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注 釋
[1] 《魯迅全集》第二卷,17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2] 《魯迅全集》第一卷,41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3] 《周作人文選》第一卷,466頁,廣州出版社1995年版。
[4] 瞿秋白對魯迅曾有過類似的比喻,我以為是極精當的。
[5] 《魯迅全集》第二卷,10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6] 《魯迅全集》第二卷,162-16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7] 拙著《20世紀中國最憂患的靈魂》,18頁,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8] 《魯迅全集》第十一卷,43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9] 《周作人文選》第一卷,444頁,廣州出版社1995年版。
[10] 《魯迅全集》第十一卷,7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11] 參見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家學會主編《現代外國哲學》,296頁。
[12] 《周作人文選》第三卷,498頁,廣州出版社1995年版。
[13] 周作人:《苦茶隨筆·後記》。
[14] 《周作人文選》第三卷,525頁,廣州出版社1995年版。
曹聚仁在《魯迅評傳》中談及周氏兄弟的分手時,很痛惜地說:“周作人和魯迅晚年分道揚鑣,兄弟之間,也不免在字裡行間,有所譏刺,那當然是周作人的損失。”[1]儘管周作人後來一再表示對此事“不辯解”,但他多次撰文暗中影射其兄的做法,與他平和沖淡的精神多有相悖之處。人確是一種複雜的存在體,任何“純粹”,不過幻影而已。無論周作人怎樣超拔,而唯對魯迅一時難以相容,倘不是“昏”,恐不會致此吧。兄弟的失和,雙方都感到了受辱,這實在是兩人的不幸。1924年6月11日,魯迅日記云:“……下午往八道灣宅取書及什器,比進西廂,啟孟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又以電話招重久及張鳳舉、徐耀辰來,其妻向之述我罪狀,多穢語,凡捏造未圓處,則啟孟救正之,然終取書、器而出……”讀這段文字,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兩人當時的樣子,我覺得其中可看出他們日常生活中凡俗的一面。魯迅在日記中記留此事,其平凡人生的神態,是可以感覺出來的。此後不久,魯迅便大病一場,這在他的身體上伏下了疾病的種子。魯迅一生,可說是在受辱中度過的,他後來形容自己怨敵甚多,一直處於被“圍剿”中,可見心境之苦。有時在文章中,也將這一厄運與心境寫出。1924年9月21日,他在編完《俟堂專文雜集》後寫的題記中云:“遷徙以後,忽遭寇劫,孑身逭遁,止攜大同十一年者一枚出,余悉委盜窟中。日月除矣,意興亦盡,纂述之事,渺焉何期?聊集燹余,以為永念哉! 甲子八月廿三日,宴之敖者手記。”[2]這裡的“寇劫”,當指同年6月11日遭圍打之事,“宴之敖者”,系筆名,有隱義在焉。許廣平在《略談魯迅先生的筆名》一文中解釋說:
……宴之敖三字很奇特,查先生年譜,民國八年——一九一九——載:“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可見他是把八道灣屋買來修繕好,同他的兄弟迻入,後來才“遷居”了的,這是大家所周知的事實。究竟為什麼“遷居”呢,先生說“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游也,從出從放);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
1927年,魯迅在歷史小說《鑄劍》中,把作品中的復仇者取名為“宴之敖”,當也有此意。但魯迅後來很少再在文字中去狀寫此事,雖對周作人的精神追求多不敢恭維,也只是申明道理,決無影射之意。但周作人卻變本加厲,一有機會,便在文章中旁敲側擊,很失君子之風。這或可說是他一生最失策的幾件“昏”事之一吧。
周作人後來對魯迅的攻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趨時。周作人認為魯迅到上海後,搞起左翼文學,此轉變有趨時思想的因素。1935年,他在《〈蛙〉的教訓》中寫道:
我讀這篇短序,覺得很好玩的是著者所表示的對於文壇的憤慨。明治四十年代自然主義的文學風靡一時,凡非自然主義的幾乎全被排斥,鷗外挨罵最甚,雖然夏目漱石也同樣是非自然派,不知怎地我卻只記得他在罵人而少被人罵。那時我們愛談莫泊三左拉,所以對於日本的自然主義自然也很贊成的,但是議論如“露骨的描寫”等雖說得好,創作多而不精,這大約是模仿之弊病也未可知,除《棉被》外我也不曾多讀,平常讀的書卻很矛盾地多是鷗外漱石之流。祖師田山花袋後來也轉變了,寫實的《田舍教師》我讀了還喜歡,以後似乎又歸了佛教什麼派,我就簡直不瞭然了。文壇上風氣雖已變換,可是罵鷗外似乎已成了習慣,直到他死時還有“新潮社”的中村武羅夫謾罵一陣,正如坪內逍遙死後有“文藝春秋社”的菊池寬的謾罵一樣。為什麼呢?大約總是為了他們不能跟了青年跑的緣故吧。其實叫老年跟了青年跑這是一件很不聰明的事。野蠻民族裡老人的處分方法有二,一是殺了煮來吃,一是幫同婦稚留守山寨,在壯士出去戰征的時候。叫他們去同青年一起跑,結果是氣喘吁吁的兩條老腿不聽命,反遲誤青年的路程,抬了走做傀儡呢,也只好嚇唬鄉下小孩,總之都非所以“敬老”之道。老年人自有他的時光與地位,讓他去坐在門口太陽下,搓繩打草鞋,看管小雞鴨小兒,風雅的還可以看版畫寫魏碑,不要硬叫子媳孝敬以妨礙他們的工作,那就好了。有些本來能夠寫寫小說戲曲的,當初不要名利所以可以自由說話,後來把握住了一種主義,文藝的理論與政策弄得頭頭是道了,創作便永遠再也寫不出來,這是常見的事實,也是一個很可怕的教訓。日本的自然主義信徒也可算是前車之鑑,雖然比中國成績總要好點。把靈魂賣給魔鬼的,據說成了沒有影子的人,把靈魂獻給上帝的,反正也相差無幾。不相信靈魂的人庶幾站得住了,因為沒有可賣的,可以站在外邊,雖然罵終是難免。鷗外是業醫的,又喜歡弄文學,所以自稱兩棲生活,不過這也正是他的強處,假如他專靠文學為生,那便非跟了人家跑不可,如不投靠“新潮社”也須得去鑽“博文館”矣。章太炎先生曾經勸人不要即以學問為其職業,真真是懂得東方情事者也。[3]
借著談日本作家之機,而罵魯迅跟一些青年人跑,內在的隱喻仔細一看,就清晰可辨了。魯迅逝世前的幾個月,他發表《老人的胡鬧》一文,影射魯迅“老不安分重在投機趨時”,語言十分苛毒:
孔子曾說,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老人也有好色的,但孔子的話畢竟是不錯的,得的範圍也是頗大,名利都在內。日本兼好法師在《徒然草》中云:“語云,壽則多辱。即使長命,在四十以內死了最為得體。過了這個年紀便將忘其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還溺愛子孫,希冀長壽得見他們的繁榮,執著人生,私慾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復了解,至可嘆息。”又俳諧大師芭蕉所作《閉關辭》中亦云:“因漁婦波上之枕而濕其衣袖,破家亡身,前例雖亦甚多,唯以視老後猶復貪戀前途,苦其心神於錢米之中,物理人情都不了解,則其罪尚不可恕也。”陽曲傅青主有一條筆記云:“老人與少時心情絕不相同,除了讀書靜坐如何過得日子,極知此是暮氣,然隨緣隨盡,聽其自然,若更勉強向世味上濃一番,恐添一層罪過。”以上都是對於老年的很好的格言,與孔子所說的道理也正相合。只可惜老人不大能遵守,往往名位既尊,患得患失,遇有新興占勢力的意見,不問新舊左右,輒靡然從之,此正病在私慾深,世味濃,貪戀前途之故也。雖曰不自愛惜羽毛,也原是個人的自由,但他既然戴了老丑的鬼臉踱出戲台來,則自亦難禁有人看了欲嘔耳。這裡可注意的是,老人的胡鬧並不一定是在守舊,實在卻是在維新。蓋老不安分重在投機趨時,不管所擁戴的是新舊左右,若只因其新興有勢力而擁戴之,則等是投機趨時,一樣的可笑。如三上棄自由主義而投入法西斯的潮流,即其一例,以思想論雖似轉舊,其行為則是趨新也。此次三上演說因為侮辱中國,大家遂加留意,其實此類事世間多有,即我國的老人們亦宜以此為鑑,隨時自加檢點者也。[4]
[1] 《魯迅全集》第二卷,17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2] 《魯迅全集》第一卷,41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3] 《周作人文選》第一卷,466頁,廣州出版社1995年版。
[4] 瞿秋白對魯迅曾有過類似的比喻,我以為是極精當的。
[5] 《魯迅全集》第二卷,10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6] 《魯迅全集》第二卷,162-16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7] 拙著《20世紀中國最憂患的靈魂》,18頁,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8] 《魯迅全集》第十一卷,43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9] 《周作人文選》第一卷,444頁,廣州出版社1995年版。
[10] 《魯迅全集》第十一卷,7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11] 參見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家學會主編《現代外國哲學》,296頁。
[12] 《周作人文選》第三卷,498頁,廣州出版社1995年版。
[13] 周作人:《苦茶隨筆·後記》。
[14] 《周作人文選》第三卷,525頁,廣州出版社1995年版。
曹聚仁在《魯迅評傳》中談及周氏兄弟的分手時,很痛惜地說:“周作人和魯迅晚年分道揚鑣,兄弟之間,也不免在字裡行間,有所譏刺,那當然是周作人的損失。”[1]儘管周作人後來一再表示對此事“不辯解”,但他多次撰文暗中影射其兄的做法,與他平和沖淡的精神多有相悖之處。人確是一種複雜的存在體,任何“純粹”,不過幻影而已。無論周作人怎樣超拔,而唯對魯迅一時難以相容,倘不是“昏”,恐不會致此吧。兄弟的失和,雙方都感到了受辱,這實在是兩人的不幸。1924年6月11日,魯迅日記云:“……下午往八道灣宅取書及什器,比進西廂,啟孟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又以電話招重久及張鳳舉、徐耀辰來,其妻向之述我罪狀,多穢語,凡捏造未圓處,則啟孟救正之,然終取書、器而出……”讀這段文字,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兩人當時的樣子,我覺得其中可看出他們日常生活中凡俗的一面。魯迅在日記中記留此事,其平凡人生的神態,是可以感覺出來的。此後不久,魯迅便大病一場,這在他的身體上伏下了疾病的種子。魯迅一生,可說是在受辱中度過的,他後來形容自己怨敵甚多,一直處於被“圍剿”中,可見心境之苦。有時在文章中,也將這一厄運與心境寫出。1924年9月21日,他在編完《俟堂專文雜集》後寫的題記中云:“遷徙以後,忽遭寇劫,孑身逭遁,止攜大同十一年者一枚出,余悉委盜窟中。日月除矣,意興亦盡,纂述之事,渺焉何期?聊集燹余,以為永念哉! 甲子八月廿三日,宴之敖者手記。”[2]這裡的“寇劫”,當指同年6月11日遭圍打之事,“宴之敖者”,系筆名,有隱義在焉。許廣平在《略談魯迅先生的筆名》一文中解釋說:
……宴之敖三字很奇特,查先生年譜,民國八年——一九一九——載:“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可見他是把八道灣屋買來修繕好,同他的兄弟迻入,後來才“遷居”了的,這是大家所周知的事實。究竟為什麼“遷居”呢,先生說“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游也,從出從放);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
1927年,魯迅在歷史小說《鑄劍》中,把作品中的復仇者取名為“宴之敖”,當也有此意。但魯迅後來很少再在文字中去狀寫此事,雖對周作人的精神追求多不敢恭維,也只是申明道理,決無影射之意。但周作人卻變本加厲,一有機會,便在文章中旁敲側擊,很失君子之風。這或可說是他一生最失策的幾件“昏”事之一吧。
周作人後來對魯迅的攻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趨時。周作人認為魯迅到上海後,搞起左翼文學,此轉變有趨時思想的因素。1935年,他在《〈蛙〉的教訓》中寫道:
我讀這篇短序,覺得很好玩的是著者所表示的對於文壇的憤慨。明治四十年代自然主義的文學風靡一時,凡非自然主義的幾乎全被排斥,鷗外挨罵最甚,雖然夏目漱石也同樣是非自然派,不知怎地我卻只記得他在罵人而少被人罵。那時我們愛談莫泊三左拉,所以對於日本的自然主義自然也很贊成的,但是議論如“露骨的描寫”等雖說得好,創作多而不精,這大約是模仿之弊病也未可知,除《棉被》外我也不曾多讀,平常讀的書卻很矛盾地多是鷗外漱石之流。祖師田山花袋後來也轉變了,寫實的《田舍教師》我讀了還喜歡,以後似乎又歸了佛教什麼派,我就簡直不瞭然了。文壇上風氣雖已變換,可是罵鷗外似乎已成了習慣,直到他死時還有“新潮社”的中村武羅夫謾罵一陣,正如坪內逍遙死後有“文藝春秋社”的菊池寬的謾罵一樣。為什麼呢?大約總是為了他們不能跟了青年跑的緣故吧。其實叫老年跟了青年跑這是一件很不聰明的事。野蠻民族裡老人的處分方法有二,一是殺了煮來吃,一是幫同婦稚留守山寨,在壯士出去戰征的時候。叫他們去同青年一起跑,結果是氣喘吁吁的兩條老腿不聽命,反遲誤青年的路程,抬了走做傀儡呢,也只好嚇唬鄉下小孩,總之都非所以“敬老”之道。老年人自有他的時光與地位,讓他去坐在門口太陽下,搓繩打草鞋,看管小雞鴨小兒,風雅的還可以看版畫寫魏碑,不要硬叫子媳孝敬以妨礙他們的工作,那就好了。有些本來能夠寫寫小說戲曲的,當初不要名利所以可以自由說話,後來把握住了一種主義,文藝的理論與政策弄得頭頭是道了,創作便永遠再也寫不出來,這是常見的事實,也是一個很可怕的教訓。日本的自然主義信徒也可算是前車之鑑,雖然比中國成績總要好點。把靈魂賣給魔鬼的,據說成了沒有影子的人,把靈魂獻給上帝的,反正也相差無幾。不相信靈魂的人庶幾站得住了,因為沒有可賣的,可以站在外邊,雖然罵終是難免。鷗外是業醫的,又喜歡弄文學,所以自稱兩棲生活,不過這也正是他的強處,假如他專靠文學為生,那便非跟了人家跑不可,如不投靠“新潮社”也須得去鑽“博文館”矣。章太炎先生曾經勸人不要即以學問為其職業,真真是懂得東方情事者也。[3]
借著談日本作家之機,而罵魯迅跟一些青年人跑,內在的隱喻仔細一看,就清晰可辨了。魯迅逝世前的幾個月,他發表《老人的胡鬧》一文,影射魯迅“老不安分重在投機趨時”,語言十分苛毒:
孔子曾說,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老人也有好色的,但孔子的話畢竟是不錯的,得的範圍也是頗大,名利都在內。日本兼好法師在《徒然草》中云:“語云,壽則多辱。即使長命,在四十以內死了最為得體。過了這個年紀便將忘其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還溺愛子孫,希冀長壽得見他們的繁榮,執著人生,私慾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復了解,至可嘆息。”又俳諧大師芭蕉所作《閉關辭》中亦云:“因漁婦波上之枕而濕其衣袖,破家亡身,前例雖亦甚多,唯以視老後猶復貪戀前途,苦其心神於錢米之中,物理人情都不了解,則其罪尚不可恕也。”陽曲傅青主有一條筆記云:“老人與少時心情絕不相同,除了讀書靜坐如何過得日子,極知此是暮氣,然隨緣隨盡,聽其自然,若更勉強向世味上濃一番,恐添一層罪過。”以上都是對於老年的很好的格言,與孔子所說的道理也正相合。只可惜老人不大能遵守,往往名位既尊,患得患失,遇有新興占勢力的意見,不問新舊左右,輒靡然從之,此正病在私慾深,世味濃,貪戀前途之故也。雖曰不自愛惜羽毛,也原是個人的自由,但他既然戴了老丑的鬼臉踱出戲台來,則自亦難禁有人看了欲嘔耳。這裡可注意的是,老人的胡鬧並不一定是在守舊,實在卻是在維新。蓋老不安分重在投機趨時,不管所擁戴的是新舊左右,若只因其新興有勢力而擁戴之,則等是投機趨時,一樣的可笑。如三上棄自由主義而投入法西斯的潮流,即其一例,以思想論雖似轉舊,其行為則是趨新也。此次三上演說因為侮辱中國,大家遂加留意,其實此類事世間多有,即我國的老人們亦宜以此為鑑,隨時自加檢點者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