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到了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進行第六決戰役,武功之役之時,由於已經有了渭河上游的天水郡,便不再需要木牛,而改用了“流馬”。

  諸葛亮在上邽之役以後,休養兵士三個年頭,才在建興十二年作最後一次的進攻,亦即“武功之役”。

  這一次,諸葛亮所用的運糧工具,是一種快船,叫做“流馬”,“流在水中的馬”。船身長而且窄,因此減少了水的阻力,所以能快。

  諸葛亮在春天行動,帶軍隊從斜谷的一條路出來,很順利地到達今日郿縣西南的漢朝武功縣五丈原。司馬懿駐紮在附近,對諸葛亮部隊嚴密監視,卻不敢走出壁壘來交鋒。

  就這樣,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沒有什麼“行動”。傳說:諸葛亮派人送女人用的裝飾品給司馬懿,司馬懿氣得想下令出擊。魏明帝特別派了一位老臣辛毗,來營中制止司馬懿,不許他與諸葛亮部隊對陣廝殺。這個傳說很沒有根據。請葛亮不是一位肯用這種無聊手段的人。魏明帝既然授權司馬懿作統帥,也絕不會特別派一個人來,不許這位統帥作戰。事實是,諸葛亮確曾屢次向司馬懿挑戰,而司馬懿始終忍耐,不肯應戰,只是用“守”的方法,等侯諸葛亮糧盡退兵。

  請葛亮這一次卻並沒有“糧盡”的問題。他已經下了決心,對司馬懿持久作戰。他在五丈原一帶實行“屯田”,叫兵士種田,生產糧食。

  諸葛亮的部隊紀律極好。他們夾在本地農民中間,相安無事。

  可惜,他本人太勞苦了,“事必躬親”,而腸胃又不好,消化不良,吃得少。他的病越來越重,挨到八月間,便不幸去世。

  諸葛亮死得太早,虛歲只有五十四歲。他不負劉備給他的知遇,實踐了自己對劉備所許下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的左右,楊儀、費禕二人,決定了把他去世的消息保守秘密,先把大軍撤回漢中,然後才宣布這個消息。

  楊儀是諸葛亮身邊的“丞相長史”,職位相當於秘書長;費禕是“丞相司馬”,地位相當於參謀長或參謀處長。

  楊、費二人之所以要作如此的決定,由於他們自己不會打仗,而又怕魏延雖則會打,卻未必能勝得了司馬懿。除此以外,他們在感情上與魏延也頗有隔閡。就楊儀而論,那就不僅是隔閡,簡直是“積不相能”、“勢如水火”。楊儀甚至於不願意魏延有機會主持作戰而戰勝,成為諸葛亮的繼承人,作蜀漢的統帥與丞相。

  費禕到魏延的營中,把諸葛亮去世的不幸消息,秘密告訴魏延,說諸葛亮留下遺囑,叫大家撤退回漢中,並且叫魏延擔任“斷後”的任務。

  魏延不贊成撤退。魏延說:“國家的大計方針,不可能因某一人的死亡而變更。丞相的棺柩,可以派丞相行營的官吏送回漢中或四川。軍隊應該留駐在五丈原,屯田、作戰。我本人相信有能力打司馬懿。”

  他質問費諱:“是誰派我替楊儀這種人斷後?是丞相本人麼?”

  他隨即把自己的作戰計劃,與分布軍隊的方案,說給費禕聽,叫費禕回丞相行營,以丞相司馬的身份,發布命令。費禕答應了他。

  費禕回到行營以後,把魏延的吩咐丟在腦後,仍舊與楊儀合作,完全按照楊儀的意思辦:大軍向南撤退;下命令叫魏延斷後。

  魏延不理費禕的那一套;立刻派人送報告給後主,說楊儀與費禕造反。

  楊儀與費禕也派人送報告給後主,說魏延造反。

  地位僅次於魏延的大將王平,站在楊儀與費禕的一邊。於是,魏延失敗,帶了幾個隨從離開軍隊,走到漢中,被一個姓馬名岱的殺了。後主依照楊儀與費禕的請求,把魏延的罪定成謀反大逆之罪,不僅殺了魏延的妻子兒女,也屠滅了魏延的“三族”的人(三族是父族、母族、妻族)。

  魏延死得很不值得,而且極其冤枉。他倘若真想謀反,為什麼不帶了他所指揮的先鋒部隊,去司馬懿的營壘中投降?卻反而只帶了少數人,來到漢中?他分明是想經由漢中,回成都,向後主當面報告,陳述他自己的繼續作戰的主張。他不像是“燒絕棧道”,用武力阻撓過大軍南下,如楊儀、費禕所說。

  二七、諸葛亮德為人

  在所有的三國人物之中,最能受到當代與後世的人崇敬的,是諸葛亮。孫權與蜀漢結盟,盟書中沒有提到後主,也設有提到他孫權自己,卻明明白白標出了“諸葛丞相”四個字。讚揚諸葛丞相“信感陰陽,誠動天地”。

  被諸葛亮打得抬不起頭來的司馬懿,一生不曾在別人手中吃過敗仗,應該是對諸葛亮“恨之入骨”了。這位司馬懿卻在蜀漢軍隊撤退以後,視察了一番諸葛亮的營壘布置,忍不住說出“天下奇才”四個字,表露了內心對諾葛亮的佩服。

  諸葛亮不僅有才,更重要的是他有德。劉備在臨死的時候,一面對諸葛亮親口說:“君才十倍曹丕”;一面寫給後主與魯王、梁王等幾個兒子,說“能叫人佩服的不是才,而是德。……你們應該以(諸葛)丞相為師”。字裡行間,劉備向兒子們稱許了諸葛亮的道德足以服人。

章節目錄