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說到他的思想方面,最起初可以說是受了尼采的影響很深,就是樹立個人主義,希望超人的實現。可是最近又有點轉到虛無主義上去了,因此,他對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觀,譬如我們看他的《阿Q正傳》,裡面對於各種人物的描寫,固是深刻極了,可是對於中國人的前途,卻看得一點希望都沒有。實在說起來,他在觀察事物上,是非常透徹的,所以描寫起來也就格外深刻。
在文學方面,他對於舊的東西,很用過一番功夫,例如:古代各種碎文的搜集,古代小說的考證等,都做得相當可觀,可惜,後來都沒有出版,恐怕那些材料,現在也都散失了,有人批評他說:他的長處是在整理這一方面,我以為這話是不錯的。
他的個性不但是很強,而且多疑,旁人說一句話,他總要想一想這話對於他是不是有利的地方。這次在上海住的地方也很秘密,除去舍弟建人和內山書店的人知道以外,其餘的人都很難找到。家母幾次讓他到北平來,但他總不肯,他認為上海的環境是很適宜的,不願意再到旁的地方去。
至於他身後的一切事,就由舍弟建人就近辦理了,本來家嫂是要去的,可是因為家母還需要陪伴,暫時恐怕也不能成行,舍間什麼時候替他開弔,要等舍弟建人來信以後才能決定的。
魯迅的去世,舉國震驚,悼念之勢,鋪天而來。此時周作人的心態,一定複雜得很吧?看到左翼文人的敬仰之情,他似乎覺出肉麻和宗教式的聖化;而右翼文人的謾罵,他似又不能全都苟同。10月24日,他寫下了《關於魯迅》一文,對其兄進行了大致的勾勒。但對其晚年思想閉口不談,而多言魯迅在學問與文藝上的成就;十幾日後,又補寫《關於魯迅之二》,也多生平史實,鮮及魯迅思想深層的問題。他似乎不願深究魯迅精神深層的問題,那裡有許多他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魯迅看問題的透徹,他是佩服的,至少《吶喊》里的小說,他就做不來。他早期曾出版過文言小說集《孤兒記》,無論技巧還是寓意,和魯迅均難相比。憶舊的散文方面,魯迅的那種清麗、幽怨,周作人亦做不到,除了典雅可與其兄比肩外,在藝術的尚達上,與魯迅是有距離的。就雜感的寫作而言,魯迅的辛辣、尖刻、猛烈,他雖不喜歡,譏之為“罵人文章”,但就風采而言,也不及魯迅的偉岸和高遠。周作人仰慕的是清淡的文字,平和的韻致,可就文章的總體質量而言,魯迅不像他那樣重複自己,觀念缺少變化。魯迅幾乎沒有重複過自己舊時的作品,每一篇均有新意,幾無失敗之作。周作人的文字,美質雖多,可情趣的單薄,便常使人對其文字生出疏離之感。魯迅的文字是從生命深層噴吐出的,而周作人有時不免生硬地製作,雖做得好、做得高妙,但畢竟與讀者有距離。我想,這一點,周作人本人是清楚的。他對魯迅這一切,均理解頗深,但他從未把魯迅看成英雄,未把他視為偉大的巨人。他眼裡的魯迅,多凡夫俗子之態,不過智慧超過常人而已。50年代後期,曹聚仁將自己寫的《魯迅評傳》寄給他,他看完後說:“世無聖人,所以難免有缺點。”對曹聚仁的書很是稱讚。在另一封信里,他又寫道:
魯迅評傳現在重讀一過,覺得很有興味,與一般的單調者不同。其中特見尤為不少,以談文藝觀及政治觀為尤佳。雲其意見根本是虛無的,正是十分正確。因為尊著不當他是“神”看待,所以能夠如此。死後隨人擺布,說是紀念其實有些實是戲弄,我從照片看見上海的墳頭所設塑像,那實在可以算作最大的侮弄,高坐在椅上的人豈非即是頭戴紙冠之形象乎?假使陳西瀅輩畫這樣的一張相,作為諷刺,也很適當了。尊書引法朗士一節話(P147),正是十分沉痛。嘗見藝術家所畫的許多像,皆只代表他多疑善怒一方面,沒有寫出他平時好的一面。良由作者皆未見過魯迅,全是暗中摸索,但亦由其本有戲劇性的一面,故所見到只是這一邊也。魯迅平常言動亦有做作(人人都有,原也難怪),如伏園所記那匕首的一幕,在我卻並未聽見他說起這事過。據我所知,他不曾有什麼仇人,他小時候雖曾有族人輕視卻並無什麼那樣的仇(而這仇人是生花柳病,至男根爛掉而死,也想不出有這樣的。),所以那無疑是急就的即興,用以娛賓者。那把刀有八九寸長,而且頗厚,也不能用以裁紙,那些都是紹興人所謂“焰頭”(舊戲中出鬼時放“焰頭”,講話時多加藻飾形容的話。)。伏園乃新聞記者,故此等材料是其拿手,便也不是他的假造的。[7]
這裡的態度,比30年代罵魯迅時的口吻,已有收斂,但與社會普遍流行的“魯迅觀”,距離很大。不把魯迅看成神,是對的,50年代以後出現的過高的評價魯迅的文章,在立論上有許多均難成立。走向形上學,是魯迅研究史的一段悲劇,周作人指出時風的弊病,我以為有真言在焉,並無什麼惡意。但認為魯迅“做作”,恐難以成立。人都有外飾自己的時候,即便聖人,也在所難免,但魯迅一生,可說是光明磊落的。晚年認知上雖有偏差之處,如對一些文化人的態度,對托洛茨基看法的轉變,受主觀條件限制而失之於偏頗。但大致說來,是真人,無偽態。周作人對魯迅世界的看法,陰暗面還是太重了。
魯迅是怎麼看周作人的呢?
分手之後,魯迅在公開場合很少提及周作人,只是和許廣平、三弟周建人私下有過交談。大致說來,他對周作人的才氣和學識是敬佩的。“有一次,周作人的一部譯稿交給商務印書館出版,編輯正在處理。魯迅說:‘莫非啟孟的譯稿,編輯還用得著校嗎?’我說:‘那總還是要看一遍的吧!’魯迅不做聲了。”[8]可見這裡有著對其弟的深切的關懷和對其譯力甚深的信任。1927年,魯迅定居上海之後,北京已淪入張作霖奉軍手中,他深為周作人的處境擔憂,希望二弟也能南下。有一次,魯迅從三弟建人那裡,看到了二弟周作人的信,便在致章廷謙的信中,提到周作人:
北新捕去李(小峰之堂兄)王(不知何人)兩公及搜查,聞在十月二十二,《語絲》之禁則二十四。作者皆暫避,周啟明蓋在日本醫院歟。查封北新,則在卅日。今天喬峰[9]得啟明信,則似已回家,雲《語絲》當再出三期,湊足三年之數,此後便歸北新去接辦云云。(卅日發)大約尚未知查封消息也。他之在北,自不如來南之安全,但我對於此事,殊不敢贊一辭,因我覺八道灣之天威莫測,正不下於張作霖,倘一搭嘴,也許罪戾反而極重,好在他自有他之好友,當能互助耳。”[10]
對周作人的一片愛意,已流入筆端,可見魯迅的怨恨,在羽太信子身上,對周作人,尚有較深的骨肉之情。章廷謙是周氏兄弟共同的好友,魯迅寫信給他,實則間接致函周作人的,或是讓章廷謙轉達自己的問候也未可知。魯迅在受辱後的幾年內,對二弟尚有此關切之情,是令人感動的。
魯迅對三弟建人和許廣平都說過:“啟孟真昏。”他1932年11月20日回北京省親時,曾在致許廣平的信中說:“周啟明頗昏,不知外事。”而談及羽太信子時,也頗有微辭,對她的行為多有不滿。看來,魯迅與周作人的反目,以及反目後對家事的看法,怨恨是在羽太信子一邊的。魯迅回北京省親時,在致許廣平的另一封信中說:“某太太於我們頗示好感,聞當初二太太曾來鼓動,勸其想得開些,多用些錢,但為老太太糾正。後又謠傳H.M.肚子又大了,二太太曾憤憤然來報告,我輩將生孩子而她不平,可笑也。”[11]這裡,“某太太”系朱安,“二太太”乃羽太信子,“老太太”指魯迅母親。此信可見出周氏家族內在矛盾之一斑。這矛盾的原由,在魯迅眼裡,乃羽太信子使然。談及周作人,只以“頗昏”二字語之,其分寸感是很強的。
在文學方面,他對於舊的東西,很用過一番功夫,例如:古代各種碎文的搜集,古代小說的考證等,都做得相當可觀,可惜,後來都沒有出版,恐怕那些材料,現在也都散失了,有人批評他說:他的長處是在整理這一方面,我以為這話是不錯的。
他的個性不但是很強,而且多疑,旁人說一句話,他總要想一想這話對於他是不是有利的地方。這次在上海住的地方也很秘密,除去舍弟建人和內山書店的人知道以外,其餘的人都很難找到。家母幾次讓他到北平來,但他總不肯,他認為上海的環境是很適宜的,不願意再到旁的地方去。
至於他身後的一切事,就由舍弟建人就近辦理了,本來家嫂是要去的,可是因為家母還需要陪伴,暫時恐怕也不能成行,舍間什麼時候替他開弔,要等舍弟建人來信以後才能決定的。
魯迅的去世,舉國震驚,悼念之勢,鋪天而來。此時周作人的心態,一定複雜得很吧?看到左翼文人的敬仰之情,他似乎覺出肉麻和宗教式的聖化;而右翼文人的謾罵,他似又不能全都苟同。10月24日,他寫下了《關於魯迅》一文,對其兄進行了大致的勾勒。但對其晚年思想閉口不談,而多言魯迅在學問與文藝上的成就;十幾日後,又補寫《關於魯迅之二》,也多生平史實,鮮及魯迅思想深層的問題。他似乎不願深究魯迅精神深層的問題,那裡有許多他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魯迅看問題的透徹,他是佩服的,至少《吶喊》里的小說,他就做不來。他早期曾出版過文言小說集《孤兒記》,無論技巧還是寓意,和魯迅均難相比。憶舊的散文方面,魯迅的那種清麗、幽怨,周作人亦做不到,除了典雅可與其兄比肩外,在藝術的尚達上,與魯迅是有距離的。就雜感的寫作而言,魯迅的辛辣、尖刻、猛烈,他雖不喜歡,譏之為“罵人文章”,但就風采而言,也不及魯迅的偉岸和高遠。周作人仰慕的是清淡的文字,平和的韻致,可就文章的總體質量而言,魯迅不像他那樣重複自己,觀念缺少變化。魯迅幾乎沒有重複過自己舊時的作品,每一篇均有新意,幾無失敗之作。周作人的文字,美質雖多,可情趣的單薄,便常使人對其文字生出疏離之感。魯迅的文字是從生命深層噴吐出的,而周作人有時不免生硬地製作,雖做得好、做得高妙,但畢竟與讀者有距離。我想,這一點,周作人本人是清楚的。他對魯迅這一切,均理解頗深,但他從未把魯迅看成英雄,未把他視為偉大的巨人。他眼裡的魯迅,多凡夫俗子之態,不過智慧超過常人而已。50年代後期,曹聚仁將自己寫的《魯迅評傳》寄給他,他看完後說:“世無聖人,所以難免有缺點。”對曹聚仁的書很是稱讚。在另一封信里,他又寫道:
魯迅評傳現在重讀一過,覺得很有興味,與一般的單調者不同。其中特見尤為不少,以談文藝觀及政治觀為尤佳。雲其意見根本是虛無的,正是十分正確。因為尊著不當他是“神”看待,所以能夠如此。死後隨人擺布,說是紀念其實有些實是戲弄,我從照片看見上海的墳頭所設塑像,那實在可以算作最大的侮弄,高坐在椅上的人豈非即是頭戴紙冠之形象乎?假使陳西瀅輩畫這樣的一張相,作為諷刺,也很適當了。尊書引法朗士一節話(P147),正是十分沉痛。嘗見藝術家所畫的許多像,皆只代表他多疑善怒一方面,沒有寫出他平時好的一面。良由作者皆未見過魯迅,全是暗中摸索,但亦由其本有戲劇性的一面,故所見到只是這一邊也。魯迅平常言動亦有做作(人人都有,原也難怪),如伏園所記那匕首的一幕,在我卻並未聽見他說起這事過。據我所知,他不曾有什麼仇人,他小時候雖曾有族人輕視卻並無什麼那樣的仇(而這仇人是生花柳病,至男根爛掉而死,也想不出有這樣的。),所以那無疑是急就的即興,用以娛賓者。那把刀有八九寸長,而且頗厚,也不能用以裁紙,那些都是紹興人所謂“焰頭”(舊戲中出鬼時放“焰頭”,講話時多加藻飾形容的話。)。伏園乃新聞記者,故此等材料是其拿手,便也不是他的假造的。[7]
這裡的態度,比30年代罵魯迅時的口吻,已有收斂,但與社會普遍流行的“魯迅觀”,距離很大。不把魯迅看成神,是對的,50年代以後出現的過高的評價魯迅的文章,在立論上有許多均難成立。走向形上學,是魯迅研究史的一段悲劇,周作人指出時風的弊病,我以為有真言在焉,並無什麼惡意。但認為魯迅“做作”,恐難以成立。人都有外飾自己的時候,即便聖人,也在所難免,但魯迅一生,可說是光明磊落的。晚年認知上雖有偏差之處,如對一些文化人的態度,對托洛茨基看法的轉變,受主觀條件限制而失之於偏頗。但大致說來,是真人,無偽態。周作人對魯迅世界的看法,陰暗面還是太重了。
魯迅是怎麼看周作人的呢?
分手之後,魯迅在公開場合很少提及周作人,只是和許廣平、三弟周建人私下有過交談。大致說來,他對周作人的才氣和學識是敬佩的。“有一次,周作人的一部譯稿交給商務印書館出版,編輯正在處理。魯迅說:‘莫非啟孟的譯稿,編輯還用得著校嗎?’我說:‘那總還是要看一遍的吧!’魯迅不做聲了。”[8]可見這裡有著對其弟的深切的關懷和對其譯力甚深的信任。1927年,魯迅定居上海之後,北京已淪入張作霖奉軍手中,他深為周作人的處境擔憂,希望二弟也能南下。有一次,魯迅從三弟建人那裡,看到了二弟周作人的信,便在致章廷謙的信中,提到周作人:
北新捕去李(小峰之堂兄)王(不知何人)兩公及搜查,聞在十月二十二,《語絲》之禁則二十四。作者皆暫避,周啟明蓋在日本醫院歟。查封北新,則在卅日。今天喬峰[9]得啟明信,則似已回家,雲《語絲》當再出三期,湊足三年之數,此後便歸北新去接辦云云。(卅日發)大約尚未知查封消息也。他之在北,自不如來南之安全,但我對於此事,殊不敢贊一辭,因我覺八道灣之天威莫測,正不下於張作霖,倘一搭嘴,也許罪戾反而極重,好在他自有他之好友,當能互助耳。”[10]
對周作人的一片愛意,已流入筆端,可見魯迅的怨恨,在羽太信子身上,對周作人,尚有較深的骨肉之情。章廷謙是周氏兄弟共同的好友,魯迅寫信給他,實則間接致函周作人的,或是讓章廷謙轉達自己的問候也未可知。魯迅在受辱後的幾年內,對二弟尚有此關切之情,是令人感動的。
魯迅對三弟建人和許廣平都說過:“啟孟真昏。”他1932年11月20日回北京省親時,曾在致許廣平的信中說:“周啟明頗昏,不知外事。”而談及羽太信子時,也頗有微辭,對她的行為多有不滿。看來,魯迅與周作人的反目,以及反目後對家事的看法,怨恨是在羽太信子一邊的。魯迅回北京省親時,在致許廣平的另一封信中說:“某太太於我們頗示好感,聞當初二太太曾來鼓動,勸其想得開些,多用些錢,但為老太太糾正。後又謠傳H.M.肚子又大了,二太太曾憤憤然來報告,我輩將生孩子而她不平,可笑也。”[11]這裡,“某太太”系朱安,“二太太”乃羽太信子,“老太太”指魯迅母親。此信可見出周氏家族內在矛盾之一斑。這矛盾的原由,在魯迅眼裡,乃羽太信子使然。談及周作人,只以“頗昏”二字語之,其分寸感是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