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酸心,不只是為大清,更多的是為李鴻章。談判桌上,伊藤博文耍的就是二百五:“為免彼此爭論,空耗時日,唯有同意與不同意兩句話!”也就是說,老頭兒只有點頭yes搖頭no的權利。後來就連這點頭與搖頭都有些難了,老頭兒回住處的路上,被日本一憤青小山豐太郎一槍擊中左目。當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前來看望時,老頭兒在病床上眯著未受傷的一隻眼乞求對方:能不能快點開始談判?

  老頭兒的傲慢於此蕩然無存!

  可能正因為這一點,一年之後的李鴻章在見到俾斯麥時才會不恥下問:“欲中國之復興,請問何之善?”“然則為政府言,請問何以圖治?”沒想到俾斯麥給了老頭兒一個德國特色的回答:“首在得君專,得君既專,何事而不可為?”德國剛剛統一於鐵腕之下,當然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可是中國的老太后還不夠專嗎?難能可貴的是,那麼專的老太后,始終對李鴻章充滿了信任。能在老太后手下得以善終,已經夠幸運了!

  歷史也給了李鴻章一扇精彩的窗戶,這窗戶就是他晚年的遊歷歐美,可是傲慢的老頭,只發現了歐美的器物之美。他發現不了器物之後的東西,所以,他搞了半輩子的洋務,用楊小凱先生的術語來講,失敗的根源還在於“後發劣勢”!

  李鴻章旅遊到英國,對英國的一架縫紉機都能著上迷,並不惜重金,給老太后購回一台!我覺得他忽略了最不應該忽略的一件東西——他在代表西方民主制度的議院旁聽了議員們的辯論!覺得那是一窩蜂似的吵架,說:“無甚可觀”!

  畢竟是大清的棟樑,老先生骨子裡還是傲慢的!

  第20節:林則徐的睜眼(1)

  林則徐的睜眼

  咸豐與僧王的愚昧,並不是個別現象,相反,他們應該是清朝統治階層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長期的閉關鎖國,雖然達到了愚民的目的,但是對統治階層來講,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愚昧呢?大清政府不傻,搞出個“夷夏之防”,只開廣州一市為特區,准許洋人在廣州一口通過中方設置的不官不私非驢非馬的十三行進行交易。即使這樣,政府也仍不放心,乾降二十四年(1759),兩廣總督李侍堯制訂了《防範外夷規條》五項,又稱《防夷五事》。嘉慶十四年(1809),清政府再訂立《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1831)又頒布了《防範夷人章程八條》;道光十五年,清政府又通過了由兩廣總督盧坤、廣東巡撫祁賁、粵海關監督彭年乃等共同擬訂的《防夷新規八條》。

  清政府歷次頒布的防夷措施可以歸納為如下九條:一、兵船須停江外,不得進入虎門。二、婦女不得帶到商館;槍矛或其他武器也不能攜入。三、行商不得向外國人欠債。四、外商不得雇用華籍僕役。五、洋人不得乘轎。六、洋人不得在江中划船取樂。每月中有3天,可以結伴在通事護送下到花地(對江的花園)放風,通事對他們的一切軌外行為要負完全責任。七、洋人不得呈遞稟帖;如有陳述,必須由行商轉呈。八、居住在行商商館中的洋人,應受行商的約束和管理。他們買貨必須由行商經手;這原本是想防範內地奸民欺騙和教唆他們的,後來居住行商商館的外商竟不許自由出入,以免他們與內地奸民貿易和私相勾結。九、在規定季節之後,洋人不得逗留廣州,必須在他們的貨物賣完和船裝好之後,回國或前往澳門。

  事實上,在清朝特色的體制下,這些所謂的條規執行得並不到位,當然,洋婦不得進城是始終如一地執行著的。因為洋女人太恐怖了,她們公開與男人在大街上摟摟抱抱的鏡頭,對於廣州市民之心靈的撞擊,不亞於原子彈對廣島、長崎之市民的撞擊。

  如果說,以上條款只是政府防範小民百姓被夷人所欺的話(事實上直到後來,有關境外消息,百姓們仍然是只能接觸那些被過濾過的),那麼另外一條就令人不得其解了:政府規定所有的大清官員不得與夷人直接接觸!這一切,導致大清官民“在寧靜的無知山谷里,過著幸福的生活”,直到這種幸福最終被夷所打斷。

  大清歷史上第一個搞夷務的,當是林則徐了。林則徐到廣州禁菸,不得不搞夷務了,但是這種夷務只能是隔山打虎:天朝不許官員與夷官直接接觸,所以我們看到的情形是,林公只能招募大批所謂的“漢奸”(按那時的風俗,通夷語,當然就是漢奸了),讓他們給自己翻譯澳門出版的報紙雜誌,這成為林公睜眼面對世界的第一窗口;第二窗口便是林公親自招見夷方民間人士,包括遇難被救的夷水手,林公都不恥下問。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走馬觀花式的睜眼,其效果是有限的,這種有限顯示在他給皇上的奏摺中:

  一、“夷兵再多,也不會超過萬人之數,而內地兵勇用之不盡……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剿滅呢?”(林公的這個思維,與明朝太監王振挾英宗親征也先相類似,英宗之所以敢跟著王振一塊兒出征,就在於王振說人家蠻荒之地,人煙稀少,咱們這邊光吐唾沫就能把也先淹死云云。看來,人多力量大的思維,自古有之。)

  二、“英國要攻中國,無非乘船而來,它要是敢入內河,一則潮退水淺,船膠膨裂,再則伙食不足,三則軍火不繼,猶如魚躺在干河上,白來送死。”(教材上說,中國是世界上冶鐵業出現最早的國家之一,並於西漢末年,即已發明煉鋼技術,並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讓我很納悶,不知道咱那領世界之先的鋼都用到什麼領域了,竟以為夷的鋼船是用粘膠粘的,戰爭是過家家麼?(麥天樞:《昨天——中英鴉片戰爭紀實》第193—194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