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總之,中國皇帝就這麼自作多情,英使還真是沒招。更可笑的是,中國皇帝所有的目的就是叫人叩頭。如果人家不叩,即令其回國,咱臉上也不好看。所以,多情的皇上指示和世泰:不管怎麼哄,也得把他們哄來,叩了頭再走!和世泰一看主子這麼多情,哄不了英使,只好轉頭來哄主子了:這些貢使仰荷天恩,至誠感服,奴才教他們叩頭,可惜他們太笨,起跪姿式不怎麼帥。嘉慶的意思是,不怎麼帥就不怎麼帥吧,跪下即安。這皇上一高興,在使團到京的當晚就要接見。阿美士德說:不行,國書與禮服既未到,而且,晉見時我們可不下跪的。
英使如此無情,和世泰沒招了,只好繼續哄皇上:正使病倒,不能晉見。
多情的皇上:副使進見。
和世泰:副使俱病(兩個副使),等正使病好後,一塊兒晉見。
嘉慶一聽,多情遭遇無情戲,大怒,當即命令,將英使驅逐出國,禮物全部退回。後來又覺得不對,一點禮不收,也太不給人家面子了,遂收下部分禮物,同時,回贈英國白玉如意一隻,翡翠玉朝珠一盤,大荷包兩對,小荷包八個。同時派人傳話給英使:“此次爾等奉國王之命,來天朝納貢,不能成禮,即屬爾等之咎,仰荷大皇帝深仁大度,不加譴罰,仍賞收爾國王貢物,頒賞珍品,此乃天高地厚之恩,爾等回國,不可不知感激。”(《清仁宗實錄》卷323,第2頁,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印行)
看意思,英使不叩頭,咱更多情了,反而認為夷人不通教化,咱禮儀之邦,不能跟他們一般見識,還希望他們回國後能反省一下,心存感激。
那麼英國人的反省是什麼呢?阿美士德回國後,英國國內就出現這樣一種見解,政府只有三條道路可走:“武力強迫中國據合理的條件管理貿易;絕對服從中國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根本放棄交往。”(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1卷第64頁)
英國政府顯然走的是第一條道路。這就是嘉慶皇上多情的代價吧?
第23節:大清帝國羞答答的外交
大清帝國羞答答的外交
前面說過了,1793年,馬戛爾尼使華時,英王喬治三世給他的任務之一就是懇請准英國派公使駐京。馬戛爾尼自作多情的一面是:他這次來,就沒打算再回去了。那倒是,他們來一回也不容易,將近一年的海上行程,數次的颱風與颶風,疫病與傷亡,所以,他就是英國駐大清第一任公使了。馬氏不知道,堂堂的大清沒有外交,如果愣說它有外交的話,那麼僅僅擁有與藩屬之間的朝貢外交。
馬氏的多情老叫我們竊笑。他根本不知道,那時的大清就像酒桌上那最虛榮的哥們兒,買單的時候,叫喚著往帳台前沖。大清就是這德性。可馬氏居然說:“如果中國政府願意派使臣到英國,為互派使節之舉,英國尤為歡迎,所有船隻一切,可由敝國代為籌備。”這不是瞧不起俺大清嗎?於是,年屆80的乾隆,回復得更多情,大致意思如下:准使駐京,與天朝體制相違,斷不可行。洋人願來天朝當朝的,一是得穿天朝服裝,二是永遠不准再回本國。這次你們要求駐到天朝,不但不換服裝,還來往自便,實屬無益,因為外藩使者駐京,行止都有規矩,從來沒有聽其自便過。若留爾等在京,語言不通,服飾不同,沒有地方安置啊。天朝又不願意強迫你們換天朝服裝。假若天朝派人駐爾國,難道你國就能遵行?再說了,西洋國家這麼多,都學你們留京不走,那不就亂套了?
結果,英殖民者的陰謀沒有得逞。
當然這半個世紀之間,英國不時地提出互派使節一事,但都被清政府義正辭嚴地拒絕了。直到鴉片戰爭,大清挨過大英的大棒之後,局面才有所改變。所謂的大棒,有人把它翻譯成棍子——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說:“在使中國人向惟一能使其相信的論據——棍子的論據讓步前,不僅必須讓他們看到棍子,而且必須讓他們的背上嘗到棍子的滋味。”我覺得還是大棒好,至少比棍子文雅些,於大清的自尊或可有所彌補。不得不承認的是,巴麥尊對於大清挨整磚不挨半截磚、敬酒不吃吃罰酒的精神還是了解得比較透徹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再提互派使節之事,咸豐雖然嘴上說著“此事斷難允准”,並且想出一個折衷辦法,希望英人遇有大事可三年一次或五年一次進京面訴,並且一切開銷都由中方承辦。看看,英國表示不缺錢,咱大清更要表示不缺錢。問題是雙方都不吃這一壺,特別是英國人,表示仍要動兵,咸豐遂委委屈屈地同意了。北京條約簽訂後,英國公使開始進駐北京。從1793年馬氏使華,到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人終於打到大清的心臟部位了。
問題是英國多事,進駐中國北京以後,還一再強烈要求大清向英國派駐使節,大清一聽就犯愁:這可咋辦啊?一是路遠,二是花錢,三是還怕不得其人,以致貽羞域外,貽笑外邦,丟不起那人啊!種種考慮,導致大清忸怩到1875年。眼看著不能再忸怩下去,政府一狠心,把曾國藩的好友,李鴻章的同學,曾給僧格林沁做過幕僚的郭嵩燾給推了出來,要他出任大清第一任駐英公使!其時,公使還分四等:頭等公使,是全權大臣,負責接待,與所駐國交涉及畫押等事務。二等公使,代國家辦理入境事務、覲見和呈遞國書。而我們派遣公使,一般是二等。清朝的派遣證上,還不樂意用公使這個頭銜,仍稱“出使欽差大臣”。
英使如此無情,和世泰沒招了,只好繼續哄皇上:正使病倒,不能晉見。
多情的皇上:副使進見。
和世泰:副使俱病(兩個副使),等正使病好後,一塊兒晉見。
嘉慶一聽,多情遭遇無情戲,大怒,當即命令,將英使驅逐出國,禮物全部退回。後來又覺得不對,一點禮不收,也太不給人家面子了,遂收下部分禮物,同時,回贈英國白玉如意一隻,翡翠玉朝珠一盤,大荷包兩對,小荷包八個。同時派人傳話給英使:“此次爾等奉國王之命,來天朝納貢,不能成禮,即屬爾等之咎,仰荷大皇帝深仁大度,不加譴罰,仍賞收爾國王貢物,頒賞珍品,此乃天高地厚之恩,爾等回國,不可不知感激。”(《清仁宗實錄》卷323,第2頁,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印行)
看意思,英使不叩頭,咱更多情了,反而認為夷人不通教化,咱禮儀之邦,不能跟他們一般見識,還希望他們回國後能反省一下,心存感激。
那麼英國人的反省是什麼呢?阿美士德回國後,英國國內就出現這樣一種見解,政府只有三條道路可走:“武力強迫中國據合理的條件管理貿易;絕對服從中國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根本放棄交往。”(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1卷第64頁)
英國政府顯然走的是第一條道路。這就是嘉慶皇上多情的代價吧?
第23節:大清帝國羞答答的外交
大清帝國羞答答的外交
前面說過了,1793年,馬戛爾尼使華時,英王喬治三世給他的任務之一就是懇請准英國派公使駐京。馬戛爾尼自作多情的一面是:他這次來,就沒打算再回去了。那倒是,他們來一回也不容易,將近一年的海上行程,數次的颱風與颶風,疫病與傷亡,所以,他就是英國駐大清第一任公使了。馬氏不知道,堂堂的大清沒有外交,如果愣說它有外交的話,那麼僅僅擁有與藩屬之間的朝貢外交。
馬氏的多情老叫我們竊笑。他根本不知道,那時的大清就像酒桌上那最虛榮的哥們兒,買單的時候,叫喚著往帳台前沖。大清就是這德性。可馬氏居然說:“如果中國政府願意派使臣到英國,為互派使節之舉,英國尤為歡迎,所有船隻一切,可由敝國代為籌備。”這不是瞧不起俺大清嗎?於是,年屆80的乾隆,回復得更多情,大致意思如下:准使駐京,與天朝體制相違,斷不可行。洋人願來天朝當朝的,一是得穿天朝服裝,二是永遠不准再回本國。這次你們要求駐到天朝,不但不換服裝,還來往自便,實屬無益,因為外藩使者駐京,行止都有規矩,從來沒有聽其自便過。若留爾等在京,語言不通,服飾不同,沒有地方安置啊。天朝又不願意強迫你們換天朝服裝。假若天朝派人駐爾國,難道你國就能遵行?再說了,西洋國家這麼多,都學你們留京不走,那不就亂套了?
結果,英殖民者的陰謀沒有得逞。
當然這半個世紀之間,英國不時地提出互派使節一事,但都被清政府義正辭嚴地拒絕了。直到鴉片戰爭,大清挨過大英的大棒之後,局面才有所改變。所謂的大棒,有人把它翻譯成棍子——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說:“在使中國人向惟一能使其相信的論據——棍子的論據讓步前,不僅必須讓他們看到棍子,而且必須讓他們的背上嘗到棍子的滋味。”我覺得還是大棒好,至少比棍子文雅些,於大清的自尊或可有所彌補。不得不承認的是,巴麥尊對於大清挨整磚不挨半截磚、敬酒不吃吃罰酒的精神還是了解得比較透徹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再提互派使節之事,咸豐雖然嘴上說著“此事斷難允准”,並且想出一個折衷辦法,希望英人遇有大事可三年一次或五年一次進京面訴,並且一切開銷都由中方承辦。看看,英國表示不缺錢,咱大清更要表示不缺錢。問題是雙方都不吃這一壺,特別是英國人,表示仍要動兵,咸豐遂委委屈屈地同意了。北京條約簽訂後,英國公使開始進駐北京。從1793年馬氏使華,到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人終於打到大清的心臟部位了。
問題是英國多事,進駐中國北京以後,還一再強烈要求大清向英國派駐使節,大清一聽就犯愁:這可咋辦啊?一是路遠,二是花錢,三是還怕不得其人,以致貽羞域外,貽笑外邦,丟不起那人啊!種種考慮,導致大清忸怩到1875年。眼看著不能再忸怩下去,政府一狠心,把曾國藩的好友,李鴻章的同學,曾給僧格林沁做過幕僚的郭嵩燾給推了出來,要他出任大清第一任駐英公使!其時,公使還分四等:頭等公使,是全權大臣,負責接待,與所駐國交涉及畫押等事務。二等公使,代國家辦理入境事務、覲見和呈遞國書。而我們派遣公使,一般是二等。清朝的派遣證上,還不樂意用公使這個頭銜,仍稱“出使欽差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