古書另有看法。事隔幾個月後,他在《古書可讀否的問題》中,談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也是對魯迅觀點的一種註解:
我以為古書絕對的可讀,只要讀的人是“通”的。
我以為古書絕對的不可讀,倘若是強迫的令讀。
讀思想的書如聽訟,要讀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讀文藝的書如喝酒,要讀者去辨別味道的清濁:這責任都在我不在它。人如沒有這樣判分事理辨別味道的力量,以致曲直顛倒清濁混淆,那麼這毛病在他自己,便是他的智識趣味都有欠缺,還沒有“通”(廣義的,並不單指文字上的做法),不是書的不好。這樣未通的人便是叫他去專看新書,——列寧,馬克思,斯妥布思,愛羅先珂,……也要弄出毛病來的。我們第一要緊是把自己弄“通”,隨後什麼書都可以讀,不但不會上它的當,還可以隨處得到益處:古人云,“開卷有益”,良不我欺。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
街頭終日聽談鬼,窗下通年學畫蛇。
老去無端玩古董,閒來隨分種胡麻。
旁人若問其中意,且到寒齋吃苦茶。
其二云:
半是儒家半釋家,光頭更不著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裡蛇。
徒羨低頭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談狐說鬼尋常事,只欠工夫吃講茶。
打油詩寫得確是好,是周作人心靈的幽默的複寫。這樣的詩,比起正襟危坐者,要多幾許味道,或可讓人更深地體味他的境界。此詩發表後,北京許多文人與之唱和,一時間好不熱鬧。錢玄同、林語堂、胡適、蔡元培等人,在和詩中表現了對周作人世界的深切理解。那一代知識分子在現象界中的無奈、機智、幽默的情調,都在一唱一和中散發出來,讀了不禁令人長嘆。但周作人的打油詩,卻招致了左翼作家如胡風、廖沫沙等人尖銳的批評。批評者的意見,無非是周作人精神墮落,逃避現實,等等。應當說,左翼作家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但因為知識結構之不同,對周作人心靈深處的東西,缺少了解,所以對其中苦味,並不能一一察明。倒是魯迅,從周作人的打油詩中,看到了他內心的難言之苦。在4月30日致曹聚仁的信中,魯迅說道:“周作人自壽詩,誠有諷世之意,然此種微詞,已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則多近於肉麻,於是火上添油,遽成眾矢之的,而不作此等攻擊文字,此外近日亦無可言。此亦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負亡國之責,近似亦有人覺國之將亡,已在卸責於清流或輿論矣。”不久,在致楊霽雲的信中也談及此事,云:“周作人之詩,其實是還藏些對於現狀的不平的,但太隱晦,已為一般讀者所不憭,加以吹擂太過,附和不完,致使大家覺得討厭了。”這是很公正的評價,可以說,是讀出了周作人骨髓里的東西。魯迅儘管對二弟的人生狀態有不滿的地方,但對其身上可貴的東西,學識的境界,是理解、甚至同情的。倘若是對其他一些名士派的作品,魯迅的批評可能更重一些,但對二弟,畢竟有骨肉之情,且對其思想的深層隱喻,理解頗深,故態度便顯得與眾不同。其實魯迅是一直關注二弟的。他擔心政局的惡化,會使周作人陷入尷尬的境地里,所以在對三弟建人的談吐中,不止一次地講起這種憂慮。魯迅去世後,周建人在致周作人的信中曾說:
有一天說看到一日本記者(?)登一篇他的談話,內有“我的兄弟是豬”一語,其實並沒有說這話,不知記者如何記錯的云云。又說到關於救國宣言這一類的事情,謂連錢玄同、顧頡剛一般人都具名,而看不到你的名字,他的意見,以為遇到此等重大題目時,亦不可過於退後云云。有一回說及你曾送×××之子赴日本之事,他謂此時別人並不肯管,而你卻要掩護他,可見是有同情的,但有些作者,批評過於苛刻,責難過甚,反使人陷於消極,他亦極不贊成此種過甚的責難云云。又謂你的意見,比之於俞平伯等甚高明(他好像又引你講文天祥(?)一段文章為例)。有許多地方,革命青年也大可採用,有些人把他一筆抹煞,也是不應該的云云。但對於你前次趁(赴)日本有一次對日本作家關於他的談話則不以為然。總起來說,他離開北平以後,他對於你並沒有什麼壞的批評,偶然談起,便說明幾句。[12]
後世研究者,每每談及此事,均為魯迅的情懷所感動。不知周作人當年看到信時,作何感想?他晚年認真寫魯迅史料的文字,恐怕亦有追思感懷之處吧?魯迅與周作人彼此對對方不同的態度,今天想來,令人感慨萬端。人心是難以相通的,但那種為了相互理解、相互認知的悲劇之旅,確是人性王國中動人的一隅。周氏兄弟間的恩恩怨怨,給人的啟示,恐怕比幾本所謂聖賢之言,還要大幾倍的。我在這兒感受到了一種人性世界中無詞的言語,這言語寫著人性的無奈與人性的偉大。或許,只有洞悉了這一內涵,才會理解什麼是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境界。歷史的讖語,便寫在這人性的舊途里……
魯迅與周作人分手後,雖不往來,但因同處於相近的文化環境,自然要對諸種事物做出反應。分析兩人自20年代中期以來,對社會政治文化諸事件的不同態度,是件頗有意義的事情。有時兩人觀點相似得驚人,有時截然相反,甚至文字上頗有衝突。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文化上的互證。看兩個相似又相反的人生態度,大致可感受到20世紀知識分子內心不同的價值趨向。
1925年新年剛過,孫伏園在《京報副刊》上發表啟事,徵求“青年愛讀書十部”、“青年必讀書十部”的書目。京城諸名家,紛紛應命答題。不料魯迅卻交了“白卷”:
青年必讀書
——應《京報副刊》的徵求
青年必
讀 書 從來沒有留心過,
所以現在說不出。
附
注 但我要趁這機會,略說自己的經驗,以供若干讀者的參考——
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
我以為要少一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二月十日)
此文剛一發表,便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攻擊者頗多。一些人紛紛寫信給魯迅與孫伏園,對此事殊不理解。周作人也應孫伏園之約寫了關於“青年必讀書”的“答卷”。他向青年開列了十部必讀書:1.《詩經》,2.《史記》,3.《西遊記》,4.漢譯《舊約》(文學部分),5.嚴譯《社會通詮》,6.威斯德瑪克《道德觀念之起源與發達》,7.凱本德《愛的成年》,8.色耳凡德思《吉訶德先生》,9.斯威夫德《格里佛旅行記》,10.法蘭西《伊壁鳩魯的園》。[13]中國古書只有三部,其餘均外國書,與魯迅的思路,多有相近的地方,態度的溫和,也流入筆端。魯迅在此問題上“極端”的態度,周作人是清楚的,他知道這是故意說說而已,實則對讀古書另有看法。事隔幾個月後,他在《古書可讀否的問題》中,談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也是對魯迅觀點的一種註解:
我以為古書絕對的可讀,只要讀的人是“通”的。
我以為古書絕對的不可讀,倘若是強迫的令讀。
讀思想的書如聽訟,要讀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讀文藝的書如喝酒,要讀者去辨別味道的清濁:這責任都在我不在它。人如沒有這樣判分事理辨別味道的力量,以致曲直顛倒清濁混淆,那麼這毛病在他自己,便是他的智識趣味都有欠缺,還沒有“通”(廣義的,並不單指文字上的做法),不是書的不好。這樣未通的人便是叫他去專看新書,——列寧,馬克思,斯妥布思,愛羅先珂,……也要弄出毛病來的。我們第一要緊是把自己弄“通”,隨後什麼書都可以讀,不但不會上它的當,還可以隨處得到益處:古人云,“開卷有益”,良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