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9節:李鴻章的傲慢

  李鴻章的傲慢

  大清對外交往史上,出現了一個特別傲慢的人,這個人就是李鴻章。

  大清官員在對待外夷方面,態度隨著大清武力的一敗再敗而逐漸發生改變,大致的規律是——前倨後恭!而李鴻章卻變化不大,總的來講,是一直堅持“倨”著。李鴻章當然有倨的資本,他是大清歷史上第一個在外交舞台上與“鬼”周旋的人——大清第一個外交家。李鴻章近1米8的個子,堂堂的儀表,站到外夷前面,一點兒也不遜色。李鴻章的外交生涯讓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國有一個“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他的才情,他在“鬼”面前的不卑不亢甚至略顯傲慢的大員風範,居然引起了諸多歐美人士的好感,“鬼眼”之下,李鴻章甚至有半神半仙的氣質——濮蘭德的《李鴻章》里,記載了74歲的李鴻章在一個英國人眼裡的形象:“我從議院出來時,突然與李鴻章打了個照面,他正被人領入聽取辯論。他像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異鄉人。他的藍色長袍光彩奪目,步伐和舉止端莊,向他看到的每個人投以感激優雅的微笑。從容貌來看,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會認為李鴻章難以接近,這不是因為他給你巨大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採給人以威嚴的感覺,像是某種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對苦苦掙扎的芸芸眾生的優越感。”

  雖然李鴻章的倨也表現在對內方面,但他的倨更多的表現在對外,也就是對待外夷方面,這一切很有意思。廣為流傳但未得查證的一個版本是1896年6月27日李鴻章在德國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乍見面時,兩個人著實互相客氣了一番,可是當俾斯麥說出“我聞閣下有稱為‘東方俾斯麥’者”時,我們的鴻章當即脫口而出“噫!我只聽說過有位‘西方李鴻章’,可是閣下嗎?”果然出口不凡!

  有關李鴻章倨傲的版本特別多,雖然有些是野史兼小說家言,不能算作信史,但我覺得這些事情發生在李鴻章的身上,也算是合情合理,特別是他與小日本的較量,其中的細節描寫最有意思,且姑妄錄之於下:

  故事一:1870年,日本使臣柳原前光帶著日本外務府的文書,拜見李鴻章,要求兩國通商,訂立條約。李鴻章認為日本是蕞爾小國,與我通商,是求我們來了,為了顯示“禮儀之邦”,大國風範,當然要同意。奈何總理衙門不同意,指示:只許通商不許簽約。李鴻章認為不是什麼事,贊同簽字。1871年,日本大藏伊達宗城與柳原前光又來了:貴國已同意我們通商。我們這次來,是要建立一個友好條約。

  李:就來兩人?是不是太非禮了?

  日:李中堂大人,大清國人口眾多,大大的;我們日本是大清國的孩子,小小的。我們來這裡,是小孩找大人,來的人不應該太多的。

  李大笑:小小的。伸出小拇指對著他們。

  談判的時候,李鴻章看帖子很細,發現其中一條:日本國可運輸貨物到中國內地,也可到中國內地購買貨物。

  李在兩個“可”前各加一個字——“不”!

  故事二:1874年,日本覬覦台灣,清日戰爭一觸即發。台灣的清兵超過日軍三倍,但統帥沈葆楨認為大清沒有鐵甲艦,恐不是日本對手。侵台日兵人數本就少,又染上了疫病,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也有些怯戰。雙方都怯的結果,便是李鴻章與柳原前光坐到了談判桌上。李吸著自己的水菸袋,對坐在自己面前的柳視而不見,中國第一外交家吐煙圈的水平超過了好多小流氓,在鬼子們的面前,他當然不放過任何顯示自己煙圈水平的機會——可憐的柳原前光被嗆得一陣兒咳嗽!還沒有咳嗽完,李鴻章一口痰吐了出來,命中率真高,不偏不倚,正好落到了柳原前光的腳上。李的侍衛們實在憋不住,竟有笑出聲兒的。柳原前光受不了了,說:大臣閣下……尚未說完,李鴻章的漱口水又全噴出來了,落到了柳的褲腿上。柳急了,站起來,一番八格牙路,兩個侍衛把他摁下去。

  李鴻章這才懶洋洋地開口:幹什麼來了?

  柳說了好多,中心意思是:不打了,給倆錢。

  李:呸!要錢沒有,要打奉陪。送客!

  上面兩個故事,自然也是野史小說家言。類似的故事還有,雖沒有如此極端,但鴻章的傲慢架子還是有的,不是埋頭喝湯目中無人,就是大吐煙圈不理人家。一是天朝本身就傲慢,二是鴻章本人也有傲慢的資格,三是小日本在明朝時長期為我貢屬國。小日本這時候想在中國爭得與西方列強一樣的“最惠國待遇”,咱對它的評價是:想得美!綜上所述,日本使者在談判桌上受些閒氣也是正常的。受過李鴻章之氣的,還有日本名臣伊藤博文,這個倒是真的。據梁啓超的《李鴻章傳》記載,中法戰爭之時,“朝鮮京城又有襲擊日本使館之事,蓋華兵韓兵皆預有謀焉。朝鮮之為藩屬、為自主,久已抗議於中日兩國間。糾葛未定,日本乘我多事之際,派來津交涉。乃方到而法人和局已就,李鴻章本有一種自大之氣,今見虎狼之法,尚且帖耳就範,蕞爾日本,其何能為?故於伊藤之來也,傲然以臨之。彼伊藤於張邵議和之時,私語伍廷芳,謂前在天津見李中堂之尊嚴,至今思之猶悸”,一句話,鴻章的傲慢居然嚇得堂堂的伊藤心有餘悸,也不知中堂大人是否向人家鞋上吐痰來著,但是能把人家嚇著,估計動作不小……可是時移世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僅僅是十年之後,李鴻章比伊藤還要不堪,親自跑到日本求和去了,不知一身傲慢的天朝老臣意下如何?只聽見梁啓超一動情之語——“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猶為酸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